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主席逝世後4小時,中國醫學院基礎醫學組黨支部書記、形態學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靜被緊急召到中南海遊泳池――毛主席晚年居住地。
選址設計組依據這個設想,來到中南海,來到昆明湖。
地點定在紀念碑南側,但具體位置設在哪裏?
11月23日下午5時,一輛黑色的小轎車,開到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廠。
下午4時10分,一長溜汽車緩緩駛進天安門廣場。
從深夜到清晨,一支支建設大軍雄赳赳地開進了工地。
過往的行人都被這激動人心的場麵吸引住了。
凝視著這幅有著巨大感染力的絨繡作品,任何一個走進紀念堂北大廳的人,都會想了解一下這幅作品的創作和繡製過程。
保護毛澤東遺體的有功之臣
1976年9月9日,平地一聲雷,一代偉人長眠不醒。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作出決定,毛澤東遺體要保留千古,供子孫後代憑吊,留蘇女博士被召見,毛主席遺體進行防腐處理,鮮為人知的“769”工程,在嚴格保密中進行。
1976年9月9日零時10分,一代偉人毛澤東長眠不醒!噩耗傳來,震驚了中華大地,震驚了整個世界。
在毛澤東主席生前居住的“202”室,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在肅穆悲哀中進行著,主要議題都通過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議題,就是毛澤東的遺體如何保護。
雖然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大力提倡在中國實行火葬,並帶頭在“倡議書”上簽了名,使得這種做法已經形成一種製度。而同一年逝世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也都嚴格執行了這一製度,但對毛主席卻不能這麽做。因為他是共產黨、人民軍隊和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至高無上的英明領袖和統帥;因為任何一個活著的政治局委員都不願這樣做;因為億萬中國人民也都不願這樣做。毛澤東的遺體要保留千古,供子孫萬代瞻仰憑吊。這是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的事實,用不著提議,用不著“通過”。所以,毛澤東逝世後第一次召開的如此重要的政治局會議上,必須研究至關重要的問題,保留遺體必須采取嚴格的防範措施,必須及時清理內髒,防腐消毒。
毛澤東主席逝世後4小時,中國醫學院基礎醫學組黨支部書記、形態學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靜被緊急召到中南海遊泳池――毛主席晚年居住地。
徐靜,1931年出生於吉林市,從小爭強好勝,從不認輸,刻苦學習的勁頭,考試爭第一的蠻勁,同學們都佩服。她學的是組織胚胎學專業,1956年赴蘇留學,她在26歲時,就以科學上的驚人發現,推翻了“成年高等脊椎動物腦神經細胞不能分裂和再生”這一世界醫學界100多年的結論,轟動了蘇聯學術界。回國後一直從事組織胚胎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任教於沈陽中國醫科大學、廣州中山醫科大學和北京醫科大學,她的大半生時光都是在顯微鏡下度過的。
徐靜剛來到“遊泳池”,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就進來了,汪東興坐下後招呼大家坐下,靜了1分鍾的時間,沒說話。
屋裏的空氣幾乎凝固了,徐靜開始有些預感,有種不敢預感的預感。
終於,汪東興說話了:“我告訴大家一個消息:偉大領袖毛主席已於今天淩晨逝世了,現在消息還沒有公布。召集你們來這裏,主要是商量一下毛主席遺體的保護問題,這是一個事關重大的頭等大事。當年印度總理尼赫魯死後想保留遺體,可因沒及時采取防腐措施,遺體發生腐變,最後隻好燒了。”
汪東興站起來,走到徐靜麵前,目光裏充滿信任與期望:“你們知道,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領袖。萬一主席的遺體出點差錯,我們就無法向黨和人民交待,無法向子孫後代交待。你們要以最快的時間拿出方案,報政治局。”
汪東興望著徐靜,不說話,等待著她的答複。
徐靜理了理頭上的短發,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馬上看看遺體;二是派兩名助手,徐靜點名叫張炳常和陳克銓來協助。
汪東興說:“完全可以,有什麽問題及時向我匯報。”
出自著名解剖學家門下的年輕教師陳克銓來了,9點多鍾,汽車以飛快的速度把遠在北京郊區平穀縣巡回醫療的張炳常接來了。張炳常是1948年輔仁大學生物係畢業的才子。他一到,便根據多年的專業經驗,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經過商議,被確定為實施方案。
時針還未指向10點,三人小組匆匆進入中南海,立即有人把他們引到一間會議室。徐靜代表小組匯報了方案,並提出根據目前遺體狀況可能出現的問題。委員們聽後,就對遺體保存的有關問題,提出了一些詢問。當時的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華國鋒說:“政治局剛剛開過會,為了緬懷毛主席的豐功偉績,要長期保存主席遺體。一定要做到萬無一失。這是黨和人民對你們的重托。”
遺體保存的第一步工作是在主席住處進行的。主席病重期間守候在旁的周光裕大夫,因熟悉情況,成為他們的參謀和助手。徐靜作為負責人,默默地告誡自己:一定要鎮靜,用沉著的態度影響大家。室溫雖低,衣著雖單,但張炳常臉上還是冒出了細細的汗珠。他突然想到了什麽,對徐靜說:“你看要不要把北京醫學院的譚曾魯主任請來?”
徐靜會意地點了點頭。譚曾魯195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1954年曾在蘇聯列寧格勒第一醫學院攻讀解剖學研究生,獲副博士學位。歸國後,他在北京醫學院擔任解剖教研室主任,參加過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考察研究工作。
其實譚曾魯上午9點就已經趕到了人民大會堂待命,隻因當時頭緒雜亂,無人接應,才姍姍來遲。他趕到後以專家的眼光仔細審視,用手觸摸,作了全麵細致的檢查,對遺體防腐總體滿意,對不足之處又給予了彌補和完善。
9月10日上午10時多,曾在1972年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女屍時,研究女屍長存不腐科研項目的主要負責人――王鵬程也趕到了北京,在人民大會堂投入緊張的工作。
9月11日淩晨3時左右,毛主席的靈車來了。毛主席躺在寬大的平擔架上,警衛戰士抬著擔架緩緩走進人民大會堂北大廳。遺體在北大廳放定,專家們趕忙測定周圍的溫度、光照等。
