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1章 革命首義武昌城!龍氣黯然天安門(22)

  唐紹儀雖然是袁的老朋友,可是他不是北洋軍出身,他與袁在朋友與部下之間,不像北洋軍係的人,對袁完全是衣食父母,因此他一方麵獲得袁的親近和尊重,一方麵則受到袁部下的排擠和詆毀。南北議和時,唐與南方代表協議成立一個解決新國家國體問題的“國民會議”,會議的成員是由革命軍人所占領的14省和清廷所統治的八省,每省各派三人組織之。袁認為唐未請示他而擅自同意國民會議代表的比率,使北方占少數,處於絕對劣勢,非常不滿,乃通電譴責唐越出了代表的職權範圍,唐因此被迫通電辭職。

  3月26日,南京臨時政府公宴唐紹儀於總統府,觥籌交錯,頗盡歡洽。酒筵進行時,蔡元培起立致詞,對唐紹儀讚譽備至,隨後舉杯慶祝唐內閣已獲參議院通過,預祝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將有滿意成就,最後希望唐氏能加入同盟會,實行同盟會政綱政策。接著黃興也起立敦勸,全體與會人士鼓掌表示讚成。

  唐紹儀由北京南下時,袁曾一再敦囑,要唐盡量與革命黨方麵建立友好深切關係,唐本和南方人士有好感,因此蔡、黃兩氏的提議,唐很愉快加以接受。居正乃離席取出同盟會的入會同誌誌願書送給唐紹儀,唐即在誓書下簽字認可,再由蔡元培、黃興簽名作介紹人,孫大總統簽字主誓,唐紹儀起立宣誓,大家高呼同盟會萬歲,賓主盡歡而散。

  這次唐南來,除了加入同盟會引起北洋軍係的不滿而外,還有一件大觸北洋軍人之怒的,是唐竟同意南方提議,調兵北上,這在北洋軍人看來,簡直是召引外兵入京,是件不可饒恕的舉動。趙秉鈞複京師總董事會函有雲:“調兵北來唐君主之,鄙人甚不謂然,早間見總統(袁)之意見相同,必須竭力磋商,以不來為是。”李書城、熊希齡電有雲:“國務員帶衛兵北上,係當時唐總理在南京與眾擬之辭。”

  此外,最使北洋軍人痛恨的,是唐主張孫、袁、黎、黃合作,以奠定民國基礎。在北洋軍人看來,這四巨頭的合作,就是北洋軍係的沒落。

  民國元年4月1日,孫大總統至臨時參議院正式宣布解職,並致辭說:

  “本大總統於中華民國正月初一日來南京就職,今日四月初一日至貴院宣布解職……三月以來,南北統一,戰事告終,造成完全無缺之中華民國……本大總統受職之初,不料有如此之好結果,亦不料以極短之時間,而能建立如此之大事業……今國務總理唐紹儀組織內閣已成立,本大總統自當解職,今特蒞貴院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凡為中華民國國民均有國民之天職。何謂天職?即促進世界的和平是也……促進和平,即是中華民國國民之天職……本大總統解職之後,即為中華民國之一國民,政府不過一極小之機關,其力量不過國民極小之一部分,大部分之力量,仍全在吾國民。本大總統今日解職並非功成而退,實欲以中華民國國民之地位,與四萬萬國民協力造成中華民國之鞏固基礎,以冀世界之和平。望貴院與將來政府勉勵人民,同盡天職,從今以後,使中華民國得為文明之進步;使世界舞台,得享和平之幸福,固不第一人之宏願已也。”

  孫大總統致詞畢,遂將大總統印交還參議院,參議院答詞如下:

