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賈曉燕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我們的遠祖很早就在這裏繁衍生息,為生存發展而辛勤勞作,英勇搏鬥,在中國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並因而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古塔建築就是其中值得自豪的部分。
塔,源於印度,隨佛教傳入我國。“?堵坡”乃印度梵文“stupa”的音譯,“塔坡”則是巴利文“thupa”的音譯,意譯均為“墳塚”。後根據巴利文“塔坡”的音譯,逐漸演變,簡稱為“塔”。由於佛塔這一建築形式在我國日益民族化和世俗化,也賦予“塔”字以新的內涵。
我國造塔始於何時?佛教在公元1世紀傳入我國,佛塔建築隨之傳入。據《三國誌・吳誌・劉繇傳》記載:笮融於東漢中平五年至初平四年(188~193年)在徐州建造了一座“以銅為人(指佛像),黃金塗身,衣以錦彩,垂銅盆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的寺塔。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磚塔,當推河南登封縣嵩嶽寺塔,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從我國建造第一座塔,經過不斷地演變發展,已創造出用各種材料(磚、石、木、鐵、銅、金、琉璃等)建造的各種樣式(樓閣式、密簷式、喇嘛塔、金剛寶座式、幢式等)、各種類型(佛塔、舍利塔、風水塔等)的塔,至今還留存有2000餘座。
在陝西,據文物普查資料顯示,全省現存的各種類型、質地的古塔300餘座,我們對其中212座塔進行了實地調查。它們分布在全省55個縣、市,多集中在關中一帶,共計117座,其中西安地區52座,陝北的延安、榆林地區55座,陝南的漢中、安康和商洛地區40座。從這些古塔的建築時代來看:以唐、宋、明、清四代居多,共160座,其中唐代23座、宋代21座、明代58座;其他時代為數較少。以用材來分:磚塔占絕大多數,計136座;其次是石塔,約40餘座,大多分布在陝南和陝北。就類型看:樓閣式塔占大半,計107座,且多數中空可登;除樓閣式塔之外,還有密簷式塔16座、喇嘛式塔18座;其他如幢式塔、複合式塔等,則為數不多。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的大統一,大開放,經濟文化大繁榮時期。當時崇尚佛教,寺塔林立,全國佛教寺院達4600餘所。僅都城長安城內,佛寺多達109座,而且大多規模宏大。陝西現存的古塔,即使是宋、明、清時期建造或重修,若追溯其所在寺院的初創年代,大多都能找到唐代的曆史蹤跡。
陝西唐塔多數已成為中國建築史和佛教史上的重要遺存而名揚於世。大雁塔作為追念玄奘法師的遺物和樓閣式磚塔的典型,名聞海內外。小雁塔則是唐代高僧義淨在薦福寺譯經時所建,作為密簷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備受推崇。香積寺內的善導塔,本來就是善導弟子為其建造的紀念塔,至今還是海內外佛子尊崇膜拜的聖跡。這座塔因其兼具密簷式和樓閣式兩種特點而受到重視。此外如被尊為華嚴宗初祖的杜順,佛教史學家、律宗南山宗的創始人道宣,他們的靈骨塔和衣缽塔,還有玄奘與其高足弟子窺基、園測的三座墓塔,都成了人們瞻仰的紀念建築物。其中玄奘塔被公認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帶有磚雕鬥拱的佛塔。
陝西唐塔,多建在關中地區環境優美的深山、原畔。現存的23座唐塔,除戶縣草堂寺鳩摩羅什塔為一座亭閣式石塔外,其餘均為樓閣式或密簷式磚塔。這些磚塔,不論是樓閣式還是密簷式,都有以下共同特點:第一,平麵都為方形;第二,都是疊澀出簷,疊澀收頂;第三,塔上門洞或龕都用發券的方法做成拱門;第四,除興教寺和華嚴寺四座墓塔外,其餘內部均為空筒結構,以木樓板隔出層次(多數樓板已毀)。
唐代樓閣式磚塔,多數為7層或9層,以嚴格的比例關係,逐層收減高寬,形成有力的直線輪廓。塔身仿木構部分,都用磚隱起柱、枋和簡單的鬥拱,簡潔明快。並且多數以方形隱柱將各層分隔成開間。一般層間無窗,隻有澄城縣的精進寺塔和富平縣的萬斛寺塔等少數幾座,在部分層間門洞兩側做出假窗。
