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前文所述的中國古代禁賭法令和有識之士的勸戒是統治者從法律和道義的角度對賭博進行社會的宏觀控製,那麽,直接深感賭博敗家毀身切膚之痛的普通百姓自發的禁賭勸戒則是具體而微的微觀控製,因而更顯得生動活潑、形式多樣、情理交融、意味深長,其作用也非同尋常,影響也更加深遠。
西晉時期江蕤的祖母,可以說是勸戒子孫賭博的一位典範。江蕤年少時,受當時賭風影響,十歲即沉溺於樗蒲賭博之中,他的祖母深明大義,循循善誘,曆數以往因賭博而破業廢身的種種事例以教育之。江蕤幡然悔悟,於是堅決戒除,終身不再為賭。此後立身立業,建功封爵,家道中興,子孫綿延顯赫,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詩禮簪纓之族。(《太平禦覽》卷七五四)
清代著名文史學家、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的父母不僅家教嚴明,族風淳厚,而且惠及鄉民,多方勸戒賭博。當他們開初宣布禁賭時,其族人好賭者藏匿於草叢密室或河溝港汊人跡罕至之處,在深更半夜風雨交加之時聚眾賭博。梁啟超父母不辭艱辛,往往披星戴月、踏泥濘鑽荊棘以搜尋,抓到後即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情理,有時甚至聲淚俱下通宵達旦地勸說。他們因此而受寒染病,而聽者因深受感動而內疚不已,從此後洗心革麵,改惡從善。鄉裏百姓亦互相勸戒。這樣,在當時全國賭風最盛的廣東,惟獨新會縣梁啟超所在之鄉沒有賭博,賭博器具也從此絕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清稗類鈔》)
普通百姓因貼近生活,情感真摯,他們在勸戒賭博時所創作的各種形式的民歌諺語,其說理深入淺出,語言樸實平易,讀來琅琅上口,易記易誦,效果良好。浙江民間有一首用“十二個月”為敘事的“戒賭民歌”,其中唱道:
二月杏花出圍牆,老婆勸賭情義長:“勸儂老公勿要賭,做個安分種田郎”;
三月桃花正清明,姐妹勸賭淚淋淋:“勸儂哥哥勿要賭,勿負姐妹一片情”;
四月梨花賽如雪,大小叔伯勸侄輩:“金山銀山要靠雙手掙,賭博銅錢發勿起財”;
五月榴花開滿樹,丈人丈母勸女婿:“要為老婆兒女多忖忖,趕快逃出迷魂陣”;
六月荷花鬧池塘,娘舅上門勸外甥,橫勸直勸都不聽,手拿柴棍打外甥;
……
全詩委婉動情,情景交融。苦口婆心地勸戒,使多少執賭不悟者回心轉意。因此,這首詩自古至今一直在民間傳唱。
上海民間一直流傳的勸賭諺語也頗耐人尋味,如:“隻有強奸,沒有逼賭”;“賭博場裏無君子”;“乖做乖,出門勿要鬥牌”;“地方寧出一隻虎,不願再出一局賭”;“虹口賭台擺一天,上海叫化多一批”等等,均含意深長,明白曉暢。
拆字詩,是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深為群眾喜聞樂見,人們亦以這種形式進行勸戒。據民間傳說:古時有位父親見兒子染上賭博惡習,於是作打油詩一首:
貝者是人不是人,因為今貝起禍根;
有朝一日分貝了,到頭成為貝戎人。
兒子見詩,百思不得其解。為父便一一點破以勸戒:“貝者為‘賭’,今貝為‘貪’,分貝為‘貧’,貝戎為‘賊’。這賭、貪、貧、賊四字便是每個賭徒的必由之路。”兒子理解後,痛改前非,棄賭從良。
