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論道德的譜係》

  本書精要

  “這部譜係的三章在驚世的表達、立意和藝術方麵都可以說是所有文字中最聳人聽聞的……在每一章的結尾……都可以透過濃重的煙霧看到一個嶄新的事實。”

  ——尼采《看哪!這人》

  弗裏德裏希·尼采1844年10月15日生於普魯士薩克森的洛肯鎮。父親卡爾·尼采是一位虔誠的路德教牧師,母親弗蘭西斯卡·尼采也出身於一個鄉村牧師家庭。1849年7月在尼采五歲的時候,他父親便不幸去世。1850年春天,依祖母之命全家遷居到薩勒河畔的瑙姆堡,這時家中還有祖母、年輕的母親、兩個姑姑和一個妹妹。所以,尼采幾乎是在一個完全由女性組成的家庭中長大,並且從小體質就不好,一直受著眼疾和頭痛病的困擾。尼采的一生充滿變數,這些在他後來思想曆程的發展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尼采的少年時光是在瑙姆堡度過的。1858年10月,他進入普福塔文科中學學習,並於1864年10月中學畢業升入波恩大學,主修神學和古典語言學,在波恩大學尼采遇見了日後介紹他到巴塞爾大學任教的古典語言學專家李奇爾教授。1865年10月尼采轉學到了萊比錫大學繼續攻讀古典語言學。幸運的是,李奇爾教授也因為某種原因在此前就來到了萊比錫大學。1869年大學畢業後受聘於巴塞爾大學出任古典語言學的副教授,一年之後轉為正教授。

  尼采的一生著述豐富。在萊比錫大學期間,尼采第一次讀到了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並且結識了瓦格納,這兩件事對尼采的影響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作為一個思想家,尼采是以叔本華的理論為出發點的。從1870年創作《悲劇的誕生》(1872)到接連發表的四篇“不合時宜的思考”:《懺悔者和作家大衛·施特勞斯》(1873)、《曆史對生命的用途和濫用》(1874)、《教育家叔本華》(1874)和《瓦格納在拜洛伊特》(1876),尼采早期的作品幾乎都脫離不了叔本華唯意誌論和瓦格納悲劇藝術精神的影響。叔本華吸引尼采的是他反理性主義的哲學立場和悲觀主義的人生觀。叔本華在《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這本書中所體現的否定生命意誌的悲觀哲學激發了年輕尼采的巨大激情和創造力。“我在書中看到一麵鏡子,它反映出的世界、生命和自我的情感是可怕而恢宏的……”裏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是德國音樂界的大師,是後期浪漫主義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之所以吸引尼采,不僅是因為尼采也深愛音樂,同時更因為他們都對叔本華哲學懷著一份共同的喜愛之情。在瓦格納早期的一些作品中不僅讚美了叔本華無休止的、盲目的與掙紮的意誌,而且還表現出了一種沉醉的歡欣,留給了推崇酒神精神的尼采許多啟示。

  1878年,尼采創作了《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在其中他批評了瓦格納及其藝術觀,宣告了兩人之間友誼的破裂。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尼采達到了他思想的成熟期,他讓自己從叔本華的形而上學、瓦格納的美學及其基督教信條中解放出來,獲得了精神上的充分自由和完美獨立。“成熟的尼采著述,則以此為始。”在思想傳承的意義上,尼采無疑是叔本華唯意誌論的繼承者。但同時,尼采在某種意義上又超越了叔本華悲觀主義的生命意誌論。他提出了“重估一切價值”的口號,並創造了自己的“強力意誌”學說。這些思想主要體現在尼采後期的也是更具代表性的許多著作中。

  1879年,尼采因病辭去巴塞爾大學的教授職務,並獨自開始了在歐洲各地的漫遊生活。在這期間,雖然尼采的身體狀況日益惡化,但這卻沒能阻止他繼續其激情的創作。在最初的五年時間裏,尼采共發表了四部著作,即《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卷)(1880)、《曙光》(1881)、《快樂的科學》(1882)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5)。其中,尤以《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最為著名。

