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31章 睡獅怒醒盧溝橋!鐵蹄踐踏天安門(19)

  “大家注意,誰也不許站著衝鋒,一律匍匐前進!”

  他剛說完這句話,從青紗帳裏甩出了一顆手榴彈,在他的腳下開了花。他的左小腿被炸斷。他還沒有轉過神來,又飛來一顆流彈,從他的左耳旁穿進去,又從右耳下穿出來。

  那個躲在暗處的傷兵並不得意,嚴重的傷情折磨得他齜牙咧嘴,他用拳頭砸著被雨水泡得像發麵似的地。地上是他的血。

  也許想到了死?他已經對得起河邊正三了。

  另一個暗處,中國一位士兵舉槍瞄準著傷兵。

  日本傷兵隨著一聲槍響,倒了下去。

  金振中營長負了重傷。

  他沒有倒下,也不能倒下。這一個營的兵力靠他指揮,沒有了指揮,便成了無首之龍。如何打仗?他用雙手按著傷口處,不讓血流出來。然後,他叫隨從兵給他簡單地包紮了一下傷口,就帶領著一個連隊衝上去了。

  隨從兵追著他喊:“營長!營長!”

  金營長的心裏燃燒著仇恨的火焰,他還是衝上去了!

  在前線指揮戰鬥的吉星文團長幾次勸金振中下來治療,都未奏效。

  吉團長急了,便帶著幾分火氣,說:

  “老金,這裏還有我在嘛,你就放心地到醫院去治療,你的傷勢不輕,耽誤不得!”金振中仍然表現得很任性,說:

  “我不要緊的,等打完這一仗再去看醫生。現在大家的戰鬥情緒正旺,你讓我下了火線,我也無心治傷。”

  吉團長不得不下了命令:

  “你現在就去住院。治好傷是為了更好地戰鬥,難道一個營長連這個道理也不明白嗎?”

  金振中不得不從火線上下來,幾個戰士把他送進了附近的長辛店車站,搭上火車送往保定醫院去救治。

  金營長負傷住院的消息很快就在北平傳開,宛平城、北平市的各界人士紛紛到醫院看望、慰問;全國各地的慰問信、電也不斷地發到盧溝橋前線。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專程來到了保定,贈送給金振中一枚“抗日先鋒”的銀盾。

  金振中躺在病房裏,四麵是潔白、寧靜的牆壁,他覺得自己被關進了囚牢裏,心裏萬分焦急。傷勢的疼痛對他來說已經不是主要的了,他最擔心的是日軍是否被全部殲滅,前線的情況怎麽樣?

  他的心穿過白牆飛到了炮轟彈飛的火線上。他看到了戰友們,他們當中有的躺在彈坑旁邊,永遠地睡著了……

  護士進來給他輸液,他忙掙紮著起來,說:“扶我下去走走,我要看看我的戰友,他們都來了!”

  護士驚愕地望了他好久,最後把他按倒在床上……

  這已經是9日的上午了。

  雨停,風息,濕潤的空氣沁人心脾。被雨洗好些天的太陽顯得格外的清新、灼熱,掛在沒有一絲雲彩的藍天上,天空因了它而顯得更加深遠、純淨。新鮮的太陽照耀著彈痕累累的宛平城,照耀著挽著縷縷硝煙的盧溝橋。

  夜幕降臨。

  槍聲暫時地沉入了地下。

  荒野,日軍的夜哨人鬼難分。

  有人敲門。

  星星說:這是墓門,你走錯了地方。

  夜,很靜。

  還有人想打撈埋藏很深的收獲,他頗費腦子地想了一遍又一遍。

  誰?

  一木清直。

  墳堆上躺著一木清直的屍體

  一木清直有個習慣動作、也有句口頭語――那是在他要做的事情眼看就沒有希望成功的時候,他會陡然拍案而起:“八格牙魯,老子就不相信會翻船!”

  他絕對不是那種誰都可以把他捏扁的角色。天生不長翅膀,卻總是想飛。飛多高,他並不在乎,反正要離開地麵。這也叫一種精神嗎?

  一木清直正是靠這贏得了他周圍上上下下的人們對他讚許的目光。

  他很會掙紮,在掙紮中拓寬那立馬就要斷了的小路,去鋪平那深得足以能把他栽進去的陷阱。也怪,絕路逢生。他竟然常常能在渺茫中升起一葉風帆。

  因此,中國有一夥尾隨他的漢奸,用很特別的語言評價他們這個主子:一木有福,他偏偏能使麻繩不從細處斷。

  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個日軍大隊長時時刻刻都把生命掂在手裏。在遠離島國的中國為日本帝國賣命,就那麽容易麽?這兒的民憤是一片無邊的火海,隨時燒死每一個來犯者都是可能的。

  那麽,這一回呢?

