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8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18)

  四、當時周恩來深信,由於北京堅持隻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短期內不會斷絕與台灣當局的“外交關係”並廢止共同防禦條約。欲迫使美國削弱與台灣的關係尚需相當長時間。同時,周恩來一定認為,若不建立一個過渡性的機構來進行與華盛頓的新關係,會對北京更為不利。這個解釋與事實相距不遠,但可能仍不足以說明全部真相。

  五、事實真相必然在於周恩來了解蘇聯軍事威脅的嚴重性,美國對中國繼續生存的重要性,以及在毛澤東改變主意以前讓毛承諾與美國互設某種官方代表機構的緊迫性。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基辛格往訪北京,周恩來都安排他與毛澤東會麵。顯然,周恩來是要讓大家都知道“向美國重開大門”是毛澤東本人決定的政策,他因而可以順理成章地抗拒任何其他人對這個政策的反對。

  同意互設聯絡辦事處的協議,使華盛頓外交圈許多人士大感驚訝。

  在華盛頓發布這項新公報後,台灣當局立即發表聲明,聲稱“中華民國對美國與中共所作之任何協議一律不予承認,因為盤踞中國大陸之共匪係一叛亂集團,絕對無權代表中國人民”。美國新聞媒介大多不重視這項聲明,美國國務院對這項聲明也毫無反應,可能這項聲明在送到國務院後就被束之高閣了。

  台灣表示,由於美國政府決定與中國互設聯絡辦事處,台灣極為關切,此舉不僅嚴重傷害到“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同時也損及“中美友誼”。就區域的影響而言,這將鼓勵若幹東南亞國家也與中國建立聯係。這必將引起亞洲國家的更大分裂,因而破壞該地區的權力均勢。基辛格曾保證聯絡辦事處不具外交地位,但據新聞報導,聯絡辦事處的人員已被賦予通常僅有外交人員才能享有的特權與豁免權。台灣當局認為中國政府與任何外國政府所訂任何協定均屬無效,希望美國政府今後能對台傳統關係及防禦條約關係,給予適當考慮。

  羅傑斯訪問巴黎時,曾與中國外長姬鵬飛秘密會談,討論了美國及中國大陸被凍結的資產問題。在美國境內凍結的中國資產方麵,有些是國民黨政權遷台後留下的公營企業資產,還有居住在中國大陸中國人的資產。關於資產問題,在巴黎會談中達成一項臨時協議,協議中規定在中國大陸變色時,美國政府在美國境內沒收的中國資產,將被用來補償美國公司與人民在那段期間,因中共沒收美國資產而遭受的損失。美國方麵估計,美國人約可收回被扣留資產的四成。

  在巴黎,蘇聯外長葛羅米柯與姬鵬飛都應邀出席羅傑斯的酒會,但彼此未打過照麵,也未交談。在整個酒會過程中,兩人一直離得遠遠的,好像有一道牆隔著似的。

  沒有人真正了解如何說明這項前所未有的發展。台灣的看法是,他們設在華盛頓的“大使館”今後要與中國的聯絡辦事處平分人們的注意了――今後雙方爭取的對象不單是美國行政部門,還包括國會山莊。中國在國會中也有同情他們的人,若幹親北京的學術機構成立起來,中國把聯絡辦事處作為一個指揮所,與全美各地的華僑社會建立聯係。

  在駐華盛頓許多大使館舉行的各種活動中,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僅邀請台灣參加,其他與北京建交的則僅邀請聯絡辦事處人員與會。各國大使館都很謹慎地遵守這個規則。

  聯絡辦事處於1973年10月1日首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工人們在辦事處前樹立旗杆,升旗慶賀祖國的生日。台灣當局的“大使”前往美國國務院提出抗議,但是抗議隻得到含糊不清的答複。

  基辛格訪華公報隱含著需要研究的內容

  1973年9月,美國國務卿易人。正如大家所預料,是由基辛格取代羅傑斯出掌國務院。美國參議院隻舉行了簡單的聽證會,隨即通過任命。許多參議員在聽證會中,對基辛格讚譽有加。

  在此之前兩個月,基辛格原計劃再次前往北京,進行他的第六次訪問。他後來順延此行,因為尼克鬆處理中南半島戰爭的方式遭到美國國會的反對。國會在8月中旬通過議案,要求政府停止轟炸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領導下的柬埔寨,名義上雖為中立,但北越開辟的胡誌明小徑,有一部分通過柬埔寨東部領土,北越部隊和補給源源不斷的經此小徑南下,支援與南越進行的戰爭。