密簷式唐塔,一般是13層或11層。都在第一層高高的塔身上,將密集的塔簷,以收分的緩急,形成優美的外形輪廓。層間不施仿木構件,也不設窗,樸素自然。
宋代是在我國曆史上經過分裂局麵之後的又一次統一時期,經濟文化曾一度穩定發展,佛教趨於中國化和世俗化,各地普遍修寺建塔,是我國磚塔發展的高峰時期,修建了不少磚身木簷結構的塔。同時還建有琉璃塔,鑄造了鐵塔。
陝西現有宋塔,多數以高大完整的形象留存於世,大部分高度在20米以上。其中有14座坐落在縣城,成了這些縣的文化景觀和標誌。這些塔全部為磚建,而且除個別外,皆是仿木樓閣式塔。其外部輪廓,多數下部呈直線向上,接近收頂處,以緩和的曲線內收,整體外貌顯得挺拔俊秀。底層平麵由方形向多角形發展,八角形最多,占一半以上,有少量六角形和方形,內部中空的居多。與唐塔相比,塔壁增厚,塔室麵積縮小,外壁、梯道、樓層三者結合在一起,在空心之間增加了橫向結構,使之更加堅固。
陝西宋塔,普遍按照木構件的樣式,用磚雕造成型,拚砌在塔上。多數施瓦茸式出簷,用磚做出瓦口、飛椽和簷椽,簷下做鬥拱,繁複碩壯。層間做出仿木假門、假窗,並飾以各種花紋圖案。各層下部砌出平座、欄杆。做工精細、規範。突出地顯示了時代特點和地方風格。
明代,是我國又一個大一統時期,磚石建築有了長足的發展,至今還留存不少規模宏偉、金碧輝煌的建築物。由於明王朝的崇信和提倡,佛教又處於一個鼎盛時期,建造和整修了很多寺塔。
陝西現存古塔,明代建造的最多,近60座。約占陝西現存古塔的30%,不僅數量多而且趨於多樣化。一是建築用材多樣化。雖然磚塔仍是主流,但石塔、木塔、琉璃塔和鐵塔大量增加。如三原崇文木塔,形製古樸、風格別致;延安琉璃塔豔麗多彩,圖案豐富精美;鹹陽鐵塔,雄偉峻峭,高達21.5米,外為鑄鐵,內為磚砌,塔壁上鑄造的力士像威武莊嚴,極為生動。塔內部中空,可沿磚台階登至頂層,這在鐵鑄塔中,尚不多見。二是類型多樣化,形態多樣。除樓閣式、密簷式,尚有幢式塔,以及形態各異的喇嘛塔。三是平麵和內部結構多樣化。平麵方形、八角形、六角形都各占一定比重。喇嘛塔底平麵呈折角方形。內部有中空、實心、下空上實和下實上空等多種。此外,層級的種類也極多,從1層到13層,除9、10、12這三種層數之外,其他各種層數的塔都有。
陝西現存明代磚塔,疊澀出簷的建法增多。裝飾性的仿木磚雕普遍使用,仿木磚雕垂蓮柱,磚雕雲拱,磚雕如意頭,以及磚雕雀替等大量出現。陝西明塔中,延安寶塔作為中國革命聖地的標誌而聞名於世。涇陽崇文塔高達83.21米,是僅次於河北定縣料敵塔的第二高塔。法門寺塔,過去以《法門寺》一劇而婦孺皆知,現在又因塔下發現稀世珍寶而轟動海內外。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陝西留存的清代古塔,雖然數量不少,多達50餘座,但大型塔不多,佛塔極少,多是僧人墓塔。平麵呈六角形和實心塔居多,在50%以上。從種類上看,僧人墓塔30座,文昌塔及風水塔有20餘座。說明古塔建築在功能上發生轉化,由宗教走由世俗。
佛教葬製有兩種,一種是獨葬,所建的墓塔稱禪師塔,所葬多是名僧大德,或寺院主持;另一種是叢葬,所建的墓塔稱普通塔,又稱普同塔或海會塔。陝西現存的和尚墓塔,都是這兩類。有的建在寺外,有的建在寺院一側,有幾處已形成塔群。如西安慈恩寺內,藍田縣上悟真寺內、長安淨業寺內及誌丹縣九塔灣,都有墓塔群,這類塔都是實心。
風水塔是清代風水學盛行的產物,風水學又稱“相地術”,或稱“青烏術”。是講究擇形勢,選方位,以求趨吉避凶,或補山川之缺,或鎮風水之害,因之陝西現存這類塔,有稱鎮風塔,也有稱鎮山塔的。
文昌塔,也稱文星塔。是為供奉文昌帝君(也稱梓潼帝君)而修建。文昌帝君是道教之神,被視為文章、學問、考試的守護神。建塔供奉是為本地多出人才,榮耀鄉裏。陝西現存清代文昌塔有20餘座。單是韓城地區就有10餘座,塔上有書“文章司命”,有寫“平步青雲”等等。這些文昌塔有的建在城市,有的修在村落,不論城鄉、村落,都坐落在城、寨的東南角,麵向西北。多數為磚建空心樓閣式,可以登臨遠眺,這些塔大部分平麵呈六角形,造型簡潔洗練,清秀挺拔。
陝西現存的這200多座古塔,不少分別被列為國家級、省級或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我們祖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座座古塔,飽餐風霜雨露,巍然屹立,曆經滄桑劫火,雄姿猶存。當人們在三秦大地上旅行時,在城市和鄉村原野上不時可以看到壯麗挺拔的古塔,點綴著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