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18章 唇亡齒寒頤年堂決策!臨危受命彭帥抗美帝(10)

  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宣布摘掉麥克阿瑟的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遠東總司令和美國遠東陸軍總司令四項頭街。他還宣布,由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的上述職務。為了防止麥克阿瑟擅自做出什麽危險的舉動,杜魯門采取了罕見的撤職方式,即先在廣播中發布決定,而後通知其本人。既然美軍、美國甚至全世界都已知道麥克阿瑟已被解職,那麽,他發出的命令也就無效。麥克阿瑟起床後聽到他被撤職的廣播後,悲哀地說:“沒有一個辦公室聽差,沒有一個打雜女工,沒有隨便哪一種仆人會這樣無情地不顧起碼的體麵而被解雇。”

  第三節 斯大林判斷失誤毛澤東沉著談判

  雖然戰爭主要是靠中國人來打的,毛澤東有權決定怎麽做,可是,隻要停下來,哪怕隻是暫時的,都會使自己受到盟友的指責。美國代表借機大談中國的“戰爭狂熱”,並迅速提出了“中國侵略朝鮮”案。斯大林隻簡單地提到了一句:“我們認為,現在停戰是件好事。”

  斯大林通知中國:蘇聯代表準備重返聯合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後,斯大林沒有及時把蘇聯代表派回到聯合國去,從而使美國得以操縱安理會輕而易舉地通過了一係列不利於北朝鮮的決議。隨著7月7日安理會通過組成聯合國軍司令部指揮各國軍隊援助南朝鮮,美國出兵幹涉朝鮮的戰爭行動便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在幕後支持北朝鮮進攻的蘇聯因此在外交上陷入困境。

  從最初一個月左右的戰爭形勢看,美國以及聯合國軍的加入似乎並不足以阻擋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因此,斯大林最初仍舊全力支持北朝鮮把戰爭進行下去。但是,美軍的介入畢竟使朝鮮戰爭出現了一個不可知的變數,因此,斯大林一方麵明確表示支持中國政府“集中9個中國師在中朝邊境”,以便戰爭發生意外時可以迅速“入朝作戰”;一方麵也開始采取積極的外交行動,設法牽製美國,並努力改變不利的國際環境。

  7月13日,當印度駐蘇聯大使提議美、蘇、印三國組成朝鮮問題委員會,共同審議和調停朝鮮戰爭時,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代表蘇聯政府明確表示了讚同的態度。葛羅米柯最感興趣的是,印度大使主張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卻沒再要求北朝鮮軍隊撤回到三八線以北去。這恰恰是蘇聯所希望的。因此,他告訴印度大使說,蘇聯的建議是:這件事應當在有中國和北朝鮮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由五大國代表協商解決。基於這種情況,斯大林相信有必要讓他的代表立刻返回聯合國了。他正式通知中國領導人說,蘇聯代表要利用8月份擔任安理會主席的機會,重返聯合國,以便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議事章程,影響朝鮮問題的討論,希望你們不要反對。

  8月,蘇聯代表重新回到聯合國安理會並出任主席。他明確表示支持討論朝鮮停戰問題的建議,但前提是:第一,必須考慮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以及朝鮮人民的代表參加;第二,外國軍隊應當撤出朝鮮半島。同時,他要求撤銷在蘇聯代表缺席時安理會就朝鮮問題作出的各項決議。中國政府這時也認為蘇聯代表擔任安理會主席是一個有利的時機。8月10日,周恩來就曾明確向莫斯科建議:可否考慮在蘇聯代表擔任安理會主席期間提出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取代台灣國民黨代表的問題。緊接著,周恩來直接致電聯合國領導人,要求參加朝鮮問題的討論,並要求譴責美國侵略中國台灣及襲擊東北地區。

  不難想象,在聯合國安理會幾乎所有成員國已經就朝鮮問題形成了一係列正式決議之後,蘇聯人的這些外交努力是很難奏效的。蘇聯代表就上述問題所提出的一係列議案,在安理會在9月召開的第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均遭到了否決。這期間取得的惟一一項外交進展是安理會於9月29日通過了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討論有關美國侵略台灣問題的一項議案。但是,到這個時候,由於美軍在仁川成功登陸,朝鮮戰場的局勢已經全麵惡化了。斯大林不得不一麵全力勸說中國出兵援助朝鮮,一麵秘密指示蘇聯在安理會的代表馬立克,要他在設法提出和平方案的同時,通過私下的接觸了解美國政府有無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意圖。當然,斯大林很清楚,在美國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之後,它是不會滿足於把它的攻勢停止在三八線上的。他並不真的指望美國人會要求停戰。因此,蘇聯政府並沒有提出一個能夠被聯合國安理會接受來作為討論基礎的和平方案。它提出的主張是:朝鮮半島的交戰雙方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然後由北朝鮮的最高會議和南朝鮮的國會作為代表組成選舉委員會,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通過選舉組成統一的朝鮮政府。而在莫斯科,斯大林明白地告訴周恩來和林彪:在目前局勢下沒有別的辦法,或者你們出兵把美國人頂回去,或者你們讓金日成的人撤到你們的東北去建立流亡政府,二者必居其一。結果,事情正如斯大林所希望的,由於麥克阿瑟指揮下的聯合國軍對蘇聯的勸告置之不理,必欲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上來,中國人被迫出兵援朝,鏖戰兩個月,總算把已經推進到鴨綠江邊的美國人又趕回到三八線上去了。

