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1章 革命首義武昌城!龍氣黯然天安門(2)

  罪臣當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初二日恭承先帝手頒朱諭,命以愛惜身體,善自調攝,期他日更效馳驅,共建大業。十年以來,每一憶誦,血與淚俱。今先帝大業已矣,罪臣不敢惜身,惟大仇未報,無以見先帝於地下,且舉國皆畏世凱無恥忘仇,然則先帝之冤非罪臣發之而誰發之?

  夫圖治之序固有先後,以中國之大,致強猶反掌耳。但有賊不討,大倫已125,大法全廢,更何道以治國乎?先帝喪苟有可疑,袁世凱固賊也,既無可疑,袁世凱亦賊也。許子不嚐藥,《春秋》猶書為弑君。夫世凱之所陷先帝者,又豈此嚐藥之比哉?昔齊陳恒弑君,孔子魯人,猶請討之。況罪臣曾受先帝生死骨肉之恩者耶!自念獲罪,不敢冒犯,待之彌月,不能隱忍,敢冒斧鉞之誅,謹以上聞,不勝悲痛哀憤之至,伏惟睿鑒。有為泣血謹上。

  宣統(溥儀)臨朝,攝政王載灃曾召見滿漢軍機大臣宣示先帝遺詔,這時老臣張之洞卻跪在地上連連叩頭,以“國有大喪,不宜誅戮大臣”為由反對,慶親王奕?也表示反對。當天載灃還密電征詢北方幾個北洋係的漢族軍事首長意見,第四鎮統製吳鳳嶺、第六鎮統製趙國賢的答複都是:“請勿誅袁,如必誅袁,則先解除臣等職務,以免兵士有變,致辜天恩。”

  大臣的反對,和可能發生兵變,就使袁世凱逃脫了“誅戮”的命運。下麵抄錄一段宣統廢帝溥儀關涉這一幕的回憶――

  對我父親攝政王來說,最根本的失敗是沒有能除掉袁世凱。有一個傳說,光緒臨終時向攝政王托付過心事,並且留下了“殺袁世凱”四字朱諭。據我所知,這場兄弟會見是沒有的。攝政王要殺袁世凱為兄報仇,雖確有其事,但是被奕?為首的一班軍機大臣給攔阻住了。詳情無從得知,隻知最後讓父親泄氣的是奕?的一番話:“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麽辦?”結果是隆裕太後聽了張之洞等人的主意,叫袁世凱回家去養“足疾”,把他放走了。

  有位在內務府幹過差使的“遺少”給我說過,當時攝政王為了殺袁世凱,曾想照學一下康熙皇帝殺大臣鼇拜的辦法。康熙的辦法是把鼇拜召來,賜給他個座位,那座位是一個隻有三條好腿的椅子,鼇拜坐在上麵不提防給閃了一下,因此構成了“君前失禮”的死罪。和攝政王一起製定這個計劃的是小恭親王溥偉。溥偉有一柄鹹豐皇帝賞給他祖父奕訁斤的白虹刀,他們把它看成上方寶劍一樣的聖物,決定由溥偉帶著這把刀,做殺袁之用。一切計議停當了,結果被張之洞等人攔住了。這件未可置信的故事至少有一點是真的,這就是那時有人極力保護袁世凱,也有人企圖消滅袁世凱,給我父親出謀劃策的大有人在。袁世凱在戊戌後雖然用大量銀子到處送禮拉攏,但畢竟還有用銀子消除不了的敵對勢力。這些敵對勢力,並不全是過去的維新派和帝黨人物,其中有和奕?爭地位的,有不把兵權拿到手誓不甘休的,也有為了其他目的而把希望寄托在倒袁上麵的。因此殺袁世凱和保袁世凱問題,早已不是什麽維新與守舊、帝黨與後黨之爭,也不是什麽滿漢顯貴之爭,而是這一夥親貴顯要和那一夥親貴顯要間的奪權之爭。以當時的親貴內閣來說,就分成慶親王奕?等人的一夥和公爵載澤等人的一夥。給我的父親出謀劃策以及要權力地位的,主要是後麵這一夥。

