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以富於鼓動性的聲調說:沒什麽了不起。多少大仗都打勝了,還愁搞不好一次閱兵?
楊成武回答說:還得準備磨破幾雙鞋!
統帥和戰士此呼彼應,如同大海的呼嘯一樣。聲音在京城大街小巷裏滾動著,回響著。
9月的天安門廣場之夜,常常是人山人海。
開國大典閱兵時,坦克沒出問題,馬倒是有一匹差點失了前蹄。
作為飛行員,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大家無不歡欣鼓舞。
是下麵的人聽見了老百姓早起推大磨的聲音,誤以為是遠處敵機的機聲。
毛澤東批準在天安門舉行閱兵典禮
在開國大典上,當毛澤東主席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後,接著由林伯渠宣布開始在天安門舉行閱兵典禮。
開國大典上的閱兵式,是從1949年7月正式開始籌備的。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當時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委會。
委員會很快擬定了開國大典的方案。這套方案由三個大項目組成,包括: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
(三)人民群眾的遊行活動。
以上三個項目缺一不可,都非常重要,但閱兵儀式如何安排,尤其是閱兵儀式的地點問題,則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如何進行的問題。
這樣一來,閱兵儀式又成為了關係到大典的中心問題。
為了籌劃閱兵儀式,在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成立後不久,又成立了閱兵指揮機構。朱德總司令親自兼任閱兵總司令。
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有楊成武、唐延傑(華北軍區司令部參謀長)、唐永鍵(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劉仁(中共北平市委副書記)、蕭明(北平市總工會主席)、蕭鬆(共青團北平市委書記)等人。
閱兵總指揮機構下麵又設立了閱兵指揮所,由楊成武兼任指揮所主任,唐延傑兼任副主任。
從此,楊成武的主要精力用於籌劃和負責開國大典閱兵的各項具體事宜。
楊成武與唐延傑擔任副總指揮後,所進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在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經過一陣忙碌,閱兵典禮方案很快就拿出來了。方案的內容有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以及受閱前的訓練等。
根據方案的設計,閱兵式又包括檢閱式和分列式。
所謂檢閱式是指受閱部隊在靜止狀態下,接受閱兵司令員的檢閱;分列式是指受閱部隊在行進狀態下,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人民代表的檢閱。
《閱兵典禮方案》擬出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負責閱兵事宜的有關人員。
聶榮臻介紹了閱兵典禮的基本設想,楊成武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在座的中央領導人先後講了話,作了指示。
毛澤東對閱兵典禮十分重視,強調說:“我們曆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閱兵典禮方案的通過比較順利。但是,開國閱兵的地點,卻沒有馬上確定,而是考慮了一段較長的時間。
圍繞著地點問題,提出了兩套閱兵方案:
第一套方案是,在市區中心天安門廣場舉行,受閱部隊成檢閱式隊列於天安門東西兩側;
第二套方案是,在西郊的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典禮。
兩套方案都有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兩套方案各有優缺點。
如果在天安門廣場閱兵,有利條件是不少。因它地處市中心,領袖、軍隊和群眾所處的位置十分緊湊,能給人以相互間水乳交融的感覺,場麵也可以搞得轟轟烈烈。
最有利的條件是,在天安門閱兵,已有天安門城樓這樣一座現成的閱兵台,上麵可以容納在懷仁堂裏的全體政協代表。而且,天安門周圍的街道四通八達,部隊容易集中分散。閱兵結束後,部隊可以迅速從市區消失。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其很大的不足之處,由於人流集中,閱兵的當天,至少要斷絕四個小時以上的交通。而且,當時長安街也不寬闊,不能按正規閱兵進行分列式,隻能橫排通過步兵的12路縱隊、騎兵的3路縱隊和裝甲車的兩路縱隊。
如果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可以避開天安門存在的缺陷。那裏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斷絕交通的後顧之憂。而且,當時在西苑機場閱兵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即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在這裏搞了一個歡迎毛澤東和黨中央進入北平城的檢閱式,出席檢閱式的達一萬人。
然而,在西苑機場閱兵也有不少不便之處。
首先,這裏沒有檢閱台,應付臨時性的小場麵還可以湊合一下,但要舉行有幾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難了,必須搭建一個兩至三個堅固高大的看台,不但工程浩大,花費很多,但場麵的效果和氣氛怎麽也趕不上天安門那麽壯觀宏大。
其次,西苑機場距北平市區有相當一段長的路程,要讓數十萬群眾往返參加典禮,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如果沒有相當多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的氣氛也就不可能熱烈和隆重,事實也就影響了閱兵效果。
再從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因機場隻有一條跑道可以進退,行動起來也有很多不方便之處。
權衡兩個閱兵方案各自的利弊,在天安門閱兵相對來說不利因素要小一些,也現實一些。兩套方案都上報給中央,但中央並沒有馬上作出決定性意見。
但時間卻留不住,離開國大典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了。周恩來經過再三考慮,最後決定在天安門舉行閱兵典禮儀式,並用毛筆在方案上簽署了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誌閱:日期在政協閉幕後政府成立之日。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由朱德同誌擔任。周,九、二。”
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聽周恩來關於閱兵地點的情況介紹和分析後,同意在天安門前進行閱兵儀式和開國大典。
天安門前閱兵部隊大操練
閱兵典禮方案經中央批準後,由楊成武和唐延傑等人具體負責的閱兵指揮所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首先是物色指揮所的人員,先後從華北軍區、平津衛戍區和有關軍兵種抽調了一批幹部。
參加閱兵分列式的部隊,其陸軍大部分來自第20兵團、平津衛戍部隊;海軍和空軍的閱兵的代表部隊,則由有關部隊的首長指定抽調。受閱部隊的人員總計達1.64萬名。
閱兵的序列為:
一、海軍代表部隊:由海軍學校與華東艦隊各一個排編成;
二、陸軍代表部隊:步兵師、炮兵師、戰車師、騎兵師各一個,其中戰車師包括摩托化步兵團、裝甲車團、坦克車團各一個。
三、空軍:飛機17架。
為圓滿完成開國大典閱兵式這一從未有過的盛大儀禮,閱兵副總指揮楊成武不僅查閱了許多有關閱兵的資料,而且四方求教,走訪了當時在北平的解放軍高級領導人。
劉伯承司令員早年留學蘇聯,知悉莫斯科紅場閱兵的情況。他對楊成武談了有關閱兵的細節,並通俗而又具有概括性地說:閱兵無非就是展示一種特定內容的儀禮,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達到了。歸根到底一句話,馬糞外麵光!