9月11日上午10時許,吊唁活動正式開始。
吊唁活動的第一天,主席遺體是敞放的,雖然按專家的要求,開動了全部的製冷設備,使大廳溫度保持在15以下,但龐大的瞻仰人群每人都是一個散熱體,樂隊現場演奏,銅管樂器中噴出的也都是熱氣,加上大廳裏的燈光也很強,使室溫不斷升高,這對遺體保護不利。
“不行,這樣下去不行!”徐靜等人急了。中央毛主席遺體保護領導小組的同誌聽了他們焦急的陳述,立即決定撤去樂隊,改為播放哀樂;控製燈光總量,主要保留毛澤東遺體頂上的那盞大燈。
此時,有機玻璃棺罩趕製出來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人員來了。北京氧氣廠、北京製冷設備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也來了,大家協同配合,利用棺罩,創造了一個隔氧、低溫的小環境。
9月17日,曆時一周的大規模吊唁活動結束,毛澤東遺體從人民大會堂轉移到了一個秘密的地下室。
這是一處外人無從知曉的地下防空工程。主席遺體進入地下室後,立即在嚴格隔離狀態下,被移進抽去氧氣的鈦棺內,轉到這裏,進入液態保存。在紀念堂落成之前,這處深藏的地下工事有了一個臨時代號:“769”。
徐靜等人連同遺體保存技術的40位專家全部集中在二裏溝附近的新疆駐京辦事處。由黃樹則、徐靜等組成的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科研計劃的實施和遺體的保護。除徐靜、張炳常、譚曾魯、陳克銓外,還有幾位醫生參加了769的晝夜值班。當時,769對外嚴格保密,由8341部隊擔任警衛。汪東興、張耀祠、毛維忠直接負責。凡出入769均需要查驗專門證件,不參加值班的同誌,連769的方位都不知道。
世界上現行長期保存遺體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液態保存,這是當今世界上最普通、最常用的保存方法。用這種方法,人民群眾在瞻仰領袖遺容時,看到遺體浸泡在防腐液中,這在感情與心理上都是難以接受的。另一種是氣態保存。這種在氣態條件下保存遺體的方法,給人們的感覺自然,栩栩如生。氣態保存遺體雖然效果理想,但風險也大,最大的問題是防幹保水,如解決不好,遺體就會變幹、變形、變色。
徐靜和她的同事們在毫無借鑒的情況下,反複進行周密探討和科學論證,最終打破常規,創造性地將氣態和液態兩種方法巧妙結合,將二者的長處集合一體。除了化學的保護措施,輔助以物理的、光學的等綜合保護措施,並對遺體進行彩色配光整容,首次使用光導纖維和冷光氙燈技術作內外投光,使瞻仰者看不到光源而又能看到水晶棺內通體明亮,仰臥其中的毛主席安詳端莊,麵部紅潤,栩栩如生,仿佛正在熟睡。
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紀念堂迎來了第一批瞻仰者。他老人家麵容安詳,神態依舊,極大地告慰了全國人民。
徐靜等四人隨之調至紀念堂。18年時間,徐靜把她的全部時間和精力,全部的愛和忠誠,都投入到保護毛主席遺體這一神聖的使命上,先後擔任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副局長、局長共16年。1993年5月,身為全國人大常委的徐靜雖從局長的位置退下來,但仍擔任紀念堂管理局的特邀顧問。徐靜常說,她是毛主席紀念堂的人,她的心一時一刻離不開紀念堂,離不開毛主席遺體的保護工作。
黨和人民感謝你,感謝所有為保護毛主席遺體做出貢獻的人們。
毛主席紀念堂設計者回首當年
毛澤東,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必須讓世世代代的人民能看到他。為此,有人提出,應該像北大校園的斯諾碑一樣,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為毛主席立一塊潔白的石碑,樸素而肅穆。然而,這個建議立即遭到徹底否定,理由是毛主席的身體不能埋葬,雖然他已去世,也得讓人民群眾永遠看到他。
於是,決定建一座宮殿式的紀念堂,這是最高規格,沒有人不同意。
紀念堂的位置應選在何處?
北京周圍的群山中有許多陵,但距北京市區太遠,當然不行。香山風景雖好,麵積也大,但那又有中山陵了。
1976年9月中旬,已有意向要為毛主席建一座莊嚴的紀念堂,用來保存遺體,供人們瞻仰遺容。按照中央的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江蘇、陝西、遼寧、黑龍江等八省市的建築師、美術工作者、工人技師等組成了選址設計工作組。
選址工作組,首先想到的是毛主席南征北戰、辛勤操勞一生,現在應該在風景幽美的地方,讓他老人家安臥永息。為此選址設計組設計出“水上日出”的方案:浩浩碧波,霞光絢麗,一輪紅日,躍出水麵,火焰萬丈。
選址設計組依據這個設想,來到中南海,來到昆明湖……走了一水又一水,不知為什麽,總覺得“水上日出”的方案不能表達人民的心意。
設計組的同誌又提出“山頂紅星”的方案:毛主席安臥在蒼鬆翠柏、山花爛熳的白雲深處;夜晚,高高的天際,一顆永不隕落的明星,照耀著我們今後的征程。
香山、景山、玉泉山,走了一山又一山,不知為什麽,他們又覺得“山頂紅星”的方案也不夠理想。
選址設計組的同誌們,走遍了京城內外,仍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設計不出理想的方案,心中情不自禁湧起深深的愧疚。
碧水青山雖錦繡,何處領袖能久留!?
正在選址一籌莫展之時,設計組的負責人前國家計委副主任顧明同誌,耐心地啟發設計成員:“毛主席在《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中說:‘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直上重霄九’。烈士們到月宮裏,吳剛捧出芳香的桂花美酒,過著寂寞生活的嫦娥也萬分激動,在碧海青天舒袖起舞。”
領導的啟發,給選址設計組的全體人員,指明了選址、設計的方向,使他們徹底跳出陵墓的概念,擺脫了悲哀的調子。
在研究選址問題上,也有人提出在故宮午門前麵,把午門拆掉,也有人主張在瀛台。但瀛台在中南海裏,中南海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地點。辦公之地,選址造堂,顯然不合適。
10月8日,中央作出了建立毛主席紀念堂的決定,選址工作進一步深入,選址設計組通過開座談會、個別征求意見等方式,請各界、各階層人員提意見、建議。
當時從政治意義、客觀條件等方麵考慮,將毛主席紀念堂建在天安門廣場的意見自然地占了上風。
設計組的同誌認為:毛主席的偉大身軀,江湖河海容不下,三山五嶽載不起,隻有安臥在人民群眾之中,才是最合適的地方。
11月6日,中央政治局聽取紀念堂選址等問題的匯報後,作出了“毛主席紀念堂建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南”的決定。
地點定在紀念碑南側,但具體位置設在哪裏?當時提出了三個方案:
一、紀念堂與紀念碑接近方案,即紀念堂緊靠紀念碑。但這樣設計,會使兩個不同內容的紀念物形成一個整體,從而失去各自獨立的政治含義。
