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密切注視著抗暴運動的發展,並隨時給予正確指導。194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各大城市組織群眾響應北平學生運動的指示》,指出要“造成最廣泛的陣容”,“使運動向孤立美蔣及反對美國殖民地化中國之途展開”。1947年1月5日和1月6日,中共中央又相繼發出《關於響應北平學生反美蔣運動的指示》和《關於利用蔣區平津京滬學運成績擴大我黨活動的指示》。抗暴運動在我黨正確領導下,進一步高漲起來。繼平、津、滬、京(南京)學生示威遊行後,武漢、無錫、蘇州、開封、青島、廣州、福州、貴陽、桂林、重慶、長沙、南昌、濟南、西安、蘭州、沈陽、長春、哈爾濱、台北等大中城市50多萬學生舉行了罷課和遊行。
北平青年學生發起的抗暴運動,得到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熱烈支持和響應。在國民黨統治區,大學教授對學生給予了很大的同情和鼓勵,北京大學著名教授許德珩、向達、錢端升、聞家駟、朱光潛、任繼愈等48人聯名寫信給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抗議美軍暴行。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等公開表示支持學生的正義行動,連校長梅貽琦也表示不能阻止學生遊行,並要國民黨當局保障學生安全。燕京大學美籍教授夏仁德不僅支持學生的行動,還親自參加了“一二三”大遊行。上海馬寅初教授也參加了學生遊行,並說:“現在一有人仗義執言,就有人說是尾巴。我是大學教授,我願做學生的尾巴、人民的尾巴,所以出來說話。倘使為外國人掩飾,做外國人的尾巴,那才可羞!”上海文化界及社會名流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等均以各種方式表示對學生的支持。上海百貨業職工,更發動了轟動一時的提倡國貨運動。在解放區,晉察冀邊區工、農、青、婦、文化各界聯合會致電平津學生,支持學生的抗暴運動。延安各界舉行大會,聲援學生愛國運動,周恩來、陸定一、鄧穎超等同誌相繼發表講話。新加坡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領導的新加坡華僑促進中國和平民主協進會發起了“美軍退出中國周”,簽名者達十萬餘人。香港、九龍的僑胞也紛紛發表通電,抗議美軍暴行,支持學生的正義鬥爭。
隨著鬥爭規模的擴大,青年學生進一步感到組織起來的必要,鬥爭的目標也越來越鮮明。1月6日,在黨員、盟員的積極推動下,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學院、中法大學、北洋大學北平部等大學組成了北平市學生團體抗議駐華美軍暴行聯合會。1月28日,北平學生聯合天津學生成立了平津學生團體抗議駐華美軍暴行聯合會(簡稱抗暴聯),並於30日發表成立宣言:“我們要求從今天起,做一個真正的獨立、自由、民主的中國人,一個有今天,也有明天的中國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堅決地要求:一、美軍立即退出中國;二、國民政府采取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三、立即停止內戰,實行政協決議,成立聯合政府。”2月初,平津抗暴聯開展了“敦促美國改變對華政策”全國同學簽名運動,得到廣泛響應。3月8日,在平津抗暴聯的推動下,全國學生抗議駐華美軍暴行聯合總會在上海成立,它擔負著領導全國青年學生的抗暴工作,並孕育著全國學聯的成立。
在全國青年和各國人民的英勇鬥爭下,1947年1月17日至21日,美國軍事法庭不得不對“沈崇事件”主犯皮爾遜進行審判,承認其強奸罪成立。3月3日,經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司令霍華德核準法庭判決,判處皮爾遜降為普通士兵,監禁勞役15年,1月30日,美國海軍法庭開庭審訊普利查德,承認他犯了幫凶罪。1月29日,美國政府被迫宣布撤退部分駐華美軍。
抗暴運動在中國青年運動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