他的這一詼諧比喻引得大家都笑了。
楊成武又訪問了陳毅司令員。陳毅以富於鼓動性的聲調說:“沒有什麽了不起。多少大仗都打勝了,還愁搞不好一次閱兵?不就是隊列嘛!通過隊列,把我們的軍威顯示出來,讓中國老百姓看看,這就是自己的軍隊,這就是新中國的軍隊。”
楊成武還訪問了原國民黨東北軍的幾位老將軍,了解他們以往閱兵的做法。
當時在中國的蘇聯顧問,也為楊成武等人就閱兵工作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見。
1949年7月底,受閱部隊分別集結於北平市郊,開始進行訓練。訓練期間,閱兵司令員朱德親臨西北郊炮兵駐地視察。
閱兵部隊的指戰員見到朱老總,都說朱總司令像個老兵,很威嚴又慈祥,沒有架子。
第20兵團炮團參謀黃雲橋說了一個情況,朱總司令乘坐一輛吉普車,由於道路不平,車子突然熄火了。這時,參加閱兵訓練的部隊指戰員一擁而上,推著車走,使車子又重新發動起來。
受閱部隊的訓練,是按照總參謀部和閱兵指揮所的要求,按軍種劃分訓練場地,由各部隊首長負責組織實施的。為了掌握情況,楊成武和唐延傑經常分頭到現場觀看。
在天壇閱兵訓練場,楊成武見到了來自天津警備部隊的幹部戰士,他們是第20兵團第199師的。天壇圍牆外的空地就是他們的訓練場,場地邊沿搭著他們宿營的帳篷。戰士都有一種光榮感,理解自己是代表人民解放軍的整體接受檢閱的,總擔心別到時出個什麽差錯,影響軍威,因而訓練中都很認真。
有的戰士見了楊成武,將鞋子脫下來說:“司令員,你看!才穿幾天的新布鞋底就破了。”
楊成武回答說:“還得準備磨破幾雙鞋!”
天天拔慢步,練分解動作,腰酸腿疼的,這對剛從槍林彈雨中衝殺過來的指戰員來說,算不得什麽苦。但是,有些老兵認為太單調、太枯燥,用不著花幾十天時間這樣練,表現出急躁或滿不在乎的情緒。
隊列課目難以訓練,也難以講解。它是一種形式,在特定時空裏本身又是內容。
楊成武對戰士們說:軍隊、軍隊,是軍都有隊,都講究隊列、隊形。古代講陣法,穆桂英大破天門陣,諸葛亮熟知八卦陣,那種“陣”實際上就是變化的隊列,隊列的變化。孫子練兵也很重視練“隊”。我們軍隊即使打遊擊時,也還是講究“隊形”的。我們軍隊在20多年的浴血奮戰中,養成一種優良作風,英雄氣概,崇高品質。我們要通過我們的外形,我們的動作,我們的隊列,將這種好的作風、氣概和品質有形地展示出來,告訴全國和全世界人民,這就是打敗國內外強大敵人的正義之師,這就是毛主席、朱總司令率領的英雄隊伍!我們在開國大典中搞閱兵,其意義也就在這裏。
出於一種責任感,楊成武每到一個訓練場,都少不了要講一講這方麵的道理。除了陸軍的各兵種代表部隊外,他還到了空軍和海軍的閱兵部隊訓練駐地。
海軍分隊中大都是剛剛穿上海軍服的陸軍戰士,也有海校的教員,還有原國民黨政府海軍起義的官兵。
空軍的受閱飛行大隊的飛行員們,都有一番不簡單的經曆,或是我國第一所航校即哈爾濱航校培養出來的第一代飛行員,或是從特殊地區歸來的中共地下黨員,或是國民黨政府空軍駕機起義者。
陸軍序列中的騎兵代表部隊,由華北騎三師組成。這支部隊的成員多數來自內蒙古大草原。他們在市郊效河鎮集結,由第68軍參謀長宋學飛組織訓練。
各軍兵種在分訓的基礎上,均就地進行了合練。
然後,閱兵指揮所在天安門前組織了兩次地麵部隊合練。
為了不影響市區交通,每次合練都是在夜間進行的。
天安門城樓是開國大典儀式的主席台,也是閱兵合練的檢閱台。這座古樸壯麗的城樓坐北朝南,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從結構上看,它與我國古代其他城樓一樣,都是由台、樓兩部分組成。但它的規模與氣勢之大,堪稱天下第一。城樓豎立於城台之上,這兩部分高近35米。巨大的紅色圓柱,金黃的琉璃瓦,淩空飛簷,成排鬥拱與金龍等多種圖案彩繪,匯成了一派富麗堂皇、溢彩流金的景觀。
城台下有券門五闕,居中的券門最大。
天安門前有金水河,河上的七座石橋都是由漢白玉構築而成,河畔有石獅兩對,蟠龍華表也是兩對,豎立於城門前後。
明清時,天安門是舉行“頒詔”大典的地方,“頒詔”就是舉行特定的儀式,頒布皇帝文告。當時天安門前11公頃範圍內,是一個“T”形的場地,東、西、南三麵都有圍牆和牌樓。東、西牌樓各有妝門三闕,我們稱之為東三座門、西三座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這片以紅色高牆圍成的皇家禁地,也難以再保持它的神聖和寧靜。
辛亥革命之後,人民群眾多次在此舉行愛國集會和遊行。隨著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古城的名勝古跡已歸屬人民;天安門和它前麵的“T”形廣場,迎候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盛典。
以天安門為中心點,長安街東西400米內,將是閱兵分列式的行進路線。每次合練,都進行到拂曉才結束。
