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章 漫漫香港回歸路!七一了卻故人願(4)

  預委會第一次會議前,由田紀雲副委員長主持了任命書頒發儀式。預委會全體委員神情莊嚴地走上前來,逐一從喬石委員長手中接過大紅燙金的任命書。這標誌著預委會正式開始履行全國人大常委會賦予的職責。

  喬石即席發表講話,他希望預委會全體委員“緊密團結,同心同德,全力協作,做好各項有關工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的成立創造條件”。

  當天上午,江澤民、喬石、李瑞環、朱?基等中央領導同誌接見了預委會全體委員,並合影留念。江澤民也講了話,其中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是:“預委會的成立標誌著我國在香港行使主權的準備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7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為香港平穩過渡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現在距1997年還不足四年時間,而香港平穩過渡和政權順利交接涉及到政治、經濟、法律、文教、社會等各個方麵的事務,如果等1996年籌委會成立了再著手進行,時間顯然不夠,因為需要預委會為籌委會做前期準備。”

  預委會的成立在香港各界引起良好反響,但也引起了一些錯誤的臆測。7月17日,魯平主任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他代表中國政府告訴在場的中外記者,預委會的任務隻是提出有關方案、意見、建議,供有關方麵決策參考,它沒有決定權,因而不會成為第二權力中心或“影子政府”,也不會幹預後過渡期的香港政府的日常管理,預委會不會代替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的工作,凡是涉及跨越“九七”或有關過渡的問題,原來需要由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討論的,今後仍然這樣做。

  魯平在這裏雖然不是做保證,但預委會的工作卻很快證明了他所言不虛,也證明中方成立預委會完全是放眼未來,並不是想搞小動作。

  預委會在成立後的兩年多時間裏,各專題小組對一些重大的、帶有緊迫性的以及香港人密切關注的問題展開了研究工作,並提出了初步方案和意見。比如,政務專題小組著重研究了香港公務員隊伍的穩定及有關製度的銜接等問題。社會及保安專題小組著重討論了居民出入境自由、永久性居民定義、特別行政區護照、退休保障製度等問題。

  為了廣泛地聽取港人的意見和建議,發動更多的愛國愛港的香港人積極參與過渡時期的各項事務,預委會第二次會議提議,增加預委會委員和港事顧問的數目,盡量把那些有不同背景的人吸收進來。

  從1992年開始,中國政府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和新華社香港分社兩家的名義,聘請了三批香港事務顧問共141人。另外,新華社香港分社還聘請了274人為第一批香港區事顧問,這些顧問們以對香港未來負責的高度責任感,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意見,起到了很好的智囊作用。

  1995年6月24日,預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有關事宜提出如下建議:

  1.籌委會於1996年1月成立。

  2.籌委會人數為126人至150人,其中香港委員占50%以上。

  3.籌委會設在北京,在北京和香港設立辦事處。

  1995年12月8日,預委會最後一次會議結束。為期兩天的會議,全麵回顧了預委會兩年多的工作,人們可以看到,預委會全體委員們做了大量具體的工作。他們的辛勤勞動將寫入香港回歸祖國的曆史中。

  1996年1月2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主任委員仍是錢其琛,副主任委員有王漢斌、安子介、霍英東、魯平、周南、王英凡、李福善、董建華、梁振英。在這九位副主任委員中,有五位是香港人:安子介是香港南聯實業董事會主席,霍英東是香港有榮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福善是前香港高等法院上訴庭副庭長,董建華是香港行政局議員、香港東方海外董事,梁振英是香港梁振英測量行董事兼副經理。

  籌委會的委員共有150人,其中內地委員有56人,主要是負責香港事務、與香港聯係密切的人士以及專家學者;香港委員有94人,涵蓋了香港各界,占籌委會委員總數的63%,大大超過了原來全國人大決定和香港委員不少於50%、預委會建議的多於50%的比例。

