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16章 百年長夢今宵圓!火樹銀花廣場夜(1)

  第一節 驀然回首闌珊處,紫荊花環冠香江

  英國仍然夢想著憑借不平等條約續租“新界”。

  “一國兩製”史無前例,基本法的起草也沒有先例可循。

  基本法的誕生為未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繪就了藍圖。

  中國在港駐軍正式寫入了中英聯合聲明。

  彭定康的“三違反”方案公布後,理所當然地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堅決反對和廣大港人的強烈批評。

  行政長官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最高首長,代表特區政府。

  1996年12月11日,是一個載入香港史冊的重要日子。

  香港平穩過渡已成定局,人們普遍預期,“回歸”這一曆史性機遇必將進一步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並成為日後香港經濟更加繁榮的主要因素。

  “一國兩製”開創香港曆史新紀元

  一代偉人鄧小平逝世後,海內外在稱頌他對中華民族作出的重大貢獻時,無不提到他為實現祖國統一,創造性地以“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妥善處理了恢複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問題。

  實現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和恢複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一貫立場。解決這三個曆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不僅關係到我國國家主權和領土的獨立完整,而且關係到國家、民族的近期和長期發展利益,關係到港、澳、台同胞的切身利益。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解決曆史遺留的台港澳問題也正式提上議事日程。幾乎與此同時,英國人有感於“新界”的“租期”離屆滿漸近,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長遠投資出現猶豫躊躇,也派出有關人員前來中國“投石問路”。

  中國政府的態度是明確的和堅定的。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9世紀,英國殖民者為了販賣毒品,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強迫清政府先後簽下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三個不平等條約,極不光彩地侵占了香港,並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中國政府從來不承認這三個不平等條約,主張在適當時機通過和平談判解決這一曆史遺留問題。1979年3月,鄧小平會見前來北京訪問的港督麥理浩時明確表明: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我們在解決香港問題時,會把香港作為一個特殊地區、特殊問題來處理,請投資者放心。在鄧小平同誌的親自指導下,中國政府開始著手按照“一國兩製”構想擬訂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政策。

  自1982年以來,鄧小平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就以“一國兩製”解決香港問題作了全麵、深入的闡述,對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和香港基本法的製定起了根本的指導作用。1982年修改憲法時,鄧小平指出,要對香港、澳門和台灣留有餘地,可以實行不同的社會製度。當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製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之。”1984年5月,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祖國統一後可以實行“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方針。“一國兩製”由此正式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署,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指出,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符合中國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們講保持香港現行的資本主義製度“50年不變”,不是隨隨便便、感情衝動而講的,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說,“一國兩製”能不能真正成功,要體現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裏麵。基本法至少要管50年,50年以後更沒有變的必要。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香港基本法,對香港實行“一國兩製”方針,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一係列對港政策,可以16個字來概括:“一國兩製”“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繁榮穩定。其中,“一國兩製”是根本性的,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按照“一國兩製”方針,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允許兩種不同的社會製度同時並存。擁有12億人口的國家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製度,香港可以保持原有的社會製度和生活方式不變,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和終審權,可以同世界各國、各地區開展不涉及國家主權性質的各種聯係和往來等。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是製定“一國兩製”方針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則是“一國兩製”的體現,是實現“一國兩製”的途徑。

  “一國兩製”方針對香港過渡時期保持繁榮穩定已發揮了重大作用。中國政府按照“一國兩製”方針進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建工作進展十分順利,並已基本完成。由港人自己選舉產生並經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第一任行政長官,以及由港人選舉產生的臨時立法會,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特區正式成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人們相信,“一國兩製”方針必將繼續指引香港實現平穩回歸,繼續指引回歸祖國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踐“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進一步促進香港的全麵發展和長期穩定繁榮,開創香港曆史的新紀元。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確定香港回歸祖國