9月的天安門廣場之夜,常常是人山人海。除了閱兵部隊,參加遊行的群眾隊伍也分批來這裏熟悉集會位置和進行遊行演練。
國慶大典的籌備委員會對集會時的位置都預先劃定:
天安門東西兩側觀禮台為機關團體;
集會聯合指揮部設於西城台,另有幾個指揮分所分別設於廣場上;
除長安街中段為閱兵分列式行進路線外,長安街中段南側屬於不參加分列式的武裝部隊集會區域,軍樂隊居於其中間部位:
其後,是以鐵路工人為主的工人和農民;
其餘區域分別劃歸團中央、學生、工人和廣大市民。人民群眾集會與遊行,主要由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負責組織。
軍隊人員中,如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訓練處處長唐永健等同誌也參加了群眾場麵的組織工作。
在閱兵儀式的籌備過程中,聶榮臻事無巨細,非常認真,一絲不苟,多次強調說,我們這支軍隊踏過雪山草地,從金沙江到黑龍江,從長白山到南海邊,英勇作戰,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勝利。在這次閱兵中,我們一定要展示這種精神麵貌。
他還三番五次地聽取了閱兵指揮所的工作匯報。當時他身兼數職,除了擔任平津衛戍區司令員、華北軍區司令員、代總參謀長等軍隊職務外,還擔任了北平市市長的職務。繁忙之際,閱兵總指揮聶榮臻還是很周到地指導了閱兵籌備工作。
在談到防空問題時,他下了一道極為嚴格的命令:萬一遇到敵機空襲時,要原地不動,保持陣容,保持隊形!他連隊伍行進時車輛熄火與騾馬失蹄、拉屎、拉尿的對應措施,也都一一詢問到了。
天安門前朱德首次檢閱陸海空
1949年10月1日,當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宣布閱兵典禮開始後,閱兵總司令員朱德身穿嶄新呢料軍裝,走下天安門城樓,乘著敞篷汽車,威風凜凜地從天安門中間的門洞出來,通過金水橋。
在金水橋南邊迎候的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立即向朱德行了一軍禮,並報告說:“受閱部隊準備完畢,請總司令檢閱。”
立刻,軍樂隊奏起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隊與老百姓》《保衛勝利果實》等軍樂曲。
在聶榮臻總指揮的同車陪同下,朱德總司令出東三座門,沿著長安東街、東單廣場,直到外國使館聚集的東交民巷,按順序檢閱了肅立受閱的陸、海、空三軍部隊。
朱德總司令向全體指戰員問好,說:“祝同誌們健康!”立即,指戰員們齊聲響亮地回答:“祝總司令健康!”“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萬歲!萬歲!”
統帥和戰士此呼彼應,如同大海的呼嘯一樣。聲音在京城大街小巷裏滾動著,回響著。接著,朱德總司令重新登上天安門城樓,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
他說:
……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部隊,在反對美國帝國主義所援助的蔣介石反動政府的革命戰爭中,已經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敵人的大部分已經被殲滅,全國的大部分國土已經解放,這是我們全體戰鬥員、指揮員、政治工作人員和後勤工作人員一致努力英勇奮鬥的結果。我向你們表示熱烈的慶祝和感謝。
但是現在我們的戰鬥任務還沒有最後完成。殘餘的敵人還在繼續勾引外國侵略者,進行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革命活動。我們必須繼續努力,實現人民解放戰爭的最後目的。
我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工作員,堅決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和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餘,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宣讀完畢,檢閱式至此結束。檢閱式完畢便是分列式。
副總指揮楊成武用電話向東三座門外的指揮分所發出了進行分列式受閱命令。
楊成武後來回憶說:那是最幸福的也是最緊張的時刻。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民主人士都在注視我們,30萬人民群眾都在注視我們。我們將要把人民軍隊20多年的戰鬥曆程,在短暫時間內的行進中顯示出來,將要把整個人民軍隊的風貌,通過有限的行動反映出來。