第一,北平青年學生發起的抗暴運動揭開了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民主革命運動新高潮的序幕。中共中央在1947年1月5日發出的《關於響應北平學生反美反蔣運動的指示》指出:“北平學生反對美軍的愛國運動,得到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學生的響應。在這一運動中,群眾已對美蔣采取攻勢,標誌著全國性的革命高潮確已接近。對於這一事變的重大意義必須充分估計。”延安《解放日報》1947年1月9日發表的《號角響了!奮勇前進!》的社論指出:“從這一事件(指沈崇事件)發生到現在,中國青年一代又以堅強英勇的氣概,寫下了一頁光芒萬丈的史詩……這是中國青年繼‘五四’‘五卅’‘一二?九’以後又一次轟轟烈烈的大運動。這也將和‘五四’‘五卅’‘一二?九’一樣,作為一個先聲,開辟中國曆史的新頁。”繼抗暴運動後,在短短的兩年多的時間裏,在國民黨統治區又先後爆發了反饑餓反內戰運動、反美扶日運動、反剿民要活命運動等規模宏大的運動,證明了黨對抗暴運動重大意義的估價是完全正確的。因此,北平學生發起的抗暴運動,不僅打破了“一二?九”運動十年來北平的沉悶空氣,是北平學生運動由弱到強的轉折點,而且是全麵內戰爆發後國民黨統治區學生大規模反美蔣運動的第一炮,標誌著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民主革命運動高潮的到來。
第二,北平青年學生發起的抗暴運動,預示著第二條戰線的形成。抗暴運動是以學生為主體,各界群眾廣泛參加,將反對美帝國主義與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有機結合起來的偉大革命運動。它控訴了美軍的侵華暴行,沉重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變中國為獨占殖民地的對華政策;揭露了國民黨政府內戰、賣國、獨裁的醜惡行徑,喚起了全國青年和人民的覺醒,促進了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民主革命運動的進一步高漲,從而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的勝利進軍(這是第一條戰線),預示著第二條戰線的形成。正如中共中央1947年1月6日在《關於利用平津京滬學生運動成績擴大我黨活動的指示》中所指出的:“此次平津京滬學生的反美示威,成績甚好,影響甚大。”“民主愛國運動的基礎正日益擴大,與解放區自衛戰爭的勝利已漸能起著配合作用。”
第三,北平青年學生發起的抗暴運動為後來國民黨統治區青年運動和人民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準備了條件。一是思想上的準備。抗暴運動的開展,使廣大青年和人民進一步認清了美蔣反動派的反動本質,拋棄了對美蔣的最後一絲幻想;抗暴運動的偉大勝利,則堅定了廣大青年和人民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建立新中國的信念,從而促使他們自覺地投身到革命運動中去。二是組織上的準備。抗暴運動中,先後誕生了北平學生抗暴聯、華北學生抗暴聯和全國學生抗暴聯,它們為後來華北學聯和全國學聯的成立及全國學生的大團結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抗暴運動後,各種進步社團大量湧現,除民青、民協外又建立了民主青年聯盟等多種地下青年革命組織,黨的隊伍進一步壯大。所有這些,都成為抗暴運動後青年運動蓬勃發展的重要條件。三是經驗方麵的準備。通過抗暴運動,黨、盟組織摸索出了一套領導群眾運動,特別是青年學生運動的經驗:要注意通過揭露敵人的陰謀及其對運動的破壞,爭取更多的群眾,將運動開展下去;要善於發揮幾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的骨幹帶頭作用,但必須注意防止這些學校產生“領袖感”;要真正走群眾線路,根據群眾覺悟程度及當時當地的條件,決定運動進行和鬥爭的形式,同時還要根據群眾覺悟程度,提出為廣大群眾所能接受的口號和要求;要培養廣大黨員、盟員獨立作戰的能力,讓他們大膽主動地做好工作;學生運動要注意爭取師長和社會各界群眾的支持;要根據運動的性質、內容成立相應的組織,成為領導這個運動的機構。
此外,抗暴運動推動了北平工人和文化界鬥爭的發展。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汽車工人反抗南苑國民黨軍官毆打公共汽車站站員的鬥爭,浴池業工人爭取合理待遇、爭取成立工會的鬥爭,和油鹽店工人反對解雇、要求增加工資的鬥爭等。北平各界鬥爭的發展,預示著更大的革命風暴的到來。
第二節 熱血揮寫醒民句,丹心高奏愛國歌
清華大學的校園裏,同學們出賣衣物的小條比比皆是。
終於,當南方同學喊出,“向炮口要飯吃”的口號後,北平學生也發出了呐喊。
民主牆上出現“向饑餓宣戰,向製造饑餓的人宣戰”的告示。
校長的布告看來似乎語重心長,訓導長運用的好像是“釜底抽薪”。
清華校車路過西單也被砸壞,乘客多人被打。
“西單血案”消息傳來,平津唐各院校學生義憤填膺,怒不可遏。
“舉起我們骨瘦的手!”