二、紀念堂位置偏南方案,建議拆除正陽門,將紀念堂建在正陽門的位置上,意圖是使紀念堂和天安門處於南北對稱的位置,紀念碑恰似一座天平的支點。但這樣的布置,紀念堂受南麵交通的幹擾大。
三、紀念堂靠正陽門。但這樣,由於正陽門城樓高42米,會有壓倒紀念堂的感覺。在三個方案爭論之時,又出現了正陽門城樓的存廢問題。這座北京僅存的保持完整的城樓古建築,與天安門城樓南北遙遙相對,可以明確廣場的南北界限,起到了豐富廣場南麵輪廓線的作用,而且它的存在可以使得紀念堂與交通稠密的前三門大街有所分隔,起到作為紀念堂南大門和“影壁”的作用。從門洞遠眺紀念堂,仿佛是個畫框,更會增加景深。這樣,在決定不拆除正陽門的前提下,最後決定將紀念堂放在紀念碑與正陽門的正中。
關於紀念堂的建築形式,當年擔任紀念堂工程設計小組領導成員的沈勃回憶道:“當時大家對毛主席十分懷念,認為隻有宏大的建築才能體現毛主席的偉大和崇高,設計都偏大。隻有南京工學院楊庭寶提出的方案是50米見方的建築。他的方案給人以很大的提示。”最後,沈勃在眾人意見的基礎上,用了一整夜的時間,勾畫出紀念堂實施方案草圖。
建成後的紀念堂是長寬各105.5米的正方形建築。這種正方形的建築,平麵布局平整,造型簡潔。建築形式是對稱而立,由於它是在廣場中軸線上,中軸線是對稱的中心。對稱建築,給人以穩重平衡的感覺,產生和諧統一的美學效應,具有強烈的中心感和莊嚴肅穆的藝術效果。其次是方便瞻仰群眾,路線通暢簡捷。再有南北入口各有三樘大門,甬道是中軸線標誌,中軸線直貫諸門的正中。此外正方形平麵布局合理,切合中國傳統。周圍環繞柱廊,取其開朗、挺拔、有力,與廣場原有新建築相配合,也有利於抗震。
在紀念堂的高度確定上,是經過嚴格的視線分析而確定的。規劃設計人員首先考慮到,站在天安門下、金水橋畔正視紀念堂時,避免紀念堂正麵上重疊著一個正陽門城樓大屋頂的剪影,這就要求紀念堂的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遮擋住正陽門屋頂,又不能過高,否則會壓倒紀念碑。為了做到這一點經過視線分析,紀念堂高度約在30米左右較為合適,這個高度與廣場其他建築高度也是大致相稱的。最後確定為33.6米。
在紀念堂的豎向標高的確定,是根據中軸線的特點決定的。中軸線是東西方向排水的分水嶺,中軸線的石板甬道,是廣場上的一個脊背。而中軸線的另一個特點則是由南向北逐漸升起,到建築群中心部分地勢逐漸抬高。如正陽門箭樓南口到太和殿台基前在長達近2公裏的距離中,逐漸升高達3.12米,在廣場範圍內,正陽門北洞中至紀念碑這一段平均以20坡度上升,這肉眼是很難覺察的。在廣場上的大的建築標高處理不當,就會使建築物不挺拔。所以經過計算,紀念堂標高比原狀標高抬高了1米,即從紀念碑至紀念堂北口保持水平,自北入口至紀念堂階梯以90坡度上升到紀念堂,這樣在北廣場一帶看紀念堂就顯得地勢高亢,而在南小廣場上從正陽門洞中看紀念堂,就爭取作了五步台階,使紀念堂顯得更加雄偉。
在紀念堂的朝向上,打破了我國一般建築物坐北朝南的習慣,正門朝北。
然而當時有人提出,正門朝北,如果天安門廣場進行群眾集會時,群眾麵向天安門,背對紀念堂,似乎使人感到心裏不安。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設計組領導成員之一趙鵬飛提出一個想法,把紀念堂庭院東西兩側向裏收縮,使兩側廣場麵積擴大,一旦舉行群眾大會,在紀念堂東西兩側和南北方向都有群眾環繞,這樣就形成了毛主席在群眾中,背向問題就解決了。
從毛主席紀念堂的選址到各個細節的設計,都傾注了設計人員對領袖毛主席的愛,都傾注了他們的心血。
紀念堂修建工程拉開序幕
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紀念堂工程現場指揮部成立,李瑞環同誌任黨委書記兼總指揮,國務院副總理穀牧同誌,自始至終負責紀念堂的建設領導工作。
11月23日下午5時,一輛黑色的小轎車,開到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廠。
車上走下兩個穿中山服的人,他們是紀念堂建設指揮部的,他倆徑直走到廠長辦公室。廠長熱情地接待了兩位來者。
兩人開門見山,直敘來意:為紀念堂的奠基石雕刻“奠基”二字。時間緊迫,明日就用,為此,必須今晚完成。
廠長聞知此事,迅速派人找來雕刻老工人顧士元。
顧士元,已有30多年的雕刻史,曾經完成了數千件雕刻任務,藝技精湛,雕刻藝術,在全廠是首屈一指,此任務非他莫屬。
不大一會兒,老工人顧士元,來到廠長辦公室。指揮部的兩位同誌簡單地向顧士元說明了一下情況,又詢問了一些其他事情。最後問道:“老顧同誌,能否高質量地完成此項任務?”盡管時間緊迫,但高質量是不能馬虎的。指揮部的同誌,在質量上重複了幾次。
老工人顧士元,生在舊社會,從小靠賣藝為生,但仍過著貧苦的日子。解放後,才有了安穩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他對毛主席有著很深的感情,在最初得知毛主席去世時,他幾天幾夜悲痛的不能睡眠。聽說是為毛主席紀念堂奠基雕刻奠基石,感到很光榮,感到能為毛主席他老人家做點事,也是莫大的欣慰。
“我保證高質量地完成這項任務。”顧士元老工人說得很自信,很堅決。指揮部的同誌,聽到滿意的回答後,便起身走了。
奠基石拉到車間,顧士元開始精雕細刻起來。整整一夜,顧士元俯身在那塊光潔的花崗石上,在第二天黎明,終於刻就“奠基”兩個大字。
當顧士元老工人同其他同誌抬著這塊基石,送到舉行奠基儀式的現場時,他激動地對夥伴說:“在英雄的天安門廣場上建造毛主席紀念堂,真是想人民所想啊!這裏有毛主席領導我們舉行開國大典的天安門城樓;有毛主席親自奠基興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有毛主席同全國人民一起共同商討國家大事的大會堂;有陳列毛主席領導中國革命創立豐功偉績的革命曆史博物館……”
顧士元老工人,越說越激動,越說越動情,竟大聲地哭泣道:“毛主席啊,我們工人想念您老人家啊!”
站在老工人身邊的同誌,也都流了淚。
這一天,是1976年11月24日。這一天,是全中國人民矚望的一天,是毛主席紀念堂奠基儀式在天安門廣場上隆重舉行的一天。
這一天,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壯麗輝煌,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高聳雲天。
在毛主席紀念堂工地上,豎立著毛主席的巨幅彩色畫像。工地周圍,排列著醒目的紅色大幅橫標,上麵寫著:“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熱烈慶祝粉碎‘四人幫’反黨集團的偉大勝利!”在毛主席巨幅彩色畫像兩側是八麵鮮豔奪目的紅旗和“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的巨幅標語。
毛主席畫像正對在矗立著的84米長的巨型橫標,上麵用醒目的大字寫著“熱烈擁護中央關於建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的決定!”“熱烈慶祝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奠基!”
