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3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13)

  會談本來可以結束了,但是雙方必須休會,讓尼克鬆和周恩來進行短暫的會談,繼之以另一個宴會。周恩來的祝酒詞很短,並且提到了“我們雙方之間有著巨大的原則分歧”。盡管尼克鬆和周恩來一個星期內在他們一般的講話中不斷地重複這一點,盡管周恩來在結束他的祝酒時愉快地表示中國人民將致力於同美國的友誼,一些不安的美國記者們仍舊認為他們覺察到談判中突然出現了“緊張氣氛”,因為這個祝酒詞裏似乎有些細微的暗示,而且宴會的整個氣氛似乎也不如第一天晚上那樣熱烈。由於雙方同意對談判的要點保密,在沒人指點的情況下,記者們挑出最有戲劇性的可能性加以渲染,那是可以原諒的。事實上,到開宴會的時候,公報的關鍵問題已經解決,隻不過美國代表團內部還有一些小的爭論。尼克鬆和周恩來在星期五下午的一小時會談中,根本沒有提到公報。如果說主賓席上的談話興致有所減弱的話,那部分是由於連續開夜車,人們普遍都感到很累了,那些談判者更是疲憊不堪;還因為雙方都是按照禮賓順序就座的,也就是說,在一次又一次的宴會上,雙方都是和同樣的人為鄰。到那時,大凡搜腸刮肚能找到的閑聊話題,雙方的人們都已談遍了。美國新聞界自我為中心地認為,有他們在場,也就是深入的新聞采訪,使尼克鬆經不起中國人的壓力,因為他需要一個成功的結局,殊不知中國下了一樣大的賭注,也許是更大的賭注。不論原因如何,報紙上出現了聳人聽聞的標題:《美軍星報》上說“宴會祝酒詞暗示麻煩”,《華盛頓郵報》則題“尼周會談似陷僵局”,還有一些毫無具體根據的關於僵局的長篇報道。

  星期五這次宴會之後,喬冠華和基辛格在晚上10點30分再次會晤,並在15分鍾之內解決了關鍵問題。喬冠華接受了基辛格向周恩來解釋過的所有的美方措詞。在這次會晤中,美方取得了喬冠華對以下提法的同意,即:我們認識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省”,這樣就消除了彼此從屬的含義。這有關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

  “美國方麵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基辛格讓人把有關台灣的這一段打印出來,送到隔壁樓裏給尼克鬆。像在所有的談判中一樣,兩人在主要目標上取得一致意見後,尼克鬆就讓基辛格主持會談。總統對不同的措詞方案設有特殊的興趣,直到出現了一個須經他最後批準的文本。有一次,基辛格請尼克鬆給台灣問題的一份草案作了批注,然後拿給喬冠華看,以加強基辛格堅持撤出美軍要有條件的立場。現在,決斷的時刻到來了。美國手頭上有了一份他們可以接受的方案。星期五晚上10點50分,尼克鬆和基辛格逐字逐句地研究了這份草案。和前幾份草案比較的結果,說明美國人達到了他們的基本目的。美國重申他們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他們對於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軍事力量的原則表示同意並把它作為一個最終目標,而且聯係於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景;撤軍將取決於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雙方都明白,美國在台灣防務中的作用並不依靠駐在台灣的那點軍隊,這為數很少的軍隊主要是為美國在東南亞的活動服務的通信人員。美國對台灣安全的真正作用是由1955年的共同防禦條約規定的。在上海公報中,雙方都沒有提到這一點,而尼克鬆在去北京前一個星期發表的總統外交政策報告中重申了這個條約繼續有效。不僅如此,中國之行許多破格做法當中最突出的一件事情,就是這一次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當基辛格後來於2月27日在上海舉行記者招待會時,重申了美國對台灣的防務所承擔的義務。

  公報中關於台灣的這一段文字,並不是哪一方的勝利;建設性的關係不能建立在這種勝利的基礎上。在主權國家合作進行的事業中,一項協議隻有在它得到遵守時對雙方都有利,才能夠持久。這次實際上是把台灣問題暫時擱置起來,而雙方都維護了自己的基本原則。雖然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繼續存在,美國和中國的修好卻加速進展了,因為雙方都嚴重關注世界局勢所受到的威脅。