  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在接受香港記者采訪時指出,籌委會中香港委員比例的增大,很好地體現了中方“麵向港人,依靠港人”的方針。原來預委會的成員都加入了籌委會,這就保證了工作的連續性,有很大好處。

  1月27日,籌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籌委會副秘書長陳滋英主持了會議並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在回答有關中英合作問題時,陳滋英說,中國政府在香港問題上一向堅持“以我為主”的政策,同時我們也一貫主張並推動雙方在中英聯合聲明基礎上真誠合作。

  關於眾人矚目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問題,陳滋英告訴記者,按照基本法的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第一任行政長官必須年滿40周歲,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滿20年,在外國無居留權。由香港各界400名香港永久性居民組成推選委員會,再由該委員會通過協商後提出人選,然後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籌委會成立的消息傳到香港,引來一片歡呼聲。1月26日早晨,由香港九龍兩區各界協會和九龍東區各界聯合會合辦花車巡遊活動,改裝成花車的巴士,由尖沙嘴中間道出發,沿彌敦道西行,環繞九龍區,將喜慶訊息帶給市民。

  1月30日晚,香港各界在港島新光劇場舉行聯歡會,熱烈慶祝籌委會的成立,盛況空前。

  籌委會的成立也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注意。美聯社記者從北京發回報道說:“中國在1997年收回香港的計劃隨著一個強大的委員會的建立進入最後階段。”“籌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象征著香港回歸問題已進入實施階段。今後香港將逐步進入中國的保護傘下。”

  日本《讀賣新聞》的記者則注意到:“中國方麵把籌委會成立的日期定在1月26日,這正是1841年英國軍隊進駐香港島的日子,而且還把下次全體會議召開日期定在台灣選舉總統的投票日(3月23日),從而向國內外表明決心把與台灣統一作為最終目標。”

  經過兩天的會議,籌委會第一次全會在人民大會堂閉幕。在這次會議上,討論通過了籌委會的工作規則,決定籌委會先設推選委員會小組、第一任行政長官小組、臨時立法會小組、法律小組、經濟小組、慶祝活動小組等六個工作小組,並確定了各組的人員組成。

  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很快就開始正式運轉。開展和完成基本法規定的各項任務,如籌組第一屆特區政府,籌組香港特區的立法機關等,哪一樣也不輕鬆,但哪一樣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這裏我們不妨著重介紹一下文化專題工作小組提出的一些建議和做出的一些規劃。

  這個小組建議成立一個“香港同胞慶祝香港回歸活動籌備委員會”,由該委員會全麵籌劃香港回歸的慶祝活動。慶祝活動初步計劃在1997年6月30日晚開始,在港島、尖沙嘴等主要燈飾地區,華燈齊放。7月1日,在維多利亞港等地燃放焰火,慶祝活動期間,還要在部分公園舞花燈、開花市。此外,還要舉辦各種形式的文藝演出和體育競賽活動,競賽活動可命名為“回歸杯”“紫荊杯”等。

  這個小組還建議,為了永久紀念香港回歸祖國這一事件,可在香港建造一座紀念碑。紀念碑的建造方案可邀請國內外著名雕塑家設計或向社會征集,碑文可邀請專家撰寫,主要內容為記敘香港被英國割占和我國收回香港的曆史過程,以及我國政府對香港采取的“一國兩製”的方針政策。

  香港回歸紀念碑的奠基儀式於1997年7月1日或1998年7月1日特別行政區成立一周年時舉行。在儀式上將放飛1997隻由內地各省市送來的信鴿,它們在天空盤旋後全部向北飛回,象征香港的回歸,也象征著香港同胞與全國人民心連心。

  藍天、白雲、信鴿、紀念碑,這是一幅多麽和諧而美妙的圖畫呀!