大型的推土機、打樁機、載重汽車、吊車和電鏟等施工機械,整齊地排列各個施工點上。參加奠基儀式的首都工人、農民、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和其他各界代表,以及參加施工建設的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共8000多人,早早地等候在紀念堂工地上,等待著奠基儀式的開始。
下午4時10分,一長溜汽車緩緩駛進天安門廣場。
車停穩,華國鋒等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先後從車上下來,被引導著來到毛主席紀念堂工地,為毛主席紀念堂奠基。
他們一律穿著綠色的軍大衣,在工地邊站成一排。
吳德主持奠基儀式,華國鋒發表了講話。華國鋒講話完畢後,便帶著當時的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依次走到早已插在黃土裏的奠基石旁揮鍬蓋土,嶄新的鐵鍬不斷地挖起一小撮黃土,虔誠而吃力地砸在基石上。陳永貴的鐵鍬用得最順手,他向還沒有完全退出老繭的手掌吐了一點唾沫,又搓了搓,熟悉地攥起鐵鍬,隻三下,就把那奠基石蓋了近一半,他朝身後看了看,見還有不少人在等著蓋土,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奠基儀式剛剛結束,一支精神抖擻的建築工人隊伍,邁著雄健的步伐來到天安門城樓前。他們仰望毛主席巨幅畫像,含著激動的淚花,舉起右手莊嚴宣誓:
“毛主席啊,毛主席,我們要讓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早日瞻仰您的遺容,讓子孫萬代永遠銘記您與日月同輝的豐功偉績,我們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為您建造紀念堂……”
氣壯山河的誓言,驅散了嚴冬的寒冷,使人熱血沸騰。
這支隊伍是趕來參加毛主席紀念堂工程的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隊。他們舉行了向毛主席宣誓的儀式之後,立即投入了緊張的戰鬥。
北京市園林局的工人乘著卡車,從京郊苗圃趕來了。
北京市第三、五、六建築工程公司的工人排著整齊的隊伍來了。
北京市供電局、電信局的工人從首都四麵八方趕來了。
北京市市政機械公司施工處的工人開著大型拖拉機、挖掘機也趕來了。
從深夜到清晨,一支支建設大軍雄糾糾地開進了工地。工地上,錘聲當當,機聲隆隆,展現了一派緊張繁忙的戰鬥景象。
過往的行人都被這激動人心的場麵吸引住了。
一位外地來京的頭係白肚毛巾的老石匠,甩掉身上的棉襖,掄起18磅大錘,奮力鑿石開地。
兩位路過的解放軍戰士,奔向工地,操起鎬跳進樹坑,和園林工人一起移樹。
一群小學生也加入了戰鬥行列。他們東奔西走撿拾著地上的鬆枝,幫助工人叔叔清理場地,為叔叔送水、遞毛巾。
每一個來到工地的人,都把能為毛主席紀念堂挖一鍬土,搬一塊磚,看成是自己終身難忘的幸福。
從這一天起,前門樓與紀念碑之間的翠綠的鬆樹林不見了。廣場的部分水泥方磚被撬起來,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正陽門之間,出現了一個如火如荼晝夜施工的工地。
傾注全部心血的傑作
毛主席紀念堂北廳,安放著一尊漢白玉毛澤東坐像。毛澤東安詳地坐在沙發上,微笑地望著人們,好像在同人們親切交談。
這寓意深刻的設計,精湛宏偉的雕刻,飽含著參加設計、創作、雕刻坐像的廣大工人、工程技術人員、美術工作者對毛澤東主席的深情厚意。
潔白無瑕的漢白玉毛澤東坐像,是由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雕塑工作者和北京市建築藝術雕塑工廠的工人精心創作、精心雕刻的。
雕塑工作者在接到任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就創作了毛澤東坐像設計稿100多件,在中央領導親自審定坐像小稿,並作了重要指示之後,雕塑工作者再一次地研究有關資料,對毛澤東的光輝形象,務求神形兼備,以刻畫出毛澤東的崇高精神風貌和偉大氣質。對一切細微部分,甚至一條衣紋,他們都反複推敲,反複修改,力求完美。在創作中,他們廣泛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見,並請有關人員和他們一起研究。經過兩個多月的奮戰,他們高質量、高速度地完成了泥塑放大的任務。
放大任務剛剛完成,擔負翻製工程的工人,便立即投入緊張的翻製工作。他們用三天時間就翻製出了坐像的石膏模型,為石雕階段的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了精確地按照毛主席坐像的石膏模型,雕刻成三米多高的漢白玉坐像,需要用40多立方米的石料,要一錘一鏨地打出外形。
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西南部山區。
1976年11月20日,房山縣接到了為毛主席紀念堂開采1500立方米漢白玉的光榮任務,於是,在縣委的領導下,以南尚樂公社為主組成了開采漢白玉的指揮部,並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布置采石戰役。
過去,房山縣的漢白玉一年最高的開采量是2000立方米,而現在要求在4個月內完成1500立方米的任務。而且大量漢白玉都儲藏在30米以下的岩層中。時間緊,任務重,困難重重。
從11月20日開始,他們同前來支援的解放軍指戰員和工人同誌們並肩戰鬥。
南尚樂大隊的石工到采石場幹活,每天要往返20餘裏,他們頂著星星出門,戴著月亮回家。開始,他們的采石區中積存一尺多深的水,作業非常困難。抽水機剛剛把水抽淨,人們就爭先恐後地跳下礦坑,踏著碎石、冰渣,清理工地。
炮工們為了爭取時間,卷起袖子,從冰冷的泥水中把一塊塊碎渣、石塊搬開。高莊大隊的兩名青年,為了把一塊幾十噸重的大石破開,掄起20多斤的大錘,一氣猛砸200多錘,終於把大石砸開。
在全縣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經過農民、解放軍指戰員、廠礦職工、機關幹部的日夜奮戰,僅四個多月的時間,就開挖土方48000立方米,開石方4600立方米。
漢白玉運到工地,雕刻工人和老師傅們開始用點寫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分晝夜地幹起來。
從初春到盛夏。毛澤東坐像進入了精雕細刻階段,石工們用手中的錘和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全部敬獻出來。
為了更好地表現毛澤東高瞻遠矚的寬闊胸懷和深遠的革命洞察力,雕刻工作者和他們一起廣泛研究資料,一起討論表情的刻畫,肌肉紋理的處理。
1977年8月10日,毛澤東坐像雕刻完工。坐像安放在紀念堂北大廳。慈祥的麵容,魁梧的體態,仿佛毛澤東正坐在辦公室,聽取祖國兒女們的匯報,和藹、親切的眼神,正注視著祖國兒女們的成長。
毛澤東坐像背後,襯著一幅氣魄宏大的壯麗絨繡。仿佛是在泰山賞日觀峰:莽蒼蒼的群山盡在腳下,霧騰騰的雲海輕舒舞袖,一望無際的錦繡平原奔到眼底,極目遠望,天地之間,一線相接,又似乎天際滄海。
毛澤東,就端坐在群山之巔、大地懷中,好似在巡視祖國大地的途中小憩。
毛澤東坐像身後的絨繡作品――“祖國大地”,是毛主席紀念堂裏兩個珍品之一。這幅珍品以它氣勢磅礴的畫麵,使人心胸開闊,浮想聯翩。
東方欲曉的祖國大地,晨曦微露,煙霧嫋嫋,近處山巒起伏,飛泉流瀉,橫亙其中的兩條江河,千回百轉,東歸大海,遠處弧形地平線的盡頭,雪山海麵,依稀可辨。整個畫麵以其雄渾明快的藝術風格,使人心潮澎湃,胸襟開闊。
凝視著這幅有著巨大感染力的絨繡作品,任何一個走進紀念堂北大廳的人,都會想了解一下這幅作品的創作和繡製過程。