1946年6月全麵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反動軍隊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麵進攻,企圖用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消滅人民解放軍。六個月後結果如何呢?蔣軍損兵折將71萬餘人,全麵進攻遭到慘敗。但是,國民黨反動派並沒有接受教訓。1947年1月,國民黨政府解散了三人軍事小組和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強迫中共駐南京、上海、重慶人員和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限期撤退,宣稱國共談判徹底破裂,決心將內戰打到底。2月,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展開重點進攻。為了彌補內戰軍費驟增出現的巨大財政赤字,國民黨政府頒布了《經濟緊急措施方案》,這一方案的出籠導致了通貨膨脹,物價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個勁地向上升。據統計,1947年4月的物價,同抗日戰爭前比較,上漲了6萬倍。假定1937年100元錢可以買兩條牛,而現在則隻能買一個煤球或1/3盒火柴。隨著國民黨政府政治、軍事、經濟危機的加深,國民黨統治區的教育危機也日益加劇。國民黨政府將財政預算的80%用於打內戰,教育經費被擠得隻占3%,其中又有一半是三青團的活動經費。同學們本來已沒有油星的萊碗裏,現在隻剩下白開水煮的菜葉,主食由饅頭、米飯,改為棒子麵蒸的絲糕和窩頭,後來連絲糕也快吃不起了。一向有貴族學校之稱的燕京大學,也一度出現了斷炊的現象。清華大學的校園裏,同學們出賣衣物的小條比比皆是,有的上麵沉痛地寫道:“賣盡身邊物,暫充腹中饑。”校學生自治會主辦的《清華周刊》憤怒地喊道:
“內戰聲高,公費日少。”
“今日絲糕,明日啃草。”
一場大規模的學生運動風暴在孕育著。
黨中央在領導解放區軍民反擊敵人重點進攻的同時,密切注視著白區學生運動的發展,及時給予正確、有力的指導。1947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城工部部長周恩來就國民黨統治區學生愛國民主運動的鬥爭策略作了指示,他說:“我們應擴大宣傳,避免硬碰,爭取中間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力求從為生存而鬥爭的基礎上,建立反賣國,反內戰,反獨裁與反特務恐怖的廣大陣線。”
他特別強調說:“在鬥爭中要聯係到、有時要轉移到經濟鬥爭上去才能動員更廣大群眾參加,而且易取得合法形式。有了經濟鬥爭的廣大基礎,也易於聯係到反特務反內戰的鬥爭上去。”在周恩來同誌的策略思想和鬥爭藝術的指導下,北平地下黨決定將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結合起來,將經濟鬥爭引向政治鬥爭,領導青年學生開展一場反饑餓反內戰運動。在新的革命風暴到來之前,地下黨注意做好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各校黨、盟組織從擴大進步社團入手,團結了大批進步學生,並在此基礎上,發展黨員、盟員,使之成為學生運動的骨幹。5月初,以北京大學為中心,各校普遍開展紀念“五四”運動28周年活動,使同學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5月3日,在北京大學紅樓廣場遊藝室平台前,深為同學們擁戴的許德珩教授,麵對五六千學生發表了激奮人心的講演,他號召青年人“要向前看,不要向後看,向後看是沒有出路的”。5月4日晚上,在紅樓廣場舉行了規模盛大的營火晚會。趕來參加的北平各大、中學校同學把偌大的廣場圍得水泄不通。晚會上,各社團演出了歌詠、詩朗誦等文藝節日,最後,幾百人扭起了秧歌。女同學穿上花衣服,頭上盤上髻,真像農村婦女。男同學則紮上白毛巾,打扮成農村小夥兒。隨著鑼鼓聲,大家圍著場中央熊熊的火焰,歡快地跳了起來。這是第一次把解放區的秧歌搬到北平,同學們仿佛到了解放區,看到了那裏人們的愉快生活,更加痛恨北平朝不保夕的黑暗狀況。
終於,當南方同學喊出,“向炮口要飯吃”的口號後,北平學生也發出了這樣的呐喊:
“舉起我們骨瘦的手,”
向饑餓宣戰,
“向饑餓的製造者宣戰!”