受閱方隊在火紅的軍旗下由東向西而來。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八一”軍旗。這支誕生於南昌城頭的人民英雄軍隊,經過血與火的漫長磨練,跨過漫漫征途,終於行進到了天安門。
最先通過天安門主席台前的是代表人民海軍的水兵分隊,他們身著嶄新的水兵服,以“八一”軍旗為前導,由東向西行進。當這支年輕的、英姿勃勃的隊伍通過天安門主席台前時,歡呼聲陡然高漲,使人想到澎湃的波濤聲。
這些沿海島嶼的解放者,從此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保衛者。
緊接著的就是多兵種的陸軍代表部隊。步兵師的戰士們經過千錘百煉的磨練,踏著《八路軍進行曲》的節奏,雄赳赳地走過來了。
步兵師的戰士們組成四十方陣,攜帶著繳獲的各種武器,雄赳赳,氣昂昂,走過天安門主席台前,接受毛澤東、朱德和其他領導人的檢閱。
來到天安門前參加開國大典閱兵式的步兵師是一九九師,它是1949年7月底編組完畢的。該師從天津調到北平郊外的北苑兵營,後來這座兵營成為總政的黃寺大院。
為了參加開國大典,一九九師的指戰員們經過了一番嚴格的訓練。
天壇圍牆外的空地成了他們的訓練場,場地邊緣搭著他們宿營的帳篷。
戰士們都有一種光榮感,懂得自己是代表人民解放軍的整體接受檢閱的,總擔心到時會出個什麽差錯,影響軍威,因而訓練中特別認真。
有的戰士在炎熱的酷暑裏訓練時暈倒了,也不願意別人來替換。
隊伍中有幾個因為幼時營養不良而形成羅圈腿的戰士,走路東搖西擺,訓練時使得齊整的排麵晃蕩著。領導上想把他們換下來,一開口,幾個戰士連哭帶叫、死也不答應。領導很受感動,這些戰士便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加大訓練程度,最後他們終於參加了開國大典上的受閱儀式。
一九九師師長李水清當時才32歲,後來談起開國大典上的閱兵式時,坦率地承認:那一次受閱的心理負擔和生理負擔一樣重。將近60個步兵方隊,有衝鋒槍、輕機搶、重機槍、六炮、輕迫擊炮、戰防地、山炮、火箭筒等等各式武器近6000件,這麽多人,這麽多武器,哪怕出一點問題都會影響全局。
步兵師通過天安門後,炮兵師、戰車師的隊伍在《軍隊進行曲》和《坦克進行曲》的伴奏聲中相繼開來。
天安門城樓前響起了隆隆的馬達聲,各種坦克、裝甲車以排山倒海之勢通過檢閱台。炮兵方隊攜帶了92門各式火炮,有十五榴彈炮、十點五榴彈炮、九野炮、三八野炮、七五高炮、三七高炮、山炮和重迫擊炮。
戰車師包括摩托化步兵團,輕、中型坦克團各一個,這支鋼鐵的隊伍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反攻”中建立起來的。
拉炮的牽引車是兩輛一排,車軲轆和汽車擋板都刷了一圈白條。除了機械牽引外,還有一些用騾馬牽引的。這並非牽引車不夠,而是展示車拉炮兵是由騾馬拉炮兵發展來的,檢閱時要對炮兵的發展曆程作一個直觀的回顧。
來自察哈爾草原的騎兵師分別組成“紅馬連”“白馬連”,1900餘匹馬以五馬並行的隊列通過天安門。騎兵們握槍跨馬,顯出赫赫英風,露出躍躍雄姿。
曾任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的李健,在開國大典時是特種兵司令部的參謀長。閱兵時炮兵方隊、騎兵方隊以及裝甲兵方隊都由他調度。
李健回憶說,當時,特種兵所有的武器真像是在開一個萬國武器展覽會,光各種口徑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的好多種。它們有的是從蔣介石軍隊手中奪來的,有的是從閻錫山軍隊手中繳獲來的。
最讓李健難忘的是,閱兵總指揮聶榮臻把一些細小的事情都想到了。
在閱兵聯席會上,他問李健:“騾馬拉炮,那麽多匹馬,如果拉下糞怎麽辦?裝甲車在天安門前熄火怎麽辦?在檢閱時馬失前蹄怎麽辦?”
李健一時也無法回答。
他回到部隊後立即組織戰士們召開了一次又一次諸葛亮會議,商量解決的辦法。聶榮臻還親自主持了一次座談會。
有的戰士出主意說:馬掌用的時間長了,已經磨光,而天安門前又是青條石路,很平,很滑,馬掌也就容易打滑,應當給馬換上新掌,增加摩擦係數。即使萬一打滑,騎在馬上的馭手隻要趕緊收韁繩,馬稍往下一沉,就猛提繩子,幫助戰馬脫離失蹄狀態。騾馬拉糞,就給馬安上糞兜子。
為了防止坦克熄火,阻塞道路,就將坦克安排在隊伍的後麵受檢閱。這樣,即使萬一開不動了,因為部隊已在前麵檢閱完了,後麵是花花綠綠的群眾隊伍,對閱兵式的影響就不大了。
開國大典閱兵時,坦克沒出問題,馬倒是有一匹差點失了前蹄,好在馭手眼疾手快,猛拉馬韁,結果順利通過了天安門。
看著這威武、雄壯、整齊的受閱隊伍,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和副總指揮兼閱兵指揮所主任楊成武心裏是多麽高興、激動!