這幅作品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作品的創作組有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教師袁運甫,中央民族學院的教師劉秉江,北京市工藝美術服務部美術工作者李傳瓚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美術工作者秦龍等同誌。
在創作組接受為毛主席紀念堂北大廳繪製巨幅油畫的任務時,在他們的腦海裏閃動出毛澤東的詩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正是毛澤東領導億萬人民在祖國大地上定乾坤、主沉浮。他們設想以遼闊的祖國大地為背景,來襯托毛澤東的漢白玉坐像,更深刻地展現毛澤東高瞻遠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氣魄。於是,他們把“祖國大地”的構思繪成草圖,交付審查,得到了中央領導同誌的肯定。
主題確定後,“祖國大地”創作組的同誌們,反複研究了這幅油畫的表現手法。為了把毛澤東坐像襯托得更加雄偉高大,他們采用了民族傳統的畫法:大山小畫,以小見大,江河、樹木和遠方群山都用朦朧烘染的畫法來處理,使畫麵顯得更加深遠,把人帶進宏偉博大的意境。
明確了主題和表現手法後,他們立即投入緊張的繪畫工作。著名畫家黃永玉激動地說:
“我從事繪畫藝術已經快40年了,創作了數以千計的美術作品,但是,過去沒有一幅畫能像‘祖國大地’,使我激動,想得如此之多,是毛主席使我這城市貧農出身的土家族畫家獲得了新生,在舊社會,我連高中都沒上過,解放後竟能當上中央美術學院教師,使我有更多的機會把繪畫藝術獻給人民……”
創作組的同誌們經過三個月的日夜奮戰,終於創作出“祖國大地”的油畫。5月中旬,創作組趕到承擔繡製這幅油畫的山東煙台絨繡廠,和工人們一起趕製“祖國大地”的絨繡。
山東煙台絨繡廠是在1977年4月接到毛主席紀念堂工程現場指揮部繡製絨繡畫“祖國大地”的任務的。
絨繡是用絨線繡在一種像窗紗一樣的鋼絲布上,因為畫幅巨大,重量有300多公斤,一般的鋼絲布承受不了這樣的拉力,絨繡廠便在織布廠的配合下,織出了合乎要求的鋼絲布。
在繡作時,需要比畫麵還大的撐子,鋼管廠的工人按時送來了特製的鋼管撐子。無線電三廠突擊造出了絨線染色的設備。整個畫麵需要把27幅鋼絲布接在一起,有26道接縫,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接縫法,使接縫既結實牢固,又渾然一體,不留痕跡。
經過一係列的周密的組織和準備之後,絨繡廠舉行了隆重的絨繡畫開工儀式。被嚴格挑選出來的擔任繡作任務的43位女工,等距離一字兒排開,眼看彩色畫稿,飛針走線,把對毛主席的無限深情,繡進壯麗畫麵。
絨繡畫凝聚了工人集體的智慧和艱巨的勞動。繡工們每天從早晨四五點鍾來到車間,一直幹到深夜,有的連續工作20多個小時。
“祖國大地”畫稿,是由優秀畫家精心創作的。畫稿寓意深刻,藝術水平高,色調豐富多彩。繡工們發揮了絨繡的特長,一針一線,精心研究,精心繪製,進行了絨繡再創作。過去這個廠的產品,最多的不過300多種顏色,繡製“祖國大地”用了1200多種顏色,還第一次使用了金線和彩色絲線,使畫麵的受光部分更加燦爛輝煌。過去一針隻穿一兩股線,繡這幅畫,一針要穿六股線,有時一股線又由兩種顏色配成,一針就有七八種顏色,並且常常三五針就換一次線。繡工們反複地配色,反複地換線,對色彩複雜的部分反複修改重繡。43人協同一致,保證了進度一致和整個畫麵色調的和諧統一。
43名女工,43顆紅心,43雙巧手,用500多斤絨線,經過640多萬針,58個日日夜夜,終於勝利完成了這幅巨大的作品,並親自護送到北京,把它裝鑲在毛主席紀念堂的廳壁上。
黑色花崗石棺座來曆不凡
毛主席紀念堂瞻仰大廳是紀念堂的核心部分。當年,設計人員先後畫了175個方案,繪製了25個彩色效果圖,並在模型上進行了反複推敲。
瞻仰廳正中,是安放在花崗石基座上的晶瑩透明的水晶棺,這是紀念堂裏的又一件珍品。毛主席的遺體安放在水晶棺中,遺體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毛主席身著北京紅都時裝店特級技術員田阿桐師傅製作的灰色中山裝,遺容堅毅安詳。
梯形黑色棺座上嵌著國徽、黨徽,並題有1893-1976.
毛主席這座水晶棺從五個方向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遺體,沒有直射燈光。棺材的角度都用計算機精確計算過,即使遇到極強烈的地震,也能保證遺體安全。
這座高水平的水晶棺的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在光學方麵的空白,它是我國在玻璃工業史上創造的一個奇跡。水晶棺獲得了我國重大科技發明獎。
1976年10月,黨中央作出了關於建立毛主席紀念堂的決定,向廣大玻璃工人下達了研製水晶棺的戰鬥任務。
消息剛一傳出,北京、上海、遼寧、四川、江蘇等地的廣大玻璃工人,紛紛請戰,要求參加水晶棺的製作工作。
其實,早在這一決定之前,北京的幾家物理光學研究所,已接到中央下達的任務,已經開始了水晶棺的設計了。
研製水晶棺,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質量要求高,時間緊迫。但是,在毛主席紀念堂工程專用設備研製組和有關單位的精心組織、精心指揮下,參加會戰,擔負主要研製任務的北京、上海、遼寧、四川等地和有關科研單位的廣大玻璃工人、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僅在半年多的時間裏,通過反複研究,終於克服了生產工藝難關,為製作水晶棺打開了成功的道路。
水晶板的加工誤差要求不超過一根頭發絲,實際上誤差僅有半根頭發絲。
當時,毛主席水晶棺由海南島水晶所承擔原料任務。一個水晶棺起碼要用10噸一級烙煉水晶冶煉,該礦僅用39天,就選出這批世界罕見的優質烙煉水晶,由專人護送到機場和冶煉廠。
在製作毛主席水晶棺的會戰中,北京機械工人、化學工人和玻璃工人擔負著水晶板的冷加工任務。為了保證加工質量、磨光潔度、平行度、角度完全合乎要求的水晶板,他們積極改進設備,自製新量具,精心操作,一絲不苟。
老機械工人王文宣、徐海榮和玻璃工人竇鋒,在關鍵時刻晝夜不離機床。困了,就在機床旁眯一會兒。每隔5分鍾,他們就對加工中的水晶板的各個部位測量一次。加工一塊板要四五天時間,他們就作上千次的測量。水晶板加工誤差要求盡管很高,但他們做到了,誤差達到了要求範圍。
研製水晶棺,一直是在各有關單位的黨組織和億萬人民的關心、支援下進行的。北京市委、上海市委、遼寧省委和四川省委對這項工作都十分重視,有關領導同誌親自到生產第一線了解情況,指導工作。在京的科研單位的一些科技人員,接到為研製水晶棺生產化學製劑的任務後,立即查資料、做實驗,夜以繼日地戰鬥。為了研製光學性能、力學性能、抗老化性能都比較好的化學製劑,他們搞了300多個配方,進行了上千次的試驗。盧鳳才和其他同誌負責合成原料,合成一批原料需五六小時,溫差不能超過攝氏一至二度。在這五六小時裏,他們時時監視、調整溫度的變化,一個月裏搞了30批產品,批批合格。為取得最好的瞻仰效果,王大珩、龔祖同、蔡祖泉等一些科技工作者和美術工作者,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光學專家王大珩接到參加研製水晶棺的任務後,心情十分激動,迅速趕到北京。他對水晶棺的光學設計,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建議,並進行了大量的精確計算,攻克了一些重要的技術難關。
在當時設計安放水晶棺時,考慮到對毛澤東遺體的永久性保存,在遺體處置上,按照在瞻仰時,遺體升至水晶棺中,夜間和不瞻仰時,遺體則降到地下。這樣在安放水晶棺時,就須格外小心準確。廣大安裝工人在安裝時,確實做到了這一點,而且通過精心安裝、調試,安裝工作達到了設計要求。