  尼克鬆批準了關於台灣的這一段以後,基辛格和喬冠華關於其他未決問題,主要是貿易和交流問題的談判,很快就結束了。中國方麵原來的草案上隻簡單地、不明確地提了一句。美方強調,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這個領域裏的進展將是衡量美中新關係的一個尺度。喬冠華接受了美方的建議,把關於貿易和交流的部分加以擴充。雙方把公報重新逐行研究了一遍。到淩晨2點,大功告成。文本隻待雙方領導人確認了,而前幾天的經驗告訴人們,這將不過是個形式。

  星期六,在乘坐一架中國飛機離開北京赴杭州前,臨時在北京機場候機室裏開了個短短的全體會議,目的在於使外長們也同兩國政府首腦在一起讓記者拍拍照,同時批準前一天晚上的工作結果。

  國務院的人把總統氣得發瘋

  應該說整個會議進行得很愉快,隻是討論公報有點減色和不便,因為雙方離開賓館前打印工作剛剛結束,雙方代表團的大部分成員還沒有看到公報。大家請兩位外長談談他們在這個星期裏會談的情況,這花的時間不長,為了避免冷場,周恩來談到尼克鬆參觀十三陵時的一個小插曲。有一個目光敏銳的美國記者,發現一些穿著花衣服在玩耍的小女孩像是經過很好的排練,於是對他們是不是自發地在這裏玩兒提出了疑問。周恩來很有風度地表示抱歉說:“有人搞來一些孩子,想讓十三陵顯得漂亮些,這是製造假象。你們的記者向我們指出了這一點,我們承認這樣做是不對的。當然,我們不想掩蓋在這件事上的錯誤,我們已經批評了做這件事的人。我自己沒有去十三陵。我承認我事先並不知道他們要那樣做。我還是昨天晚上從你們的報道中了解到這件事的。後來一調查,我發現事情確實如此。我要感謝那位記者。”

  尼克鬆很得體地說,他真的很高興見到那些孩子,不管她們是怎麽去的――然後抨擊了新聞界,說是不可信。周恩來承認這個錯誤,需要極大的自信心和高度的機敏。這不但表現了可欽佩的坦率,而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強調中國在原則問題上的嚴肅態度,這裏甚至連錯誤的可能性都不能容許。在杭州,基辛格又碰到身著彩色民族服裝的孩子在做遊戲――那是在那個時期在其他情況下中國城市灰色的街道上絕對看不到的場麵。兩年後,周恩來因病不再主持政府工作,基辛格在蘇州又碰到同樣的情景。這是在那時中國歡迎貴賓的標準做法,連周恩來都無法將它取消。

  可以說,在尼克鬆一行離開北京以後,這次中國之行的公事部分就宣告結束了。在美國人眼裏,杭州是中國最美的城市之一。杭州建在風景秀麗的湖畔,到處是精致的花園、廟宇和殿堂,氣候溫和。杭州還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化、學術和詩歌的發祥地。13世紀馬可?波羅訪問杭州的時候,讚美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它是這樣的美,以致人們以為自己置身於天堂之中。黃鎮大使在巴黎時曾告訴沃爾斯特將軍,中國有句俗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尼克鬆在遊西湖時對周恩來說,這裏的風景看起來像一張明信畫片,西湖的詩情畫意把尼克鬆也征服了。

  基辛格自己隻在杭州遊覽了一次。他認為這裏最美的風景之一是一個湖心小島,而這個湖本身又位於被一個更大的湖所環繞的島中心。中國在裏麵的那個小島上修了一係列簡單的建築,恰似一扇扇窗框,通過他們,人們看風景好像看畫一般。漫步時,眺望那些秀麗的小山,它們宛如從水裏長出來的高大植物。在框邊上,一棵孤獨的柳樹嫵媚地垂著。一切都安謐與恬靜。突然,沃爾特?克朗凱特蹣跚著闖入了畫麵。他顯得有點疲勞,身穿更適合於到極地探險的厚厚皮衣,脖子上掛滿了各種各樣的照相器材,壓得直不起腰來。基辛格有些惱怒,沃爾特破壞了這恬靜的景色。

  但美國人的情緒無論如何同這景致的平靜不相協調。在去杭州的飛機上美國國務院的專家們拿到了公報,它的草擬過程他們一點都沒有參加。可以預料的,他們覺得公報不夠圓滿。美國隨員們認為,這是把職業外交家排除在談判之外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基辛格認為,那些沒有參加談判的人不熟悉所克服的障礙,自然可以盡情樹立理想的目標,如果由他們主持談判,恐怕第一天就會催著放棄這些目標的。或者他們可以挑剔公報的文體,指出一些巧妙地臆想出來的、重要的微妙差別――世界上誰也說不出來,因為它們並不存在。基辛格曾建議讓助理國務卿格林參加談判小組,但尼克鬆不同意,生怕走漏消息,因為他寧願隻有一次而不要日複一日地同羅傑斯就公報的起草問題進行不可避免的對抗。正像沒讓羅傑斯參加同毛澤東會見那件事一樣,基辛格認為,這下可付出代價了。

