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5章 千秋家國統一夢!台獨濁流定成空(2)

  周恩來陪著李宗仁夫婦依次和元戎們見麵,周恩來笑著說:“德鄰先生,是不是還要我給你介紹一下?”李宗仁搖搖頭說:“不要,都是老朋友了。啊,賀龍先生,還記得北伐途次的武昌戰役嗎?劍英先生,當年陳炯明炮擊總統府,幸虧你機智果斷,率衛隊營救出了中山先生。這不是沫若嗎?我記得台兒莊戰役後,你帶隊來慰問我,我還送你一張照片呢。”郭沫若說:“怎麽不記得。台兒莊戰役後,你在台兒莊車站的站牌下麵,身著戎裝,照相留念。我去慰問你時,你送我一張,我還在《洪波曲》中專門寫了這件事呢。”大家回憶往事,不禁哈哈大笑,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周恩來這時對李宗仁說:“德鄰先生,這裏有一位朋友,你恐怕不太熟悉。我給你介紹一下。”說著拉著李宗仁的手說:“這位就是溥儀先生。”啊!是末代皇帝!李宗仁緊緊地拉住溥儀的手,連說:“不錯,不錯。和《我的前半生》中的照片一模一樣。溥儀先生,我們都當過你的子民呢。”溥儀笑著說:“我今年五十九歲了,對於過去的一切,我是認罪了。現在我真正成了一個自由公民,越活越年輕了。”李宗仁說:“你認罪,我認輸。天下大勢已定,我們國民黨人和海外愛國人士應該本著認輸的精神讓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建國。我在美國讀了你的《我的前半生》一書,對我很有啟發。”溥儀說:“你認輸,我認罪,都很好。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中國人民的勝利,祖國的勝利,也是我和德鄰先生後半生的勝利。”

  接著李宗仁和杜聿明等人握手見麵,大家自然又是一番感慨。周恩來怕李宗仁過於疲勞,便提議道:“同誌們,先生們,我們要召開隆重的歡迎大會歡迎德鄰先生偕夫人郭德潔女士回國定居,全國政協也要開茶話會,大家有的是時間暢敘離情。今天是不是先送德公去寓所休息?”大家聽了一致同意。周恩來一招手,一輛三排座豪華大紅旗轎車開過來,周恩來送李宗仁夫婦上了車後,招呼大家都上了車,浩浩蕩蕩的車隊在摩托車隊的護送下向市區開去。為歡迎李宗仁先生到來,北京街道上掛滿了彩旗,一派節日氣氛。

  蔣介石在台灣得知李宗仁果真回了北京,十分惱怒,把保密局長毛人鳳叫去訓了一頓,臨了吩咐道:“想個辦法,不留痕跡地把那個人幹掉。李宗仁既已投共,留著那個人也沒什麽用了。”毛人鳳心領神會,周密部署,派行動組開始行動。

  李宗仁回到北京定居,人民大會堂開大會歡迎,雖然還沒有給予正式職務,但明擺著要榮膺重任的,起碼,現在就已是中央政府的高級顧問了。台灣很多軍政要人得知這一消息後,都為之受到震動,其中白崇禧的心情更是複雜,充滿了苦澀感。遙想1949年,自己因一念之差進了台灣,從此便被監視起來,沒有一點自由,更不要說出島訪問了。每當李宗仁在美國發表批評台灣當局的聲明或談話時,蔣介石便授意白崇禧發表聲明予以駁斥,白崇禧雖不願意,但身不由己。現在李宗仁回了北京,他的按鈕作用也完結了,說不定蔣介石就會要他的命。想到這裏,白崇禧決定以後深居簡出,處處小心。