  “……中山先生發宏願救國,首建共和之春,奔走呼號於專製淫威之下,瀕於殆者屢矣,而毅然不稍輟,二十年如一日。武漢起義未一月,而響應天下三分有其二,固亡清無道所致,抑亦先生宣導鼓告之力實多也。當民國尚未統一,國人急謀建設臨時政府於南京,適先生歸國,遂由各省代表公舉為臨時大總統,受職才四十日,即以和平措置使清帝退位,統一底定,未忍生靈塗炭,靡訴於兵戎;雖柄國不滿百日,而吾五大民族所受賜者已靡有涯矣,固不獨成不居,其高尚純潔之風,為斯世矜式已也。今當先生解臨時大總統職任之日,本院代表全國,有不能已於言者:民國之成立也,先生實撫育之;國民發揚光大也,尤賴先生牖啟而振迅之;苟有利於民國者,無間在朝在野,責任一也。羅斯福總統解職後,周遊演說,未嚐一日不拳拳於阿美利加合眾國,願先生為羅斯福,國人馨香祝矣。”

  這兩篇演說詞都充滿誠摯的感情,不是一般官式應酬語。孫中山先生之所自期,與國人之所期待於先生,均可以說是恰如其分。今天我們讀到這些開國文獻,就可以想見當年首創民國的偉人們雍容揖讓,虛心誠意,令人向往不已也。

  4月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參議院亦訂於4月29日在北京行開院典禮。4月6日參議院將全體參議員名單谘文交由唐紹儀電告袁大總統。唐電曰:

  參議院谘文。本院議決遷至北京辦法,自四月初八日起,休會十五日。於二十一日齊集北京,已由歌電報告,並電請先行指定場所,並屆期派員招待各在案。查各省參議員現在已到院共四十九員。合將全院參議員人數,開列清冊,注明省分,並將議長、副議長暨審議員姓名,以及審查會審查長,並審查委員姓名一並分別開列,谘請查照,以便指定相當場所,俾各員到京後,即可克期開會。此谘大總統。計谘送清冊一本。各省參議員到院人數姓名如左:

  直隸:穀鍾秀

  奉天:吳景濂

  河南:李,陳景南 丁廷謇 張啟與 李載賡

  山東:史澤鹹 於洪起 陳命官 彭占元 劉星楠

  山西:李 素 劉懋賞

  陝西:趙世鈺

  湖南:彭允彝 劉 彥 歐陽振聲 覃 振

  湖北:田 桐 劉道仁 胡秉柯 歐陽啟勳

  安徽:胡紹斌 常恒芳 淩 毅

  江蘇:楊廷棟 陳陶怡 淩文淵

  江西:文 群 湯 漪 王有蘭

  浙江:王正廷 殷汝驪 黃 群

  福建:林 森 潘祖彝

  廣東:錢樹芬 金 章 趙士北

  廣西:鄧家彥 曾 彥 劉 崛

  四川:黃樹中 李肇甫 熊成章

  雲南:張耀曾 席聘臣 殷宇清

  貴州:文崇高 平 剛

  議長:林森;副議長:王正廷。審議長:李肇甫。外交審查長暫未舉。審查員劉彥、錢樹芬、劉星楠、吳景濂。請願審查長暫未舉,審查員李,劉懋賞、鄧家彥、曾彥、劉崛。法律審查長王正廷,審查員王有蘭、彭允彝、穀鍾秀、趙士北、平剛、湯漪、熊成章、張耀曾。財政審查長潘祖彝,審查員李肇甫、歐陽振聲、文群、殷汝驪、席聘臣、黃樹中。再參議院法已由本院議決谘送,其第四章第二十六條載任委員分設法製、財政、庶政、請願、懲罰五部。各提任審查本部事件雲雲。此次所開尚係院法未經議決以前暫時規定,應俟本院移至北京後再行查照院法分部另舉,合並聲明。元年四月初六日等語。儀。虞。印。

  袁不肯把陸軍總長一職給黃興,可是卻又不能不予黃興有一安頓,因為當時黃興的聲望,僅次於孫中山。袁遂於3月30日發布命令:“任命黃興為參謀總長。此令。”當時的參謀總長既無人事權,又無指揮權,純粹一個幕僚長,因此黃堅決請辭。其辭職電雲:“袁大總統命以興繼任參謀總長,已複電力辭。至兩江一帶軍隊,維持整理,刻不容緩,興縱懷歸隱之誌,斷不敢置經手未完事宜於不顧,以負我軍界同胞。已商請唐總理妥定辦法,務使南方各軍隊,布置得宜,各安其所。俟布置大定,始行告退,以遂初誌。”南方民軍麇集,如果不妥為安插,確實很難善後,黃興統籌負責,是最理想的人選。不過這個工作吃力不討好,黃興薄參謀總長而選擇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這也可見革命黨人勇於任事,不求名利的偉大襟懷。