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民間藝人就創作了假托孔子來抨擊當時賭風的故事。在敦煌文書中,有一篇由當地藝人創作的《孔子項托相問書》,其中說:“夫子曰:‘吾車中有雙陸局,對汝博戲,如何?’小兒答曰:‘吾不博戲也。天子好博,風雨失期;諸侯好博,國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遲;農人好博,耕種失時;學生好博,忘讀詩書;小兒好博,笞撻及之。此是無益之事,何用學之。’”語言通俗,說理透徹,表明了唐代民間對當時賭風的痛恨、鄙棄。
民間的勸戒,一般都如上述事例那樣從情、理、法等方麵做正麵教育。而對那些經正麵教育無效的賭徒,換一種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卻往往能收到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之妙用。《清稗類鈔》記載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清代江南有一位鹽商,姓何,家資數十萬。何翁四十歲始得一子,十分溺愛,該子長大以後惡習纏身,特別嗜賭。當地賭棍無賴多方引誘他參賭,他漸漸將自己的金錢輸盡,又典當衣物,盜賣何翁的田產家宅。何翁責其悔改,將兒子關於房中數月,但出來後嗜賭如故。何翁揚言:“如有名師能教育我兒者,我以一半家產作酬勞,能使他戒賭者,以全部家產相贈。”此諾一出,許多著名教師爭來教誨,或曉以大義,或規以古訓,皆無效。一日,有三位自稱從京師來的賭博高手,蓬頭赤腳,衣不蔽體,言貌粗鄙,到何府求見,準備應聘教育何家不肖之子。何翁啞然失笑,說:“你們是賭徒,還能勸人不賭?”三人說:“此所謂以毒攻毒也。我們三人在京師幾十年,賭技高超,獲財物幾十萬,每賭必贏。後來京師賭徒無一人與我們賭。於是生計斷絕,以前所獲財物早已揮霍一盡。聽說你立下諾言,我們想以賭博絕技教公子,公子賭必贏,那麽將無人敢與之賭,那麽賭不戒自戒,你的家也可以保住。所以我們來應聘。”何翁大喜,立刻與這三人立字為據。這三人住在何府,每天教何公子賭技。兩年後,何公子出外賭博,絕無敵手,因此再也無人與之賭博,而何公子亦從此戒賭。這三人也將何翁承諾的一半家產領走。山東萊陽縣一位姓宋的官宦人家也用這種方法戒除了兒子的賭博。這就是著名的“延師課賭”。
清代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一位姓徐的商人教子戒賭的做法也令人捧腹。徐翁家資巨富,但兒子好賭,每日賭輸達數萬錢。徐翁多方教訓,仍不能禁。徐翁無奈,將錢數十萬放在家中,對兒子說:“你可以將此錢任意取去還賭債,但不準讓其他賭徒進家中取錢。”有此許諾,賭徒們天天到何家門外賭錢,何家公子每輸一次,即進屋取錢,每天進出房屋達數十次,以至於疲憊不堪。何家公子見家中的錢越來越少,漸漸感到顧惜,有一天他歎息道:“出之不易,入之不更難乎?”於是對父親痛哭流涕,決心悔改。以後終身不賭,而且勤儉超過父親,家境也更加富饒。(《清稗類鈔》)
在中國古代,迷信氣氛濃厚,神怪菩薩對人間善惡的啟示和懲戒作用往往超過世俗的規矩,人們亦往往借助它們的力量,來幫助對社會惡習的懲治。在雲南大理州海東上登村南,有一尊塑像,赤身裸體,身上隻披一條氈子,手托下巴,愁眉苦臉,當地人稱之為“秩慶危”(賭輸佛)。關於此佛,傳說古時有一漁夫名秩慶,一次偶然地發現了洱海通賓川的秘密洞口,他悄悄將此洞堵住,使得賓川地區無水種田。然後以能給賓川解燃眉之急為條件,詐騙了一萬兩銀子,開通了水道。他得了銀子後,天天吃喝玩樂,到處賭錢,幾年以後將銀子輸光。他又用前法去詐騙,但卻被淹死了。當地人民為了教育後代,將秩慶生前體貌塑在石洞邊,人們路過此地,都要領小孩去看“秩慶危”,教育他們不要騙人,不能賭博,以免遭到秩慶一樣的下場。(《三月三》雜誌)