  基辛格延緩訪問北京的另一個理由是,中國共產黨預定在8月間召開第10次全國代表大會。此外,尼克鬆必然也已把更換國務卿的時機,事先告訴了基辛格,要他在人事更動發表之前不要遠離華盛頓。對基辛格而言,能以國務卿的身份訪問北京,而不隻是以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身份前往,是最令人欣喜的事。

  美國方麵曾詢問“台灣大使”,蘇聯要求讓他們的海軍使用澎湖列島,那是怎麽回事?台灣馬上否定了這個報道,認為這是無稽之談。這點顯示,美國政府對台北方麵任何與莫斯科接觸,以對付華盛頓和中國政府的可能性,是多麽地敏感。同時,這也顯示美國政府,尤其是五角大樓人員,必然一直在密切注意著台灣海峽的形勢,如果有一支蘇聯艦隊使用澎湖列島為基地,可能會使西太平洋的均勢在一夜之間完全改觀。

  台灣也向華盛頓詢問有關黃鎮最近搭乘總統座機,飛往薩克拉門托會見尼克鬆的事。黃鎮獲得的特權和禮遇,是其他外交官很少享有的。新聞報導說,國務院甚至安排黃鎮會昭好萊塢的一些明星,華盛頓解釋說,尼克鬆前往莫斯科會見勃列日涅夫之後,行政部門認為有必要由尼克鬆親自向黃鎮作簡要的說明,以示均衡。由於尼克鬆經過勞累的長途旅行後,還在加州休息,因此黃鎮獲邀請搭乘尼克鬆停留加州期間,往返於華盛頓和聖克裏門之間的傳信飛機。

  華盛頓外交界日益覺得尼克鬆政府為了準備承認中國政府,正逐漸疏遠台灣。

  基辛格對北京和台灣雙方進行和談的可能性很感興趣。比如,他很想知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最近訪問台灣時,是否曾表示願意充當調解人。身為尼克鬆的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也渴望知道有關中國大陸的可靠消息。據美國的消息靈通人士透露,中共的第10屆全國代表大會,以及人代會即將召開。

  基辛格以尼克鬆的國家安全顧問及國務卿的雙重身份於1973年11月訪問北京。他獲得毛澤東的接見,兩人在友好氣氛中,舉行範圍廣泛及眼光深遠的會談。基辛格和同僚諸人也與周恩來、姬鵬飛、喬冠華和中方其他人員舉行了坦誠而認真的會談。雙方官員就彼此關切的雙邊問題進行對等的會談,並取得進展。

  基辛格結束北京訪問時發表的公報隻有12段短短的文字,最長的一段隻有11行半。但是公報中有些隱含的意義,需要時間來研究。

  新的公報中把華盛頓和北京雙方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霸權的範圍,從上海公報中提及的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擴展到世界其他任何部分。這一點的意義極為重大。中國和美國現在認為,為了雙方的共同利益,不僅要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對抗蘇聯的擴張行動,而且要推展到世界其他地區,例如中東和非洲。

  在此之前,一般都認為北京的影響力僅限於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現在,突然之間,它被視為負有全球性責任的大國。基辛格同意這一點究竟隻是出於禮貌呢?還是他真的認為中國大陸擁有實力,可以在反霸權問題方麵擔任美國的夥伴,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美國這些年來真地如此衰落,以至於在亞太地區之外的事務方麵,也必須尋求一個共產黨國家的協助來對付蘇聯?更糟的是,美蘇關係是否又進一步惡化,尤其是在戰略武器方麵,致使華盛頓必須對北京如此遷就?對這些問題,以及其他許多疑問,都無法立即找到答案。在這段期間,外交界隻能加以猜測。

  公報中值得注意的另一點是,“雙方同意在目前的情況下,維持高階層的經常聯係以交換意見,同時在不替第三方談判的原則下,就彼此關切的問題進行具體磋商,至為重要。”

  最微妙的聲明是公報第7段的最後一句。這一段文字是:“中國方麵重申,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正常化,隻有在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這很顯然又是周恩來的傑作,別無他人。

  關於5月間設立的兩個聯絡辦事處,公報中說,雙方同意繼續擴大其功能。這明顯地表示,雙方的貿易和互派的人員可望在短時間內增加。

  據隨同基辛格訪華的美國新聞界人士透露,基辛格和周恩來在11月13日夜晚為了公報的措詞一直爭論到14日清晨。因此基辛格在啟程前往東京之前,隻睡了6個小時。他的助理在東京告訴新聞界說,美國方麵對公報中某些地方,曾試圖盡量使用模棱兩可的措詞。