  但人總有七情六欲,自我禁閉的時間長了,總是有點煩悶,白崇禧便帶著衛士去山裏散步。他們在山裏轉了一回,便坐著木軌搖車往深山駛去。這木軌是專門設置的一種旅遊軌道,旅遊者可坐著木軌車順山而下,駛往山裏,從來沒有出過事。白崇禧一行坐了兩輛木軌車,木軌車順山而下,風馳電掣,令人心胸暢快。不料前麵的一輛車駛過一座橋時,橋忽然斷裂,車子墜入河澗,摔得粉身碎骨。白崇禧坐在後麵一輛,衛士急忙刹車,哪裏能刹得住。衛士急了,一把把白崇禧推出車去,就在這一刹那間,車子駛上橋,墜入河澗。白崇禧爬起來望著山澗裏摔得血肉模糊的屍體,不由著渾身冒冷汗。他知道這是誰幹的,如果他摔死了,明天台灣報紙上肯定會登上條消息,說他白崇禧由於橋身朽爛,死於意外事故。

  從此,白崇禧更小心,很少出門,隻和服侍他的護士張小姐在房裏做愛。可是畢竟年大力衰,不得不吃補藥,行動組見有機可乘,乃密令醫生在補藥上作文章,這補藥果然有勁,白崇禧不禁高興起來。可是有天,衛士們發現白崇禧的臥室久閉不開,撞開門一看,白崇禧已經是撒手西去。醫生們聞訊檢驗屍體,都隻認為是用力過度之故,而都不知道是補藥作怪。

  周恩來為白崇禧誤入台灣,導致嚴重後果深為可惜。有一次和李宗仁談起往事,說起了白崇禧,周恩來說:“健公號稱小諸葛,但他就沒有把蔣看透。1949年他的老本都已在戰場上打光了,蔣一再請他去台灣,還能有什麽好事嗎?”李宗仁歎息一聲說:“是啊,當年我和思遠都勸過他,他就是不聽。自食其果。”

  李宗仁回國定居快半年了,心情愉快,成天忙於接待各方人士。但他卻沒有注意到,郭德潔女士的病由於興奮和參觀訪問勞累而轉重了,終於在醫院裏一倒不起,於此年年底辭世。李宗仁十分悲痛,周恩來親自料理喪事,安慰李宗仁。

  數年以後,李宗仁先生在北京病逝,終於如願以償地長眠於祖國的大地,所幸的是,他的好友和後繼程思遠先生,卻至今仍在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為實現他終生的夙願而奔走呼號!

  前台灣省“主席”吳國楨魂係祖國

  如果說李宗仁脫離蔣介石政權,隻是個曆史遺留問題的話,那麽,吳國楨,這位蔣到台灣後親自扶持的領導人,發展到公開與蔣決裂,則絕非曆史的偶然。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台灣問題就變得異常突出。蔣介石不顧美國的勸阻,想冒險“反攻大陸”,引起美台矛盾十分尖銳。在台灣島內,蔣介石極力排斥、打擊與美國關係密切的政治力量。1953年1月,受美國支持的吳國楨被迫辭去台灣省主席職務,以後又被撤銷“行政院政務委員”職務及開除國民黨黨籍。同年11月,與吳國楨關係密切的“總統府秘書長”王世傑被蔣介石免職。1955年8月,台灣局以“兵變”和“顛覆政府”罪免去留美的國民黨將領孫立人“總統府參軍長”職務。

  吳國楨在民國時期先後擔任過“漢口市長”、“重慶市長”、“外交部政務次長”、“上海特別市市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等要職。1949年12月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旋又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53年4月辭去台省“主席”之職,5月離台飛美。

  吳氏去美不久,台灣即以盛傳他套取巨額外匯為導火線,掀起一場風波,致其在美國登載“辟謠啟事”,連續發表激烈抨擊台灣當局的言論,把他與蔣氏父子之間的矛盾公開暴露出來。這便是轟動台灣的“吳國楨事件”。1954年3月,台灣當局宣布撤銷吳國楨“行政院政務委員”之職,並永遠開除其國民黨黨籍。

  吳國楨的晚年在美國大西洋邊的古城薩凡納度過。他一麵在大學任教,一麵著書立說,其英文史學著作《中國傳統》和英文小說《永靜巷》,曾風行美國。

  經曆過巨大創痛的吳國楨,仍然密切注視著國際風雲的變幻。在70年代,中國先後恢複了在聯合國的合法權益,同美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同日本實現了關係正常化。這一切,不能不引起他的深思。