當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走進毛主席紀念堂瞻仰大廳時,親眼看見安臥在萬花叢中水晶棺裏的毛澤東堅毅、安詳的麵容,看到爛漫山花簇擁著的、黑色花崗石砌成的梯形棺座的時候,你一定想起毛澤東“詠梅”的詩詞:“……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也一定會被這絕妙的設計所驚訝,讚歎不已,你也一定想問一問這山花、這青鬆和這黑色花崗石棺座的來曆。
當年2月初,北京絹花廠,接到為毛主席紀念堂敬製山花的任務。要求色彩鮮明、疏密均勻,既能防水又能防塵。
北京絹花廠的工人們在研究山花的防水防塵問題時,進行了反複試驗,他們打破製作絹花的傳統工藝,攻下了技術難關,為製造出防水、防塵、色澤鮮亮的絹花做出了貢獻。紮花的戰鬥牽動著全廠廣大職工的心。每逢班前班後,總有一大批的職工匯集在這裏參加勞動。
3月25日,首都絹花工人把精心製作的山花送到紀念堂。
上海製花廠是4月接到為毛主席紀念堂製作36棵青鬆任務的。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每棵青鬆、鬆叉、鬆針,都要靠人工一根根地插上去。僅雪鬆一類,每棵就有1700多個枝叉,78000多隻鬆針。
兩個月之後,精心設計、精心安裝的36棵形態逼真的青鬆提前運送到紀念堂。
水晶棺梯形棺座是濟南花崗石廠的工人同誌精心製作的,這中外馳名的泰山青花崗石采自山東境內的一座山上。
1976年12月17日,毛主席紀念堂工程現場指揮部,把毛主席紀念堂工程花崗石材料加工任務,全部交給了濟南花崗石廠。
濟南花崗石廠隻有414名職工,要完成這項任務,確實有許多困難。為了完成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廠黨委召開了一係列會議,對各道工序進行了專門研究,在會上提出了“早起三點半,工地三頓飯,白天打突擊,晚上搞夜戰”的口號,後勤工作到現場,醫務人員送醫送藥、炊事人員送飯送菜……
為了選擇毛主席水晶棺棺座所用的優質泰山青花崗石,采用四組的全體職工折騰了無數個來回,從山腳跑到山底,終於開采到質量最好的泰山青花崗石料。他們用10天時間,開采出200多立方料石,從中采集了60塊小樣,精選出了一塊7立方米的優質泰山青花崗石。在采石過程中,苗廣運為了確保料石的安全,他們不打眼,不放炮,硬是一鍬一鎬地挖出來,有時連鐵鍬也不用,而是用雙手一點一點地扒,手指都磨出了血……
料石挖出來了,由於山勢險要,兩邊是陡壁,中間是峽穀,無法用機械搬運。苗廣運和同誌們就用撬棍一點一點地往下移動,從晚上七點到深夜一點,用了6個小時才移動35米。
料石運到廠後,研磨組工人突擊研磨花崗石板麵,他們嚴格要求,精益求精,使研磨的泰山青花崗石棺座板麵的光澤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兩倍,看上去明亮如鏡,連人的眼睫毛也照得清清楚楚。
美術史上的奇跡
在毛主席紀念堂南北大門外,矗立著四座栩栩如生的人物群雕。
北大門外的兩座群雕,在兩麵刻有毛澤東浮雕像的大旗下,塑造了36個人物群像,生動形象地記載了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豐功偉績。
東麵一座人物群雕,表現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座群雕由四組人物群像組成。
第一組人物群像,反映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鬥爭,其中有手持大刀的暴動隊員,有緊握梭鏢的女赤衛隊員,也有屹立在井岡山五大哨口的紅軍戰士,還有高舉革命火炬的安源礦工,以及兩個跟隨毛澤東長征的紅軍戰士。這組人物生動地反映了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毛澤東點燃的星星之火,正迅速化為燎原之勢,體現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偉大真理。
第二組人物群像,反映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其中有紮著羊肚白毛巾的民兵,有殺敵的女遊擊隊員,有活躍在青紗帳裏的敵後武工隊隊員,也有手執短槍的八路軍指揮員。
第三組人物群像,反映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這裏有支前民工正在運送彈藥,有衝鋒槍手正在射殺敵人,有爆破手抱著炸藥包撲向敵堡,有司號員吹起進軍的號角,也有指揮員振臂高呼的形象。
第四組人物群像,是高舉毛澤東偉大旗幟的工農兵形象,象征著中國人民在毛澤東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北大門外西麵的一座人物群像,表現了中國人民在毛澤東領導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這座群像也分四組人物群像。
第一組描寫億萬翻身農民響應毛澤東號召,走農業合作化道路。以下各組人物,有肩扛扁擔,英姿颯爽的“鐵姑娘”形象;有手握刹把的大慶油田工人和手捧石油樣品前來報喜的女采油工的形象;站在他們身後的是鋼鐵工人。
南大門外兩座人物群雕的主題是表現各族人民繼承毛澤東的遺誌,誓將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的決心。
西側的一座,有陸、海、空三軍戰士和保衛祖國邊疆的各族民兵的塑像,這座群像的東麵,是認真學習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工人、農民形象;在他們後麵,是一個踏上征途,回首瞻仰紀念堂的少數民族宣傳員,他的後麵還塑造了一個革命老幹部和一個青少年的形象。
南大門外東側的人物群雕,表現了各族人民,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的主題,它的最前麵是手捧毛主席著作,揮臂向前的大慶人和肩扛鐵杆的鋼鐵工人並肩前進,群雕裏還有手捧新產品的紡織女工,少數民族的女拖拉機手、地質勘探隊員及科技工作者形象。
這四座人物群雕,是來自全國各地一百多位雕塑工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創作之初,北入口雕塑題材曾考慮為“各族人民緬懷毛主席”等題材,因雕塑的獨立性過強等而未入選。在兩組群雕的位置和排列方向上,運用了我國傳統的“八字門”建築形式,采用對稱八字形平麵。雕像高8.7米,主要控製從北門外看出去,雕刻不高出紀念堂的簷部。四座人物群雕,曆經7個多月的艱苦奮戰,才告完工。
在毛主席紀念堂的修建過程中,全國各地的美術工作者,以他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我國美術史上的奇跡。蕪湖市工藝美術廠的鐵畫,蘇州刺繡研究所的緙絲,青島貝雕廠的貝雕,湖南省湘繡廠的湘繡等,都作出本工藝中從未有過的既難又大的藝術精品。
蕪湖鐵畫據文字記載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可到解放前不久,這種藝術已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解放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鐵畫藝術才獲新生。1958年毛澤東在安徽視察時,高度讚揚了鐵畫藝術。在毛澤東的支持下,鐵畫得到了發展,1960年鐵畫工人為人民大會堂敬製了“迎賓鬆”和“沁園春・雪”。這次鐵畫工人為毛主席紀念堂製作的鐵畫是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長8.8米,高2.32米,共有鐵字74個,最大者高3尺左右,完全是以鐵為原料,僅用40天就鍛打製成。