  其中最難對付的是奕?和載澤。奕?在西太後死前是領銜軍機,太後死後改革內閣官製,他又當了內閣總理大臣,這是叫度支部尚書載澤最為憤憤不平的。載澤一有機會就找攝政王,天天向攝政王揭奕?的短。西太後既搬不倒奕?,攝政王又怎能搬得倒他?如果攝政王支持了載澤,或者攝政王自己采取了和奕?相對立的態度,奕?隻要稱老辭職,躲在家裏不出來,攝政王立刻就慌了手腳。所以在澤公和慶王間的爭吵,失敗就是載澤。醇王府的人經常可以聽見他和攝政王嚷:“老大哥這是為你打算,再不聽我老大哥的,老慶就把大清斷送啦!”攝政王總是半晌不出聲,最後說了一句:“好,好,明兒跟老慶再說……”到第二天,還是老樣子,奕?照他自己的主意去辦事,載澤又算白費一次力氣。

  載澤的失敗,往往就是載灃的失敗。奕?的勝利,則意味著洹上垂釣的袁世凱的勝利。攝政王明白這個道理,也未嚐不想加以抵製,可是他毫無辦法。

  誅袁計劃既然難行,載灃乃於光緒30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909年1月2日)以皇帝名義明降上諭:

  “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蒙先朝擢用,朕登極之後,複與殊賞,正以其才可用,使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屙,以示朝廷體恤之意。”

  袁世凱在天津奉到“回籍養屙”的詔旨,這時他還和他的一位外國朋友取得聯絡,這位洋朋友是英國駐清公使朱爾典,他們早已建立了極親密的關係。據說朱爾典拍了胸膛願意擔保袁的生命安全,於是袁世凱才懷著沉重的心情由天津遄返北京,向皇帝謝恩和辭行。

  權勢火亙赫的袁宮保,竟在幾天之內變成了喪家之犬,倉皇地告別了北京城。臨行前他把在北京價值三十萬元新購置的府學胡同私宅贈給了段祺瑞。這時北洋六鎮統製名單是:第一鎮統製何宗蓮,第二鎮統製馬龍標,第三鎮統製曹錕,第四鎮統製吳鳳嶺,第五鎮統製張懷芝,第六鎮統製段祺瑞。

  袁離北京時,隻有嚴複和楊度兩人送行。

  袁從北京回到項城,先已在項城的衛輝城外購屋數十楹,故留居於此。宣統元年(1909年)五月移居彰德府北門外的洹上村。洹上村有天津何氏的別墅,袁予以購置添修,題名養壽園,自號洹上釣叟,一副閑雲野鶴的姿態,每天飲酒賦詩,遊山玩水,借以消除清廷滿人對他的注意。其實京中動靜,朝廷消息,他了若指掌,北洋派大將馮國璋、段祺瑞和其他將領都經常輕車簡從來彰德,向袁報告情況,請示做法,袁則用非常親密的態度接待這些幹部,臨別時還要贈送豐厚的路費。

  在政治上,他的老友徐世昌紅極一時,並未因袁失勢而受影響,時而外放總督,時而內調尚書。袁歸隱後,徐竟升任內閣協理大臣(就是副內閣總理的地位);袁一手提拔的趙秉鈞則任民政部侍郎,掌理全國警察和特務;袁的長子克定仍在郵傳部任丞參,他們都負責京中聯絡工作。內閣總理大臣奕?、陸軍大臣蔭昌也和袁保持密切關係;而各省督撫大員中,袁仍有不少的親戚和故舊。因此,袁雖然在洹上隱居,可是卻擁有極大的政治潛勢力。

  這時隨袁在洹上的有兩大智囊,兩人都是姓楊的,一個是楊度,他原任憲政編查館的提調,後來投入袁的門下滿以為可以成為立憲的風雲人物,怎知袁被逐,他亦隻好隨袁出走,失去騰達機會。他常歎息地說:“伊藤博文的命太好,我的命太苦!”一個是沉默寡言的楊士琦。楊是安徽泗州人,直隸總督楊士驤的兄弟,楊士驤亦是袁黨。