  1982年,吳的長婿俞益元從國內帶回一張吳國楨與周恩來在南開中學結拜兄弟的照片,吳氏凝視亡龍英姿,憶及當年的兄弟情誼,不勝哀痛,百感交集,遂揮筆題詞:

  七十年事,今又目睹。

  約為兄弟,後來異主。

  龍騰虎變,風風雨雨。

  趨途雖殊,旨同匡輔。

  我誌未酬,君化灑土。

  人生無常,淚斷沙埔。

  1983年2月,吳國楨將此珍貴的照片翻拍後,連同題詞,轉贈南開老同學、曾任國民黨天津市“市長”的全國政協委員杜建時。信中,吳氏回顧了當年他與周恩來結拜“把兄弟”,以及共同學習,親切交往的情景。言詞之間,懷國思鄉,情深意切。

  杜建時迅速將照片和信件交由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楊拯民轉呈鄧穎超同誌,鄧穎超閱後交廖承誌副委員長閱處。廖承誌決定,由他出麵邀請吳國楨回國觀光。這一消息仍由杜建時寫信轉告吳國楨。

  遠隔重洋的吳國楨獲此信息後,感動不已。他在信中寫道:

  “這數年來,弟常得各方友好通信,鼓勵催促,回國一遊。弟皆避而不答,或敷衍了事。然兄與承誌先生此次正式邀請,隆情厚意,非比尋常。弟思之逾旬,若依例葫蘆,假辭推托,則不獨有失‘君子相見以誠’之道,且人以國士視我,我豈不可以國士報之。”

  “更有進言者,假使吾兄此次來函與承誌先生邀請在半年以前發生,弟亦不敢肯定本身答複能有如此之深切。所以然者,蓋以弟對中國前途失望,其年數幾與在美時間相等。絕望之後,忽顯曙光,恰在此半年間,弟對鄧小平先生之措施,無論大小,莫不留心……但對年來施政大綱,實感所見相同。若能照此方針,按步推進,不曲不折,既周且澈,一代堅持,一代繼行,不出二代,中華神州當可成為二十一世紀中世界上最富強康樂之一國。弟雖身入美籍,然仍炎黃血裔,能不為之欣然。”

  但是,吳國楨對於回國觀光,仍有一定的顧慮。他決定先派其長子、美國亞拉馬巴州立大學教授吳修廣和長媳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凱瑟?玲?約翰遜,先到大陸訪問,他在給杜建時的信中說:“弟意若能由吾兄轉陳承誌先生商洽一下適宜機構向其夫婦作一適當邀請,回國觀光,弟當囑其遵命不誤,事若果行,到時敬謁吾兄,請求指教,自在企盼之中。若承誌先生及其他當局能於公餘抽暇進而教之,不獨增進其對國家之認識,使其受益不淺,且可令其返美向弟表述一工,以為弟行止決定之一助。”

  吳國楨的來信和要求,迅由楊拯民副秘書長轉呈廖承誌副委員長。廖承誌當即批示:由北京大學邀請吳修廣夫婦來華講學。

  不料,正當此事在廖承誌主持下順利進行之際,廖承誌副委員長突然在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期間,於6月10日與世長辭。吳國楨聞訊,即自大洋彼岸來函,深切致哀。

  廖承誌逝世後,所遺吳國楨親屬來祖國大陸訪問事,由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楊靜仁負責處理。

