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7、其他種種

走索漢代百戲盛行,走索表演驚險奇絕,造型優美,惹得士庶引頸長望,文人潑墨激賞。然而,在那段用磚石和竹簡編刻成的雜技史上走索者都是男性形象。在隋代日趨濃厚的世俗化都市氣氛中,女子才進入了盛陳百戲的“娛樂圈”。《隋書·音樂誌》曾記載過“二倡女對舞繩上,相逢切肩而過,歌舞不輟”的優美而動魄的情景。唐代走索幾乎成為女子的專門項目,中唐劉言史猶有驚悸地寫下《觀繩伎》詩,描寫了寒食時節一個雜技女演員在廣場上的精彩表演:

泰陵遺樂何最珍,彩繩冉冉天仙人。

廣場寒食風日好,百夫伐鼓錦臂新。

銀畫青綃抹雲發,高處綺羅香更切。

重肩接立三四層,著屐背行仍應節。

兩邊丸劍漸相迎,側身交步何輕盈。

閃然欲落卻收得,萬人肉上寒毛生。

危機險勢無不有,倒掛纖腰學垂柳。

下來一一芙蓉姿,粉薄鈿稀態轉奇。

坐中還有沾巾者,曾見先皇初教時。

整個履繩表演險象叢生,在三四層重肩之上,雲發高髻、綺羅溢香的女藝人時而步行,時而翻身,時而倒懸,每一動作都要切應“百夫伐鼓”的緩急節奏,以達到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確實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了。明清時,走索稱為“高盫”,王圻《三才圖會》中有一幅“高盫圖”勾勒了女子表演的實況,從畫麵上班主執鑼敲打助演的情況看,這種民間雜技至遲在明代時已充分的“行業化”了。

緣竿之戲自漢代始盛,而女子緣竿亦興於唐。《朝野僉載》雲:“幽州人劉交,戴長竿高七十尺,自擎上下。有女十二,甚端正,於竿上置定,跨盤獨立。”《杜陽雜編》載:“敬宗降誕日,大張音樂,集天下百戲於殿前。有伎女石火胡,本幽州人也,挈養女五人,才八九歲,於百尺竿上張弓弦五條,令五女各居一條之上,衣五色衣,持戟揮戈舞破陣樂曲,俯仰來去,赴節如飛。”又《明皇雜錄》載:“時教坊有王大娘者,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狀瀛州方丈,令小兒持節出入於其間,歌舞不輟。”這些資料說明,傳統的空中技巧項目緣竿由於婦女的參與而變得五彩繽紛,千姿百態。其技藝精湛,驚險奇絕,剛柔相發,勁而彌嬌,使人眼花繚亂,顯出女性的力量和動作的魅力,為人們喜聞樂見,故至今流行不衰。

拔河,《荊楚歲時記》稱為“施鉤之戲”,其形式是:以綆作篾纜相盬,綿亙數裏,鳴鼓牽之。這是由“強鉤”這一軍事戰術逐漸演變成的民間體育活動。

在唐代以前尚無“拔河”之名,施鉤器具也專用篾纜,到唐一變。《封氏見聞錄》雲:“拔河古用篾纜,今則用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係小索數百掛於胸前,分二朋兩相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贏。”在民間,這是帶有厭勝祈祥性質的遊戲,“常以正月望日為之”,未詳女子參加與否。但自唐代此戲傳入宮中後,命婦仲裁,宮女牽爭的現象便屢見不鮮了。《資治通鑒》卷二〇九載,中宗景龍三年二月,“上幸玄武門,與近臣觀宮女拔河,又命宮女為市肆,公卿為商旅,與之交易,因為忿爭,言辭褻慢,上與後臨觀為樂。”從這一記載看,拔河宮女與公卿兩朋相爭的,“市肆”與“商旅”交易是拔河後的第二場妝扮新角色的遊戲,是拔河之爭的繼續。大概在這種皇帝恩準的娛樂場合,宮女們是可以放肆謔浪些的。