閱兵式的成功,把人民解放軍的優良素質和軍容軍威顯示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和56名委員麵前,顯示在600多名政協代表和30萬名各界群眾麵前,這本身就是幾個月來他們兩人和其他負責人辛勤操勞的報償。
在閱兵儀式籌備過程中的日日夜夜,聶榮臻事無巨細都要非常認真地加以考慮。
在短短一個多月的訓練中,他多次主持召開關於閱兵工作的會議,強調說:“我們這支軍隊跨過雪山草地,從金沙江到黑龍江,從長白山到南海邊,英勇作戰,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勝利,在這次閱兵中,我們一定要展示出這種精神風貌。”
他當時身兼數職,除了擔任平津衛戍區司令員、華北軍區司令員、代總參謀長等軍隊職務外,還擔任北平市市長的職務。
盡管工作非常繁忙,他還是很周到地指導著閱兵籌備工作,三番五次地聽取閱兵指揮所的工作匯報,還親自和閱兵部隊的各級領導共同研究訓練中的問題。
據秘書範濟生回憶,部隊集中訓練地,像先農壇、北苑,他都去過不止兩三回。
聶榮臻要求部隊一定要練到隊列整齊劃一、軍姿莊嚴、軍容威武的程度。
在談到防空問題時,他下了一道極為嚴格的命令:
萬一遇到敵機空襲時,要原地不動,保持陣容、保持隊形!10月1日中午,聶榮臻回到家裏匆匆吃了幾口飯,就趕到東單視察受閱部隊。
上午十時以前,全體受閱人員已完成受閱準備,一萬多名受閱官兵個個精神抖擻。聶榮臻看了很滿意。
閱兵式一結束,他沒再觀看群眾遊行,而是回家睡覺去了。因為這幾個月來他實在太累了。
具體抓閱兵式籌備工作的楊成武,這幾個月來也不輕鬆。給他印象很深的是,在匯報閱兵儀式的基本設想時,毛澤東強調:“我們曆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聽了毛澤東的指示,楊成武心上的弦繃得更緊了。感到對閱兵之事決不能掉以輕心,絲毫也不能出問題!
為了圓滿完成開國大典閱兵式這一從未有過的盛大儀式,他不僅查閱了許多有關閱兵的資料,而且四方求教,走訪了當時在北平的軍隊高級領導人。
在受閱部隊訓練期間,楊成武不但去陸軍的各兵種代表部隊訓練地檢查,而且還去視察了空軍和海軍閱兵部隊的訓練情況。
在各軍兵種分訓的基礎上,楊成武和閱兵指揮所的其他領導又組織了就地合練,最後,又利用夜間在天安門前組織了兩次地麵部隊合練。
在兩個多小時的閱兵式中,楊成武全神貫注,一分鍾也沒有離開自己的指揮聯絡位置。
當閱兵式結束時,他懸著的心才放下。這時,疲勞和困頓馬上向他襲來。
飛過天安門的空中戰神
在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上,當戰車師通過天安門時,人民空軍的飛機分別以三機和雙機編隊,一批又一批地飛經天安門廣場的上空。
天安門前,天上地麵,渾然一體,匯成了壯觀雄偉的立體閱兵壯觀景象。
當飛機飛臨天安門上空時,廣場和城樓上爆發出如雷如潮的掌聲。人們揮動著帽子、手帕,一個勁兒地歡呼、跳躍。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中央人民政府其他副主席、委員都興奮地仰視著人民共和國自己的空軍和飛機……
空軍參加檢閱儀式,難度可說是更大。
當時人民解放軍的飛機和飛行員數量極為有限,大多是從國民黨軍隊中起義過來的。閱兵儀式的最初設想,隻是安排飛機撒發傳單,沒有出動飛行隊參加開國典禮的計劃。直到8月底,中共中央才考慮在開國大典上除地麵部隊外,空軍也要出動。
9月1日,中央軍委召開閱兵會議,傳達和討論了中央的指示。但是,直到9月22日,空軍參加開國大典的計劃表才出台。這時,距開國大典的時間隻有八天了。
在此之前,中央軍委為了保衛北平的安全,保衛政協會議的順利召開和開國大典的順利進行,指示航空局立即組織一批飛機飛往北京南苑機場。
7月3日,先檢修出的九架飛機飛到南苑機場。
到8月5日,陸續飛來的各種飛機達17架。當天,航空局成立了“南苑飛行隊”。從9月5日開始,執行北平的空防任務。
飛行隊長是由原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14期畢業生徐兆文擔任。後徐跳傘受傷,便改由邢海帆為代理飛行隊長。
邢海帆原是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12期畢業生。
他是位傳奇人物,為中共地下黨員。抗日戰爭期間參加陳納德的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執行過飛越駝峰的任務。他是中國空軍中既打下過日本飛機又打下過美國飛機的兩個飛行員中的一個。
1948年秋,邢海帆從國民黨統治區來到解放區,後被調到華北軍政大學任教,負責防空課程。
不久,他接到了赴北平進行航空接管工作的通知。原來黨中央已決定任命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葉劍英為北平軍管會主任,並組建了航空接管組,由軍委四局童陸生局長任組長,邢海帆和另外幾位搞航空的同誌任組員。
當年12月中旬,他們從石家莊附近的獲鹿縣南新城步行出發,去接管敵人在北平有關航空部門的一切。
他們在北平的良鄉縣城過了陽曆新年後,於1949年1月18日,奉命進駐南苑機場,與第四野戰軍所屬由東北老航校組織的航空接管組會合,合組成了“北平軍管會航空接管處”。由老航校航空接管組長、時任東北老航校大隊長的方華同誌任處長,呂江同誌任副處長,吳鍾昆同誌任副政委,下設各科隊和辦公室,邢海帆和另外兩個同誌在辦公室當秘書。
同年5月,北平軍管會航空處改建為華北軍區航空處,人事沒有變動。
1949年5月下旬的一天,方華處長告訴邢海帆,周恩來副主席向軍航空局長常乾坤、處長方槐和他,傳達了黨中央很快要在北平召開新政協會議,商討成立中央政府的意圖。為了保證北平的防空安全,需要組建一支能擔負防空作戰任務的空軍部隊,簡稱飛行隊。
為什麽要組織飛行隊呢?