  宛平城沒有拿下來,雖然專員公署轟了個稀巴爛,但畢竟沒有達到他們設計的目的。宛平仍然牢牢地掌握在29軍的手裏。

  這是他說什麽也不能容忍的。是的,不能容忍!

  一木清直的那股窩在心裏的氣又上來了,這氣一衝上腦門就是力量,就是仇恨。他把他的部屬們召來,吼著嗓子這樣說:

  “我們要下這個決心:四個小時內,讓宛平城和盧溝橋成為我們的。你要有這個決心,我要有這個決心,大家都抱定這個決心,我們才能將大帝國的旗子掛在宛平城樓上!”

  從話裏不難品出這位自信得幾乎發狂的大隊長,其實是很自卑的。狂到極處便是脆弱。一木就這樣向宛平城再次發起了進攻。他坐鎮指揮所,發號施令的氣度陡增三分。盡管外表看來鎮靜自若,但他的幾位頗為知己的部屬還是看出了大隊長今日有點慌慌亂亂。那兩撮仿佛貼在腮幫上的小胡子,即使在不講話的時候也一動一翹的,不知為什麽。

  他的指揮從來很講究,今天更是層次分明。戰爭的指揮是一門高超而複雜的藝術,並不是所有的肩膀上有個腦袋的人都能掌握的。這是一木的觀點。

  先是調動炮兵向宛平城、盧溝橋轟擊。一木那斬釘截鐵式的手勢,往日經常這麽擺乎,但,這一次斬得更有勁,截得更幹脆。

  狂轟濫炸長達兩個小時。

  緊接著,一木實施他作戰方案的第二步:數十輛戰車掩護步兵向29軍的陣地撲去。

  “撲”,請注意這一個字。確實是撲去,鋪天蓋地地撲卷,餓狼撲羊似的貪婪!

  那氣勢分明是要把眼前所有的障礙統統碾碎,軋平。

  然而,碰到了“釘子”。

  早就做好回擊敵人反撲準備的中國守軍,這時集中了四個多連隊的火力消滅敵人的戰車和密集的隊伍,強大的火力網把來勢凶猛的敵人“定格”在一個地方,劈頭蓋臉地打。

  這樣的局麵是一木清直絕對不能容忍的。他急了,瘋了,幾乎是從指揮所跑出來,站在一片墳灘上履行他的指揮職責。

  他看到幾個日軍抱著腦袋往後跑,便喊道:“飯桶!給我往前衝!”

  有一群中國守軍衝了上來,他火急火燎地對他的部屬吼叫道:“咬住敵人!一定咬住不放!”

  ……

  他的嗓子嘶啞得喊不出聲了,兩隻眼睛像兩口火井,冒著灼灼逼人的凶光。

  部屬們都不敢看他,那是要吃人的一雙眼睛呀!

  一木清直傷心極了,他的指揮不靈了,他的部屬總是衝不上來,而中國軍隊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組織起的進攻壓了回來。為什麽29軍的陣地變成了咬不動的“鋼钅崩”?而他的隊伍就像豆腐一樣一碰就破?

  他實在不理解。

  一木急得在墳灘上亂跳亂竄。他先是踏上一個本來就不高的墳灘,嫌低;又蹦上另一個較高的墳灘,還是不夠高。此刻,他真巴不得竄到雲層上去看看整個戰局。也許他會有這樣的想法:把自己變成一枚重型炮彈,從空中投下,砸射在中國的陣地上――那個陣地是他的眼中釘呀!

  一木在墳灘上瘋了似地走來走去。突然,他感到中國守軍的火力都集中到他身上了,他馬上走下墳灘,這樣會縮小目標。

  此刻,一木隻有一個心願:走出墳地去!

  可是。密集的火力網已經咬住了他,使他失去了自由。

  走不出去的墳灘地!

  這是一片野墳灘。在村人們印象裏,這裏平時很少有人來過,隻有那些野狗交媾時才到這裏來活動。絕了人跡的墳地。因了這些狗們的放肆,益發增加了一種陰森森的氣氛。

  墳灘上堅硬的地麵,留下了一木焦急而零亂的腳印。

  他掙紮著要衝出墳灘。誰料這次的掙紮卻失敗了,有一個魔影死死地拖著他,使他根本無法擺脫。

  他一次又一次地下達了進擊的命令,不是為了吃掉敵人,而是讓他的部隊把他救出墳灘地。可是,中國守軍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的部隊壓了回去。

  他在掙紮……

  這時,中國的軍人已經衝進了墳地,他們喊著他的名字:

  “一木清直,別藏了,快點站出來繳槍,你已經被我們包圍了。”

  “繳槍不殺……”

