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0章 天安門公車上書!菜市口六君蒙難(26)

  光緒詔定國是後,光緒為首的帝黨和慈禧為首的後黨的矛盾逐漸加深。在這尖銳的帝、後黨衝突中,楊深秀自覺地站在維新派一邊,以非常堅決的態度,同守舊派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當時,公然反對變法且氣焰比較囂張的是禮部尚書許應6.此人連守舊派元老李慈銘都認為他“素以不學為名,語言甚鄙。”楊深秀更認為他“品行平常,見識庸謬,妄自尊大,剛愎淩人。”可他“庸妄狂悖,腹誹朝旨”,專門和維新事業作對:光緒“為鼓舞人才起見,特開經濟特科”,他就“在禮部堂上倡言經濟特科之無益”;光緒“日患經濟之才少,而思所以養之”,他則“日患經濟之才多,而思所以遏之。”對待維新派他刻骨仇恨,“遇有通達時務之士,則疾之如仇。”但在帝國主義麵前,他又卑躬屈節,畏之如虎。在和德使海靖爭論時,“德使?目一視,以手視察,尚未發言,而許應6已失色,即趨出總署,德使乃大笑,加以訕誚,此等之事不一而足。”就是這種守舊之徒,卻擔任著禮部尚書及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重要職務。為了鏟除這個障礙,楊深秀和禦史宋伯魯專為彈劾許應6而上奏光緒。在奏折中,他詳細列舉了許應6“窒塞風氣,禁抑人才”,阻撓新政劣跡,並明確指出,這類人留在總署必然“傷邦交而損國體”。所以必須將其“解去部職”,“退出總理衙門行走”,這樣“內可以去新政之壅蔽,外可以免鄰邦之笑柄”,還可以為“守舊誤國者戒”。這個奏折受到光緒的重視,不久就將許應6及其同黨革職,多少起到“懲一警百”的作用,對維新派是很大的鼓舞,梁啟超十分讚賞楊深秀這種“不畏強禦”的舉動,將他譽為“開新誌士之眉目”。

  1898年9月,維新派與守舊派的鬥爭空前激烈。守舊派為廢黜光緒進行了周密的布置,京津一帶風聲鶴唳。光緒雖知道慈禧天津閱兵的陰謀,一氣之下裁去了一批頑固派官僚,以示反抗,但終因不掌握軍政實權而沒有徹底扭轉局勢。麵臨危境,楊深秀仍上奏光緒,彈劾守舊派。如:“粵撫許振球老耄貪庸……自奉到詔書,未嚐舉行一事”;“河道總督任道溶,貪狹素著”;“湖北巡撫譚繼洵守舊迂拘”;“王秉恩久在廣,貪險奸橫,無所不至……把持各局,大類權奸”;“歐陽霖久辦厘金,刻薄成性,怨聲載道”;楊樞“招搖納賄,把握威福”;陳寶琛“居鄉貪鄙,網盡商賈之利,行同市儈”等等。對這些“聲名狼藉之輩”,“即不逢裁缺,亦當分別罷斥,或優之聽其告休。”他特別強調在處理他們時要堅決徹底,“既被裁即請任其歸去,勿汲汲別議擢用,庶免阻撓新政。”

  楊深秀在批判、彈劾守舊派的同時,還直接參與和支持維新派的活動。

  如前所述,楊深秀和康有為交往較多,康有為對他特別看重。“初入京與相見,即褒獎不置,稱為西北一人。”楊深秀確也沒有辜負康有為的信任。當康有為立會保國時,本來曾同意和康有為一起“伏闕痛哭力求變法”的“台諫中知名之人”,絕大多數“皆不與聞”,楊深秀則“兩次到會,列名傳布”,並親自到文悌官邸向他宣傳康有為“立會保國”的主張,還把自己組織的關學會並入保國會,置於康有為的領導之下。而這正是榮祿宣布“如有相識入會者,令其小心首領”的時候。當康有為受到慈禧集團責難時,他又和宋伯魯“同以百口保康有為”。在慈禧訓政後,他還不顧自己的安危,“上疏詰問有為罪名”,以示抗議。湖南巡撫陳寶箴是積極推行新政的官吏,“銳意整頓,為中華自強之嚆矢”,卻受到守舊派的竭力反對,“其誣詞不可聽聞”,楊深秀就“抗疏為寶箴辯”。

