古文化的研究者們的目光常常注意那些思辨、理智、嚴肅高雅的文化現象如孔孟、老莊、佛禪等,而對“俗”的,或者是文化人類學家所說的“下位層次文化”往往不屑一顧。然而,當我們對傳統文化稍作反思的時候,我們就深深感到“上位層次文化”即官僚士大夫文化與“下位層次文化”即俗文化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使佛教、道教的影響也分為兩類,甚至使之形成了士大夫佛教、士大夫道教與民間佛教和民間道教。盡管老百姓“間接受古書的影響很大”,“每每拿紳士的思想作自己的思想”,但他們絕沒有士大夫那種對文化理論的自覺理解和依照封建文化模式塑造自己完善人格的自覺理念。特別是當我們嚐試著對“下位層次文化”進行一些探索的時候,我們驚奇地發現,各種看似粗俗的位於文化表層的民俗事象和“下位層次”的思想觀念,不論是飲食、服飾、居室、歲時年節等有形習俗,還是類似善惡報應的無形觀念,在它們的深層,無不流動著中國文化的全部精神。而且,在“上位層次文化”中涇渭分明的儒、釋、道,特別是後二者,長期唇槍舌劍,爭執不休,而在“下位層次文化”中,三者卻是相親相愛,相輔相依,難分彼此。在老百姓的行為和觀念中,既有儒家的倫理規範,又有佛教的因果思想,還有道教的鬼神懲戒以及古老的陰陽五行思想的孑遺。這種諸位一體的文化現象,使得儒道佛如同不同血液輸入同一個人的血管,很難再把它們截然分開(當然,我們也可以仔細辨別出各自影響的痕跡)。由此一來,對幾乎任何一種民俗事象或民間思想觀念的探究,都能觸摸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儒、道、佛,又由於它們渾然一體,和諧流動,更使我們易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或特質。因此說,不對“下位層次文化”的各種現象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我們就無法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全貌,我們對中國社會的理解大概就不會是完善的。
人們都說,善惡報應是封建迷信。是的,它荒謬無稽令人不屑一駁,但古人為什麽又如此篤信不疑?其中有無合理的內涵?作為一種綿延數千年的重要習俗,它對中國社會和國民性格有何影響?凡此種種,當我們拋開成見,俯下身體輕輕拂去覆蓋其上的陳枝敗葉,我們驚奇地發現:它竟是一個幾乎包含著封建時代所有道德規範的萬花筒,是一座神奇偉大的社會道德法庭!是它,滿足了古代中國人比較淡薄的宗教麻醉需求;是它,履行了古代下層社會“靈魂工程師”的社會職能,教育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倫理風貌;是它,充當了古代社會人際關係調節者的曆史角色,維係著一個“儼如一家”的禮義之邦;是它,扮演了社會監察的重要角色,抑製和減少了社會犯罪;是它,挑起了改造“失足者”的社會重任,使古代社會時時鳴奏出“浪子回頭”的新曲。它使我們不得不刮目相看!當然,它也給後人留下了種種難以消除的後遺症。
同時,我們還發現,在善惡報應裏,“上位層次文化”的內部廝殺——儒與佛的針尖麥芒、佛與道的唇槍舌劍以及儒與道的鉤心鬥角——都消失了,三者各以其精華,攜手與“下位層次文化”相交融。在這裏,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佛為代表的“上位層次文化”與“下位層次文化”實現了完滿的聯姻,它們相親相愛,和睦共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能量,不斷地給人以規範化的教導,整合、塑造著無數代人的道德形象,並給人以希望,維係著整整一個封建時代。在這裏,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誰是支流,這種爭執已經顯得多餘,因為它們都找到了各自存在的理想位置,它們在“俗文化”的土壤裏和諧奔流,都發揮了各自的最佳能量。
這是一個怪異而寧靜,船艦駁雜而又和諧有序的巨大港口。它向人們傾訴著我國“下位層次文化”兼收並蓄的重大特點,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又一個廣闊天地,並把人們引向中國文化最複雜隱秘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