  就在這一瞬間,一木清直也許產生了一個從來沒有過的感覺:大地一陣顫裂,地動山搖似的顫裂。他隻感到暈暈昏昏的,好像被人牽著耳朵飄上太空,又像讓誰拽著腿跌入了地層下。在經過了這麽不知是上還是下的一番折騰之後,他便被一條小條船運載著流向了遙遠的地方……

  靈魂之光漸漸地深入到地穴之中,閃了一下,便永遠地滅了。墳灘上躺著一木清直的屍體。

  盧溝橋的每頭獅子在唱《吃飯歌》

  毒花花的太陽照著一木清直的屍體。

  他沒戴帽子,臉色鐵青,軍衣被撕扯得一縷一縷,上麵還有燒過留下的破洞。

  帶著血腥味的風漫過濕漉漉的、冒著焦臭味的田野。

  29軍的一隊隊士兵身背雪亮的大刀,守衛著經過浴血戰鬥才得以守住的盧溝橋陣地。

  風,吹拂著尖利的刺刀。

  風,擦拭著不眠的準星。

  風,給戰士們帶來爽心的清涼。

  風,把一首凡人剛剛在火線上寫下的詩,送到每一個已經被槍聲驚醒或還沒有驚醒的同胞的耳畔:

  怒吼吧,盧溝橋!

  我們抗日的日子已經來到。

  忍辱負重已非一日,

  祈望和平亦非一朝,

  可是我們得到的是,

  盧溝橋頭的無理取鬧。

  如今已有29軍的崛起,

  用鐵血回答著敵人的橫暴!

  聽呀,殺敵的喊聲起了,

  健兒們的鮮血已灑在北國的荒郊。

  不要遲疑,不要退,

  讓我們大家持著槍和刀,

  前進吧,熱血的男兒啊!

  把數十年來的仇恨一齊報。

  盧溝橋,怒吼吧!

  我們抗戰的時刻已經來到。

  這首題為《怒吼吧,盧溝橋》的詩,作者叫流火。可以想象得出這是一位怒滿胸膛,血氣方剛的詩人。不,也許他是一位戰士或普通老百姓。總之,已經沒人知道他(她)是誰,以後也再沒以見到他(她)有詩作發表。但是,這首詩直到今天還流傳著。

  流火的詩中有一句話:“如今已有29軍的崛起”,這不是隨意的點綴之言,而是作者在彈落如雨的盧溝橋前線目睹了抗日勇士的行動後的真實寫照,打心底裏抒發出來的肺腑之情。

  是的,在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火線上,29軍是站立在盧溝橋畔的一道鐵牆,落在它身上密密麻麻的彈著點,向國人昭示著它的頑強、它的戰績。

  29軍抗戰的功績不可滅!

  說起29軍抗戰,就不能不提到這支軍隊的發跡史,不能不提到軍長宋哲元……

  這是一個定格在曆史長河中的淒淒慘慘的小鏡頭――

  深冬,中原大地上呼嘯的寒風卷著雪粒漫過黃河。

  宋哲元,正在黃河邊的一條小路上慌慌張張地趕著路,他,軍衣不整,一身疲憊。跟在他身後的幾名警衛兵似乎比他還要手足無措。

  潰軍可悲。他們不知該到何處去躲藏。

  後麵一群追兵正鬧鬧嚷嚷地趕來。

  這還是那個在西北軍擔任過北路軍總司令、後來又升為西北軍總司令的宋哲元嗎?中原反蔣大戰以西北軍失敗告終,宋哲元淪落為逃難人。

  沒遮沒攔的河灣停放著兩隻小木船。

  宋哲元好像遇到了救命符,不等船夫開口,他就跳上船,警衛兵相隨而上。然後,他一揮手,對船夫說;

  “過河。費用加倍。”

  船夫啥也沒說,劃起雙槳,船便顛簸著駛向對岸……

  過了黃河就是反蔣勢力的最後一塊陣地:山西。他盼望那兒是安全港。

  閻錫山會接納他的。

  此時是1930年11月。

  這一年的年梢,馮玉祥將軍率領的30萬西北軍加盟以閻錫山為首的反蔣聯合戰線。不久前,聯合軍在中原大戰中敗北。當時宋哲元任第四路軍總指揮。

  1931年6月,蔣介石下令將殘餘的西北軍編為一個軍。

  當時的陣容為:

  軍長:宋哲元。

  副軍長:劉汝明、呂秀文

  總參議:秦德純

  參謀長:張維藩

  第37師師長:馮治安

  第38師師長:張自忠

  這個軍就是後來按全國陸軍統一編號排下來的第29軍。軍部駐紮在山西運城。

  從此,西北軍在中國曆史上消失了。

  但是,馮玉祥還在,他培植的軍風、播下的種子還在。

  長城激戰中,宋哲元親自督戰。他揮筆寫下了“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和“有進無退,死而後已”兩條手諭。傳令全軍,軍心大振。