  當1984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簽署時,海內外中國人無不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歡呼中國政府即將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感慨150多年來,無數仁人誌士拋頭顱、灑熱血為之不屈奮鬥的這一天終將到來,切盼“一國兩製”取得成功,最終和平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香港問題是曆史遺留問題。英帝國主義在19世紀通過肮髒卑鄙的鴉片戰爭等手段,強迫清王朝先後簽訂三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割占香港島、九龍半島;強行租借九龍半島以北的大片土地和附近的200多個島嶼,後統稱“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

  腐朽的清王朝被推翻後,舊中國曆屆政府都否認英國對香港擁有主權,但也都未能收回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多次申明香港是中國領土,三個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不平等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受不平等條約的約束,將在適當時機通過談判解決這一曆史遺留問題。1972年,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向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重申了中國政府的立場,指出香港和澳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根本不屬於通常的“殖民地”範疇。這一年的聯合國第27屆大會,通過了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接受中國意見後提出的報告,從殖民地名單中刪去香港和澳門,確認了中國對香港、澳門的主權。

  70年代末,英國看到“新界”租期所剩無多,不斷試探中國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態度。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時機已經成熟。

  但英國仍然夢想著憑借不平等條約續租“新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一再公開鼓吹“三個條約有效”論。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訪華時,鄧小平向她嚴正指出,“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中國和英國就是在這個前提下來進行談判,商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辦法。”

  接著,在中方的建議下,中英兩國通過外交途徑就如何解決香港問題展開談判。從1982年到1984年,談判共進行了22輪。談判中,英方先是堅持“三個條約有效論”,後來又提出“主權換治權”,聲稱香港的繁榮離不開英國的管治。英方還不斷玩弄“經濟牌”“民意牌”“信心牌”,對中方施加壓力,致使談判進行了半年多仍沒有進展。在這樣的情況下,鄧小平在1983年9月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時指出,如果英國不改變態度,將難以避免到1984年9月,中國不得不單方麵公布解決香港問題方針政策的局麵。

  中國政府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的嚴正立場,使英方不得不麵對現實。1983年10月,英國首相來信提出,雙方可在中國建議的基礎上探討香港的持久性安排。這樣,談判納入了以中國政府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方針政策為基礎進行討論的軌道,進入了如何使香港平穩過渡、保持穩定繁榮的主題。但英方仍不甘心放棄它在香港的殖民利益,企圖實現所謂“英式港人治港”,把未來的香港變成英國能夠影響的某種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隻是在幾經較量之後,英國才不得不接受中國關於以“一國兩製”解決香港問題的構想,中國政府對香港的12條方針政策寫入了中英聯合聲明。1984年9月18日雙方就全部問題達成協議,並於9月26日草簽了中英聯合聲明和三個附件。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5年5月27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批準書,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

  中英聯合聲明及三個附件的主要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和聯合聲明附件一對方針政策的具體說明,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之,並在50年內不變。英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得到包括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歡迎和支持,也在國際社會上產生極大影響,受到廣泛的讚揚和歡迎。人們普遍認為,中英聯合聲明為香港的平穩過渡、保持香港的穩定繁榮提供了保證,對國際社會和平解決曆史遺留問題和爭端樹立了一個裏程碑。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香港進入了為期13年的過渡時期。

  製定基本法落實“一國兩製”

  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這象征著香港曆史的一個新的開始。香港基本法是中國政府對香港一係列方針政策的具體化、法律化,既是一部全國性的法律,又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的施政依據和根本大法。

  製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落實“一國兩製”方針的一個重大步驟。鄧小平同誌指出,“我們的‘一國兩製’能不能夠真正成功,要體現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裏麵。”“這個基本法很重要”。中國政府對起草香港基本法極為重視。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中國政府立即根據“一國兩製”方針著手製定基本法。1985年4月10日,六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在批準中英聯合聲明生效的同時,通過了《關於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決定》。6月18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基本法起草委員名單。

  “一國兩製”史無前例,基本法的起草也沒有先例可循。中國政府對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極為慎重。鄧小平同誌多次會見起草委員會的成員,對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指導性、原則性意見。

