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七、唐代鎮墓神煞俑分區研究

  張全民

  一、唐代鎮墓神煞俑的定義和分類

  鎮墓與神煞,二者關係密不可分。鎮墓驅邪,是我國古代喪葬迷信的重要內容,它多以神煞的形象來表現;而神煞則不僅表現鎮墓驅邪的內容,還反映其他的陰陽迷信思想。今人習慣上多把唐代及其以前此類性質的俑歸納為鎮墓俑,而把宋元時期的稱為“神煞”或神怪俑,這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十分精確。

  唐代是我國鎮墓俑的急劇發展時期,鑒於宋元時期諸多的“神煞”俑都在唐代出現並流行,單純使用鎮墓俑的概念已無法包容此類俑的內涵。故筆者在融會鎮墓和神煞兩個概念的基礎上,提出鎮墓神煞俑的定名,以區別於模擬現實生活內容的出行儀仗、侍仆舞樂、庖廚操作等類別的俑。

  鎮墓神煞俑表現鎮墓、壓勝等喪葬信仰內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古代文化傳統、喪葬觀念、宗教信仰等的綜合反映。這類主題在陵墓葬儀、畫像磚石、石雕線刻、壁畫、隨葬明器等諸方麵都有廣泛表現。

  唐代鎮墓神煞俑的種類豐富多樣,依造型的差異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人物類。大致包括武士俑、天王俑,其形象基本來自現實或宗教中的人物。

  第二類:動物類。有“鐵牛鐵豬”,形象模仿現實生活中的動物。

  第三類:神怪類。鎮墓獸、十二時俑、人麵鳥、雙頭連體獸、魚身俑等大致可歸入此類,是人、鳥、獸等的複合體。

  武士俑(或天王俑)、鎮墓獸在唐代墓葬中一般各出土一對,個別墓葬有出土兩對者,也偶見出土單件者。考古學界一般根據腳下是否踩踏動物、怪獸或小鬼作為劃分武士俑和天王俑的依據。腳下無踩踏物者稱作武士俑,腳下有踩踏物者稱作天王俑。武士俑最初是作人間武士的裝束形象,後受到佛教石窟造像的影響,作天王相。直至唐代中宗以後天王俑才基本取代了武士俑。有人根據《唐六典》和《通典》的記載,認為唐代明器中的“四神”即指當壙、當野、祖明、地軸,並推測當壙、當野為二鎮墓俑(亦稱武士俑或天王俑),祖明、地軸為二鎮墓獸。

  十二時俑多作獸首人身,今人又稱十二辰俑、十二生肖俑等。唐代文獻中與明器中的“四神”合稱“四神十二時”。應為宋代所謂的“十二神”,金元時期《大漢原陵秘葬經》中的“十二元辰”。

  人麵鳥作人首鳥身狀,一般成對出土,一為人首,一為獸首,應該就是《抱樸子》、《隋書・王劭傳》所說的“千秋”、“萬歲”。可能為《大漢原陵秘葬經》中觀風鳥的淵源。

  雙頭連體獸有作人首者,亦有作獸首者,連體多作蛇身,應是《大漢原陵秘葬經》中所說的墓龍。

  魚身俑有作人首者,亦有作獸首者。有人認為可能是永定陵中的“鯢魚”或《大漢原陵秘葬經》中的儀魚。

  鐵牛鐵豬是用鐵鑄成牛形和豬形。唐劉肅《大唐新語》卷1《3記異》條載:“土龍六年而一暴,水龍十二年而一暴……鑄鐵為牛豕之狀相,可以禦二龍。”

  二、關於唐代鎮墓神煞俑的分區

  唐代的鎮墓神煞俑主要集中發現於黃河中下遊及長江中下遊地區,遼寧朝陽、新疆吐魯番等地也有零星發現。根據類型、風格等的差異,大致可把全國劃分為五大地區。

  (一)兩京地區

  鎮墓神煞俑的發現地點集中分布於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廣大地區(不包括豫北的安陽,豫東的鞏義等地,它們可歸入華北地區),向西可達甘肅東部、寧夏直至河西走廊西部的敦煌等地,向東可達江蘇北部的徐州。區域特征如下:

  1.該區處於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喪葬製度表現出很大的同一性:隨葬鎮墓神煞俑的習俗較普遍,發現最多;鎮墓神煞俑的種類較固定,除“四神十二時”多見外,後期還出現鐵牛鐵豬;其類型、風格、演進等方麵表現出較大的一致性;俑的製作工藝相近,唐代初期兩京都製作高嶺土胎質、外表施黃釉的俑,後來皆為三彩俑所取代。