  華盛頓外交圈和主要新聞媒介對新的公報反應不一。有些人認為,中國所作“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正常化,隻有在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的聲明,是北京方麵重大的讓步,暗示有關細節的談判可望很快展開。但是另有一些人認為,北京堅持“中國與美國將在上海公報的基礎上進行關係正常化”,是在重申上海公報中倒數第二段的文字,換言之,華盛頓方麵必須放棄與台灣的關係,北京才會同意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一般的看法是,由於基辛格最近一次的北京之行,美國政府與中共建交的時間表已向前推進。

  有些美國報紙指出,駐在台灣的美軍正加速撤離,根本沒有顧及上海公報所說“考慮到這一前景”或“隨著該地區緊張情勢的緩和”等條件,顯示今後行動的進展會更為快速。例如,《華盛頓郵報》認為,美國方麵在此一公報中沒有像在上海公報一樣,重申“美國對中國人自行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切”,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政府放棄早先的立場呢?

  基辛格曾試圖向中國保證,不論美國政府的人事更迭,它與中國增進友誼的長期政策都不會改變。這是他在離開北京前夕的晚宴上敬酒時所透露的。當然,當時在場的每個人都知道,基辛格所指的是引起全美國廣泛注意的水門事件的發展。周恩來必定問過基辛格,如果尼克鬆遭彈劾或被迫辭職,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將會如何。中國懷疑接替尼克鬆的美國總統對北京是否會采取完全相同的政策。因此,基辛格的保證一定是為了消除周恩來在數千裏外觀察令人迷惑的美國政局所日益感到的不安。

  基辛格第六次訪問北京以及隨後發表的公報,是無數新聞報導和分析的主題,其中許多報導和分析多屬猜測性質。這種情形主要是由於國務院處理此事的方式而引起的。

  最初,國務院發言人拒絕答複與公報有關的一切問題,理由是基辛格當天將在東京舉行記者會,發言人不願預測其上司的觀點。可是,當天-11月14日稍後,大家才知道基辛格在東京舉行的並不是記者會,而是背景簡報,目的隻是在讓記者了解情況,而不是供指名引述用。國務院發言人為他稍早所提供的錯誤消息道歉。可是,由於沒有上級指示及缺乏足夠的資料,他仍拒絕答複有關公報的問題。

  大致說來,華盛頓觀察家都認為新的公報,比1972年2月簽訂的上海公報更進一步。他們特別注意“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這句話,雖然沒有人具有足夠的洞察力,知道中國這句話的真正意思。

  隨同基辛格訪問的《華盛頓郵報》記者馬德報導說,美國官員承認,鑒於中國對台灣問題顯示的彈性,目前將由華盛頓采取下一步驟推進與北京的關係。馬德說,基辛格和他的顧問們認為,北京對關係正常化問題的新做法,可能是中國緩和早先對外交承認問題立場重要的一步,因為這種做法可以不妨礙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同時在實際上不理會台灣的情況下,為擴展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關係作準備。

  《芝加哥論壇報》的史塔爾,也是隨同基辛格訪問中國大陸的記者之一。他宣稱北京之行是一次成功的訪問,並斷言基辛格確信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將會擴大。

  《巴爾的摩太陽報》的基特報道說,基辛格現在將試圖解決最後一個問題――台灣的政治前途。他引用美國官員的話說,中國堅持美國放棄台灣的態度明顯軟化,是出於北京本身主動,而非討價還價的結果。基辛格在同年3月第5次訪問北京,也是中國主動提出互設聯絡辦事處的問題,而在1972年尼克鬆正式訪問北京時,中國曾拒絕美國的類似建議。

  基特說,周恩來拿到美國草擬的公報後,親自加上了29個字。這些新的措詞似乎顯示,中國願意使尼克鬆政府在承認其為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時,不致於那麽為難。

  基辛格在東京的背景簡報中,究竟對記者團說了些什麽?華盛頓的新聞界人士並沒有收到簡報的抄本。可是,不久以後,報紙和電台就開始報導“一位美國高級官員”,或“與基辛格同行的一位高級官員”對此問題的說法。這個官員實際上可能就是基辛格本人。