  楊深秀認為,對維新派在保薦人才時薦舉的一些守舊者,也應該罷斥,同時也要處罰保薦這些守舊者的維新派官吏,以利推行新政。例如在陳寶箴所保薦的人員中,除楊銳、劉光第、左孝同諸人以外,其餘多是“守舊中之猾吏”,這是由陳寶箴“無真識定力”所造成的。因此他建議光緒對陳寶箴也要“嚴旨儆勉,以作其氣”,而對於他所“保舉之人”,則應該“分別加以黜陟,萬勿一概重用”。他提醒光緒,即使對陳寶箴這樣的“新政重臣”所推薦的人,也應加以分析,而不能“信其所得皆賢,盡加拔擢。”這是因為“舉行新政,綜核名實之日,舉一人須得一人之用。”很明顯,楊深秀要求“嚴旨懲勉”陳寶箴和守舊派對陳寶箴的“交章彈劾”有本質的不同。區別就在於楊深秀是通過“儆?勉”敦促陳寶箴糾過,而守舊派彈劾陳寶箴則是為了鏟除推行新政的骨幹力量。這就看出楊深秀對維新變法的忠實程度――既為推行新政的人搖旗呐喊,反擊守舊派對他們的攻擊,又不容忍他們身上存在的不利於變法的妥協行為。

  楊深秀對清統治者能否真正推行他的主張並沒抱很大希望,他認為“本朝氣數已一息奄奄待盡,尚能誅諫官乎!”所以他曾設想,如果出現像唐朝起兵反對武則天腐朽統治的徐敬業那樣的勇士,他決心做積極協助徐敬業起兵的駱賓王那樣的人――“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業其人,我則為駱丞矣。”說明他已初步產生了起兵反清的思想。

  百日維新期間,台諫中有兩個極為活躍的人物,一是被稱為戊戌六君子的楊深秀,另一個是當時執掌山東道監察禦史宋伯魯。伯魯思想敏銳,學通中外,在擔任禦史的數年中,“豐裁峻整,彈劾不避權貴”,尤其是在變法開始後,他發人之所不敢發,言人之所不敢言,與阻撓維新的頑固派進行了反複較量,對百日維新起了促進作用。親曆戊戌變法的梁啟超就曾指出,台諫諸臣中,惟宋伯魯“言諸新政最多”。

  宋伯魯,字芝棟,亦稱子鈍,晚號芝田,陝西省陽泉縣人。“家素豐,後中落”,其父為生員,工花鳥,有“南田”之譽。伯魯由稟生“以優行貢成均”,中光緒十一年乙酉科舉人,次年聯捷成進士,入詞林,散館授職編修。1891年充辛卯科順天鄉試同考官,1894年又充甲午科山東鄉試副考官,旋擢山東道監察禦史。

  在宋伯魯任京官期間,清政府已江河日下,政治十分腐敗,上下賄賂公行,軍備廢弛,吏治敗壞。宋伯魯對這種狀況痛心疾首,多次上書要朝廷澄清吏治整飭軍備。如光緒二十二年他曾先後三次上書,疏陳長江水師積弊,提出整頓辦法,以圖鞏固江防;奏參陝西地方官傅汝梅劣跡,請飭查辦;痛陳陝西商州一帶被災情形,請求朝廷派員賑撫,並建議懲處諱災不報的地方官員。為了防止官吏貪墨,他要求壓縮、嚴核工程開支,凡必須興建的重大工程,經勘估後,仍應交工部複核,以杜漏卮。宋伯魯的這一係列奏疏,都表明他早已對清廷腐敗政治不滿和對民瘼的關心。然而,宋伯魯由一個受傳統教育的封建士大夫轉變為維新派親密的合作者,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他目睹清政府在這次戰爭中慘遭失敗,“國勢頓挫,人心震疊”;民族危機變得十分嚴重,加上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的思想影響,使他痛切地感到:不改變舊法,中國是沒有出路的。他對於舊營壘的弊端看得更加清楚,指責執掌朝政者,“但知泥古,不知通今”,“談經術詞章則有餘,論艱難宏濟則不足”,抨擊洋務派大多是“齷齪之輩”,“操利權者多中飽,懷詐諼者必叵測”,因此,“終年談洋務而時局日棘也。”

  宋伯魯急切地要求改變現狀。他一麵疏請變通科場舊製,一麵建議總理衙門廣泛頒印有裨實用的西學新書,並建議出使各國大臣博采精譯,推薦回國,以便溝通中西,開闊見聞,使“迂疏之士皆化為有用之才。”