  2.鎮墓神煞俑的型式演變迅速,紀年明確,演進軌跡明晰。

  3.鎮墓神煞俑型式的變化以兩京為核心,向周圍地區輻射,並產生巨大影響。特別表現在三彩工藝和器物在全國廣大地區的傳播和流行,有些三彩俑,包括鎮墓神煞俑有可能是直接從兩京地區輸入的。

  4.兩京地區鎮墓神煞俑在玄宗天寶年間以後差異顯現,西安地區出土的人麵和獸麵鎮墓獸從蹲坐發展為站立,還出現了人身站立式鎮墓獸,在洛陽地區卻未發生和出現。

  (二)華北地區

  鎮墓神煞俑的發現地點主要散布於山西太原、長治,河南安陽、鞏縣,河北清河、定縣、南和、獻縣,北京,天津等地,遼寧朝陽也可歸入本區。區域特征如下:

  1.鎮墓神煞俑的種類繁多,地域特色鮮明,陰陽迷信的意味十分濃厚。魚身俑、虎頭兜鍪武士俑、雙頭連體獸在本區分布較為普遍,而在其他地區少見乃至不見。

  2.鎮墓神煞俑的類型、風格還具有兼容並蓄的特點。其種類不僅有各地流行的“四神十二時”,還有長江中遊地區發現較多的人麵鳥、雙頭連體獸。

  3.本區各地之間的聯係稍顯鬆散,鎮墓神煞俑的類型、風格隨距兩京地區的遠近而有所變化。太原、長治、安陽、鞏縣等地鄰近兩京地區,鎮墓神煞俑的類型風格受其影響較大。河北等地距兩京稍遠,鎮墓獸有作一為獸形、一為鳥形的型式,與其他地區不同。遼寧朝陽唐墓的鎮墓神煞俑資料很少,集中發現於左才墓中,從種類上來說可以歸入本區,型式明顯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胎質卻是泥質,表現出一定的地域特色。

  (三)長江中遊地區

  本區鎮墓神煞俑集中發現於武漢、長沙一帶,以此為中心,向西可達四川萬縣,向東可達江西九江。區域特征如下:

  1.地域特色濃厚。十二時俑自隋至唐一直發展延續,小冠武士俑在其他地區基本不見,人麵鳥、雙頭連體獸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2.鎮墓神煞俑型式的演變,尤其是明器“四神”,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較中原地區演變遲緩。

  3.本區的十二時俑也對兩京地區(包括受兩京直接影響的新疆吐魯番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反映了當時不同地區之間鎮墓神煞俑的聯係和交流。

  4.本區分別以武漢和長沙為中心,內部又可細分為兩個地區。武漢地區的鎮墓神煞俑受兩京地區影響較多,兩京地區的三彩天王俑、鎮墓獸更直接輸入本區。長沙地區(包括四川萬縣唐墓)受兩京影響較小,當地燒製的陶質和青瓷武士俑、人麵鳥、十二時俑特色鮮明。

  (四)江蘇南部地區

  本區鎮墓神煞俑主要發現於長江沿岸的高郵、揚州、鎮江、蘇州等地。區域特征如下:

  1.隨葬鎮墓神煞俑的現象少見,且紀年缺乏。

  2.鎮墓神煞俑的種類單一,除十二時俑較為流行外,其他種類則極少發現。

  3.受兩京三彩工藝的影響,出現可能是本地製作的三彩十二時俑。

  (五)新疆吐魯番地區

  本區唐代鎮墓神煞俑基本出自高昌故城以北的阿斯塔那――哈喇和卓地區。區域特征如下:

  1.本區的鎮墓神煞俑是在兩京地區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有些可能是從兩京地區直接輸入的,其類型、風格與兩京地區基本相同,種類同為武士俑、天王俑、鎮墓獸、十二時俑,出現時間較中原為晚。

  2.質地除陶質外,木雕和泥塑是其顯著特征。彩繪華麗,借助本地氣候和自然條件得以保存至今。

  關於唐墓的分區,迄今已有多篇文章加以論述,這些論述皆把鎮墓神煞俑作為劃分區域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是鎮墓神煞俑的分區與唐墓的分區並不完全一致。拋開墓葬形製等方麵的差異,通過對鎮墓神煞俑的分區研究,能夠發現各地文化傳統的差異,兩京地區對全國其他地區的深刻影響以及不同地區之間文化的交流情況,更能窺視隱藏在喪葬習俗裏麵的信仰、觀念和意識。

  三、兩京地區的影響與各地區鎮墓神煞俑的同一性

  兩京地區作為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鎮墓神煞俑對周圍地區產生了很大影響。華北地區、長江中遊地區的明器“四神”型式變化深受兩京地區的影響。兩京地區的三彩鎮墓獸、天王俑等更是直接輸入到周圍廣大地區。江蘇南部還受兩京三彩工藝的影響,出現可能是本地製作的三彩十二時俑。新疆吐魯番地區鎮墓神煞俑的類型、風格與兩京地區非常接近,是在兩京地區的直接影響下發生發展起來的。