  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是香港同胞參與香港回歸祖國事務的開始,也是培養未來治港人才的開端。起草委員會由59人組成,其中內地委員36人,香港委員23人。內地委員中包括有關部門負責人15人、各界知名人士10人、法律界人士11人;香港委員中,有工商、文化教育、法律、工會、宗教等界人士,以及以個人身份參加的香港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和香港法院的按察司,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1985年7月1日,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在北京成立並召開首次會議。委員會下設5個專題小組,即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專題小組,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專題小組,政治體製專題小組,經濟專題小組,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和宗教專題小組。小組負責起草相關條文送交總體工作小組從總體上進行調整和修改。每個小組均選出1位內地委員和1位香港委員擔任小組召集人。

  基本法的起草過程是一個民主、開放的過程。在起草過程中,為便於及時谘詢收集香港各界的意見,起草委員會由香港委員負責,於1985年12月18日在香港成立了180位香港各界人士組成的基本法谘詢委員會。從1985年7月起草工作開始,到1990年4月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頒布,基本法的製定共曆時四年零八個月。在這期間,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共舉行了9次全體會議及100多次小組會、專題會,“三上三下”多方征求意見,包括通過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征詢英方意見。每一條文從草擬到成形,均經過小組會多次討論,獲得小組2/3委員的通過,提交大會討論後也需獲得全體委員2/3多數通過,才寫入草案。起草工作剛開始,起草委員會秘書長魯平就帶領委員們到香港進行了23天的社會調查,聽取谘委和香港地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並與香港各界人士1000多人舉行了110多次座談,廣泛收集意見;草案形成後先公布“征求意見稿”,在內地和香港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大規模社會谘詢。廣泛聽取意見後,“對征求意見稿”進行了100多處的修改;1989年2月形成“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後,全國人大又通過決議公布基本法(草案),在香港和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各部門、各民主黨派、人民解放軍各總部間廣泛征詢意見,征詢期長達8個月。各專題小組將收集到的意見進行研究後,提出了專題小組的修改提案24個,對草案再次作了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並正式頒布後,這部經過內地和香港有關專家、各界人士廣泛參與、幾上幾下征詢意見、博采眾議反複研擬的法律,受到了廣泛的稱讚和認同。

  鄧小平同誌在1990年2月17日會見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高度讚揚說:“你們經過近5年的辛勤勞動,寫出了一部具有曆史意義和國際意義的法律。說它具有曆史意義,不隻對過去、現在,而且包括將來;說國際意義,不隻對第三世界,而且對全人類都具有長遠意義。這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傑作。”

  香港基本法將於1997年7月1日實施。這部法包括序言、9章,共160條,還有3個附件。主要內容規定,香港回歸祖國後,設立特別行政區,按照“一國兩製”的方針,不在香港實行社會主義的製度和政策,由全國人大製定香港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製度。

  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負責管理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的外交事務和防務,依照基本法的有關規定任命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行政機關的主要官員。

  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實行的法律為基本法和基本法規定的香港原有法律和特區立法機關製定的法律。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有移居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由,享有香港特區法律保障的其他權利和自由。

  特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區立法會由選舉產生,主席由立法會議員互選產生。特區各級法院行使特區的審判權,原在香港實行的司法體製,除因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而產生變化外,予以保留。特區終審權屬於特區終審法院。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獨立,自行決定本身的財政政策,並根據自身的需要管理和支配財政資源,財政收入不上繳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香港特區征稅。香港特區實行獨立的稅收製度。可自行製定適用於香港的經濟、貿易、文化、教育等多方麵的政策。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教育、體育等領域,單獨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並簽訂有關的雙邊或多邊協定。

  香港特別行政區保持自由港地位,為單獨的關稅地區,港元為法定貨幣,自由兌換。特區政府保障資金的流動和進出自由。保持原在香港實行的航運經營和管理體製及民用航空管理製度。

  基本法還規定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規定了1997年7月1日後在香港實施的全國性法律等。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