  此後近五年的時間裏,尼采又完成了一係列著作:《超善惡》(1886)、《論道德的譜係》(1887)、《瓦格納事件》(1888)、《酒神頌》(1888)、《反基督的人》(1888)、《看哪!這人》(1888-1889)、《尼采駁瓦格納》(1888)、《偶像的黃昏》(1889)等。

  1889年,尼采在都靈精神錯亂,被送往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其母護送尼采回瑙姆堡。1897年,尼采的母親逝世,尼采同其妹妹遷居到魏瑪。1900年8月25日,尼采病逝於魏瑪。

  尼采逝世後,他生前的部分未完成稿件和筆記也陸續被整理發表。

  “作品內容”

  尼采一生中討論道德哲學的著作有很多,但其中闡述得最為係統和深刻的當首推《論道德的譜係》。全書共分為三章:“‘善與惡’、‘好與壞’”,“‘負罪’、‘良心譴責’及其它”,“禁欲主義理想意味著什麽”。依照尼采在隨後完成的自傳《看哪,這人》中的概述,三章的主要思想分別是:第一章闡述的事實是基督教心理:即基督教產生於怨恨精神,而不是像人們通常相信的那樣產生於“聖靈”。就其本質來說,基督教是一場反向運動,是一場反對高貴價值統治的偉大起義。第二章說明的是良心心理:即良心並不是像人們所相信的那樣是“人心中的上帝之音”,而是殘酷的本能。這種本能是由於不能再向外釋放就反轉向反對自身。第三章所回答的問題是:禁欲主義理想、僧侶理想既然是一種有害理想之最,既然是一種終極意誌,一種頹廢理想,那麽它的巨大威力來自何方?答案是由於人們缺乏更好的理想,並且“人寧可追求虛無也不能無所追求”。

  “善與惡”、“好與懷”:兩種對立的道德觀

  關於道德觀念的起源,尼采既反對柏拉圖以來的“善理念論”,也反對經驗主義道德譜係家關於道德起源於“利他”的論點。尼采道德哲學的出發點是人的不平等,他把人區分為高尚的貴族階層和卑賤的平民(奴隸)階層,而兩者相對應的道德觀念是“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這也就是說,作為強者的“主人”和作為弱者的“奴隸”是有不同的道德評判標準的。前者要求一種內在的、絕對獨立的和自主的意誌力的實現和超越,它不依賴於任何外在的支配和引導,而後者則要求一種外在的客觀世界作為它存在的條件。所以,尼采另辟蹊徑通過詞源的考察和社會曆史的研究,以“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的區分為前提來探討道德觀念的起源。

  尼采把語言的來源理解為統治者威權的表達,所以最初表達道德觀念的“好”與功利價值無關,並非來源於那些受益於貴族“善行”的人們,而隻是來源於貴族本身,是貴族意誌的表達。“好”的概念是來源於各種表示貴族特性的“高尚”、“精神崇高”以及“精神特權”等概念的內涵轉化。而伴隨著這一概念內涵轉化的是另一概念的內涵轉化,這就是“壞”的概念是來源於各種表示奴隸特性的“普通”、“粗俗”和“低賤”等概念的內涵轉化。“壞”隻是作為貴族的“好”的對照存在的。在這裏,尼采舉了德文裏的“壞”字作為例證,因為德文單詞的“schlecht(壞)”與“schlicht(簡單、樸素)”曾是通用的。因此,“壞”這個字起初就是這樣不屑一顧地把普通和平凡的人置於高尚者的對立麵。(14)這樣,尼采認為在最早的貴族道德觀念中是沒有“善”、“惡”之分的,隻有“好”、“壞”之分。

  而有“善”、“惡”之分的道德觀念應該是指“奴隸道德”。因為作為平民階層的“奴隸道德”,它的產生方式與“主人道德”是完全不同的。所有高貴的主人道德都產生於一種凱旋式的自我肯定,而“奴隸道德”則起源於對“外界”、“他人”和“非我”的否定。所以,奴隸道德的形成首先必須有一個外界的刺激,這種刺激主要來源於一種怨恨精神,是平民階層為了對抗貴族的價值標準而設定的另一種標準。在尼采的設定中,處於平民階層的“下等人”是天生地充滿怨恨的,這樣他們在製定道德批判標準時總是先臆想出一個“凶惡的敵人”和“惡人”,並把他當作基本概念,然後在此基礎上,繼續設想了作為對立麵的“好人”——也就是平民階層自身。(24)