  宋哲元固然繼承了西北軍嚴明治軍的傳統,但是他對指戰員們更多的是注入了守舊的思想和南京中央的政治色彩。走進29軍軍營的各個部隊,最惹人上眼的是一幅橫匾,它1米寬、2尺高,十分的精美、別致。橫匾當中印製著三張畫像,每張像均配有對聯。

  中間為孔子像,題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對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右邊是孫中山像。題字:“革命導師孫總理。”對聯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左達是蔣介石像。題字:“革命領袖蔣委員長。”對聯是:“實行新生活,恢複舊道德。”

  這條橫匾從相片的選擇到題字、對聯的審定,從設計到製作,均是按宋哲元的意圖審定。

  “恢複舊道德”,對聯中的這句話可以話可以說是他治軍的一條很重要的指導思想。他固執地提倡尊崇孔孟。治軍、從政和為人處事概莫能外,宋哲元是從孔子的故鄉齊魯大地長大的,家庭以及社會的熏陶都使他把孔子視為聖賢。22歲以前,他已經精讀熟背不少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和《左傳》。他有一個始終不變的思想:四維不張,國必不強。讀經可以明理,明理方能救國。

  這樣一個儒生軍長,能不用儒家思想製約他的部隊嗎?

  29軍官兵都要熟讀經書。每逢周三、六晚他們邀請名儒來軍營講授經書,營以上幹部軍官必須到堂聽課。戰亂年間,部隊頻繁流動甚至移防,這個講授經書的製度也未廢除,軍部編譯了四書五經的解說,印製成袖珍本,人手一冊,隨身帶著;軍部還編寫了《八德軍歌》,每日令士兵詠唱。士兵有了過錯,必誦唱《悔改歌》:悔改工夫切要,曾子三省教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乃是完人。

  尊孔讀經是為了愛國盡忠。沒有民族氣節的軍隊何談戰鬥力?

  29軍的士兵在就餐前還要唱《吃飯歌》,歌中唱道:“這些飲食,人民供給;我們應該,為民努力。日本軍閥,國民之敵;為國為民,我輩天職。”

  他們舉行“國恥”紀念的辦法更是別具一格。國恥定為日本進攻中國的這一天。所有部隊都要詠唱他們自行創作的《國恥歌》;食堂裏在這天做饅頭的上麵印著“勿忘國恥”的字樣,讓官兵們將食物與字一並吃下,以示刻骨銘心。有時還要下令大家禁食一天,靜臥反省,以期部屬知恥而後勇。在一些營團還出現過這樣紀念“國恥”的辦法:買來幾頭豬,貼上寫著“日本帝國主義”字樣的標簽,由各連選出一名代表端起刺刀向豬刺殺,哪個連隊的代表將豬刺死了,就抬走豬去吃。

  每日朝會時節,帶兵的軍官必須與士兵有這樣的對話:

  “東三省是哪一國的地方?”

  “我們中國的!”

  “東三省被日本占去了,你們痛恨嗎?”

  “十分痛恨!”

  “我們國家快要亡了,你們還不警醒嗎?你們應當怎麽辦呢?”

  “我們早就驚醒了,一定要團結一致共同奮鬥!”

  ……

  這種種“愛國”“愛民”的教育,在士兵心裏深深地埋下了對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也是29軍官兵上下同仇敵愾的精神支柱。

  毫無疑問,垂青軍史的長城線上喜峰口之戰、羅文峪鏖兵是29軍抗擊日寇的得意之作。整個長城抗戰中,他們殲敵三四千人,擊斃日軍大佐級指揮官兩人;當然他們也付也了巨大的犧牲,有5000餘官兵傷亡。一時間,宋哲元及29軍諸將領成了全國人民稱頌的抗日英雄。日軍則對宋哲元懷恨在心,1935年日本參謀部所編之《滿洲事變作戰經過概要》中宣稱:“明治大帝造兵以來之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處,而遭60年來未有之侮辱,日支、日俄、日德,曆次戰役戰勝,攻勝之聲威,均為宋哲元剝削淨盡。”

  下麵發生的事情是宋哲元,也是全國人民沒有料到的:29軍將士們以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被“塘沽協定”出賣了,宋哲元接到了調令:“29軍調離長城喜峰口,暫駐北平以東的通縣、三河、薊縣、玉田、寶坻、香河一帶待命返察。”戰士們得知此訊後,痛哭流涕,宋哲元也十分氣憤,但是作為軍人,他必須服從。他在宣布調令時,以很複雜的心情對大家說:“我們以30萬大軍,不能抗拒5萬敵人,真奇恥大辱,時勢至此,夫複何言,所可告者,仍本一往精神,拚命到底而已。”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