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56章 厲兵秣馬懲“台獨”!世紀閱兵振國威(8)

  1984年的大閱兵,具有特別重要意義。這次閱兵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時舉行的,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檢閱了三軍將士,再次吹響我軍新時期向現代化進軍的號角。閱兵展現的是一支有人民軍隊優良傳統的現代之師、合成之師,其陣容和武器裝備都是前所未有的。軍事院校、步兵、水兵、空降兵、女衛生兵、武警和男女民兵方隊後,反坦克導彈、火箭布雷車、步兵戰鬥車、自行火炮、地空導彈、戰略導彈等摩托化與機械化方隊,引人注目。空中上百架飛機組成的四個梯隊飛過天安門廣場。我國自行製造的戰略導彈首次展示,引起世界輿論的高度關注,美國、日本、德國、瑞士等國家媒體作了大量報道,英國《泰晤士報》稱:“中國今天第一次將它的導彈家庭展現在世界麵前,足以證明它有覆蓋地球每一個角落的能力。”

  今天的閱兵,是本世紀我國最後一次極為重要的閱兵,是我軍具有現代防衛能力的鋼鐵之師、科技之師的一次大展示。我軍具有性能先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新一代坦克,裝備先進的步兵戰車、裝甲運輸車、各類火炮、先進的直升機、轟炸機、加油機、殲擊機、殲轟機、強擊機,陸海空三軍已分別具有一定規模的導彈部隊。

  江主席乘坐檢閱車巡視在鋼鐵般的陣容中,他的每一聲問候,都得到排山倒海般的呼應。

  檢閱完畢,受閱部隊16個徒步方隊、25個車輛方隊和10個空中梯隊呈立體方式通過天安門廣場。這些隊列裏,既有董存瑞、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有擊落U-2高空偵察機、立下戰功的部隊,也有培養了“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我軍新時期典型柏耀平的部隊,還有記者熟悉的、在長江抗洪前線拚死奮戰的空降兵部隊將士。

  望著呼嘯著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的、我國自行研製的戰機,看著性能先進的坦克、裝甲車和具有威懾力的各種導彈隆隆馳過,不少老將軍、老功臣老淚縱橫。

  巍巍長城,保衛著人民的家園,保衛著勞動的果實,這是強盛的中國最堅強的後盾!

  第二樂章 曆史的選擇

  天安門廣場上,英雄紀念碑前,聳立著一位偉人的巨幅畫像。

  1866年,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誕生了一位中國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他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為己任,顛沛流離,奔走呼號,但終未遂願。在中山先生之前無數仁人誌士為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揭竿於阡陌之中,廝殺在血腥之河,但無一逃脫失敗的厄運。

  此刻,孫中山先生那睿智而深邃的雙眸穿越曆史的時空,遙視天安門城樓。城樓上,中國走進新時代的領路人江澤民正在講話中撫今追昔,回顧中國革命的足印。

  血雨腥風、亂雲飛渡的1921年,一隻忽閃的火種在中國的東部亮起,它冒著隨時被淒風苦雨澆滅的危險,隱秘而頑強地衝破上海法租界的白色重圍,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蘆蕩小船裏。

  火種的名字,叫中國共產黨。

  長夜必定選擇日出,苦雨必定選擇雲開,帶著屈辱的鐐銬挨到20世紀的中國,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爝火,把沉沉夜幄撕開一道裂口。

  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北伐戰爭、農民運動、建紅色根據地、反白色恐怖,蘆蕩火種呈燎原之勢燒遍久睡的古國。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到亙古未有的二萬五千裏長征,中國共產黨進行著艱難而執著的跋涉。是中國共產黨在外強入侵的危急時刻,以拯救民族為己任,率領中華兒女展開長達八年的浴血奮戰;是中國共產黨指揮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放了全中國,建立起人民自己的政權。百年舊中國,終於結束了“長夜難明”的曆史。

  五星紅旗剛剛飄揚在共和國的天空,中國共產黨就迅速領導了全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盡管麵臨西方鐵幕的封鎖,在自然災害最嚴重時期又遭受“老大哥”的背信棄義,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完成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之處,還表現在它能正視自己,勇於糾正自身的失誤。

  曆史不會忘記,1978年5月11日,本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鄧小平同誌的支持和推動下的大討論,開啟了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閘門,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了思想上、理論上和輿論上的準備。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為中國經濟大船跨世紀的航程的再次起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曆覽帝王將相、誌士賢達,無一不在封閉的封建體製窠臼中掙紮。近代中國維新先驅龔自珍痛斥大清吏治的黑暗和官僚製度的腐敗:“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半,屠牛那不勝栽禾?”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製度》首倡“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但封建的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它不能創造新的生產方式,也就不能建立起一個符合曆史發展的新社會;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主義雖然是推翻封建帝製的戰鬥號角,但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國方略,竟找不到一麵平靜的牆來懸掛。

  惟有社會主義新中國,當家做主的人民熱火朝天地建設自己的人民共和國,擺脫封建桎梏和資產階級盤剝的人民,發揮出史無前例的創造力和積極性,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飽受戰亂、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終於提升到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七的新中國。

  江澤民主席發自天安門城樓的聲音,回蕩在中華大地:“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實踐也充分證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國經濟繁榮和社會全麵進步的康莊大道。”

  從小崗村的手印,到華西村的金塔;從海邊漁港,到經濟特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終在遵循一個偉大的理論――鄧小平理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理論基礎。“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三個有利於”“三步走”“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國兩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些精練、生動、準確、深刻的語言已森林般深植於中國大地上。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在帶領全國人民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一個富裕、民主、文明的中國推向21世紀!