  據某些這類報導說,這位官員認為中國的聲明,顯示他們對台灣問題的立場已經軟化,此種微妙的進展可能導致華盛頓與北京在建立外交關係方麵的突破。

  據悉,若幹國務院官員在私下談話中讚同這種評估。他們指出,中國原本可以說:“除非美國斷絕與台灣的關係,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關係無法完全正常化。”中國態度的軟化,顯示在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這個模棱兩可的詞句。但是,這些官員對於美國政府應該如何確認這一原則,卻毫無概念。有人暗示基辛格可能曾與周恩來就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達成原則性的協議。不過還要花時間來擬定細節,要在尼克鬆1974年訪問北京時才確定這項協議。

  基辛格11月21日在華盛頓的記者會上說,盡管美國試圖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但台灣與美國之間的基本關係並未改變。他否認有關他在最近一次訪問中,曾試圖完成與北京的關係正常化的報導。他稱這種報導完全不正確。

  談及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時,基辛格說,美國一直強調交流和磋商的實質,而不是進行這種關係的形式。他宣稱,他這次訪問導致聯絡辦事處功能的擴大,交流計劃的繼續,貿易的擴展,以及磋商程序實質的擴充。他強調說:“這是我們議定的最大目標。”

  至於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未來展望,基辛格意味深長的說:“關於可能采取的形式,公報中有些意思仍待探討。”他此言當然是指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北京宣稱,在雙方關係完全正常化之前,必須做到這一點。

  參加基辛格記者會的一位記者說,對於美聯社記者提出的惟一有關台灣的問題,基辛格在答複時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中華民國”這個名詞。他開始說:“我們與……的關係……”,然後就改口談到“台灣的情勢”。顯然美國已作成政策性的決定,以後隻稱台灣,而不再稱“中華民國”了。這是故意把台灣降格為政治實體的做法。

  美國新聞署曾對海外的所有美國新聞處,發出有關基辛格此行以及新公報的分析。該文被列為重要新聞稿,全文如下:

  (東京11月15日訊)隨同國務卿前往北京作第六次訪問的美國官員說,在國務卿與中國黨主席毛澤東和總理周恩來舉行3天半會談中,邁向中(共)美關係正常化的動力已經增加。

  不過,這些美國官員指出,盡管11月14日發表的美中聯合公報,對於正常化的方向和步調顯示出實質上相同的觀點,但是未來仍有一段微妙的談判時期。

  根據美國官員說,鑒於四點理由,11月14日的公報較1972年2月尼克鬆總統結束訪問時在上海發表的聯合公報更進一步。

  (一)這項公報把上海公報的一般原則,從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擴張到整個世界。

  上海公報中說,中國和美國都不應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尋求霸權,而且每一方均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此種霸權的努力。

  新公報把此原則擴展到世界任何其他部分。

  (二)新公報對於美國與中國繼續高階層磋商的必要,有更強有力的聲明。

  公報中說,雙方同意在目前的情況下,維持高階層的經常聯係……就彼此關切的問題進行具體磋商,至為重要。

  (三)新文件中有一項重要的發展,因為中國有關關係正常化基礎的聲明,已略微改變。這將是進一步討論的基礎。

  (四)新公報中也要求將設在雙方首都的聯絡辦事處在性質上予以更新,同意在次年進行許多新的人員交流,並聲明雙方都有興趣擴大貿易。這些都是發表上海公報時所未有的因素。

  美國官員拒絕揣測華盛頓與北京邁向正式外交承認,美國實際上能獲得什麽成就。但是,他們一再強調,新公報的措詞有細微的差異,這些差異構成探討進一步推展外交承認的基礎。

  這些官員說,周恩來總理對於細微末節顯然具有靈敏的感覺。而且,他們指出,公報中的下述措詞顯然經過審慎的推敲:

  “美國方麵重申:美國承認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堅持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此立場並無異議。”

  “中國方麵重申,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正常化,隻有在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美國官員表示,在北京達成的公報中,故意對許多問題用微妙的措詞,包括有關承認的問題,因為他們發現,在與中國人談判時,先建立原則,再擬定細節,會更有效用。

  據悉,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之事在美國官方的想法中,並不像新聞界所揣測的那樣重要,因為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已有廣泛的接觸,容許雙方深入的交換意見。

  美國官員強調,畢竟這才是雙方關係上渴望達到的結果。

  美國官員指出,1971年7月基辛格第一次訪問北京時,沒有一方知道中美關係會進展得有多快,以及此種關係最後會變得有多深入。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