  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沙俄等帝國主義接踵而至,中國民族危機更加嚴重。在康有為等維新派的策動下,宋伯魯於是年冬天,與閻7竹等人在京師積極籌劃組織“關學會。”該會之緣起略謂:有清二百多年來,官守成法,士耽俗學,終於釀成德發難端,鬧聚膠墨,英覬長江,耀兵舟山,俄艦麇集,養虎自衛。關中為“奧區神皋,天府四塞”,擬為陪都,然而“士僅知恥而鮮聲氣之求,民之奉法而乏勇敢之氣”,工窳商蹙,一無可恃,此種狀況,亟待改變。該會主張組織旅京的同鄉集會,研討新政,籌劃變法,並以京師為起點,“鳩聯桑梓”,帶動整個關中地區奮起維新。“關學會”以鮮明的愛國主義宗旨,吸引了許多有誌於改革的士大夫,為後來“保國會”的成立,在組織上作了準備。

  當百日維新的高潮到來之際,宋伯魯十分活躍。他滿腔熱情地投入了這場政治改革。綜括他這一時期的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不顧頑固派的堅決反對,大膽提出要學習西方的政治製度,對封建政體實施改革。

  宋伯魯的愛國主義思想有一顯著的特征,即認為要解脫民族的苦難,使國家臻於強盛,必須走向西方學習的道路,尤其是學習他們先進的政治製度。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初八,他奏請清廷設立議政處,就充分反映了這種思想。

  宋伯魯在這個奏折中明白提出議政處的宗旨,應“略師泰西議院之製。”他在該折的開頭部分即尖銳指出,封建專製製度的弊端,在於將國家大事“責諸數人,萬緒千端,決於一旦”,其結果往往是“揆諸時務,或似合而實離;施之天下,或始集(濟)而終殆”,於是導致了大局岌岌,不可收拾。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則將國事交付議院商討,“蓋不虛衰則理不顯,不博采則事不明也。泰西上下議院深得此意,其所以強耳。”宋伯魯主張把議政處擺在“與軍機、邊界務兩處並重”的地位。議政員人選,由各省督撫舉薦“博通古今,洞曉時務,體用兼宏者各一人”,“由京官一品以上共舉十人”,“以三十員為限,月給薪水輪流住班。有事則集,不足則缺。”議政處的職能為:“凡國家大政大疑,皆先下議政處,以十日為限,急則三五日,議成上之軍機王大臣,不可則再議,軍機複核無異,乃上之皇上而裁斷施行焉。”他認為這樣便可以“合眾通才麵議一事,可決其算無遺策矣。”

  顯然,宋伯魯設計的這個“議政處”,是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議院頗有相似之處的,所不同的隻是它最終是對封建皇帝負責,“議政員”也非出自民選。因此,它實質上是一個類似於康有為提出的“製度局”一類的機構,其目的是要光緒皇帝拔擢維新誌士參與議政處,從而將守舊勢力架空,以利於新法的推行。所以這個建議必然遭到頑固派的反對,使光緒帝不得不將此折“留中。”然而,宋伯魯並未停止這方麵的努力。在光緒皇帝頒詔宣告維新不久,他再次遞折,要光緒帝采萬國良法,對於迂謬愚瞽的守舊派當“褫其一二以警天下”,並再次提出改革封建政體的建議:“臣考泰西論政,有三權鼎立之義。三權者,有議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蓋國之政體,猶人之身體也。議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如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而後體方成。”

  宋伯魯在這裏表露了對資產階級國家三權分立政體的向往之情。他將清政府的現行體製與資產階級國家作了一番對比,提出“軍機為政府,跪對不過須臾,是僅為出納喉舌之人,而無論思經邦之實”,至於六部和總署,都是“行政守例之官,而一切條陳亦得與議,是以手足代謀思之任,五官乖宜,舉動失措。”他提出,要推行新政,當務之急是“開立議院隱於內廷,選天下通才入院辦事,皇上每日親臨,大臣派為參議,相與商榷,一意維新,草定章程,擬定憲法。”宋伯魯認為,隻要設立了立法院、議政處之類的機構,全國的誌士仁人一定會歡欣鼓舞,革弊起衰,指日可待,守舊之徒也會“洗心革麵,改轍易聽,而奉宣新法矣。”宋伯魯的這些建議,帶有資產階級民主色彩,它表達了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製製度的束縛,把先進的政治思想引進中國的強烈願望和急切心情。