  唐代各地區鎮墓神煞俑的聯係十分密切,從以下幾個方麵具體反映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喪葬文化等方麵的同一性。

  1.從鎮墓神煞俑的分布地區來看,兩京、華北、長江中遊、江蘇南部、新疆吐魯番等五大地區發現較多,反映了廣大地區在喪葬風俗、觀念、信仰等方麵的同一性。

  2.唐代鎮墓神煞俑大致可分為人物、動物及人、鳥、獸等的複合體三類,各區大致都是以“四神十二時”為基本種類,反映了各地喪葬文化內涵較大的一致性。

  3.鎮墓神煞俑型式變化的趨勢大致相同。鎮墓獸、十二時俑等都是由坐姿向立姿發展,人麵鳥由伏臥向直立發展,大致皆由較低姿態向較高姿態演化,反映了各地生活習慣、審美意識、社會風習等方麵變化的一致性。

  4.鎮墓神煞俑的分期大致相同,是唐王朝盛衰的一個縮影。高祖、太宗時期,鎮墓神煞俑尚不發達,且較多地繼承了前代的風格,部分地區尚缺乏鎮墓神煞俑的發現。高宗、武則天時期,各地區鎮墓神煞俑蓬勃發展,在類型、風格上既表現出濃鬱的地域特色,相互間又有密切的聯係。中宗至玄宗時期,大部分地區的鎮墓神煞俑進入鼎盛時期,類型風格上的共性更多。經過“安史之亂”的打擊,唐朝國力驟衰,肅宗以後,各地鎮墓神煞俑普遍衰落。

  四、鎮墓神煞俑分區原因探析

  唐代各地鎮墓神煞俑的差異不僅與當時自然環境和行政區劃密切相關,同時與傳統風習有一定淵源,還與地區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有很大關係,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唐代曆史文化的情況。茲分述如下:

  (一)分區與唐代自然環境和行政區劃的關係

  唐代鎮墓神煞俑的分區與當時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從大的自然環境來說,本文所劃分的兩京和華北地區基本屬於北方地區,長江中遊和江蘇南部都位於南方地區,新疆吐魯番屬於邊疆內陸地區。

  自然環境的差異對俑的質地、工藝影響較大。新疆吐魯番地區俑的質地主要是泥質和木製,陶質不多,與唐代北方、南方地區截然不同。泥俑的使用是適應炎熱幹燥氣候的一種十分經濟的作法,其他地區的使用遠沒有這一地區普遍。與北方地區俑的彩繪裝飾不同,南方地區俑的許多部位是用利器刻畫出來的,取代彩繪的使用。這大約是適應南方地區濕潤多雨,彩繪容易脫落而采取的措施。

  鎮墓神煞俑的分區與唐代的行政區劃也有一定關係。比如兩京地區的形成與唐代的行政區劃和政治關係頗深,長安是唐代的都城,洛陽是地位僅次於長安的東都,兩地鎮墓神煞俑表現出很大的同一性,可以合起來算作一個區。新疆吐魯番地區鎮墓神煞俑的流行時間為公元7世紀中期至8世紀,即貞觀至貞元年間,唐朝在此設立西州時期。西州淪落之後,鎮墓神煞俑也隨之急劇衰落。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唐貞觀年間,將全國劃分為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開元二十一年,在十道基礎上,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分山南、江南道各為東西兩道,共十五道。唐代鎮墓神煞俑的分區與這一劃分有一定的關聯重合,但並不完全受人為劃分區域的製約。

  (二)分區與傳統風習的淵源關係

  我國古代墓葬中設置鎮墓神煞的曆史悠久,周代就有方相氏,但尚未找到其實物資料。鎮墓神煞的形象不僅出現於俑中,在壁畫、畫像石、線刻、磚刻等圖像中都有發現。

  我國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鎮墓神煞俑應推楚國的木雕鎮墓獸。大致出現於戰國早期,盛行於戰國中期,消失於戰國晚期。這與“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傳統有一定關係。漢代鎮墓神煞的形象發現不少,但以俑的形式出現的僅有西安、洛陽等地出土的陶翼獸,是乘翼獸“登仙”的迷信思想的反映。