  從以上的分析中就可以發現,作為主人道德的“壞”和作為奴隸道德的“惡”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前者隻是一種附屬品,而後者卻是本源和起點。這樣尼采就通過他自己的方式闡明了道德觀念的起源問題,並區分了“主”、“奴”兩種道德觀念。毫無疑問,對於兩種道德觀念,尼采更欣賞的是以“好與壞”作為價值判斷的“主人道德”。因為“主人道德”所體現的是一種激情的、健康的和充滿戰鬥的氣息,而“奴隸道德”所體現的卻是一種溫馴的、頹廢的和充滿怨恨的氣息。所以,他把貴族階層描繪成美麗的“金發猛獸”,卻說平民階層和奴隸們隻是可憐的、被馴服的“蟲人”。(25—26)

  對於“奴隸道德”形成的分析,尼采的批判矛頭無疑是指向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因為在尼采看來,傳統的基督教道德正是“奴隸道德”在當代歐洲的表現形式。他認為基督教道德的產生正是起始於兩千多年前猶太人開始的道德上的奴隸起義,是奴隸們反抗貴族的產物。其歸根結底也是產生於一種弱者本能的報複和怨恨心理。因為弱者把一切評判和報複的權力都交給了上帝,基督教道德正是通過指向彼岸的幸福誘惑和謊言等手段來麻痹和戰勝貴族的高貴理想。

  在尼采的眼裏,“奴隸道德”在當時的歐洲已經悄然戰勝了“主人道德”,獲得了道德評判的主導地位。這種道德譜係的顛覆,在尼采看來無疑是一場悲劇和厄運。而所有這一切悲劇的造成,尼采把它都歸咎於歐洲的虛無主義傳統和基督教道德。所以,尼采對道德觀念起源的探討正是基於要顛覆基督教道德這一首要目的的。

  良心譴責何以是一種殘酷的本能

  為了闡述良心概念的內涵,尼采首先把人定義為可以許諾的動物。正是由於具備了許諾的能力,人就有了一種關於力量和自由的驕傲意識,並可以行使主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當這種驕傲的責任意識轉變成一個人的本能之後,尼采認為這種本能就是良心。(40)同時,為了探討良心和良心譴責等概念的緣起,尼采引入了對懲罰、債務、正義等概念的分析。

  尼采認為依照心理學的規律,良心或許來自對懲罰的記憶。因為“隻有不斷引起疼痛的東西才不會被忘記”,透過曆史上諸多古老而又可怕的刑罰手段,人們才會深刻地記住並信守自己的諾言。(41)而對於負罪感的產生,尼采認為它是來自於欠債這個物質化的概念,是一種債務意識。在對債務關係進行分析之前,尼采已經設定了這樣的一個正義原則:即任何事務都有它自己的價格並且所有東西都是可以清償的。(50)因為隻有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切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債務關係才能健康的存在。但由於古時候債務人對債權人的補償甚至包含了人對他人實施殘酷折磨的權力,債權人可以通過懲罰債務人來獲得一種主人的權利。所以,“良心”、“負罪”等概念在義務與權利的這個領域裏的出現是帶著血腥和殘忍氣味的。(45)也就是說良心的產生並不像人們原先設想的那樣,是一種“人心中的上帝之音”那般的美好。

  有一種觀點認為:懲罰是為了要在犯人心中喚起一種負罪感,人們在懲罰中尋找那種能引起靈魂反饋的真實功能,並且把這種功能稱為“良心譴責”和“良心懺悔”。尼采對這樣的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為,懲罰隻能使人變得堅強和冷酷,並會激化人的異化感受,增強人的抵抗力量。所以,懲罰所能達到的無非是恐懼的增加、才智的增長以及對於欲望的克製。(60)因此,良心譴責不是來自於懲罰,受懲罰的人隻會把受罰當作是一件不幸的事。