  美國人一到杭州,羅傑斯國務卿就對尼克鬆說公報不理想。他交給總統一份由他的工作人員準備的單子,列舉著應進行修改的地方,既多又瑣碎。例如,他的專家們對“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這句話提出了異議。他們覺得這句話太絕對了,或許有一些中國人不這樣認為呢。他們建議把“所有中國人”改為“中國人”。另一個建議是要去掉“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句中的“立場”二字。如此這般重要的修改大約有15處,其中包括一個合理的建議,即在英文文本中,應當把順序顛倒過來,這是慣例。

  尼克鬆氣得發瘋了。他認識到自己在政治上處於左右為難的境地。他那些保守派支持者對訪華的反應搞得他夠緊張的了;他害怕這些右派會攻擊公報。他預見到,關於國務院對美國作的讓步不滿的傳聞,很可能成為導火線。他也知道,在已經告訴中國方麵他同意公報之後又要求重新討論,很可能使此行變得很不愉快,特別是要解釋那些修改建議的重要性簡直是不可能的。尼克鬆穿著睡衣,煩惱得在杭州漂亮的賓館裏氣呼呼地來回走動。他威脅說,一有機會,他就要收拾一下國務院,這種話他已重複過許多次了。他一會兒說他說話算話,過一會兒又說他不能帶著一個分裂的代表團回國。基辛格建議在飯後由他再找喬冠華談談,盡管這很難啟齒。如果中國堅持原來的草案,美國隻得遵守原先的承諾。

  雖然這一次的飲食非常精美,基辛格卻沒能好好享受,心裏老嘀咕著宴會後要幹的事。基辛格與喬冠華在晚上10點20分會晤。基辛格知道,惟一的希望在於坦率。他向喬冠華解釋,在正常情況下,總統一拍板,公報就算妥了。但這一次,如果僅僅宣布一些正式的主張,還未達到全部的目的;美國需要動員公眾輿論來支持他們的方針。因此,如果喬冠華能夠進行合作,使得美國國務院覺得自己也做了貢獻,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隨後,基辛格提出建議要修改的地方。

  基辛格沒有完全說服喬冠華。喬冠華尖銳地回答說,雙方已經走得很遠了,而且中國為了照顧美國的願望已經做出了很多讓步。聽到美國說總統已經接受,政治局前一天晚上已經批準了公報。現在離發表公報不到24小時,怎麽來得及重開討論呢。中國人是注重實際的,而且中國領導人是明智的。因此喬冠華暫停晤談――無疑是為了請示周恩來――回來時提出了一個妥協方案。中國不能考慮修改台灣部分;他們已經對美國的意見做出重大照顧;他們的領導人進行過很多辯論才批準了這個文本。任何要修改這一部分的企圖都會排除第二天發表公報的可能性。但是喬冠華準備討論美國的其他建議,看看是否有可取之處。

  於是,雙方又開了一次夜車。最後中國同意了對公報中台灣部分以外的大多數文字修改。淩晨2時,另一個最後草案終於完成了,再次提交雙方首腦正式批準。次日清晨,獲得了這種批準。星期日中午,在上海,喬冠華和基辛格又用了兩個半小時檢查新完成的文本。他們倆逐字逐句讀了一遍,甚至核對了標點符號,並做了一點文字上的改動。

  然後,基辛格向喬冠華扼要介紹了當天下午他準備就公報對記者發表的談話。基辛格強調,雙方決不自稱取得勝利,也不要自作聰明地進行解釋。這是美方對章文晉部長助理的一個不很隱諱的告誡。基辛格的主要目的是讓喬冠華明白,在對記者的談話中,他要重申美國對台灣防務承擔的義務。他希望中國方麵對此不要做出什麽反應。喬冠華回答說,他希望基辛格會處理得很好。