  從人民軍越過三八線,把南朝鮮軍殘部連同增援的美軍趕到半島最南端的釜山地區;到美國在三八線附近的仁川實施登陸作戰,一舉殲滅人民軍主力,把金日成的餘部趕到鴨綠江邊;再到中國人民誌願軍渡過鴨綠江,把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重又趕回到三八線上,朝鮮戰爭戰罷一個回合。這一個回合至少在表麵上看來,雙方可以說是打了一個平手。因為南北朝鮮軍力上的損失已不相上下,站在南朝鮮一邊的所謂聯合國軍,與站在北朝鮮一邊的誌願軍,各自的損失也差不了多少,而戰線卻回到它最初的起點上了。顯然,朝鮮戰爭再度進入一個關鍵時刻:是繼續打下去,還是趁勢把戰爭停下來?

  斯大林認為,誌願軍應趁熱打鐵

  12月5日,眼看誌願軍把美國人打得節節敗退,以印度為首的11個中立國家的政府聯名向北京發出呼籲,要求中國和北朝鮮的軍隊務必停在三八線上,以便終止這場戰爭。與此同時,印度以及英國在聯合國的代表積極活動,一麵與已經來到聯合國的中國代表伍修權頻頻接觸,了解中國方麵停戰的條件,一麵提議由聯合國大會主席等三人組成朝鮮停火委員會,先停火後談判。要不要舉行停戰談判的問題,由此提上了議事日程。

  事實上,還在得到印度等國停戰呼籲之前,中國駐蘇聯大使王稼祥就已經得到指示,要他向蘇聯政府探詢:在目前形勢下,美國有無提出朝鮮停戰的可能,應如何應付?誌願軍應否越過三八線?這些問題的提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印度等國的呼籲,而是因為蘇聯派駐聯合國代表維辛斯基的態度。有消息說,維辛斯基也傾向於讚同停止在朝鮮的軍事行動。12月5日,王稼祥在與葛羅米柯的談活中委婉地提出了這兩個問題。葛羅米柯的答複很明確:第一,現在美國方麵還沒有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意圖;第二,鑒於目前軍事上的勝利形勢,誌願軍當然應當“趁熱打鐵”。緊接著,蘇共中央政治局明確否定了維辛斯基關於應當在朝鮮實現停火的建議。莫斯科的電報指示稱:目前的所謂停戰提議,多半隻是美國為了改變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失敗局麵而采取的緩兵之計。

  莫斯科的答複顯然符合毛澤東的想法。他是希望把美國人趕出朝鮮去的。誌願軍入朝之初,由於一向不曾與這支號稱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交過手,蘇聯援助的裝備和空軍的掩護一時又到不了,毛澤東最初對同美軍作戰很謹慎。而戰鬥展開之後,他已沒有這種顧慮,殲敵的胃口也越來越大。11月初,誌願軍入朝作戰第一次戰役剛剛結束,他已開始提出一舉殲滅美軍四五個整師的戰役設想來了。到11月中旬他給斯大林打電報時,更是信心十足地表示:隻要再給敵人一兩個較大的打擊,我方就能夠由防禦轉入進攻了。當然,毛澤東也設想過:“迫使美國和我進行外交談判之可能”,但當時談判似乎早了點,因為他所希望的遠不止一個簡單的停戰問題。

  在深入討論了印度等國關於停火問題的動議和蘇聯政府對停火問題的態度之後,周恩來於12月7日淩晨3點緊急召見蘇聯大使,說明中國方麵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周恩來告訴羅申大使說:近來,聯合國秘書長、印度、英國和瑞典的代表不止一次地詢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伍修權,在什麽條件下可以停止在朝鮮的軍事行動。中國政府打算答複如下:在朝鮮的軍事行動將在下列條件下停止:

  一、所有外國軍隊撤出朝鮮。

  二、美國軍隊撤出台灣海峽的台灣島。

  三、朝鮮問題應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聯合國並從聯合國驅逐蔣介石的代表。

  五、召集四大國外長會議準備對日和約。

  如上述五項停止軍事行動的條件被采納,五大國(指美、英、蘇、法、中)即可派出自己的代表,以召開簽訂停戰條件的會議。

  在這裏,中國方麵想要進行什麽樣的談判,通過這種談判想要得到些什麽,可以說一目了然。

  上述條件可以說也是蘇聯所希望的。斯大林巴不得能夠按照中國方麵的條件來解決問題。但是,他很清楚,當時恐怕不是發布這種哀的美頓書的時候。美國人並沒有真正被打敗,它怎麽會接受中國人如此高的要求呢?與其和盤托出自己的願望,不如策略一些,做出願意和解的樣子,迫使美國暴露其戰爭罪魁的真相。因此,斯大林在轉給周恩來的電報中明確表示:“我們完全同意您提出的在朝鮮停止軍事行動的條件。我們認為,不滿足這些條件軍事行動就不可能停止。”但是,至少“在漢城尚未解放之前,還不到中國亮出自己所有底牌的時候”。因為這很可能被美國利用來打中立國家的耳光,並把戰爭的責任推到中國人身上。為什麽不接過和平的旗幟,逼美國出來表態呢?他提議,中國方麵應該公開表示讚成結束在朝鮮的軍事行動,但要求美國就此提出具體條件,把球踢回去。

  12月9日,依照斯大林電報的精神,伍修權在聯大對印度代表表示了願意看到聯合國和美國就停戰問題提出具體建議的態度。此舉使中立國家代表備受鼓舞。經過緊張活動後,印度等國提出的停火案在14日的聯合國大會上獲得通過,隨即成立的朝鮮停火三人委員會很快致電中國政府,表示願意與中國談判停戰問題。

  但是,要停戰,即使隻表示讚同停戰的意向,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不要越過三八線。考慮到目前軍事上出現的困難,這應該不失為一種策略。在8日,即誌願軍占領平壤兩天之後,彭德懷就曾致電毛澤東,提出過這樣的主張。因為第二次戰役部隊減員甚大,汽車損失嚴重,兵員及物資補充都極端困難。蘇聯駐朝大使強烈主張繼續南進,而彭主張暫時不過三八線,以便充分準備後,來年春天再戰。

  這個時候,不要說提出以三八線為界,就是像彭德懷那樣提出暫時把攻勢停在三八線上,都是相當困難的。北朝鮮人不用說了,就是斯大林這時的目標也都是要把美國從朝鮮半島趕出去。雖然戰爭主要是靠中國人來打的,毛澤東有權決定怎麽做,可是,隻要停下來,哪怕隻是暫時的,都會使自己受到盟友的指責。蘇聯駐朝鮮大使的態度已經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了。更何況三八線是南北朝鮮過去的分界線,在三八線停下來,難免會加強國際上把三八線視為固定分界線的看法,過了幾個月再來突破它,政治上的影響可能更不佳。既然已經打到這一步,在毛澤東看來,即使再困難,也還是先過了三八線的好。

  正在這時,毛澤東得知,美國正試圖把“中國幹涉朝鮮”案列入聯合國大會的議程,意欲把中國推上被告席。這使得本來就對美國沒有多少好感的毛澤東,更加懷疑有沒有必要用停止進攻來顯示自己的和平姿態。恰好這時又有情報稱,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在到日本和朝鮮前線視察後,認定美軍沒有組織長期防禦的可能,因而已經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美軍作撤退準備,這無疑更激勵了毛澤東要把美國人趕出朝鮮去的決心。而斯大林這時發來的電報更堅定了他的信心。在這封電報裏,斯大林在尖銳批評蘇聯大使的意見,支持彭德懷的軍事部署的同時,明確肯定了毛澤東看法的正確性,同意說現在越過三八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不僅如此,他還主動提議為誌願軍再提供2000輛汽車,以便解除彭德懷的後顧之憂。

  基於上述種種情況,毛澤東下定決心再打一仗,越過三八線。他告訴彭德懷等:“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因為“如不打這一仗,從12月初起到整個冬季我軍都在休整,沒有動作,則必引起資本主義各國甚多揣測,民主陣線各國亦必有些人不以為然,發生許多議論。”為了表明自己毫不妥協的決心,毛澤東決定公開昭示自己的鬥爭目標。12月22日,就在誌願軍準備發起第三次戰役之際,周恩來受命公開發表聲明宣布:中國不會上聯合國所謂“停火”方案的當,除非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美國武裝撤離台灣海峽,中國政府獲得它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否則決不停止戰鬥。

  艾奇遜說:我們熱切地希望中國人會拒絕這個決議

  第三次戰役從12月31日起,一直打到1951年1月8日。中朝軍隊不僅占領了美軍的補給基地仁川港和南朝鮮首都漢城,而且把戰線平均推進了100公裏,幾乎到了三八線。這一局麵再度使停戰的呼聲高漲起來。

  還在1950年12月2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就通過了一個給麥克阿瑟的秘密指示,要求他準備一旦戰線不守,務必將部隊安全撤出朝鮮。誌願軍的第三次戰役進攻似乎證實了他們的擔心,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後來明確講,那個時候華盛頓領導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上”。他們不能不一麵指示麥克阿瑟做好撤出朝鮮的一切準備,一麵被迫表示接受朝鮮停火三人委員會1月11日突然提出,並得到英國等國同意的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五步方案。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