  9月初,北京大學邀請吳修廣夫婦回國講學的具體安排已定,遂由杜建時詳細函告,並寄去新近出版的《鄧小平文選》一冊,使其進一步了解祖國大陸情況與黨的方針政策。

  10月中旬,吳國楨夫婦在結束了兩個月的歐洲之行,飛返薩凡納寓所後,接獲先期寄達的杜建時的來信與《鄧小平文選》。他懷著極大的興趣,認真閱讀了《鄧小平文選》。

  吳國楨在回信中告訴杜建時,修廣夫婦定於12月15日啟程,16日可到達北京。

  12月16日午夜,吳修廣夫婦順利抵達北京。杜建時與夫人李念淑去機場迎接。北京大學負責接待,安排吳修廣夫婦講學,並陪同他們遊覽了長城、頤和園等京城風景名勝。在此期間,因病正在休息治療的中央統戰部部長楊靜仁,委托平傑三副部長作為代表,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並宴請了吳修廣夫婦。接著,杜建時夫婦又邀請他們去家中作客。吳修廣夫婦表示對於國家所給予的熱情款待,深感滿意,並轉達了父親吳國楨對杜建時夫婦的問候;同時詳細詢問了杜氏的工作、生活情況。杜建時告訴吳修廣夫婦:國內形勢和政策都很好;周恩來夫人鄧穎超已任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她對吳國楨先生是了解的,也很關心。杜再次誠懇地希望吳國楨先生能在短期內回國觀光。以敘舊誼。後來,吳修廣夫婦又由政府安排,參觀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漢等城市。

  吳修廣夫婦到美國後,向吳國楨報告了來自祖國大陸的最新信息,進一步增進了吳國楨對祖國的了解和感情。不久,吳國楨即於1984年1月16日致函杜建時,信中說:“修廣夫婦到北京時,時值午夜,乃蒙兄嫂親往關照。修廣夫婦一月五日返美,雖以冗事及學校開學,未能來沙城(按即薩凡納)聚會;但在電話中業已暢談多次,並將其在國內時友人所贈書件寄來,故對其在各地觀光,厚承招待之情形,知之甚詳。修廣夫婦當分別函謝,弟謹專誠向兄嫂致銘感之忱。”

  在此基礎上,楊靜仁準備再次邀請吳國楨夫婦回國觀光。楊靜仁將這一想法同鄧穎超商量時,鄧穎超表示完全同意,並說:“吳國楨先生歸來,應由我來出麵邀請。吳國楨夫婦年事已高,歸來時應由子女陪同,以便路途照料。”遂決定由鄧疑超、楊靜仁聯名邀請吳國楨夫婦攜子女回國觀光。

  這一信息,仍通過杜建時去信轉達。吳國楨接信後,立即作複。信稱:

  修廣夫婦歸後,盛稱祖國進步狀況,及其接受隆重招待情形,不勝感謝,頃又得來函,示知鄧穎超主席與楊靜仁部長殷勤邀請,回國觀光,鄧主席更親囑帶兒女同來,以便隨侍。雅意深情,中民主銘感。弟雖已八十,尚稱頑健,惟內子身體素弱,對於萬裏飛行,未免心怯。且近患骨炎及胃病,延醫診治,稍見效果,一時更不敢遠離醫生。請代向鄧主席及楊部長敬致謝忱。

  吳國楨對於國家領導人的邀請所受感動,已躍然紙上,隻是因夫人黃卓群的健康原因,而不能立即成行。據此,杜建時又去一信,建議:“若兄欲歸國觀光心切,而因夫人有恙尚難成行,可否著夫人暫且養病,您由子女陪同返裏,爭取新中國國慶大典35周年紀念日前抵達北京。”這一建議,與吳國楨的想法正相吻合,他提筆複函:“於兄意見甚好,弟擬照辦,刻已有此準備。”吳國楨決定於9月份,即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三十五周之際,回到闊別30餘載的祖國大陸。

  5月,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了六屆二次會議,鄧穎超主席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杜建時,出席了此次會議,並列席了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會後,他隨即將會議關於發揚民主傳統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主張,寫信告訴吳國楨,俾其在歸國前夕,對於祖國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

