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不願意看到中國人失去徹底戰勝美國人的信心。他在5日給毛澤東的回電中說:“我同您一樣認為,不應加速朝鮮戰爭,因為持久的戰爭第一能夠使中國軍隊在實戰中學習現代戰爭;第二將會動搖美國杜魯門政府和打破美英軍隊的軍事神話。”他鼓勵毛澤東說,你們目前遇到問題並不十分嚴重,隻要按照目前計劃在接近前沿的後方構築強大的防禦工事,加強敵後遊擊隊的活動,進一步裝備新的大炮和其他武器,情況就會改善。他說他感到奇怪的是:來電抱怨火炮和反坦克武器少,而兩個月前我就已經通知您,我們今年可以提供給您新的大炮和其他武器,為什麽始終沒有收到您的訂單?在他看來,目前最大的難題是,由於幾度後撤,誌願軍的士氣已出現問題。“如果不準備和不實行對敵人的重大打擊,消滅其三四個師,就不可能消除這些不健康的情緒。”他確信,隻有努力再打好一仗才可以提高士氣,並為誌願軍下一步實行有效的消耗戰創造重要的前提條件。
但是,就在斯大林來電的同時,毛澤東與前來北京的金日成舉行了會談。金日成也已得到了有關美國有意談判的情況通報。經過這兩次戰役,他已看出短期內再不存在解放南朝鮮的可能性,因而也傾向於讚同停戰了。鑒於這種情況,毛澤東終於開始考慮要不要停戰的問題。他在5日傍晚發給斯大林的另一封電報中,明確提出要派高崗前往莫斯科,就“我們在朝鮮戰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嚴重問題”提出報告,並請求指示。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後,毛澤東第一次在電報中暗示了中共中央想要尋求停戰的意向。在9日的電報裏,他通知斯大林說,高崗此行準備報告我們“關於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想法。
6月13日,斯大林在莫斯科聽取了高崗和金日成就朝鮮戰爭問題進行的匯報。他很痛快地答應了中國方麵提出的關於補充提供60個師的武器裝備的申請訂貨單,和毛澤東提出的為彭德懷派遣軍事顧問的要求,並告訴高崗說,誌願軍的裝備與敵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必須加強坦克和火炮的數量。然而,當高崗代表中共中央開始提出,是否可以考慮以三八線為界舉行停戰談判的問題時,斯大林顯得十分不安。他有些激動地表示:你們現在打得很好,為什麽要停戰?害怕打下去的應當是美國人,不是我們。我了解美國人的心理,你們多打死一名美國兵,他們多往國內送回一具棺材,他們國內反對這場戰爭的壓力也就越大,最後要停戰的一定是美國人。在高崗和金日成反複解釋了中朝方麵的困難之後,斯大林最終作了讓步,說如果你們一定想停戰,那就試一試吧,也許是件好事。在會談後給毛澤東的電報中,斯大林隻簡單地提到了一句:“我們認為,現在停戰是件好事。”
斯大林的答複,使毛澤東很快下了決心。他一收到電報當天就致電高崗和金日成,要他們與斯大林協商爭取停戰的辦法。毛澤東表示:“現在由我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對朝鮮和對中國都是不適宜的,因為在最近兩個月內朝鮮軍隊和中國誌願軍都得采取防禦態勢”。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停戰,很容易被敵人看成是軟弱的表現,即使能夠談判,中朝方麵也必定處於不利的地位。因此,“最好這樣做:1.等待敵方提出;2.最好由蘇聯政府根據凱南的聲明向美國政府試探停戰問題”。毛澤東顯然主張蘇聯利用這個機會促成談判。