  袁世凱於3月31日任命黃興為南京留守,仍總轄南方各軍。留守府成立後,其組織和人事情況如下:

  總參謀長:李書成,秘書長:陳鳳光,軍務處長:張孝準,參謀處長:歐覲文,政務處長:馬良,副官處長:徐少秋,總務處長:何成浚,軍械處長:曾昭文,軍需處長:徐桂亭。

  留守府統轄的各單位及其主管是:

  軍官學校校長:金永炎,入伍生總隊長:沈靖,四路要塞司令官:官成鯤,憲兵司令:茅7封,軍需學校校長:劉文藻,測量局局長:章煥祺,金陵機器局局長:賓步程,巡警總監:吳忠信,南京府知府:方潛。

  4月14日袁世凱頒布《南京留守條例》,留守府直隸大總統,有維持南方各軍和南京方麵的責任。成立留守府的主要目的,在整編和裁撤南方各軍,同時又須顧及和保全革命實力。當時南京駐軍的番號,共有7個軍,26個師、51個旅。號稱30萬人,但編製不一,名號各異,情形非常複雜。一個師的兵力有1000人的,有幾百人的,師長們均自認為革命有功,日日奔走留守府,索餉索械,甚至使用手段勾引他師營連長來歸,下級幹部遂致朝秦暮楚,以士兵為個人資本。

  黃興在留守任內編組了一支模範軍“第八師”,欲以這支部隊為革命基幹。第八師由趙恒惕所部和廣西巡防軍合並改組而成,本擬派趙恒惕為師長,因為需要敷衍北方,所以改派馮國璋的女婿陳之驥為第八師師長。

  參謀總長一職黃興既堅決不就,袁又欲以之予南京衛戍司令徐紹禎。徐是個好好先生,也表示不就。袁乃請副總統黎元洪兼任,黎雖答應,卻不肯離開武昌,於是黎便在武昌遙領副總統和參謀總長。陳宦則以參謀次長職代行參謀總長職務。

  5月1日,參議院改選議長,選吳景濂為議長,湯化龍為副議長。2日,唐紹儀總理率領內閣各部總長列席參議院,報告自己的政見。

  唐紹儀以閣揆身份首先致詞。他說:內閣將遵照袁大總統的施政原則――建議從穩健入手,措置以實事為歸。今後施政將分別緩急先後,第一,軍民分治;第二,裁兵,簡練精兵;第三,清朝與各國所簽訂的條約,均將切實遵守;第四,改良法律,建立獨立的司法製度;第五,普及教育;第六,統一幣製,整頓金融;第七,振興實業,發展交通。

  海軍總長劉冠雄第二個致詞,他認為海軍急務有四,均需款辦理,一為海軍常年經費及推廣學校,多派留學生,每年約需320餘萬元;二為新舊各船操演費,每年約需200餘萬元;三為已定內外各廠巡船、炮船、魚雷船尚需付價款1000萬元;四為養船費每年130萬元。

  陸軍總長段祺瑞致詞時說:政府統一後,應籌軍民分治之計劃,一為精簡軍隊以恢複地方秩序,由於武昌起義後各省自行召募,軍隊林立,較原有增多幾達一倍,必需解散;二為擬製定軍官為終身職;三為培植陸軍人才,調查軍官資格,分別其條件以派往東洋或西洋;四為製定征兵製度;五為設立兵工製造廠;六為設立被服廠;七為改良馬政。

  農林總長宋教仁致詞說:農林政策應循漸進政策,十年樹木正是這個意思。農業純為生產事業,當以增加生產力為要著,增加土地之生產力有三途:一為墾荒地;二為修林政;三為興水利。此外則設立農業金融、教育機關,以助長生產力。