因為1949年5月4日,國民黨的六架B-24轟炸機空襲了剛解放不久的南苑機場,使機場遭受了一些損失。
飛行隊的隊長內定由方華處長兼任。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意圖,方華處長立即進行準備。
6月4日他同邢海帆登上去東北的火車,先到了哈爾濱,他即去牡丹江大隊部辦理手續,邢海帆則在招待所裏等他。他們於6月下旬到達長春市老航校校部,受到校首長的接見,並向他們匯報了工作與此行的使命與任務。
7月初方華同邢海帆到長春市附近的公主嶺機場。老航校新成立的P-51飛機訓練隊就設在這裏。隊長是紅軍老幹部、曾在新疆學習過飛行的夏伯勳,負責飛行訓練工作的是駕P-51機起義的楊培光主任,受訓學員由老航校選調,飛機主要是將各地繳獲的P-51機,集中在沈陽東塔機場修好後,經試飛合格,才交付公主嶺P-51訓練隊,為北京飛行隊使用做準備。
方華和邢海帆來這裏的目的,主要是盡快掌握與恢複P-51機的飛行技術。方處長過去隻飛過蘇聯飛機,美機P-51從未飛過,須進行改裝訓練。邢海帆雖是飛P-51機老手,但也一段時間未飛行,須恢複技術,更負有幫助方處長的改裝訓練任務。他們倆心急如焚,到達後第二天一大早兒,就迫不及待地趕到機場,開始學習和訓練。
邢海帆為方華開始P-51機座艙實習,介紹各種儀表的作用與性能、各操縱係統的功能與操作方法,大約用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這時飛行訓練結束了,但空中還有一架飛機正進入航線,準備著陸。就在這時方華跨出了座艙,走下飛機,即沿著滑行道進入跑道口處,停站在那裏全神貫注觀看最後一架飛機的著陸動作。就在這時,負責訓練的一位同誌沒有注意滑行道口站著人,即開動停機線的一架P-51機,滑向滑行道口方處長站立處。
邢海帆還站在飛機上未走下,見狀雖大聲驚叫,但被轟鳴的發動機聲所淹沒,無濟於事。頃刻之間,眼看著方華被螺旋槳打得粉身碎骨,慘不忍睹。這場意外事故給新中國正在起步的航空建設事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方華處長是一位德才兼備的老紅軍、受人尊敬愛戴的好領導。他從小參加革命,經曆了長征,後在新疆學習飛行,學術兼優,幾經磨難險阻,才回到延安。1945年後在東北創建老航校並負重責,這次又肩負重要使命來進行P-51機改裝學習,不幸犧牲。
這次意外事故發生後,組織上決定邢海帆留在公主嶺,由他負責P-51機的飛行訓練工作。
邢海帆受命於重大事故之後,深感責任重大,惟有充分集中發揮飛行教員、機務人員和有關人員的集體智慧,群策群力,在訓練隊領導下,兢兢業業,竭盡全力,將過去所學的知識,積累的訓練工作經驗,根據現實條件,靈活運用,才能把P-51機訓練工作保質保量保安全地完成好。
1949年8月15日,中央決定成立的飛行隊,仍按預定計劃在北平南苑機場成立。隊長由徐兆文擔任,他原名徐思義,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空軍軍校14期畢業生,曾留學美國,參加過對日作戰。隊裏飛行員由中共地下黨員、起義飛行員和老航校訓練的飛行員擔任;機務人員則由老航校訓練的和報到的原機務人員擔任;並配備了政工和行政人員。隊裏的主要作戰飛機P-51,是集中修好選調來的,有十多架。
這是一支具有一定防空作戰能力的空軍部隊,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空軍部隊。
飛行隊正式成立後,就開始一邊訓練和一邊擔任防空警戒值班任務,由飛過P-51機曾參加過作戰的飛行員擔任。
同年8月的一天,隊長徐兆文駕P-51機練飛行,飛機發生故障跳傘,降落在馬駒橋的田地裏,腳被高粱茬子紮壞,傷勢很重不能走動,短期不得痊愈。在這種情況下,組織上決定急電將邢海帆調回北平,由他擔負起代理飛行隊長職務。
邢海帆接到電報後,很快趕到沈陽東塔機場,駕駛一架修好試飛合格的P-51機,飛赴北平。
當他降落在南苑機場後,看到許多熟悉的麵孔,停機線上停放著一些各型飛機,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別來僅兩個多月,這裏發生巨變。隻是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不禁令他感慨萬千。
9月初,飛行隊又接到上級指示參加開國大典的空中受閱任務。
作為飛行員,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大家無不歡欣鼓舞。
高興之餘,邢海帆作為代理隊長,更感到肩上沉重的壓力。空中校閱飛行,他雖然見過,可沒有親自參加並負責組織過;時間又如此緊迫;飛行員也是不久前才從各處集中在一起的,彼此還不很熟悉;而且所有飛機大都是繳獲的破爛,機種龐雜,性能各異。要完成這項空中校閱任務,真是困難重重。
飛行隊受領開國大典空中受閱的光榮任務後,隊領導立即開會研究貫徹落實。隨即召開全隊大會,進行傳達、動員和部署。
當邢海帆傳達上級下達的校閱任務、隊政委王平陽作動員講話之後,大家紛紛表示要在這千載難逢的機遇麵前,盡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計,排除萬難,完成這一偉大而光榮的任務。
會後各單位又召開小會,表決心,擬計劃,訂措施,熱火朝天地行動起來。
關於校閱飛行方麵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邢海帆會同所有飛行員進行了反複研究,一致認為要確定參加受閱飛機的機型和數目,以及如何使多種性能不同的飛機,隊形整齊,秩序井然,準時通過天安門上空,而且還要預防敵人空襲和顯示軍威與實力。