嚴格地說,美國確定謀求朝鮮停戰的方針要早於中國方麵。還在4月5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已經得出結論:“‘單靠軍事行動’,是無法解決朝鮮問題的”。5月17日,杜魯門總統批準了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就此作出的決定:爭取結束在朝鮮的敵對行動。5月31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下達命令給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要求他在努力使中朝軍隊付出重大犧牲的情況下,爭取“締結合理的停戰協定,終止敵對行動”。凱南會見馬立克就是美國這一政策的具體體現。
6月23日,經過斯大林的批準,馬立克利用在聯合國發表演說的機會提議:朝鮮“交戰雙方應談判停火與休戰,並把雙方軍隊撤離三八線”。25日,中美雙方都非正式地表示了願意和平談判的意向。緊接著,根據蘇聯方麵的建議,朝鮮戰爭交戰雙方前線司令官在6月30日和7月1日就直接談判停戰問題交換了意見,正式確定以位於雙方軍事接觸線中朝一側的開城作為談判地點。隨後,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開始了。
斯大林說:想要繼續談判的是美國,不是我們
確定了談判的方針,具體談判起來卻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提出過高的條件,必使談判陷入僵局;主動進行退讓,又難免給對方造成錯覺,從而步步進逼,使自己陷於被動。因此,從一開始,毛澤東就頻繁地與斯大林通電,交換對談判方針和具體對策的看法,甚至明確主張由斯大林“親自主持談判”。但斯大林拒絕了,聲稱:“這是不可想象的和沒有必要的。是您,毛澤東同誌應該指揮談判。我們最多可以對某些問題提出建議。”
根據協商,經過斯大林同意,由毛澤東最後擬定的中朝方麵關於停止朝鮮軍事行動協議草案。包括以下幾點:
(一)雙方同時發布命令,停止軍事行動。
(二)雙方軍事力量從三八線各後撤10英裏,建立非軍事區。
(三)雙方停止從外部向朝鮮的一切軍事調動。
(四)在停止軍事行動後3個月內分批全部交換戰俘。
(五)所有外國軍隊在3個月內分批全部撤離南北朝鮮。
(六)南北朝鮮的難民在4個月內應返回從前居住的地區。
從上述條件可以看出,談判一開始,中國方麵就不得不放棄了一些過去它最為關心的問題,如台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問題等。因為還在凱南與馬立克會談時,他就明確表示了美國反對將這些問題列入談判內容的立場,而現實的軍事形勢,也不容許中國為此與美國討價還價。比較1951年1月13日美國曾經投票讚同過的那個五步方案,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相當大的讓步。
但是,即使是這樣一個談判條件,也還是不足以讓美國人接受它。難民問題不用說了,從一開始毛澤東就懷疑美國人和南朝鮮方麵是否能夠接受。就是被中、朝、蘇方麵視為“最基本的原則問題”的兩條,即限期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和以三八線為界,恢複1950年6月15日以前的狀態,美國方麵也不答應。不得已,中、朝方麵被迫又作出讓步。就撤退所有外國軍隊問題爭論一周後,毛澤東即明確提議:“不要提出把外國軍隊撤退問題作為停止軍事行動的必要條件”,因為事實上我們目前也沒有這個實力。金日成也表示,隻要各自軍隊能夠從三八線後撤10英裏,可以暫時放棄這一要求。而後就是以三八線為界的問題了。雙方圍繞著這個問題整整爭論了一個月。由於美國和南朝鮮所占三八線以北的麵積遠遠多於中朝所占三八線以南的麵積,再加上美國在海上和空中占有絕對優勢,美方不僅不肯以三八線為界,甚至還提出什麽“海空補償論”,要求中朝軍隊從實際軍事接觸線後撤,來劃定軍事緩衝區的界限。