史籍關於唐代宮女拔河的記載很多,唐代以後,拔河活動在民間廣泛展開,成為清明節期間的一項重要節令性遊戲,但以男子為主,像唐代這樣傾宮而出的大規模的女子參加的拔河比賽極其罕見。

遊泳又稱嬉水。遊泳一詞最早出於《詩經·邶風·穀風》中一個婦女之口:“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在《詩經》中反映婦女遊水涉水的詩句很多,如《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陰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這一係列敘說表明先秦婦女習於嬉水,並且往往有較高的遊泳技能。《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桓公)二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其怒)。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這位蔡夫人的一場水上嬉戲,竟然引出了家庭的離異和國家的戰爭,真是千古奇聞。不過,從整個情節變化中,蔡夫人水性之好,性格之強,則表現得鮮明突出。

秦漢以後文字所記載的是男子弄潮的曆史。《晉書·周處傳》稱道“處入水中,經三日夜,殺蛟而還”,這表明男子遊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而關於女子遊泳的記載極少。從許多地區龍舟競渡忌諱女人參加,甚至龍舟下水時也不許女子在場觀望的禁忌風俗看,女子遊泳的衰落不但與禮教觀念的強化有關,同時也與民間視婦女為不潔的心理有關。但是,在禮教相對鬆弛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女子遊泳活動一直延綿不斷。敦煌莫高窟所存的一幅北魏四個婦女嬉水壁畫和另一幅女子跳水飛天圖表明,實際上,中古時代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女子遊泳已在多方麵得到長足的發展了。清人蕭雄《聽園西疆雜述詩》雲,西疆女子“閨無常教,多放蕩,夏日輒邀女伴浴於河渠,不為恥”。這是站在禮教立場上的述評,一旦戴上了禮教的眼鏡,一切自然淳樸的現象都顯得淫邪可恥。其實,不正是這種自然淳樸的世態人情才使一些積極健康的風俗得以傳承的嗎?

踢毽子是古代列入“博戲”、“百戲”中的一種遊戲活動,古代名物考據家認為這一遊戲源於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即徑稱踢毽子為“蹴鞠之遺事也”。清人翟顥《通俗編》卷三一“毽子。”條引《吳氏字匯補》雲:“毽,拋足之戲具也”,與高承之意相似。

據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但曆代記載表明,長期以來踢毽子一直主要是男子健身活動,少林寺僧曾把它作為練武時腳上功夫的輔助訓練,可見其男性化的傾向了。而在明清時代,當其他女子體育遊藝活動出現萎縮狀況的時候,踢毽子卻以其日趨顯著的娛樂性走進了女性生活。“楊柳青,放空鍾;楊柳活,抽陀羅;楊柳發,打尜尜;楊柳死,踢毽子。”(《帝京歲時紀勝》)每當柳樹頹零、天氣入寒的時候,踢毽子就成為女子健身消閑的一項遊戲了。清代著名詞人陳維嵩《沁園春》詠閨人製毽、踢毽雲:“嬌困騰騰,深院清清,百無一為。向花冠尾畔,剪他翠羽。養娘篋底,檢出朱提。裹用綃輕,製同球轉,簸盡牆陰一線兒。盈盈態,訝妙逾蹴鞠,巧甚彈棋。”庭院清冷,百無聊賴,剪下幾根漂亮的雞毛,翻出一枚壓箱的銀幣,用花綢縫綴起來,便是一隻精巧的毽子了,踢起來上下翻飛,如蝶飛燕舞,其變化之妙,消閑之用,娛情之趣都遠勝球戲、棋戲。

清代,都市中的女孩子還愛玩一種“攢花”的踢毽遊戲。這種遊戲以一毽“數人更翻踢之”,不能接踢者為輸。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描寫了“攢花”的樂趣:“青泉萬迭雉朝飛,閑蹴鸞靴趁短衣。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為了玩得痛快,姑娘們幹脆脫掉裙裳,身著短衣,盡情戲耍。笑語盈盈相濺,時光不覺流過,日沉西閣時,她們仍然沉浸在攢花的歡樂之中。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