  司法總長王寵惠致詞時說:整頓司法有五項步驟,一為實行司法獨立,免除行政幹涉;二為培養司法人才,遍處設置裁判傳習所,以訓練獨立的司法官;三為厲行辯護製度,既可牽製法官,且可代人民訴訟;四為采取陪審製度以昭公平;五為改良監獄。

  教育總長蔡元培致詞,他首先提出教育方針,分普通教育在於養成國民健全人格,和專門教育在於培養專門人才;二為教育設施亦為普通教育與專門教育;三為劃定中央教育行政權限;四為教育經費之規定;五為分析京師教育現狀;六為對海外留學的計劃。

  交通總長施肇基致詞時說:交通情況因兵事影響,組織多未完全,損失極為重大。當茲民國初建,所有路、電、郵、航四政,急應通盤籌劃,現擬分為三個步驟,一是恢複秩序,二是改革弊政,三是統一進行。

  代理工商總長王正廷致詞,他說工商是全國的命脈,振興工商辦法:一驅除工商的障礙;二保護現有的工商。

  民國成立後的政府主要的問題在於財政,所以財政總長熊希齡在參議院的致詞是一篇重要資料。他分析當時的財政情況,同時說明如何整頓財政的辦法。

  他說:清朝末年的財政已瀕臨破產,民國成立,因各省宣告獨立,致財政更形分裂。當前財政的特色,是隻有支出全無收入,而支出的費用則全賴舉借外債,實在是非常危險的情況。關於財政虧竭情形,可分為兩端:

  (甲)民國紀元以前的財政:

  (一)歲入不敷5400餘萬兩;

  (二)追加籌備經費銀2400萬兩;

  (三)新外債息款銀1000餘萬兩。

  以上三項合共不敷8800萬兩。

  (乙)民國紀元以後的財政:

  (一)臨時籌辦經費約銀11000餘萬兩(內分外債2080萬兩,南北補發軍餉1920萬兩,恩恤6000萬兩,建設1000萬兩)。

  (二)常年不敷經費,約銀17052萬兩(內分歲入減收5000萬兩,軍費增加3000萬兩,內債息款252萬兩,舊額不敷8800萬兩)。以上兩項合共不敷28052萬兩。

  由於整個情況如此,使得在財政上度支奇絀,在經濟上則金籌窘迫,因此財政部隻好審度時勢緩急輕重,以決定辦法的先後,共訂八策:一為減軍費。由於民國成立前各省獨立,支出均以軍費為大宗,所以應解中央款項均為截留,故首務在節減軍費;二為成立國家銀行,以期金融複活,工商振興;三為開鑄通銀元,廢去生銀習慣;四為改良稅則以均國民負擔,尤應先改田賦及印花所得銳,但需假以時日,契稅及酒銳則可速辦;五為籌劃鹽煙專賣;六為劃分國家稅和地方稅;七為製訂會計法規,以期出納之確當;八為整理公債以保鹽民之信用。

  從熊希齡在參議院的報告,可以看出民國成立初期財政的困難和嚴重情形。世界上沒有這麽奇怪的政府,要全靠舉外債來應付支出的。

  5月3日袁世凱批準教育總長蔡元培的建議,將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大學堂總監改為大學校長,任命嚴複為首任北京大學校長。京師大學堂的前身是官書局,官書局的前身是京師強學會。

  5月6日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把已瀕停業的交通銀行增資複業。交行本為梁所創辦,後來被盛宣懷所排擠而脫離,現在梁是袁的大紅人,所以收回交行,自任總理。5月27日改組大清銀行(光緒三十三年成立,官商股各一半)為中國銀行,並定為民國政府的中央銀行,任命吳鼎昌為中國銀行監督。

  5月7日袁任命魏宸組為國務院秘書長,張國淦為銓敘局長,馮自由為臨時稽勳局長。5月18日袁令改大理院正卿為大理院院長,任命許世英擔任。

  (摘自《辛亥武昌首義史》)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