  曆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曆史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曆史選擇了鄧小平理論。

  曆史選擇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中國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第三樂章 英雄的讚歌

  共和國的生日是全國人民的節日,是改天換地的英雄舉杯同賀的日子,來自祖國東西南北各條戰線的人們,在金秋季節捧出了金燦燦的果實。

  宛如長龍,異彩紛呈、爭奇鬥妍的彩車在歡天喜地的鑼鼓聲和興高采烈的人群方陣簇擁下,匯聚到共和國的觀禮台前。

  “開國大典”方陣走過來了,毛澤東那“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話語還回響在世界的上空;“春天的故事”方陣走過來了,鄧小平那深邃的目光和“發展是硬道理”的話語激勵著富裕起來的人們;“走進新時代”方陣走過來了,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的戰鬥動員令,是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的建設跨世紀強國號召。

  ――經濟建設成就的彩車開過來了。工業、農業、水利、交通、信息、冶金、能源、機械行業的彩車生動形象各具特色。

  大慶工人一聲吼,把中國“貧油”的帽子扔進了太平洋,不竭的動力源泉使共和國的機器奏出異彩華章;座座崛起的鋼城,支撐起共和國經濟的萬丈高樓;鐵路穿山越嶺、橫空出世,高速公路盤旋疾馳、四通八達;橋梁如長虹臥波,勾連天塹;萬噸級遠洋輪鳴笛下水,國產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汽車項目依次上線。

  一曲《翻身道情》唱出了新中國農民的感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的能量得到充分釋放,“萬元戶”“億元村”不再鮮見,農民聯合收割機“遠征軍”浩浩蕩蕩,集約化經營、精細化耕作、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成為新一代農民的觀念。溫飽的農村環境美了,家庭美了,人也美了,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文化素質已發生曆史性的轉變和提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彩車開過來了。彩車上方一尊巨大的“1”字昂然聳立,動感十足,這既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寓意,又喻示著50年來新中國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50年前,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使大批散居海外的中國科學家歸心似箭。華羅庚、李四光、錢學森等紛紛回國,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1978年3月18日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被譽為“科學的春天”,神采奕奕的鄧小平走上主席台,著重澄清了兩個問題:第一,承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二,承認中國的科技隊伍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隨著“中國矽穀”在北京中關村的崛起,聯想、四通、方正、紫光、同方……一個個現代氣息濃烈的名字呱呱墜地。

  1986年3月3日,一份由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王大珩等四位院士《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呈送到鄧小平案頭。兩天以後,鄧小平批示:“此事宜速做決斷,不可拖延!”“863”計劃由此誕生,並一下子把中國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的競技場上,也再次點燃了曾擁有四大發明的國度科技強國的希望之火。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流動越來越快的今天,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敏銳地察覺到,搶占科技和產業的製高點是各國在21世紀的發展戰略,機遇稍縱即逝,不可複得!

  1995年5月底,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消息傳出,科技界一片歡騰,不少老科技工作者熱淚沾襟。世紀之初多少仁人誌士呼號“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但在山河破碎、戰亂頻仍的舊中國,那近似哭泣的聲音顯得那麽淒涼與蒼白。隻有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新中國,才能發此鏗鏘之聲。

  1964年10月16日,“東方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騰空而起的蘑菇雲在西方人心裏尚未消失,三年後的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又給世界一個震驚;又隔三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伴隨著“東方紅”的樂曲進入了太空。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國的科技事業如騏驥飛躍,一日千裏。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第一艘遠洋萬噸輪下水、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研製成功、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填補了一項項空白,搶占了一個個製高點。

  生物技術、農業技術、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激光技術、高能物理研究裝置、新材料技術、航天技術、能源技術、科學考察……在自然科學的各個層麵、各個領域,中國與世界拉近距離,展開了全麵的角逐!

  ――“桃李芬芳”教育方陣開過來了。首都各高校揮舞的校旗,喻示著新中國蓬勃興起的教育事業。

  教育乃千秋基業,是共和國大廈的基石。

  有這樣一個苦澀的故事。一個村裏要選幹部,卻找不到一個能捏穩筆畫圓圈的“文化人”,聰明的農民們想了一個妙招:同意誰就往誰家的碗裏投粒豆!時光飛逝到50周年大慶的前夕,記者在大連市金州區八裏村見到村幹部蘇成武,他遞來的名片上有他家的網址,並說村裏有20多戶上了網,有的人家裏還有掃描儀、數碼相機。從豆粒撞擊粗碗的叮當聲,到敲鍵的嚓嚓聲,中國農民奏響了共和國同時代的強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