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時的哲學家們常說:“天生一為水”。這個“一”,是極富抽象意義的哲學概念,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變化而生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們就是這樣抽象而又淳樸地把水看做萬物之母。到了老子、孔子的時代,對水的認識就很豐富、也很形象化了。人們的理想、誌趣、歡樂、悲哀都可以和水聯係在一起。水,常常成為哲人文士理想人格的化身。人們總是以謳歌者姿態,讚美水的汪洋博大,讚美水的奔流不息,讚美水的潺湲細潤,讚美水的清淨明澈,讚美水的化生萬物而無私。
如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孔子對水的品評就更加細致入微了。他說水具有德、義、道、勇、法、正、察、善、誌九種美好的品行。據《荀子》記載,一次,“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他說:“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回答說:水,滋潤萬物而不向萬物索取什麽,這是“德”;雖然也有高下曲折的時候,但總是循著一定的河道流淌,這是“義”;浩浩蕩蕩,不舍晝夜,好像有所追求,這是“道”;高穀深峽,奔騰而下,無所畏懼,這是“勇”;可以作為衡量事物持平與否的標準,這是“法”;持器物取水,器盈須止,否則自溢,不可多得,這是“正”;潤物無聲,精妙細微,無所不至,這是“察”;能夠選擇潔淨的源泉和注入處,這是“善”;自源頭流出而百折不回,這是“誌”。以上這些既是對水的自然形態的形象描述,又把人類的各種美德賦之於水。至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等格言,則是對水的形態和特性的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這時,人們不僅對水的自然形態有了認識,對水質高低的鑒別也已達到一定的深度。常常被人們用為典故的“淄澠之辨”,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淮南子·道應訓》記載,楚國的白公要試一試孔子的智慧,問孔子說:“如果把石子投入水中,怎麽辦?”孔子回答說:“吳越善於潛水的人能沒而取之。”白公又說:“如果把一種水投入另一種水中,怎麽辦?”孔子說:“淄、澠之水合,易牙嚐而知之。”易牙是春秋齊國齊桓公時善於知味、調味的人,淄、澠是齊國境內的兩條大河,水味不同,水質輕重不同,易牙一嚐就知道。可見那時人們對水的鑒別,已經到了較高的水平。
對日常飲用的水,人們是很注意的,也是有選擇的。相傳孔子“渴不飲盜泉之水”。盜泉是一眼泉水的名字,因為泉水以“盜”名,所以孔子渴而不飲,這恐怕隻是事情的一個方麵。孔子對飲食是十分講究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對於飲食用水,恐怕也是十分講究的。他之所以不飲“盜泉”之水,大約是因為泉水不大潔淨的緣故吧。
人們對水質好壞的認識,還表現在描寫仙人生活的文字中。
長生不老、羽化而登仙,古人是心向往之的。他們對仙人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也表現出很大的興趣。當然,這一切都產生於極其浪漫的想象之中。
屈原《離騷》: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仙人飲的是木蘭上的朝露,吃的是秋菊的花瓣。到了漢代,人們更認為海上有虛無飄渺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在這三山之上,“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甘泉饑食棗”,毫無人間煙火氣。這都是對仙人生活的描寫,也渴望自己能像仙人那樣生活。漢代人在自己隨身佩帶的印章上,還刻上這樣的詩句:
乘浮雲,上華山,□玉英,飲禮泉。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趙詡印
玉英是美玉之屑,禮泉就是醴泉、甘泉,都是仙人所飲的甘美醇和的泉水。
水氣凝結而成的露水,晶瑩透明,味道甘冽,在古人的筆下,是歌詠、描寫的對象。《呂氏春秋》記載,商代開國君主成湯的輔弼大臣伊尹說:“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三危是山名。相傳伊尹本來是一名廚師,作為成湯夫人的陪嫁品,來到成湯身邊,久而久之,成湯賞識他的才幹,提拔他做了輔命大臣。他說水以三危山上的露水最美,大概也是和他原來的廚師職業有關吧。
古人又把甘露叫做“天酒”。
漢代滑稽之雄東方朔寫的《神異經》中說:
“西北海外有人”,長生不老,身體碩大無朋,“長二千裏,兩腿中間相去千裏,腹圍一千餘裏”,平常什麽也不吃,隻是“日飲天酒五鬥”。
漢代皇帝中,漢武帝是最想做神仙、最渴望長生不老的。他在京城長安未央宮內,築起聳入雲霄的高台,台上“有銅仙人掌擎玉杯,以取雲表之露”。用這種露水調和美玉之屑而飲之。
晉代人說甘露的味道,“其美如飴”,和麥芽糖一樣甜美。
唐、宋以前,人們對水質的認識,雖然大都蘊含在對仙人生活的描寫中,但這也證明當時人已經認識到了水質有高低、清濁、甘苦之別。屈原說的木蘭之露、漢武帝承露盤中的雲表之露,都是現實存在著的物質,並且為人們所追求。
唐代以品為主的飲茶興起之後,隨著人們對茶的色、香、味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於品茶三要素的體現者——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並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陸羽《茶經》中,已有講煎茶用水的文字,時間稍晚於陸羽的張又新,收集了散佚在民間的陸羽論煎茶用水的文字,並加上劉伯芻和自己的理解,編成專講煎茶用水的著作,叫做《煎茶水記》,可以看做是《茶經》的續篇。
陸羽等人把自然界的水分為三個類型,即山水、江水、井水。山水也就是泉水。江水也包括河水,因為古人隻把黃河稱為河,北方的其他河流,古人隻叫做某某水,南方的河流則叫做某某江。井水則指人工開掘的地下水。陸羽還列出了雪水,但主要還是前三種自然水。
唐代以後,人們關於水質的品第、水味的鑒別等,有許多文字記載,有些記載現在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古代沒有科學分析手段的情況下,水的品評,隻能得之於舌端口頰之間,是隻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東西。不過古人既然鄭重其事地抒之胸臆,流於筆端,形成文字,自然是他們的會心之言。我們今天看起來,其中仍有不少暗合於科學道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