考慮到“敵方的最終目的是要在當前戰線所在地區停止軍事行動”,在這方麵不可能讓步,誌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和談判代表團在雙方相持不下一個月後即明確提出,為避免談判破裂,“最好考慮在當前戰線所在地區停止軍事行動的問題,不再為三八線而進行鬥爭”。但斯大林最初對這種讓步感到擔心,並且明確反對毛澤東提出的關於邀請中立國家代表介入談判,以製約美國的意見。他再三強調:應該“是美國人更願意繼續談判”,而不是我們。如果提出這樣的建議,“將會被美國人認為是中朝方麵更需要盡快簽訂停戰協議”,這是示弱的表現,“沒有任何好處”。結果,停戰談判終於8月23日被迫中斷。
雙方軍隊重新進行了大約兩個月的激烈較量之後,美軍在整個戰線上平均又推進了兩公裏左右,但付出的代價相當沉重。因此,新一輪談判於10月25日重又開始,隻不過談判地點按照美國人的要求,移到位於雙方實際接觸線中間的板門店去了。談判繼續圍繞軍事分界線問題進行爭論,但中朝方麵已經決定不再堅持以三八線為界的要求,主張“以雙方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並且由此線各後退二公裏,以建立非軍事區”。斯大林在提醒中朝方麵要“實行強硬路線,不能有急於結束談判的表現”的同時,也轉而同意“采取靈活戰術”。最終,談判雙方在11月27日就軍事分界線問題原則上達成了妥協。
斯大林說:毛澤東是對的,對美國人必須強硬
隨後的談判,出乎意外地卡在戰俘問題上。本來,無論是毛澤東,還是斯大林,都十分樂觀地相信:“該問題不難達成一致意見”,認為“敵人很難對此提出異議”。想不到,中朝方麵堅持戰俘全部遣返,美國和南朝鮮堅持“自願遣返”,兩方就此相持不下,以致其他問題解決後,還是長時間不能停戰。
戰俘問題的關鍵在於雙方俘虜的人數相差懸殊。根據雙方公布的數字,美方俘虜朝籍戰俘11.2萬人,俘虜中國籍戰俘2.08萬人;而中朝方麵俘虜的戰俘,隻有美英籍戰俘4417人,南朝鮮戰俘7142人。眼看在其他問題上占不到多少便宜,美國方麵極力想利用戰俘問題,為自己在朝鮮戰場上所受到的挫折撈回一些麵子。而南朝鮮李承晚政權和台灣蔣介石政權,也抓住這個機會,千方百計地插手其間,想在反共宣傳上或充實軍力上為自己撈一些好處。這種情況不能不使談判複雜化並無限期地拖延下去。這種局麵給北朝鮮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因為美國在陸地上的進攻雖然屢屢受挫,但由於戰爭沒有結束,美國空軍仍可對北朝鮮狂轟濫炸。因此,當1952年7月13日美國把它同意的遣返戰俘人數從最初的7萬人增加到8.3萬人之後,中、朝、蘇三國之間不可避免地進行了一係列緊張磋商。
7月14日,金日成給毛澤東發了電報,建議接受美國人的提議,盡快就停戰問題達成協議,因為北朝鮮方麵正在經受著巨大的損失,僅7月11日到12日夜,平壤居民就因為敵機的狂轟濫炸死傷了6000多人。但是,毛澤東於第二天告訴他說:“對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兩天的研究,一致認為,正當敵人對我們狂轟濫炸之際,接受其實際上沒有任何讓步的、具有挑撥性和欺騙性的建議,對我們來說是極不利的”,它“必然會使敵人更加自負、傲慢並有損我們的形象”。我們必須迫使敵人讓步,或者采取軍事行動來尋找改變目前形勢的出路。對於朝鮮方麵的困難,中國人民將竭盡全力予以幫助,“請您不客氣地向我們提出朝鮮局勢所要求迫切解決的各種問題”。
毛澤東與金日成對美國提議的不同看法,有著重要的背景。周恩來8月間在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到了這一點。他解釋說,問題出在美國人同意遣返的8.3萬人中,7.6萬人是朝籍戰俘,中國戰俘隻有6400人,這還不到中國被俘人數的1/3.他告訴斯大林,中朝之間的分歧在於,毛澤東認為必須堅持遣返全部戰俘,金日成認為這樣不利,因為每天損失的人數已經超過了未能得到遣返的戰俘人數。但毛澤東確信,繼續打下去對我們有利,因為這有助於打破美國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企圖。