  周恩來不搞小動作

  基辛格認為,他在上海工業展覽會宴會廳裏所舉行的記者招待會,肯定是中國土地革命以來發生的最自相矛盾的事件之一。一個外國官員在這裏說明,他的國家將繼續承認與他談判對象政府相敵對的那個政府,而且還要用武力保護這個敵對政府,防備他的東道主對之進行侵犯。基辛格還引述了幾個星期前剛剛發表的總統外交政策報告中的若幹有關段落,重申防禦條約繼續有效。中國很明智,沒有作任何反應,他們知道輕重緩急。

  中國對公報文字翻譯的處理,是盡心盡力的。在所有的會談中,美國人都用中方的譯員,主要因為尼克鬆認為美國國務院的譯員會走漏消息;而且中方的譯員也比美方的強得多。美國方麵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不利條件,其實不然,因為中國方麵受英文文本的約束。由於時間緊迫,美國人甚至連檢查一下中文譯文的機會也沒有――在美國人跟蘇聯人交往中,如果美國省略這一步,那簡直就是自殺,美國在宣布第一階段限製戰略武器會談取得突破時就吃了這種苦頭。但周恩來不搞小動作;他明白,相互相信要比辯論中的得分更為重要。令美國人吃驚的是,他們發現中文譯文比英文本對他們的立場還更有利。後來,基辛格把他的工作人員理查德?索羅蒙做的一個分析交給了尼克鬆,這個材料的末尾寫道:

  “在台灣、印支戰爭和文化交流三個問題上,中英文本之間發現有重大差別。然而,在幾乎所有情況下,中文本把英文本中意思含糊的地方講得明確了一些,或者把美國立場闡述得對美國更為有利,而不是不利。關於台灣的前途,中文本甚至比英文本還更少給人這樣的印象,似乎美國接受了中方關於台灣是中國領土的觀點。中文本更有力地表現了美國無意卷入有關中國人對台灣問題的立場爭論,並且更突出地表達了美國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

  上海公報和公報所確定的新關係一樣異乎尋常。公報的開頭部分載明了雙方在朝鮮、日本、越南等許多問題上的不同觀點。美國的立場是用和解性的詞句強調美國主張和平解決、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的個人自由和社會進步的原則。這是美國首次向中國人民闡述他們的價值標準,他們努力強調美國代表著人道和希望。中國方麵的措辭較為強硬,但比起以前的文風,調子已經是大大降低了。對於文化大革命中提拔起來的幹部來說,要使自己看得慣中國領導人和美國人會談已經夠難的了;要完全拋棄革命口號,那是不可能的。毛澤東和周恩來也多次承認,偶爾放些“空炮”是為了記錄在案。

  這些強烈對照的聲明,反而更突出了雙方闡述的共同觀點中所體現的中美關係的革命性轉變。中國和美國實際上等於聲明放棄以武力解決兩國間爭端。雙方宣布共同反對其他國家的霸權野心。雙方同意不參加任何旨在反對另一方的協議。雙方同意促進交流和貿易。雙方以維護各自尊嚴、自尊和義務的方式處理了台灣問題。

  上海公報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指導了兩個大國間的關係達7年之久,從來沒有對公報的解釋發生爭議,直到1979年它為中美正式建交協議所取代。公報沒有秘密條款和補充條款。公報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的文字,而且在於它背後的含義。公報的重點並不是台灣問題或雙邊交流(盡管新聞界作了這樣的強調),而在於國際秩序。公報把兩個曾經彼此敵對的國家帶到一起,並不是因為它們想解決雙邊問題――這些問題再推遲一個時期也無妨――而是要跨越意識形態的鴻溝來處理普遍關心的安全問題。

  尼克鬆的中國之行漸近尾聲了。在上海舉行了最後一次宴會。此時此刻,緊張情緒煙消雲散了,人們開懷暢飲茅台酒。尼克鬆對一切很滿意,頗有些情不自禁,發表了他的即席祝酒詞,險些提出美國為中國提供軍事保護。喬冠華和基辛格對開夜車已習以為常了,似乎不再開一次就不舒服似的。二人從2月27日晚11點05分到28日0時30分再次晤談,討論了越南問題。基辛格說明了他們的談判立場,比尼克鬆向周恩來說得更為詳細,表明如果河內謀求軍事解決,美國決心用一切可用的手段擊退河內的攻勢。喬冠華重申了中國對北越的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但他同周恩來一樣,解脫了中國同河內的談判立場的關係。這些是美國和北越之間的事,中國不打算發表意見。喬冠華沒提出任何警告,也沒有暗示,如果美國實施了它的威脅,會受到什麽懲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