飛行隊研究確定的具體方案是:
參加校閱的飛機為P-51機九架,編為一、二、三分隊;蚊式機兩架,編為四分隊;C-46機三架,編為五分隊;L-5通訊機一架與PT-19教練機兩架,合編為六分隊。除兩架蚊式機成一字橫隊外,其他各分隊皆為三機成品字隊形。
參加校閱的飛行員編組是:空中總領隊、機群指揮員,由邢海帆擔任並兼第一分隊長機,左右僚機為林虎與孟進;第二分隊長機楊培光,左右僚機為閻磊與王延洲;第三分隊長機趙大海,左右僚機為麻漢洲與毛履武;第四分隊長機鄧仲卿,僚機為王玉珂;第五分隊長機劉善本,左右僚機為謝派芬與徐俊英等人;第六分隊長機方槐,左右僚機為安誌敏與任永榮等人。所有受閱飛機除單座機隻有一名飛行員外,其餘多座機俱有兩名以上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參加受閱飛行。
受閱飛行的飛機和飛行人員編組方案確定之後,即進行航行的研究確定。
首先將各參閱飛機的飛行時速做出規定。計P-51機為340英裏,蚊式機為300英裏,C-46機為250英裏,L-5機與PT-19機為70英裏。其次選定校閱航線由東向西飛行,東郊的雙橋無線電鐵塔上空為起航點,距天安門30公裏左右,目標非常明顯。再次,立即根據上列條件,進行細致的航行計算和圖上作業,得出由起航點按速度不同,各分隊之間前後距離與出發時間先後的數據等,務求達到井然有序地出現在天安門上空。
在進行航行計算和圖上作業時,當時沒有航行圖,隻得用北平市的五萬分之一普通地圖代替,好在航線距離不長,誤差也小,可以忽略不計。
在考慮防備敵人的空襲方案時,建議上級特準P-51機中的四機帶彈受閱,一有敵機來襲,即從空中前往攔擊。這是特殊情況的特殊處理,按通常慣例,校閱飛行的飛機是不準帶彈參加的。
為顯示軍威和實力,飛行隊又精心製定了這樣一個計劃:
P-51機九架,最先通過天安門上空後,再直飛並右轉彎,沿北城牆外側飛行,正好接上第六分隊,再次通過天安門上空。使人們看見天空飛機是一個整體編隊,前後都有九架P-51機受閱。
在開國大典正式進行空中校閱那天,在場的外國記者,見狀發出電訊,驚異中共空軍一夜之間,竟有如此實力,真是奇跡。
這消息也威懾著國民黨空軍,從此再也不敢來北平搗亂了。
以上措施都是集群眾智慧,報上級批準,才得以實施的。
圖上作業完成之後,為檢驗飛行方案和各種計算是否準確可行,又進行了總領隊和各分隊長機的多次試飛,證明方案可行,各種航行計算也準確,符合飛行實際。最後還組織了一次全部參加受閱飛機的預演。
在準備開國大典飛行隊參加空中校閱的預演時,發生了一個值得一提的插曲。
這天正值懷仁堂裏新政協開大會,周恩來副主席在會上發言。
忽然,傳來了隆隆的飛機聲。
代表們忽聽隆隆的機群轟鳴聲,由遠而近,以為是國民黨的飛機來轟炸北平城來了,心裏不安起來。
周恩來見狀,麵帶笑容地告訴大家:請不要誤會,這是我們自己的飛機,他們是擔負防空任務,是保護我們的,這是他們在進行飛行演習。
代表們聽後,頓時反憂為喜,止不住心中的喜悅,熱烈鼓掌和歡呼,久久才平靜下來。關於飛機的保障準備工作,則分工由隊政委和機務部門領導組織大家研究,製訂出措施方案和行動計劃,報隊裏批準組織實施。因為要圓滿完成防空和校閱任務,保障飛機不出事故,是關鍵之一。
當時全部飛機都是繳獲後經拚湊修理而成,又加上器材缺乏,給保證飛行帶來異常繁重的檢修任務,機務人員們的辛勞可想而知。
他們常是夜以繼日地工作,飛機不準備好就不吃不睡。他們這種不怕苦不怕累,極端負責的精神也感動和激勵著飛行員們,大家說,隻有盡心盡力飛好,才對得起機務同誌們。機務同誌們還將所有飛機精心擦拭,使破舊飛機像新的一樣。
朱德總司令在聶榮臻代總長陪同下,於9月中旬視察了南苑機場,檢閱了飛行隊的飛機和空、地勤人員,他在訓話中對飛行隊慰勉有加,給了很大的鼓勵與鞭策。
政工和行政人員的工作,都是圍繞著防空與校閱兩項重大任務進行的。他們跟班操作,起到很好的檢查、督促和保證作用,使全隊精神振奮,鬥誌昂揚,團結協作,幹勁十足。
航空處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也深入飛行隊、親身指導、檢查、督促各項工作,也是使防空和校閱各項準備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並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飛行隊按上級批準的防空和校閱飛行準備計劃,經過各部門認真細致周到的準備,又經過嚴格的檢查,並經過多次試飛和預演,認為符合上級的要求,於是向上級寫出報告,經開國大典閱兵總指揮部批準實施。
眼看新政協會議即將正式開幕,開國大典空中校閱也日益臨近,飛行隊擔負的防空任務也更加吃緊。這時為了加強警戒值班和增強戰鬥實力,除每天有四架P-51機值班外,又將所有能作戰的P-51機和能作戰的飛行員,都組織動員起來,做好戰鬥準備。一旦敵機大批來襲,就將凡能升空作戰的人機全部出動,打擊來犯之敵。
這一時期上至中央軍委領導,下至飛行隊所有人員,都非常重視防空作戰任務,沒有絲毫的疏漏和怠慢。
1949年9月下旬的一個淩晨,飛行員比機務人員稍後來到了機場,忙著盡快做好戰鬥準備,以防備敵機拂曉來襲。
忽然,值班參謀跑來叫邢海帆接電話。當他問道你是哪位,對方即答:“我是聶榮臻。”邢海帆驟感駭然,怎麽聶代總長直接來電話了?聶代總長繼續說:“剛才下麵向我報告說,他們聽見遠處有轟隆隆的聲音好像是飛機的聲音,怕是敵機來襲,故我問問你們,得到有敵機空襲的情況沒有?”