蘇州刺繡研究所擔負織作緙絲“西江月・井岡山”的任務。緙絲工藝最難的是表現書法中的枯筆。毛澤東這首詞枯筆較多,又有虛實、濃淡之分,這在緙絲表現書法的曆史上是罕見的。他們充分發揮了緙絲傳統的結、摜、勾、搶等技法,創造了新工藝紋花線技法,使原來單色變成深淺不同的多色,豐富了色彩,增強了表現枯筆的能力,使枯筆似斷似連,塊麵大小相同,黑色濃淡相宜,層次清晰不亂,真切地表現了毛澤東手書的氣韻精神,達到了理想的效果。“西江月・井岡山”大型織作長8米,寬2米,總用工兩個多月,僅“成城”兩個字就用工40個。
湖南湘繡廠接到繡製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任務後,為了精益求精地繡製這幅湘繡,全廠職工義務勞動達2400多個勞動日,完成了長4.8米,高2.3米的《沁園春・長沙》湘繡任務。
青島貝雕廠為了更好地敬製長8米,高8米的毛澤東詩詞“浪淘沙・北戴河”的貝雕掛屏,他們選用了能夠很好表現毛澤東詞義的最好材料――光輝豔麗的螢光螺。為了保證光澤的統一,他們拿著貝片從不同角度反複觀察,終於找出了貝殼閃光的規律。於是,整首詩詞采用了統一的一麵取光,使光澤一致起來。為了絕對保證毛澤東手書的氣勢和整個字的完整性,他們改變了工藝流程,把淨料接縫改為毛料接縫,再仔細打磨,直到字縫用眼睛看不出,用手摸不出為止。
為毛主席紀念堂創作的大型畫幅,都是以表現革命聖地為題材的。
63歲的老畫家魏紫熙曾在1975年冬去過井岡山深入生活。他以險峻的黃洋界為近景,把氣勢磅礴的羅霄山脈拉近,滿山鬆柏,用一片朱砂染紅,展現出紅色搖籃井岡山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魏紫熙畫的是秋天的井岡山,李可染等畫的則是春天的井岡山。李可染70歲了,又有腳病,為了能到革命聖地深入生活,他到醫院做手術,去掉了三個左腳趾,兩個右腳趾。接受了為紀念堂作畫的任務後,他深入到井岡山,當時正值雨季,山高路滑,但他在同誌們的幫助下,三次登上黃洋界、朱砂衝。
為了把井岡山畫好,他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天天作筆記。他感到畫井岡山完全用傳統的手法不行,因此在畫樹畫山時,特別注意光感。
65歲的老畫家關山月曾兩次去過井岡山。這次他又同廣東國畫創作組的同誌一起再次去井岡山、韶山、遵義、延安進行實地調查,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收集創作素材,登高峰毫不畏懼。為了表現井岡山的鬱鬱蔥蔥,他拍了許多照片,反複琢磨井岡山的樹木。他前後一共畫了五稿,並在井岡山畫好小稿,廣泛征求當地同誌們的意見。
畫家黃永玉和袁運甫等五位同誌創作的巨幅“祖國大地”,是以絨線的形式表現。開始要畫這幅畫時,曾有人建議考慮是否要加水庫、高壓線、城鎮、鄉村?經過反複研究,進一步明確了畫這幅畫的目的,是作為毛主席雕像的陪襯,而不是用作獨立欣賞,因此畫要實中有虛。最後決定隻在近處畫山,山上有森林,而遠處是水、雲、霞,這樣的巨幅畫,透視關係比較複雜。開始,他們把地麵畫成平的,後來改畫成弧形,表現出祖國大地是地球的一角,更加突出了祖國大地的山山水水在一起,永遠和祖國人民在一起的這個主題。
為製作好紀念堂的工藝美術作品,工藝美術工作者也花費了許多心血。北京建築雕塑廠的工人設計員吳永慎,為了設計好紀念堂的柱尖,跑遍了北京有名的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參觀了北京許多有柱尖的地方,最後設計了上麵刻有萬年青圖案的高柱尖。雕有萬年青的漢白玉柱尖配著紅色台基使人想到毛澤東開創紅色江山萬年長。為毛主席紀念堂敬製藝術品,這是關係到千秋萬代的事情。因此,參加這個工程的美術工作者都以一絲不苟的精神,精心設計、精心創作。他們說:“為毛主席紀念堂敬製藝術品,我們要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參加毛主席紀念堂藝術裝飾的我國美術工作者,就是這樣一分一秒不遲延,一針一線無差錯,一錘一鑽見功力,一筆一墨寄深情,精心製作,把最好的藝術品獻給毛主席紀念堂。
毛主席紀念堂門楣的題字,是當時中共中央主席兼軍委主席華國鋒的手書。華國鋒為題寫“毛主席紀念堂”六個大字,練了不知多少遍,但最後上匾時,還是請專家進行了修正。
“毛主席紀念堂”六個金匾大字的製作是由北京通縣花絲鑲嵌廠等單位承擔的。製作人員反複琢磨這幾個字的特點,非常重視,非常精心。金匾每個字平均一米見方,為了把筆跡搞標準,他們除采用卡尺量之外,還把做好的字放在一起反複比較,直到滿意為止。
毛主席紀念堂落成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速度是驚人的。
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紀念堂正式竣工,要是從1976年11月24日的奠基儀式算起的話,僅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
讓我們全方位地遊覽一下毛主席紀念堂。
毛主席紀念堂,正好位於天安門廣場中軸線上,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革命曆史博物館高度相當,色彩相近,風格協調,互相呼應,形成一個統一的建築群。紀念堂正門朝北,與紀念碑麵向一致,與天安門城樓遙相對應,更加突出了天安門廣場的中心位置。紀念堂庭院四周,是新辟的廣場,當天安門前隆重集會,毛主席紀念堂將為一片人海所環抱。
毛主席紀念堂底部長寬各105.5米,總高33.6米,總建築麵積有2萬多平方米。它的建築體形,采用了平麵呈正方形,四周環繞柱廊,立麵嚴格對稱的造型。這種體形,不僅進一步強調了建築物的中心地位,而且,端莊平穩,氣勢壯觀,具有我國獨特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建築物特定的主題思想。紀念堂鋼筋混凝土的主體結構外麵,全部用花崗石作貼麵,突出了建築物簡樸、剛強的特征,使人感到特別莊嚴肅穆、堅實牢固。紀念堂的屋頂,采用了我國紀念性建築一般都為重簷的傳統形式,四角微微上翹的挑簷,兩層寬邊的琉璃瓦簷門,既保持了鮮明的民族建築風格,又具有現代建築的特色。整個建築物,色調明快、簡潔,中黃色的琉璃瓦雙簷,淺黃色的牆麵,棗紅色的台幫,潔白的漢白玉欄板,並襯以柱廊內淺藍色的窗玻璃,既自然素雅,保持肅穆感,又使建築立麵層次分明。
紀念堂四周鬱鬱蔥蔥的綠化帶分為內外兩環。6米多寬的內環以草皮為主,間有黃楊球、雲杉和花壇;外環有30米寬,種植著以油鬆、雪鬆等常青樹為主的喬灌木,使紀念堂屹立在蒼鬆翠柏之中,在外環綠帶東西兩側的油鬆和雪鬆之間,還種植有紅果樹,每年清明前後,滿樹的白花,格外肅靜;每年9月,滿樹的果實,一片火紅,此外,在南北常青樹間,還配種了饅頭柳,每年返青最早,落葉最遲,使紀念堂處於萬綠叢中。
紀念堂院北入口的兩側,各矗立著一組巨型群雕。它們豐富和增強了紀念堂建築的思想內容,也使北入口作為正門的地位更加突出。
進入紀念堂庭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毛主席紀念堂”六個金匾大字,迎麵12根大石柱,高高聳立。這些環繞四周的八角廊柱,高17.5米,1.5米見方,四麵對稱,共44根。它們對於豐富紀念堂的建築造型,增強高大、挺拔的氣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充分運用柱廊這一形式,為紀念堂建築的主題思想服務,設計人員特意把石柱的斷麵定為小八角,以增加棱角,使線條更富有剛性。同時,在整個柱麵上,還刨出了像燈心絨一樣的豎線條紋,使人看了更有挺拔向上的質感。柱廊內側牆上,有一排淺藍色的玻璃窗。這些窗戶沒有橫牆間隔,上下一氣貫通,進一步強調了建築的挺拔形象。