  既然良心譴責不是來自懲罰,那麽它又來自哪裏呢?對於良心譴責的起源,尼采作了這樣一個假設:即把良心譴責看作是一種痼疾和病理狀態。“人罹患了這種痼疾是由於那個史無前例的深刻變遷給他們造成了壓力,這種變遷將人永遠地鎖入了社會的和太平的囹圄。”(62)所謂“史無前例的變遷”,尼采所指的是前蘇格拉底時代的結束,理性時代的開始。理性時代的開始意味著人們的意誌和一切本能將不再能夠像前蘇格拉底時代一樣通過悲劇形式得到宣泄。這樣,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永遠陷入了一個和平與不可侵犯的社會中時,他的內心便會處於一種從未有過的重壓之下。在這種壓力下,以前那些使他們引以為榮耀的、強健的和野性的本能突然被當作了危險的東西,已經不允許再向外發泄了。這樣,這些本能就會反過來轉向自己,把自身當作了發泄對象。所以說,良心譴責起源於人類那些不能外泄本能的內向化,是一種殘酷的本能。(62)無疑,良心譴責也是一種自我折磨的意誌。

  以良心譴責為出發點,尼采接著又回到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係上來探討良心譴責與上帝起源的關係。因為人隻有通過祖先的犧牲和創造的成就才能獲得延續,所以人對自己的祖先都懷有負債意識。但同時祖先作為債權人,是以一種強大精神的形式而存在的,這就是神的起源。上帝的出現是人的這種負債意識達到極端的體現。而對於欠祖先和上帝的債務,人是永遠無法償清的,因為隻有上帝能夠清償人本身無法償還的債務。而這時候,上帝卻又為了人的債務犧牲了自己,即上帝用自己償付了自己。(70)所以人們就形成了一種罪惡無法贖清的思想,即“永恒的懲罰”的概念。為了擺脫這種負債心理,人隻能通過建立一種神聖上帝的理想來減輕心靈所受的折磨。這樣,人的在世幸福就被導入了一種虛無主義的境地中。

  通過良心譴責的概念,尼采又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他對於基督教道德形成的理解,以他自己的方式深刻地批判了傳統的理想主義道德和基督教道德對人的本能意誌的壓抑和摧殘。但在第二章的最後,尼采也表達了他對於一個新的時代——戰勝上帝和虛無主義的時代即將到來的堅定信心。

  禁欲主義理想:一種不得已的意義選擇

  在第三章尼采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禁欲主義理想,因為這種理想正是基督教道德所倡導的。尼采的批判是從分析禁欲主義理想對於藝術家、哲學家和僧侶等不同對象的不同意義開始的。

  首先,在藝術家看來,禁欲主義理想其實是無所意味或是意味著太多。因為尼采認為,不論在什麽時代,藝術家都是某種道德、某種哲學或某種宗教的仆從。為了說明這樣的論斷,尼采舉了悲劇藝術家瓦格納的事件為例。並以此來批判晚年的瓦格納成為了上帝的心腹發言人。(80)

  然而,對於哲學家而言,禁欲主義理想又似乎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禁欲主義理想有助於哲學家擺脫肉體上的痛苦和靈魂上的紛擾,也就是意味著擺脫折磨。尼采認為,和其他任何“動物”一樣,哲學家也本能地致力於獲取能夠充分釋放其力量、最大限度地滿足其權力感的最佳生存環境。(84)而在哲學家走上這條通往最佳生存環境之路時,一種獨立性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而禁欲主義理想恰恰為哲學家構建了這樣的一座獨立性的橋梁。但這是不是就可以證明禁欲主義理想是一種合理的道德價值了呢?尼采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哲學家設想的禁欲主義理想隻是“一種神聖化的禁欲主義和動物的歡快的禁欲主義”,是一種特定的禁欲主義,是一種高級精神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同時也是哲學家獲取最佳生存環境和最優創造力的最基本和最自然的條件。(86)哲學家之所以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他考慮的隻是對於他來說不可或缺的東西:無紛擾的內心世界和安靜的外部環境,與“德性”無關。所以,通過這樣的分析,禁欲主義理想在哲學家這兒也就找不到充分的道德價值證據。