邢海帆當即回答,這裏沒有收到敵機空襲情報,也沒有聽到轟隆的聲音,我們飛行隊已做好戰鬥準備,以防意外。
過了一會兒,代總長辦公室來電話說,經查原來是一場誤會,是下麵的人聽見了老百姓早起推大磨的聲音,誤以為是遠處敵機的機聲。
一場誤會,一場虛驚。這一事情也足以說明當時剛解放了的北平,上上下下的人們對防空是多麽的重視與關心。
飛行隊的各項準備工作做好後,就憋著一股勁,急盼著校閱時刻早些到來,可這時好像時間有意過得慢似的,大家都感覺度日如年。
好不容易才盼到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隆重舉行。飛行員們預先對準表,嚴陣以待。
下午4時整,校閱飛行預定的起飛時間到了。
總領隊一聲令下,受閱飛機就按計劃依次起飛,編好隊形,按高度差配置,在北京東郊雙橋無線電鐵塔上空,盤旋待命出航。預定的時間到了,總領隊準時下令,各分隊即按預定方案,依次飛向天安門上空,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廣場上30萬群眾的檢閱。
邢海帆此時的心情萬分激動,也有些緊張,全神貫注在領隊機的操縱動作上。
他這時不敢東張西望,當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群眾歡聲雷動時,他也幾乎要大聲歡呼,但隻能屏住氣不敢亂動,怕引起飛機的絲毫偏差。
當機群通過天安門上空時,也正是地麵機械化裝甲部隊列隊通過,一時間天上是飛機,地麵是坦克,一副威武雄壯場麵,既是為新中國的誕生獻禮,也使百年來受盡屈辱和苦難的中國人揚眉吐氣。
當藍天上突然出現新中國的戰鷹,天安門城樓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無不高興地揮手致意,在廣場上的30萬軍民,更是欣喜若狂。
校閱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後,空中校閱宣告結束。機群即向左轉平安降落在南苑機場。這時飛行隊的全體人員都聚集在停機線前,歡呼開國大典空中校閱飛行任務勝利圓滿地完成,大家日日夜夜的辛勞,結出了豐美的碩果,很多人興奮得流下了熱淚,興高采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晚飯時,食堂為慶祝新中國誕生和圓滿完成空中校閱任務,略備酒菜以示慶祝,大家開懷暢飲,度過光榮幸福的一夜。邢海帆在全部受閱飛機都安全降落之後,才舒了一口長氣,頓覺肩上的重擔減輕了不少。慶幸飛行隊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完成了這項艱巨重要的任務。
飛機安全降落以後,邢海帆等幾位受閱飛行員代表,很快匆匆驅車進城,趕到北京飯店參加開國的第一個國宴。
那天晚上除毛主席未參加外,所有黨政軍領導都參加了,也有很多民主人士和外賓,宴會非常盛大隆重。席間周總理走過來敬酒,他笑容滿麵地說:同誌們你們飛得很好。今後國家還要建設強大的空軍,希望你們繼續努力。
接著朱總司令出來敬酒,他帶著濃厚的四川口音說:
“同誌們你們飛得很好。從今天起,我就算是名副其實的海陸空三軍總司令了。”
說得大家都高興地笑起來。
首長們的嘉勉鼓勵,使在座的飛行員代表們終生難忘。國宴結束後,代表們又去中山公園,觀看文藝演出,有法捷耶夫和西蒙諾夫為正副團長的蘇聯文化代表團的表演,大家第一次欣賞到烏蘭諾娃的芭蕾舞和其他精彩節目。
緊張繁重的工作圓滿完成後,上級給假三天,進行短暫休整,然後進行從下而上的總結,找出工作中的優缺點並表揚好人好事,推薦出立功受獎者上報,最後召開全隊人員的總結大會。
會後邢海帆才得以進城,看望一下妻兒。很快邢海帆又接到通知,代表飛行隊去天津參加開國大典閱兵總指揮楊成武召開的閱兵總結會。楊成武同誌時任20兵團司令兼天津警備司令,駐防天津。
總結會上,飛行隊的受閱工作受到大會的表揚。
會後回京,邢海帆向領導做了匯報。至此,邢海帆在飛行隊的任務已告結束,隨即得到通知調新建的濟南第五航空學校工作。他即去東北老航校辦理了手續,於1949年12月向正在籌建的濟南第五航校報到,踏上了建設祖國航空事業的新征程。
(摘自《天安門見證錄》)
§§第十五章 閱兵遊行大慶典!萬民狂歡國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