來到紀念堂前,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兩層平台下棗紅色的台基幫底。在整個建築物淡雅的色調和周圍一片綠林的環境裏,紅色的基石顯得分外醒目。紅色台幫之上,是兩圈漢白玉的欄板紅白相襯,格外悅目。欄板,萬年青的花飾,清晰可見。這種多層平台配以白欄板的造型處理,是我國古代建築常用的手法。這次,設計人員大膽革新,用萬年青這種圖案取代了古代雕欄玉砌慣用的蟠龍花紋,賦予這一建築形式以嶄新的思想內容。與此類同,石柱柱頭上下額枋之間的花板,台階上的兩條垂帶,都在采用傳統手法的同時,雕刻了素色花環。整個紀念堂建築的裝飾花紋,隻采用了萬年青、梅花、葵花、鬆柏、鬆枝等幾種圖案。
紀念堂的兩層台階,共高4米。紀念堂地麵以上共分兩層。首層主要由北大廳、瞻仰廳、南大廳和四個大小不同的休息廳組成。
拾階而上,穿過環形走廊,跨進玻璃大門,便來到了北大廳。北大廳寬34.6米,深19.3米,高8.5米,可供六七百人在瞻仰遺容前舉行悼念活動。大廳迎麵是一尊高3.45米的漢白玉的毛澤東雕塑坐像,室內采用具有民族傳統的藻井天花板,上麵排列著110盞葵花燈。燈光照著毛澤東塑像,恰似千萬朵葵花永遠向太陽。在整個南牆上,一幅氣勢磅礴的“祖國大地”絨繡畫,襯托著毛澤東的塑像。大廳裏,雄壯地矗立著四根奶油大理石的方柱,它和大理石地麵上的紅色地毯,烘托著廳內寧靜緬懷的氣氛。
從北大廳兩側的金絲楠木雕花大門向南走,便來到瞻仰廳。瞻仰廳是整個紀念堂的中心,廳深16.5米,寬11.3米,高5.6米,為南北向的長方形。南麵牆壁的白色大理石上,鑲著“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的鎦金大字。其他牆麵裝飾著楠木護牆。地麵褐色大理石上,鋪著橘黃色的地毯。毛澤東遺體水晶棺安放在大廳中央,水晶棺下是黑色花崗石砌成的梯形棺座,棺座四周是萬紫千紅的花叢。毛澤東安臥在萬花之中。水晶棺體高出地麵80厘米,廳內瞻仰通道與水晶棺的距離約2米。在這裏,人們隻要平視便可以清晰地瞻仰到毛澤東親切慈祥的遺容。
步出瞻仰廳,再往前走,便來到南大廳。這個廳東西21.3米,南北深1.8米,高7米。天花板上是15盞頂燈組成的3組葵花燈,地麵鋪有朱紅色地毯。北麵漢白玉牆上,刻有毛澤東手跡――《滿江紅・和郭沫若同誌》。
紀念堂的南門外,是一小廣場。出入口處,與北門相同。東西各有一組大型群雕,與北入口既統一布局,又各有區別。南麵,古老的正陽門城樓已修繕一新。它好像一道屏風,又仿佛是紀念堂南門的“影壁”,使莊嚴的廣場與前門大街繁華的商業區,形成明確的界線。
入夜,天安門廣場華燈齊放。銀光閃閃的燈帶,把毛主席紀念堂的輪廓勾畫得格外分明。這時,半隱半現地設在簷口下的上百盞投光燈,把道道光線射向牆麵,使整個建築物,布滿了銀色的光輝。此時此刻的毛主席紀念堂,宛如一座晶瑩奪目、光彩照人的水晶建築。
1977年7月16日零點,紀念堂由建築單位正式移交給同年4月中央批準的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管理。第一任局長是前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曾紹東同誌,紀念堂管理局的主要任務是:切實做好毛主席遺體的保護,設備管理維修,安全警衛,接待內外來賓,組織群眾瞻仰等工作。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紀念堂內,8月20日,毛主席遺體進入紀念堂。
1977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1周年紀念日,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典禮在紀念堂北庭院隆重舉行。
9月9日這一天,毛主席紀念堂四周,鬆柏青翠,鮮花盛開,參加大會的許多身經百戰的紅軍老戰士,朝氣蓬勃的青年一代,以及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和知識分子代表,麵對毛主席紀念堂,列隊肅立在廣場上。
大會由當時的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主持,下午3時,葉劍英宣布大會開始,全體肅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隊奏《東方紅》。
在肅穆的氣氛中,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緩步走到紀念堂北大廳毛澤東坐像前敬獻花圈。中共中央、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政協全國委員會以及參加大會的黨政軍領導人敬獻了花圈。
毛澤東的親屬也獻了花圈。
獻花圈後,全場肅立默哀,沉痛哀悼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
接著,華國鋒發表重要講話。
大會在高昂的《國際歌》聲中結束後,與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瞻仰大廳,瞻仰毛澤東遺容,向毛澤東的遺體鞠躬致敬。這是毛主席紀念堂落成之後,第一批瞻仰者。
隨後,參加大會的各方麵負責人和首都群眾列隊走進瞻仰大廳,瞻仰毛澤東遺容。
毛主席紀念堂對外開放
毛主席紀念堂對外開放了,這是件大事,是件新鮮事,中國老百姓沒有見過活著的毛澤東,完全可以通過瞻仰遺容彌補遺憾,這對瞻仰者是極為幸福的。
十幾年,無論春夏秋冬,毛主席紀念堂大門前總是靜靜地排著一列列長長的隊伍,那是懷著一顆顆虔誠的心前來瞻仰這位偉人遺容的人群。每天,太陽是新的,人群也是新的。
紀念堂建成後的最初七年中,實行的是由中央機關、國家機關、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北京市四大口“按口發票,憑票瞻仰”。常有不在“口”內的老百姓隔著柵欄眼巴巴地望著紀念堂,有人還帶著土特產品,放在門口,向毛主席鞠躬後離去。
1984年5月,中央批準了紀念堂管理局的報告――對外開放,憑介紹信、身份證、工作證入內。紀念堂的大門打開了,全國各地的群眾洶湧而來。每年7、8、9三個月,是紀念堂接待任務最繁重的月份。平均一小時要接待9000人,瞻仰者在瞻仰廳的時間一般為26秒,平均一天達5萬人次。瞻仰隊伍綿延兩公裏,需60多分鍾才能到達北大廳。
最初幾年,紀念堂裏地毯上常見一塊塊淚水洇濕的深色痕跡,許許多多普通老百姓麵對毛主席的遺體痛哭失聲。
百姓瞻仰主席的動人故事很多很多。
一蒙古族漢子身背一麻袋肥碩全羊做成的各式禮品來到紀念堂,請求放在主席遺體前祭奠,紀念堂工作人員表示不能收,他卻堅持己見。反複做工作後,他才將麻袋收回,一步一回頭離開了紀念堂。
河北省駐京辦事處一劉姓公民,每個星期天,都要帶著他的一對雙胞胎前來瞻仰,每次都要買上一束花。這是他母親在他赴京前的叮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生入校,第一課是到紀念堂來。另外,每年都有祖國各地的學校組織學生來京瞻仰,為此,北京市把紀念堂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
十幾年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群眾對毛澤東的感情仍是深厚的。1988年,徐靜局長一行三人赴廣東為紀念堂選購滌綸花。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不收款,無償奉獻4000餘束、價值8000元人民幣的鮮花,表達東莞人民對毛主席的深厚感情。
1990年初,一位藏族幹部將自己在深山采集到的一棵大靈芝送到紀念堂,表示他對毛主席的懷念。
在毛主席誕辰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