  另外,對於禁欲主義僧侶來說,禁欲主義理想又意味著什麽呢?尼采首先指出禁欲主義理想本身的自相矛盾也是非常明顯的,它體現為一種“以生命反生命”的現象。禁欲主義理想是一種指向萎靡和枯竭的理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維持生命的藝術手段,憑借著它,生命在禁欲主義理想中和死亡搏鬥,抗拒死亡。禁欲主義者把生命的獲得當作誤入歧途,人最終要迷途知返,直到返回迷途的起點。所以,已經被馴化的人類身上都有一種病症,即厭惡生命、向往終結。正是由於這種病症,生命都渴望以一種其他方式存在於其他地方(彼岸世界)。

  這樣,禁欲主義理想的這種搏鬥和抗爭恰恰表現了一個垂危的生命對於統治和調養的急切渴望。在這裏,由於禁欲主義僧侶身上的這種願望表現得最為強烈和迷狂,所以他們是以救治者的身份出現的,雖然他們自己本身也是病人。禁欲主義僧侶就像一個牧羊人引領著一大群各種各樣的失敗者、頹唐者、落難者、不幸者和自戕者,他總是忙著規勸那些從自身以外尋找病因的患者。他教導這些人,造成他們苦難的原因恰恰在於他們自身。就這樣,他轉移了患者的怨恨,減少了他們的危害性。但是,禁欲主義僧侶也隻不過是用麻醉劑或興奮劑緩和了病人的痛苦,為他們創造了種種安慰,並沒有去掉患者痛苦的根源。所以,確切地說,禁欲主義僧侶還不能算是一位醫生。

  同時,禁欲主義僧侶更主要的還是通過把負罪感重新解釋為“罪孽”,來治療人的病症。在這裏,內在的痛苦就被轉化成了一種懲罰,而患者則成了罪人。這樣,由於人們通過救贖觀念把希望寄托於虛無的彼岸世界,所以對一切疼痛就不再抱怨了。

  在文章的結束部分,尼采認為,到目前為止禁欲主義理想還沒有遇到過真正的敵手。即使是科學也治療不了人類的病態,因為它勸人放棄自己的尊嚴,同樣加深了人的自我貶低意誌。“從哥白尼時代以來,科學一直試圖消解人們早年具有的關於自身重要性的信念。它的影響恰恰有利於禁欲主義,而不是相反。”因此,對於禁欲主義者和禁欲主義僧侶來說,禁欲主義理想為他們的苦難創造了意義,使他們能夠把所有的痛苦都歸因於“罪孽”。人生必須有意義,任何一種意義都勝於毫無意義。所以,雖然禁欲主義理想是一種會帶來新的苦難和鮮血的意義,但它畢竟聊勝於無。

  “簡要評述”

  尼采的著作和思想一般來說被大致地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尼采的著作由於深受叔本華哲學和瓦格納悲劇藝術的影響,所以被稱之為“美學時期”或“藝術時期”;第二個階段的尼采由於開始了對叔本華和瓦格納等人悲劇思想的批判和否定,走上了相對獨立的創作,所以被稱之為“實證哲學時期”;而第三個階段的尼采則進入了完全獨立研究的創造性階段,並且由於這一階段的著作幾乎都是關於道德哲學的論述,所以被稱之為“倫理學時期”。《論道德的譜係》正是寫於“第三階段”的1887年,此時的尼采在思想上早已擺脫了對叔本華的依賴,並經過對傳統哲學進行深刻的批判和考察之後,進入了一個最富創造性的思想發展期,因此,這時候的著作也是最能代表尼采的基本立場。

  尼采的成就是多方麵的,雖然他對於美學和文學等領域發展的影響也是非常地深遠,但是他的思想在20世紀乃至今天仍然具備如此深刻的穿透力,更重要的還是因為他在道德哲學方麵的成就。羅素說:“他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在倫理學方麵,其次是因為他是一個敏銳的曆史批評家。”《尼采》的作者——丹麥文學家、批評家勃蘭兌斯也基本持相同的觀點:“尼采著作中的主要內容,也是最有創建的內容是對於道德偏見問題的剖析。”但尼采在倫理學方麵的成就突出的並不是在於他的某個體係構建,而是在於他的顛覆力——對理想主義道德和基督教道德傳統的顛覆。這在當時的歐洲無疑是有如一聲驚雷劃破長空般的震撼人心。因此說,尼采雖然出身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但他的一生卻幾乎是作為一位反叛基督、反對虛無主義的鬥士而存在。