  為了推進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宋伯魯還向清廷建議,將總理衙門官書局的時務書籍盡快頒發給翰林院閱讀。近代中國的曆史表明,許多讀經書的封建文人長期拘泥於“夷夏之防”,綱常名教,不知西學為何物。他們“以不談洋物為高見,有講求西學者,則詬之曰名教罪人,士林敗類”,以致“製造局譯出之書,三十餘年而銷售僅一萬三千本,京師書肆尚無地球圖,其講求之寡可想矣。”排斥西學在翰林院尤盛,宋伯魯尖銳指出:京師言儲才首推翰林院,而翰林院所講求的,“仍不出記誦辭章之膚末,漢唐宋明之舊法,敝精殫神,忄曷時玩日,將來循資按格,遊曆卿貳,以其所學,達諸所用,南轅北轍,圓鑿方枘,至於折足覆轍,始悔前此不學。”因此,他提議除學“經學四子”而外,還應該“兼習各國圖書公法”,重點考求西方國家“政事之得失,製度之短長,旁及算法格致等學。”力求做到“探其源而極其流,取人之長,補我之短”。他建議朝廷將“所有切要之書,統統頒發,俾各員一律講求,毋許仍前膠執,以期人才蔚起,其有願入署究閱,或願自行購讀者,均聽自便”,但每月底必須將心得日記交送院長,院長“第其高下而進退之”。這項建議得到光緒帝的支持。

  二、在思想文化方麵,極力主張廢棄八股取士,為此同頑固派進行了堅決鬥爭。

  百日維新的序幕一拉開,宋伯魯即代維新派第一個遞上了請廢除八股的奏折,痛陳八股危害,要求將“浮飾八股文章永行停止。”這個建議遭到禮部尚書許應6等頑固分子的反對,宋伯魯與楊深秀聯銜上書,彈劾許應6“日以窒塞風氣禁抑人才為事,致聖意不能宣達,天下無所適從”,要求令其“退出總理衙門,解去禮部職務,以為守舊誤國者戒。”戊戌五月五日光緒帝詔令自下科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一律改試策論。守舊之徒“有竊竊然議阻此舉者”,有些直隸士人甚至於對維新派行刺。但宋伯魯臨危不懼,於五月十二日再次遞折謂:“八股取士,行之千數百年,守舊之徒,舍此無所謂學,一旦改革,失所憑依,必有起而力爭之者。”認為中國曆來的改革之所以進行不下去,就是由於“恃守舊法為生涯,倚弊政求衣食”之人充塞於天下,一有興革,必群起而攻擊。要求光緒帝“持以毅力,勿為所搖,並申下諭旨,如有奏請複用八股試士者,必係自私誤國之流,重則斥革降調,輕亦嚴旨申飭,庶幾舊焰消沮,人心大定。”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宋伯魯銳誌更張的堅定立場。

  三、極力主張盡快發展民族經濟,從帝國主義列強手中挽回權利。

  宋伯魯在百日維新過程中,一方麵敦促清政府在政治、文化方麵實施改革,同時也要求把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一並進行。他之所以主張振興民族經濟,首先是為了對付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在戊戌二月十七日所遞的《請統籌全局折》痛陳喪權辱國的狀況說:“自膠州據後,強鄰以藩屬待我。”“山西鐵路、礦務既借與俄,直隸、山東、山西練兵皆請俄練習,是北方非我有也;長江吳越厘金與英,是南方非我有也;頃又聞瓊州已為法據,大連灣將讓與俄人。”認為其原因就在於中國的經濟落後,“國勢既弱,一言恫喝,俯首聽命。”因此,他主張派員往美集款數萬萬,開發礦產,修築鐵路,開設銀行,並發展軍事工業,開辦槍炮廠和水師學堂,隻有這樣才能“保大權而存疆土”。盡管宋伯魯向美國尋求借款的計劃未必能實現,然而,他借此以興內政、以弭外患、以保疆土的願望卻是不容置疑的。

  宋伯魯的經濟改革思想有兩個重點:第一,反對官辦,主張多發展商辦企業。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他上書清廷,疏陳官辦鐵路的弊端,強調“官不如商”,主張讓各省商人籌款承修鐵路。第二,主張學習和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進技術。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宋伯魯再次疏請仿照西法,修築京師道路。謂:京師為首善之區,而道路凸凹不平,汙穢萬端,其原因是承修者拘守舊法,敷衍了事,“今日鋪平之道,明日一雨,則衝刷淤塞,泥塘如故,再雨再修,再修再雨……月複一月,年複一年,終無工竣之期,亦終無可行之路。”故建議派“通達西政之大臣一員,專理其事,仿照西法,擇九城內外要緊幹路先行修築,安設電燈,巡捕必周必密,一切詳細章程,均須采用外國,總期有利無弊。”

  綜觀宋伯魯在百日維新期間的表現,他是積極主張實行全麵改革的,他善於從對比中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比當時的封建主義中國優越,因此,在整個變法期間的奏章中,都貫穿著“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他大聲疾呼:“變或可存,不變則削,全變乃存,小變仍削,深通其故,顯豁無疑,而後推行新政,可無滯礙。”他告誡清統治者應“曉然於天變之道,古今之殊,無泥古自驕,無拘墟自惑。”這種迫切要求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麵貌來改革現狀的思想,表現了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應當肯定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