  在吳、杜二人為吳氏歸國觀光事書信往返期間,吳國楨於3月17日、18日兩天,接受了著名作家江南的采訪。進行了12小時的長談,吳國楨尖銳地批評了“台獨”的觀點,他強調:“台灣是不可能獨立的,獨立沒有前途。”他認為:中國倡導“講信修睦”、“和為貴”,所以故宮的主要建築物,命名為太和殿、保和殿,一切在“和”的前提下前進。西方過分重視權利,忽視責任,在一部字典裏,沒有一個“讓”字,中國人具有忍讓的美德。他還根據新近從各方麵獲得的感受,興致勃勃地說:“現在中共有一個空前難得的機會,為國家、為人民、創造一個新的社會經濟製度,這一點,我寄予厚望。”

  可惜,吳國楨竟未能讀到杜建時那封將會令他更為鼓舞的信件。正當北京積極在籌劃如何盛情接待這位海外遊子的時候,82歲的吳國楨先生,於6月6日突然在美國薩凡納城的寓所病逝。噩耗傳來,使吳氏生前的同學、朋友以及他供職地方的人們,深感惋惜和哀痛。上海市長汪道涵致電吳夫人黃卓群女士及其子女,對吳國楨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鄧穎超、杜建時等,亦以南開校友的身份,致電吳氏遺屬表示親切的慰問。

  暮年陳立夫:道出台國民黨老人的心願

  號稱“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已經遠離政治中心,但他和其他元老們卻為兩岸關係專給李登輝上了一本。

  1988年7月14日,在國民黨十三大閉會後的中央評議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國民黨元老、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陳立夫以及包括蔣緯國在內的34位國民黨中評委聯署向國民黨中常會提出了一項議案,即《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建立共信;以投資共同實行國父實業計劃,建立互信,並以爭取大陸民心、以利和平統一案》。

  該提案的基本內容有:

  (1)中共應放棄四個堅持和武力犯台,並對中國共產黨拒絕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主張表示惋惜。

  (2)深信中國的統一是海峽兩岸及海外全體同胞的共同願望,隻是時間問題。但統一必須由中國人自己努力達成,其方式是以文化與經濟,而非武力,亦非第三者所願或所能。

  (3)欲謀求統一,必先建立共信,有了共信,互信乃生,互信生,自會團結統一。而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建立共信的最佳條件。

  (4)複興中華文化,“以倫理、民主、科學為綱,重振四維八德”,中共用四個堅持來凝聚全民,其力量要大千萬倍。這既為大陸人民額手稱慶,也與台灣的文化複興運動趨於同一方向而合流,如此進行,和平統一之門必將自然開啟。

  (5)“和平之門一開,則可進一步走向經濟互惠之途,台灣之財經科技的潛力,與在陸之人力資源,合為互惠之基礎,共同成立‘國家實業計劃推行委員會’,合力謀劃國父實業計劃之實施”。這樣,一則可以協助大陸人民解決經濟困難,二則可以奠定21世紀為中國人的世紀的經濟初基。

  (6)如果中共願與國民黨開誠合作,以平等及和平方式謀求中國自由、民主、均富與統一,從文化、經濟兩方麵率先實現,那麽國民黨願意向大陸提供50!100億美元之外匯資金,作分年長期低利貸款之數。

  (7)“苟能如此進行,則共信互信,自能建立,雙方在各方麵之敵對行為全部去除,進而作次一步政治整合之協商,根據總理‘和平、奮鬥、救中國’之大方針,逐步進行,則和平統一,乃為必須之結果也。”

  陳果夫、陳立夫兄弟是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之一,曆來以黨務專家、教育專家著稱,舊中國流傳“蔣家天下陳家黨”的政治歌謠,可見其當時的勢力。1949年逃到台灣以後,陳立夫像其他國民黨元老一樣受到排擠,遠離政治中心,潛心研究中國古文化。陳立夫與其他一些國民黨元老一樣,盼望祖國能夠實現和平統一。他雖一再聲稱不再問政,但對中國統一,他一直抱有期待和使命感,排斥分離的意識和傾向。陳立夫在國民黨“十三大”開會前就興致勃勃地自撰了這個3000多字的經濟援大陸的方案,從中國文化的四維八德講到海峽兩岸共同成立“國家實業計劃推進委員會”,親自一一找人聞署。在中評委員會開會期間,手邊還不時拿著案文,逢人便發。