  對西方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主義道德和基督教道德進行批判和價值重估,創立一種“超人”的英雄主義道德觀,是尼采道德哲學的一個非常鮮明的主題。在思想傳承上,尼采超越了叔本華悲觀主義的生命意誌理論,創造了他自己的“權力意誌”學說。尼采認為生命的本質無非是一種赤裸的利己主義本能力量的衝動,它是生命意誌的根本。所謂生命意誌,也即是人們追求力量的增強或潛力發揮的“權力意誌”。在尼采這裏,權力意誌是支配世界和人類行為的最終動因,是超越於善惡的價值領域之外的。所以人應該自由的放縱自己的激情和意誌,不要瞻前顧後,不要受各種虛偽的道德教條的束縛。

  正因為如此,尼采才會在《論道德的譜係》中毫不留情地把基督教道德斥為一種頹廢的“奴隸道德”,並宣稱良心譴責也隻不過是一種殘酷的本能。所以,也可以說,《論道德的譜係》中對西方理想主義道德傳統和基督教道德體係的批判,是尼采為了創立他自己的“權力意誌”學說所作的一項預備性工作。

  尼采的道德哲學以及他探討道德哲學的方式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甚至說,“如果我們不理解尼采,我們就無法理解20世紀西方思想的基本走向和內在精神。”這樣的判斷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在現代西方,幾乎所有重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尼采的影響。尤其是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和一切存在主義者都把尼采看作是為他們的思想的開拓者。另外,弗洛伊德在創立精神分析學的時候也自稱從尼采的哲學中得到了啟發。而若是隻對於尼采的道德譜係學研究而言,福柯或許是其中做得相對出色的一位。尼采的思想、批判精神和風格,都給予福柯豐富的啟示。福柯繼承和發揚了尼采的譜係學方法,集中反對了有關理性規律的種種論述。甚至可以說,福柯的哲學是以尼采的譜係學為出發點的。所以,福柯本人也都承認“自己無非就是一個尼采主義者”。

  在東西方哲學史上,對於尼采的評價向來就是充滿爭議的。尼采哲學以獨特的方式預示了現代西方社會中深刻的精神危機,預示了西方社會進入了價值觀念根本變化的時代。宗教信仰與科學精神是西方社會的兩大精神寄托,但是近代以來,虛無主義的宗教信仰和盲目的樂觀主義精神裏卻隱藏著一種意義上的危機。所以說,尼采作為一位“歐洲虛無主義的偉大診斷家”,他的批判性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並且,在20世紀初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期間,尼采思想的批判精神也曾深深地鼓舞了魯迅、陳獨秀等近現代許多探索中國複興之路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但是,尼采的思想以一種極端的形式來表達,也是容易讓人誤解並產生負麵的影響。尤其是他把兩種道德觀念完全對立起來,公開主張貴族道德,宣揚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極端情緒,以及對於普遍愛的輕視等思想都是容易產生消極影響的。所以,對尼采思想的評價應該是一分為二的。

  (呂茂相)

  參考文獻

  [1]〔德〕尼采。論道德的譜係[M]。周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德〕尼采。論道德的譜係[M]。謝地坤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3]〔德〕尼采。權力意誌[M]。張念東、淩素心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4]〔德〕尼采。看哪!這人[M]。張念東、淩素心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5]〔丹麥〕勃蘭兌斯。尼采[M]。安延明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6]〔德〕弗倫策爾。尼采[M]。張念東、淩素心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7]〔法〕哈列維。尼采傳[M]。談蓓芳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

  [8]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M]。北京:三聯書店。1996.

  [9]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黃忠晶。尼采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

  [11]〔德〕叔本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石衝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12]〔美〕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3]〔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4]高宣揚。當代法國哲學導論(上卷)[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15]吳增定。尼采與柏拉圖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萬俊人。現代西方倫理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7]〔德〕海德格爾。尼采[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8]F。Nietzsche。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edited by K。

  Ansell-Pearson, tran。by C。Diethe。Cambridge:Cambrige Univ。Pr。,1994.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