對此,斯大林表示了肯定的態度。他指出:“毛澤東是對的。這場戰爭傷了美國的元氣。北朝鮮人除了在戰爭中遭到犧牲以外,並沒有輸掉任何東西。”他明確講:“對美國必須強硬。中國同誌必須了解,如果美國不輸掉這場戰爭,那麽中國永遠也收複不了台灣。美國人是一批商人,每個美國兵都是投機商,都做買賣。德國人20天就占領了法國,美國已經打了兩年了,卻對付不了小小的朝鮮。這算什麽實力?”“當然。”斯大林也強調:“要理解朝鮮人,他們有很大的犧牲。”“對朝鮮必須幫助、支持他們。”“為了朝鮮我們不惜一切。”至於戰俘問題的談判策略,斯大林建議:可以考慮宣布照比例交換戰俘,美國人扣留多大比例的戰俘,中朝方麵也宣布扣留多大比例的戰俘;如此不行則可考慮由中立國進行調解,先解決停戰問題。
戰俘問題在10月份再度陷入僵局,並導致停戰談判長期休會。這種情況直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才得以改變,斯大林逝世不久,莫洛托夫在蘇共中央內率先提出了一份關於立即在朝鮮停戰問題的備忘錄。這一文件認為,朝鮮戰爭拖延至今,給蘇聯以及中、朝兩國都造成極大的負擔。以往曾經有過幾次實現停戰的機會,但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一個錯誤。現在已經到了需要立即停止這場戰爭的時候了。莫洛托夫的提議迅速得到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團的同意。根據這一文件起草的蘇聯政府致毛澤東和金日成的信提出:繼續執行迄今為止推行的路線“是不正確的”,從中國、朝鮮和蘇聯三國的利益出發,應當在停止戰爭方麵表現出一種“主動精神”。據此,蘇聯方麵提議:立即由金日成和彭德懷就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2月22日發出的關於交換傷病戰俘問題的呼籲,做出積極的回答。然後由周恩來和金日成分別發表聲明,說明積極解決戰俘問題,保證朝鮮停戰和締結和約的時機已經到來。3月21日,蘇共領導人與前往莫斯科參加斯大林葬禮的周恩來就朝鮮停戰問題舉行了會談,並正式遞交了這一信件。
不難看出,蘇聯政府對朝鮮戰爭的態度與斯大林在世時有了極大的不同。既然蘇聯也持如此態度,毛澤東自然不能單方麵堅持遣返全部戰俘的立場。很快,中國公開表示有條件地接受美國的所謂“自願遣返”原則。又經過了一係列的交涉,雙方終於就戰俘問題於6月8日達成妥協。戰俘問題基本解決後,朝鮮停戰問題也就很快解決了。到7月27日,交戰雙方正式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至此,朝鮮戰爭總算是結束了。
必須看到的是,在這個時候、這種條件下來結束朝鮮戰爭,對中國並不是一種好的選擇。正如誌願軍1953年7月13日取得金城戰役勝利後克拉克所承認的,這個時候誌願軍已經極大地改善了它的後勤、空防和火力狀況,它能夠隨時集中起足夠的部隊,“在它所希望的地點和時間突破我們的防線”。毛澤東甚至確信部隊已經具備了重新奪取漢城的能力。因此,幾十年後彭德懷還在惋惜:“當時我方戰場組織,剛告就緒,未充分利用它給敵人以重大打擊,似有一些可惜。”當然,最讓中國人感到遺憾的是,由於蘇聯的幹預,中國方麵在戰俘問題上受到了不小的損失。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最後隻得到了7110名戰俘,更重要的是,1.4萬名誌願軍戰俘“拒絕遣返”這件事本身,便利了美蔣的反共宣傳,損害了新中國的政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