  陳立夫經援大陸的主張一提出,台灣朝野為之震動,“立夫案”成為熱鬧話題,陳立夫等人頓時成了風雲人物。台灣東吳大學經濟係一教授對陳立夫等的行動表示欽佩,並稱之為“可喜的思想轉變”。台灣一家雜誌在《反共老人在做聯共先鋒?》的評論中說:“這位公眾形象裏長年滿口孔孟,‘道貴’高中中國文化教材的89歲反共守舊老人,一下子躍居為‘和平統一’的急先鋒,激進的程度讓國民黨中以開明自居的當權晚輩們瞠目結舌。”確實,身為國民黨三朝元老的陳立夫提出如此提案,很出乎人們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因為他代表著國民黨眾多元老盼統一的潮流,這也許是他為完成宿願的最後一搏。

  台灣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昭明在對陳立夫等人的提案表示讚賞的同時,指出台當局可比照經援東南亞國家的辦法幫助大陸改善公共建設。大陸同胞對陳立夫等34位先生這種謀求祖國統一的積極態度表示充分肯定。9月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評論員文章,對陳立夫提案作了積極的評論,認為這一提案盡管有些不適宜的提法,但主張祖國和平統一,提倡對話協商、互信合作,是令人感佩的。表示國共兩黨“隻要談起來,一切問題都好商量,問題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決”;“國共兩黨可率先就和平統一達成諒解,提出和平統一的方案,與國人共商”;“凡是為促進祖國統一提出積極、合理的主張和建議者,我們都表示歡迎,並願意與之協商合作”。並表示希望兩岸能在經濟、文化方麵開始實行合作,並願就此問題與台灣方麵在大陸、台灣或其他地方早日進行協商。

  陳立夫等人提議以50至10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大陸,顯然與台當局的三不政策相背離,因而遭到保守人士及當權人物的反對。就在7月14日的國民黨中央評議會上,中評委上官業佑即當場指出:這次提案與國民黨的大陸政策“完全相反”,作為口頭猶可,但決不能付諸實施。李登輝在7月底接見台立委環球考察團時,對陳立夫等人的提案也予以否定。

  盡管陳立夫提案未能付諸實現,但提案本身的意義,它對台灣當局的保守心態造成的衝擊以及對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心理震撼,都是不可忽視的。這項提案還表明了台灣與大陸的和平統一是大勢所趨,連一向被稱為保守的國民黨元老也開始尋找增進共識、促進和平統一的有鏟渠道。1988年8月20日,陳立夫在會見台灣中國統一聯盟代表時表示,他認為現在海峽兩岸,若通過合作而達到中國統一,中國必將在世界地位上壯大起來,發揮無比的影響力。他說,他的一生從來都是為著中國的統一、中國的命運而奮鬥。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的統一。這不僅是陳立夫個人的心願,也是許多國民黨元老的共同願望。

  毛澤東:“一定要解放台灣”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議簽字。

  1953年8月8日,美國與南朝鮮簽訂《美韓共同防禦條約》。

  1954年9月8日,美國在馬尼拉簽訂《東南亞集體安全防禦條約》,同時策劃與蔣介石簽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試圖荒謬地主張國際社會承認“兩個中國”,促使“台灣中立化”,並在9月15日的報紙中聲稱要保護台灣。

  為了粉碎美國及其追隨者製造:“兩個中國”,“台灣中立化”的陰謀,1954年7月23日,毛澤東拍電報給正從日內瓦回國途中的周恩來指出,為擊破美蔣的軍事和政治聯合,必須向全國、全世界提出“解放台灣”的口號,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一定要解放台灣》。

  第二天《人民日報》社論:《人民解放軍的光榮任務》中指出,人民解放軍的任務就是保衛社會主義建設,防止帝國主義侵略,消滅蔣介石殘餘集團,解放台灣。1954年8月11日,周恩來在中央人民政府第33次會議上作的外交報告中提出“解放台灣”的政治任務。