  袁在歸隱期間,曾做了一首五言絕句,詩曰:“樓小能容膝,簷高老樹齊,開軒平北頭,翻覺太行低”。袁的門下士一麵作詩奉和,一麵則貢以諛詞:“宮保珠玉在前,我輩不敢獻醜了。”這些趨附之輩又竊竊私議說:“詩雖不佳,可是氣魄雄偉,大似開國帝王口吻。”

  這年恰好是袁50歲,可是他的頭發胡子早已斑白,他一共有七房太太,已生了15個兒子。他最寵愛的姨太太是五姨太,據說是段芝貴奉獻的。

  載灃當政後,一方麵放逐袁世凱,一方麵更進一步排斥漢族。首先是在軍事方麵,他把全國兵權總攬在皇室手裏,要建立一個駕乎一切軍隊之上的皇室武力。就在他擔任攝政和放逐袁世凱的同時,他宣布成立禁衛軍,由他統率,同時設立貴胄學堂以培養滿族的高級人才;又設皇帝為全國陸海軍大元帥,並成立陸海軍聯合參謀機構軍谘處,派滿族大臣毓朗、善耆、載澤、載濤、載洵等主持建軍事務;派載洵赴歐美各國考察海軍,載濤赴德國考察陸軍,蔭昌為陸軍部大臣接統北洋各鎮;宣布陸軍武官任用製度,近畿各鎮由陸軍部直接統轄,裁撤京畿督練公所;成立海軍部,以載洵為海軍大臣。後來軍谘處擴大為軍谘府。軍谘府的性質等於參謀本部,以載濤、毓朗為軍谘大臣。同時並宣布今後軍隊首長的任用計劃,新軍三十六鎮的高級將領都由貴胄學堂畢業生擔任;全國綠營和巡防營次第裁撤,以禁衛軍拱衛京城,並控製全國新軍。

  海軍大臣載洵、軍谘大臣載濤都是載灃的親兄弟,也是光緒的小弟弟,這兩人是清末全國聞名的大貝勒。海軍大臣載洵有一次被派到奉天去查案,他是坐火車前往的,到了奉天車站,滿城文武官員都到火車站恭迎,可是欽差大臣卻在車廂內發了脾氣,怎麽請也不肯下車。歡迎行列見欽差不下車,自然也不敢散走,其中有聰明的官兒們猜想欽差大臣大約是有什麽需求,乃偷偷地向欽差的親信隨從打聽。不打聽還好,一打聽可把人駭壞了,原來欽差大臣要地方官孝敬他3000套貂皮,如果不答應欽差就不下車。這可把地方官難倒了,因為關外雖然盛產貂皮,立刻要湊3000套則是辦不到的,可是如果湊不齊,欽差大臣就不肯下車,這樣地方官就要擔承很大的幹係,因此隻好答應下來,立刻派人赴各地搜購,總算在欽差回京之前湊齊了。欽差雖然滿載而歸,可是搜刮的醜聞已傳遍了關內外,從此載洵就被人稱為“三千套”。載濤雖然沒有這類笑話,但他卻是一個出名的膽小鬼。至於攝政王載灃呢?他當國後很像模像樣,每天坐朝聽政,批閱公文,可惜他聽政時,對群臣的報告,呐呐不能作指示,而批示則又別字連篇不知所雲,常在朝堂上好像睡眠不足,哈欠連連。還有他是出名怕太太的。

  禁衛軍雖由載灃統率,實際責任卻在載濤身上,而載濤也很少過問,又交給士官畢業生良弼負責。良弼本任禁衛軍第一協協統,其後任禁衛軍訓練大臣,他是滿族親貴中敢作敢為的少壯派,吸收了一批士官生作為禁衛軍的各級將領。