流傳於河南鄧縣地區的“王大虎戒賭”的故事,更是借神鬼之力懲賭的典型。古時有個莊稼漢王大虎,因賭博荒棄農事,家產將盡,老婆也氣得上吊死了。一天晚上在路邊遇到三人,拉他入賭,他先贏後輸,到第五天晚上,他變賣了最後一點家產作孤注一擲,仍輸個精光。那三人突然現出原形,原來他們是王大虎老婆請來教育他的鬼,並告誡他不要再賭了,還把他先後輸的錢奉還。經此驚嚇,王大虎不再賭博,成了一個勤勞致富的莊稼人。(《中國鬼話》)
民間戒賭,最常見也是較有效的,是民眾共商協定的“鄉規民約”。一九八七年四月,四川會理縣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蔡家祠堂發現一塊完整的《禁止賭博碑》。此碑刻於清代同治年間,它有鑒於當時本族中多有賭博之人的現狀,在重申禁條之後,曆數了賭博的十大罪惡,刻石為鑒。是碑全文如下:(附照片)
禁止賭博
竊思戒賭之條,前人之述備矣。我洛陽家風,曆祖以來,斷未有公孫、父子、弟兄、叔侄同場聚賭,以則家聲,至於如是。今與合族約:自垂碑禁止後,倘族人仍有窩賭、邀賭、誘賭種種賭局,我祖宗定不願有此子孫。世世族長、族正,重則要稟官,照例究治;輕則入祠,以家法從事。敬錄戒賭十條,以垂於後:
一、壞心術。一入賭場,遂成利藪,隻顧自己贏錢,那管他人破產,心術豈不太壞。
二、喪品行。凡人貴賤高下,各自不同。賭博場中,隻問錢多錢少,那計誰貴誰賤。有何體統,成何品行。
三、傷性命。贏了乘興而往,不分晝夜;輸了拚命再來,那計饑寒。從此耗精疲神,損身喪命,豈不可傷。
四、玷祖宗。送了人的銀錢,還笑浪子發呆;破了你的家產,轉歎癡兒作孽。不能光宗耀祖,反致辱門敗戶。
五、失家教。賭博一事,引誘最易。父子博,兄弟博;白日賭,深夜賭。家教大壞,可為寒心。
六、蕩家產。始而氣豪,則揮金如土;終而情急,則棄產如遺。衣裳典盡,田宅鬻完。想到此間,豈不可憐。
七、生事變。通宵出賭,徹夜開場。甚至浪子夤緣而生計,匪人窺伺以為奸。禍機所伏,豈不可慮。
八、離骨肉。士農工商,各勤職業。自入賭場,遂沉苦海,妻子吞聲而飲恨,父母蒿目而攢眉,撫心自問,其何以安。
九、犯國法。賭博之禁,律例最嚴。輕則杖一百,枷兩月,重則徒三年,流三千。紳士照例革斥,成何麵目;衙役加倍發落,須顧身家。與其事後而悔,何若先事而戒。
十、遭天譴。曆看開賭之家,每多橫禍;贏錢之輩,偏至奇窮。總由噬人血肉,飽我腹腸;斂彼怨恨,供我歡笑。所以鬼神懷忿,報複不肯稍寬;天道好還,彼此同歸於盡。通場看來,更有何益。
曆觀數條,俾世世子孫,觸目驚心,最宜改悔矣。近來我族之中,多有不肖之徒,不務根本,而貪賭博。不論祖孫、叔侄、弟兄,打牌、擲骰、搖寶、彈錢,家家有交謫之聲,幼子有效尤之慘。種種醜態,難以枚舉。況乎場夥一畢,則見其當器賣物也,有人則見其傾家蕩產也,亦有人且見其拋妻別子流離他鄉也,亦罔不有人。賭之害人,甚於水火盜賊,深為可憫也。是以<族商議,勒碑刻石,永遠禁止焉。俾我族中,老有所勉,少有所戒,勤耕苦讀,型仁講讓,庶不忝南京家聲耳。
大清同治七年三月中旬吉如族公立
全文載情載理,情理交融,既申以國法,又嚴以族規,代表了我國古代民眾要求徹底禁賭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