  西晉以後,鎮墓神煞俑繼續發展演變。西晉的此類俑包括四足作行走狀的牛形鎮墓獸及頂豎高纓的甲胄武士俑。大同石家寨的司馬金龍夫婦墓,葬入時間是北魏延興四年至太和八年(474~484年),時間在孝文帝改製以前,僅存一件鎮墓獸,人麵獸身,作蹲坐狀,是人麵鎮墓獸較早的一例。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禮儀製度日趨嚴密,隨葬俑群也隨之形成新的規範。鎮墓神煞俑包括鎮墓獸和武士俑,一般成對出土。洛陽地區與西安地區的鎮墓獸差異明顯。如洛陽附近建義元年(528年)葬的常山文恭王元邵墓的一對鎮墓獸,一件人首獸身,一件獅首獸身,均蹲坐狀。西安任家口正光元年(520年)邵真墓的兩件鎮墓獸四足匍匐於地,背上鬃毛成撮翹伸。北朝晚期,由於分別以洛陽和長安建都的東西政權的分裂對峙,兩地承繼著這一規範繼續發展,差異越發明顯。

  唐代鎮墓神煞俑是與前代一脈相承的。它的明器“四神”是西晉以迄隋代逐漸演化而成的。隨著隋唐統一王朝的建立,兩京地區的鎮墓神煞俑主要在北齊類型風格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特征,融合發展為一個鎮墓神煞的分區。而東部其他地區的鎮墓神煞種類較兩京地區繁雜,是前代陰陽迷信思想的繼續發展。比如十二時俑、雙頭連體獸都可在臨淄北朝崔氏墓地中找到淵源。長江中遊地區隋代出現了人麵獸身和其他類型的十二時俑。人麵鳥隋代開始以俑的形式隨葬,在安徽合肥和江蘇銅山等地都有發現。

  (三)分區與地區之間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關係

  唐代各區鎮墓神煞俑聯係密切,相互之間傳播和交流頻繁,茲舉例說明。以腳踏怪獸的天王俑為例,兩京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一例是調露二年(680年)羅姬墓。時隔9年,新疆吐魯番在永昌元年(689年)張雄夫婦墓中又有出土,且塑造更加生動,而當時這種型式的天王俑在兩京地區尚屬罕見。由此可見通過絲綢之路的連接,兩京地區對邊疆地區文化的深刻影響。

  獸首人身式的十二時俑隋代在南方地區就已出現,且至唐代一直發展延續。玄宗開元年間後期,兩京地區出現十二時俑。洛陽地區較早的出土實例是開元二十六年的李景由墓,該墓還使用了南方地區隋唐墓習見的十二時俑壁龕。新疆吐魯番地區十二時俑的出現又比兩京地區稍晚。由此可以看出獸首人身十二時俑由南方經兩京向新疆吐魯番傳播的路線。

  人麵鳥在南方隋墓中即已出現,到了唐代,在華北廣大地區亦頗為流行。魚身俑是華北地區獨具特色的鎮墓神煞俑,在其他地區基本不見,但到了唐代晚期,江蘇無錫亦有出土。這種變化可能與唐代晚期北方戰亂頻繁,經濟凋敝,大量人口向南方遷徙有關。

  各區之間鎮墓神煞俑的交流不僅有造型的影響,更包含著葬師陰陽迷信學說的傳布。地區之間鎮墓神煞俑的交流和傳播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唐代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聯係程度,還對鎮墓神煞俑區域特征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五、唐代鎮墓神煞俑的曆史影響

  唐代鎮墓神煞俑承前啟後,在曆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對前代及當時的陰陽迷信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總結,為宋元時期堪輿家的喪葬學說準備了理論基礎。唐代文獻中首次出現明器“四神十二時”的稱謂和“鐵牛鐵豬”鎮墓驅邪的學說。《大漢原陵秘葬經》大致成書於金元時期,其中的“盟器神煞”基本是在唐代基礎上發展總結出來的係統完整的學說。

  2.鎮墓神煞的主要種類在唐代已基本形成,其型式亦對後代產生很大影響。五代宋遼金元時期,鎮墓神煞名目繁多,但其中的許多種類,如“當壙、當野、祖明、地軸”、“十二元辰”、“觀風鳥”、“墓龍”、“儀魚”、“金牛鐵豬”等似皆可在唐代找到相應的實物,其型式皆是在唐代基礎上的繼續發展。

  3.唐代鎮墓神煞俑的發展為五代宋元時期在全國廣大地區的流行準備了條件。唐代以後,許多種類的鎮墓神煞俑跨越各自地區的界線,在全國廣大地區廣泛流布,較之唐代鎮墓神煞俑的分布區域更為廣闊。

  4.唐代的“鎮墓神煞”還對東亞一些國家產生了影響。韓國發現了統一新羅初期(7世紀末8世紀初)銅製獸首人身的十二時俑,可以看出所受唐朝的影響。8至9世紀的新羅墓葬中,如掛陵封土四周砌牆一周,其上按子午方位刻獸首人身的十二時像。日本奈良明日香村發現的一座古墳中出土了7世紀末8世紀初的十二時壁畫,可見日本對唐文化的汲取之快超出人們的想像。8世紀時聖武天皇皇太子那富山墓的護石上也能見到十二時像。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