北平青年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在紀念“五四”運動28周年之後,舉行了偉大的反饑餓反內戰運動。
清華、北大、南開、北洋等校相繼罷課
中大學生掀起反饑餓鬥爭,要求提高教師待遇和增加學生副食費,並舉行反饑餓遊行請願後,消息傳來,平津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清華首先響應。
清華園民主牆上,土木係三年級學生首先貼出海報,提出了增加公費的三項要求。14日,曆史係一年級一些壁報社團,聯合呼籲全校同學簽名,要求立即召開學生自治會代表大會,共商反饑餓鬥爭大計,沒有多久,簽名就達六七百人;15日晚,學生自治會召開了學生代表大會,會上就這次鬥爭的意義、口號和行動計劃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地下黨組織通過代表中的黨員指出,不但要為自己爭取公費而鬥爭,而且要為全國人民喊出反饑餓的呼聲,而饑餓的根源在於內戰,反饑餓必須反內戰。經過四小時激烈辯論,一致通過罷課一天。次日午間,又有1200多人要求罷課三天,學生自治會理事會接受同學建議,自17日起罷課三天,並致電中大學生自治會:“我們全體同學已經決定以罷課的行動,響應你們。願我們攜起手來。”還成立了罷課委員會,發表了《罷課宣言》。
清華學生罷課後,教師紛紛表示支持,17日,發起簽名,在致全體同學公開信上簽名的有錢偉長教授等81人,公開信說:
“本校同學為反內戰反饑餓罷課,同仁等對此嚴正行動表示衷心同情,內戰造成全國人民普遍之死亡與饑餓,不僅我校員生獨受其苦痛,即參政員立法委員諸公亦覺以行動爭取和平之大要,同人等深有同感,願共為和平民主而努力。”
北大學生早已發出反饑餓的呼喊。大概是5月9日,民主牆上出現“向饑餓宣戰,向製造饑餓的人宣戰”的告示。接著,還出現“宣言”,說“我們的大米到哪裏去了?我們的白麵到哪裏去了……這都是內戰!內戰使人民不能安居樂業,內戰使我們不能安心讀書!”“是我們行動的時候了!起來!不願饑餓的人們,大家起來反內戰!反饑餓!”11日,各膳團向訓導處請願,訓導長陳雪屏答複:“我決擔保你們不會挨餓,學校盡量替你們想辦法”,但沒有人相信這些花言巧語。中大學生要求提高教育經費和改善公費待遇的消息傳來,北大學生紛紛表示聲援。14、15、16日這幾天,民主牆上十分熱鬧,到處是標語,到處是宣言,有的是代表一個寢室,有的是代表一個係級,有的是幾個人的聯名,盡管措詞有出入,都充滿著憤恨與熱情。其中,有一張這樣寫:
“再不放鬆我們的脖子,”
舉起我們骨瘦的手,
向饑餓宣戰,
向製造饑餓的人宣戰!
再不解脫我們的鐐鎖,
用我們沒有肉的軀體,
向著恐怖衝,
“向製造恐怖的人衝!”
15日,各係級和各社團代表開會,提出增加公費和罷課三天的要求。清華學生決定罷課後,聯絡代表到了北大。經過16日下午院係聯合會、17日下午院係代表大會的商討,確定了目標和要求。他們的目標是:堅決反內戰反饑餓;他們的要求是:
1.立即停止內戰,反對武力統一;
2.恢複政協路線,組織民主的聯合政府;
3.反對征兵、征實、征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