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又作“道引”。導謂導氣,引謂引動肢體,即所謂“導氣令和,引體令柔”,這是一種以肢體運動為主,並配合呼吸吐納,按摩漱咽的健身方法。“導引”之術淵源甚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非常流行,《莊子·刻意》中提及“導引”並作為傳統的運動方法加以介紹。但女子導引長期以來一直未見記載,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一幅長一百厘米、高約五十厘米的帛畫《導引圖》重見天日,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使兩千多年前我國女子導引健身的麵貌得以再現,從此這項女子運動再也不容漠視了。
這幅導引圖繪有四十四人,分列四排,每排十一人,其形象各異,代表了四十四種導引姿勢,從形態和服飾看,有一半為年齡不等的女子。就是說,這幅《導引圖》中有二十多種姿勢是各種年齡層次的婦女進行導引活動的姿勢,其中有伸展、轉體、腹背、屈膝、吐納、舞蹈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杖通陰陽式”,一個穿裙的婦女,手執長棍,長棍拄地,婦女彎腰下俯,利用棍棒使雙手呈直線狀與地麵垂直,促使人體上半身位置下移,下半身位置相對上舉,以達脈通氣貫,調和陰陽的作用。
道教素以醫道同源,重視導引功夫。漢後導引、行氣、守一乃至房中都被納入道教修煉方術。在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隋代巢元方《諸病源流論》、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攝養枕中方》以及宋代張君房所輯《雲笈七簽》中都介紹女子導引行氣或適用於女子的一些健身方法。如孫思邈介紹按摩法:“常以兩手摩拭麵上,令人有光澤,斑皺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常以手中指,按目近鼻兩眥,閉氣為之,氣通乃止,周而複始。行之,周視萬裏。”總之,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能如此者,可及一二百年。”《雲笈七簽》卷三二論“行氣”:“凡行氣,以鼻內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曰長息。內氣有一,吐氣有六。內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嗬、噓、呬,皆出氣也……時寒可吹,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嗬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凡人極者則多噓呬,道家行氣,多不欲噓呬,噓呬者長息之心也。此男女俱存法。”道教宣稱這是男女延年的要求。葛洪曾在古代導引、吞氣方術的基礎上演化出一種氣功功法——龜息法。為了證明龜息法的健身作用,他曾援引潁川陳仲弓《異聞記》上的故事說,戰亂時,一人將幼女棄於古塚中,女在塚中效大龜,“伸頸吞氣”,三年竟不死(見《對俗》)。《晉書·幸靈傳》也曾記載一則行氣治病的實例:“呂猗母皇氏,得痿痹病十有餘年,靈療之,去皇氏數尺而坐,瞑目寂然。有頃,顧謂猗曰:‘扶夫人令起!’猗曰:‘老人得病累年,奈何可倉卒起邪?’靈曰:‘但試扶起。’於是兩人夾扶以立,少選,靈又令去扶,即能自行,由此遂愈。”這些例證盡管是麵向社會的普遍的宣傳,但以女子為例,至少說明了女子可練就導引行氣之功,同時證明了導引行氣對女子療病健身大有裨益。這在客觀上起到了勸導婦女相信並進行氣功修煉的作用。
唐末以後,丹功逐漸興起,女丹功亦隨之發展。金元道教北七真之一的女氣功家孫不二所撰的《不二元君語法》為重要的婦女內練功法的專論。書中收有《坤道功夫第次》十四首詩,每首詩即一步功夫:收心、養氣、行功、斬龍、養丹、胎息、符火、接藥、煉神、服食、辟穀、麵壁、出神、衝舉。另外她還作有《女功內丹》詩七首。根據婦女生理、心理上與男子的不同,煉養的方法亦應與男子有所區別。元代道士陳致虛《悟真篇注》即指出:“若女人修仙,則以乳房為生氣之所,其法尤簡。故男子修仙曰煉氣,女人修仙曰煉形。女人修煉先積氣於乳房,然後安爐立鼎,行太陰煉形之法。”
何謂太陰煉形?所謂太陰煉形,屬女丹功,目的在於煉乳斷經,身輕體健,肌膚潤澤,其方法是:初下手時,存目存神,大休歇一場,使心靜息調。而後凝神入氣穴。將兩手交叉,捧乳輕輕摩揉三百六十遍,將氣自下丹田微微吸起二十四口,仍用手捧乳,返照調息。久之自然真息往來,一開一合,養成鄞鄂,神氣充足,真陽自旺,其經水自絕,隻凝神於氣穴,回光返照,是謂玄牝之門也。真息悠悠,虛極靜篤,陽氣熏蒸,河車逆流,萬朵紫雲朝玉宇,千條百脈種泥丸。斬赤龍之功,有如此效驗(《太陰煉形法》)。
正如女子導引姿勢紛繁,女丹功煉修套數亦多,後人不斷加以總結弘揚,當其中“出於仙經”的部分虛妄被認識和剔除後,這一寶貴文化遺產便能徹底超越“術”的範疇,成為女子益智健身的重要手段。可以預見,在新的曆史時期,女子導引、丹功之精華必將更加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