  為突出台灣問題,人民解放軍展開了第一次炮擊金門的戰鬥。9月3日和22日兩天,解放軍炮兵兩次轟擊金門。雖然每次炮擊隻持續一個小時(當時解放軍在福建無製空權,用以用密集的炮兵進行長時間炮戰),卻給予國民黨軍以警告性打擊。炮擊中又有兩名美軍中校被擊斃,引起了美國朝野一片喧囂。

  炮擊金門把台灣問題突出地提到全世界麵前,同時也迫使美國認真考慮金門、馬祖等沿海諸島問題。美國主張放棄金門、馬祖,而台灣當局則執意不從,並揚言,如果從金門、馬祖撤軍,將大傷士氣,台灣也將不保。美國脫身不得,便企圖經由聯合國或外交途徑安排兩岸實現停火,並慫恿新西蘭提出議案。這個議案遭到海峽兩岸的共同反對。

  在解放沿海島嶼問題上,中共中央根據朝鮮停戰後的國際形勢和當時人民解放軍的作戰能力,改變了首先解放金門的計劃,重新製定了從小到大,逐島進攻,由北向南打的解放沿海島嶼的方針,根據這一方針,大陳島被選定為解放沿海島嶼的第一個目標。1954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正式組建浙東前線指揮部,由張愛萍任司令員。8月31日,浙東前線指揮部在寧波召開三軍指揮員會議,討論與製定攻打大陳島的作戰方案。一江山島被確定為整個戰役的突破口。11月1日,解放軍空軍開始連續猛烈轟炸大陳島,海軍也出動到浙東海麵,於11月14日擊沉了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隻“太平號”驅逐艦。這樣,解放軍很快奪取了大陳島地區的製海製空權。

  美國這時擺出一副戰爭訛詐姿態,11月16日美國國務卿在記者招待會上聲稱,美國要用武力“保衛”台灣。而對這一威脅,解放軍一麵嚴格遵守“不主動惹事”的規定,不在海上主動攻擊美機美艦;一方麵絕不示弱,繼續以航空兵轟炸大陳島的國民黨軍。美國鑒於朝鮮戰爭的經驗,一直未敢采取攻擊行動。因此,11月30日解放軍總參謀長粟裕命令華東軍區,為了打擊蔣介石的賣國行徑,迫使美蔣炮製的《共同防禦條約》不包括大陳、馬祖、金門等近海島嶼,必須積極打擊敵人,決定於12月20日左右攻占一江山島。隨後,為了觀察國際形勢,特別是觀察美台《共同防禦條約》談判的進展,中共中央軍委有意延緩戰役發動的時間。直到1955年1月18日才發起進攻,當天即攻占一江山島。攻占一江山島後,解放軍火炮射程可覆蓋大陳島,再加上空軍的轟炸,島上的國民黨軍不僅無法堅持,撤退也有困難,隻好求助於美國的協助。

  一江山島解放後,美國加緊對台灣的支持,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1955年1月25日向國會提交《授權總統合作武裝部隊協防台澎地區案》(又稱《台灣問題決議案》)。美國國會以壓倒多數批準此案以及《美台共同防禦條約》。1月27日,美空軍第18戰鬥機隊從菲律賓調往台灣。28日,第七艦隊及航空母艦中途島號駛入台灣海峽。並竭力叫囂使用核武器為打擊手段。隨後,美國決定將大陳島的國民黨守軍撤回台灣,杜勒斯並在事先通知了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希望能勸說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軍撤退時不要加以攻擊。從2月8日起至12日,美國海軍的大量艦隻駛到大陳島護航。守島的國民黨軍2.5萬人並裹脅島上居民1.8萬人全部登上美國艦船,撤往台灣。接到蘇聯方麵轉達的信息後,彭德懷電示浙東前線指揮部:此事牽涉到國際關係,就讓他們撤退算了。當國民黨軍從大陳、披山、北麂山、南麂山撤退後,解放軍進駐了這些島嶼,從而完全解放了浙東島嶼,使國民黨軍在大陸沿海隻剩下金門、馬祖兩個大島。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