  革命事業風起雲湧

  當君主立憲派的康、梁流亡到東京後,他們的聲勢始終不比革命黨弱,但是清廷不懂得運用這批保皇黨來和革命黨對抗,抵消革命黨的力量,而把康、梁這群保皇黨的人也視為大逆不道。

  孫中山先生當時極希望能拉攏康、梁聯合反對清廷。他曾和梁啟超接觸,梁依違不決,而康有為則仍以要擁戴他的“聖主”為目的,最後雙方談不攏。退而求其次,想拉楊度,楊卻介紹同鄉黃興給孫中山,當時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團體名叫“興中會”,黃興則與宋教仁、陳天華、劉揆一等組織“華興會”。孫、黃一見如故,政治立場也完全相同,於是合並興中會和華興會為“同盟會”,同時吸收章炳麟(號太炎)的“光複會”。這個光複會是上海教育界的反滿秘密組織,光緒三十年(1904年)成立,參加的人有:蔡元培、陶成章、章炳麟、吳敬恒、徐錫麟、馬宗漢、陳伯平、秋瑾等。

  光緒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1905年7月3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赤阪區檜町黑龍會會所召開籌備會,參加的有:孫中山先生、黃興、張繼、陳天華、宋教仁、馮自由、居正、但燾、馬君武、鄧家彥、黃複生、朱執信、古應芬、宮崎寅藏、內田良平等70餘人,通過同盟會會綱:“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七月二十日(8月20日)下午,同盟會正式在東京赤阪區靈南阪本金彌爵邸開成立大會,總部組織,設總理一人,公舉孫中山先生,下設三部,(一)執事部,(二)評議部,(三)司法部。執事部負責人黃興,地位如協理。評議部評議長汪精衛。司法部判事長鄧家彥。各省黨務負責人是:直隸張繼,山東徐鏡心和丁惟汾,山西王蔭藩、榮福桐,陝西穀思慎、康寶忠,安徽吳春陽、高蔭藻、孫毓筠,江蘇高劍公、陳劍虹、章木辛,浙江秋瑾,湖北時功玖、張日方、陳鎮藩,湖南黃興、仇式匡、宋教仁,四川黃複生、董修武,雲南呂天民、貴州於德坤、平剛,河南杜潛、朱炳麒,福建林時爽,江西張世膺、鍾震川,廣西劉崛、盧汝翼,廣東胡毅生、何公博,南洋胡漢民,上海蔡元培,天津廖仲愷,香港馮自由、李自重、謝英伯。同盟會成立後,編訂革命方略,策劃全國各地起義,擬定了軍政府宣言,軍隊編製,招降清軍條件,攻城略地,囤糧安民各項辦法和對外宣言等等。

  同盟會成立的同時,同誌們又在東京赤阪阪本金彌爵邸決議創立《民報》以宣揚革命理論,闡明三民主義為宗旨,借以對抗立憲黨黨魁梁啟超在橫濱所辦《新民叢報》。梁啟超的文章有迷人的魔力,他可以把白的說成黑的。《新民業報》鼓吹立憲,立場正和革命黨思想相反。《民報》出版後使革命理論才有係統為世人所明了。它於光緒三十一年十月三十日(1905年11月26日)出版於東京牛127區新小川町二丁目八番地,撰搞者有:胡漢民、汪精衛、朱執信、宋教仁,由張繼擔任編輯,第六期起改由章炳麟主編。章在《民報》發刊時還在上海因蘇報案入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獄東渡,接辦《民報》。

  《民報》第一期出版後,恰值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當時留學生極為憤懣,罷課者八千餘人,而留學生中分為兩派:一派是留日學生聯合會的秋瑾等,主張全體歸國,是激烈派;一派是維持會的汪精衛,主張繼續留學,是平和派。同時又傳說日本外務省以6000元付孫中山先生,迫其離去橫濱。這種種壓迫,驅使一位卓越的革命黨人陳天華親書絕命書一篇,告留學生總會諸幹事書一篇,然後投海殉職。陳天華的自殺,使《民報》第二期延期出版,可是因為這一風潮,遂使日本取締留學生的規則胎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