  全國人民和香港同胞都在熱切地盼望著能早日目睹這一曆史性時刻。)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大有來頭。香港記者闖進軍事禁區,發現駐港部隊官兵訓練有素,而且禮貌周全。駐港英軍做好撤退準備,蘇格蘭高地警衛團第一營返回英國,中國銀行在香港發鈔。英國新任外交大臣表現出務實態度。

  近了,1997年越來越近了。中國為迎接香港回歸做的各種準備工作都在順利進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是組建駐港部隊。

  在深圳同樂邊防檢查站附近的一座小山下,有一座現代化的兵營,裝甲車在營內穿梭不絕,認真操練的士兵的身影隨處可見。

  這裏就是“九七”後駐港部隊步兵旅的深圳臨時駐地。

  說起這支部隊的來頭那可真是響當當的。它的主體是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時誕生的“紅一團”。從這支部隊中曾經走出過羅榮桓、粟裕、譚政、楊得誌等100多名高級將領,全國解放後,這支部隊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功卓著。

  同陸軍一樣,駐港部隊的海軍和空軍同樣大有來頭。海軍部隊的前身是成立於1959年的海軍獵潛艇某大隊。它的先鋒一號艇曾在萬山海戰中創造過中國海軍首次海戰的英勇戰例。近年來,這支部隊還多次圓滿地完成南沙、西沙、北部灣戰鬥執勤以及重大演習任務。

  空軍部隊的前身也是戰功赫赫,參加過西沙群島保衛戰等重大軍事行動,多次完成保障導彈、衛星等軍事科研的飛行任務。他們還擔負過中國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等專機、值班飛機任務。在營口地震、唐山地震、河南駐馬店水災以及大興安嶺火災等搶險救災中也作出過突出貢獻。

  這支部隊裝備精良,武裝直升機、巡邏艇等十分先進,但卻沒有配備重型、攻擊性武器。組成這支部隊的人員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幹部來自全軍100多個團以上單位,絕大多數經過軍事院校的正規培訓,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有的還是碩士畢業。戰士是在同等條件下擇優選拔的,但必須具備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

  早在1993年,中方就著手組建駐港部隊,這早已不是什麽秘密的。但直到1996年1月29日,它才向世人撩開神秘的麵紗。這一天,數百名香港特區籌委會委員、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港事顧問以及上百名中外記者,應邀前來參觀。

  駐港部隊司令員劉鎮武少將向來賓介紹,駐港部隊首重軍紀,營地采取封閉式,軍人不得擅自外出,他們須遵守特區法律,還不準經商。

  在戰士的宿舍裏,記者們注意到幾乎每個床頭櫃台上都放著一疊書,有《當代實用英語精華》《學英語竅門》《香港知識手冊》,還有《香港現行法律選編》等。

  記者隨意采訪了幾名戰士,發現他們竟然能用流利的英語、粵語和記者交談。

  1月29日之前,駐港部隊對外一直嚴格保密,駐地屬軍事禁區,不準拍照。1月28日那天,香港《東方日報》的記者來到駐地對麵的工地拍攝軍營照片,很快就被發現了,兩名中尉軍官帶領大約30名士兵跑過來,將他們帶進軍營。記者發現,這裏的官兵一個個訓練有素,而且禮貌周全。他們在檢查了記者的有關證件後,又向他們解釋了不準拍照的原因,便由那兩名軍官護送他們離去。臨分手時,那兩名軍官一起向記者敬了一個軍禮。

  回到香港後,這位記者立刻發了一篇報道,稱讚駐港部隊是文明之師、威武之師、正義之師。

  與此同時,英軍駐港部隊正在做好全麵撤離的準備。

  英軍駐港部隊有7000人左右,1994年下半年,蘇格蘭高地警衛團第一營便已返回英國,剩下的兩個廓爾喀營合並成廓爾喀步兵旅第一營。這支由大約900名精銳的尼泊爾人組成的部隊留駐到1993年。後勤基地支援部隊的人數也在相應減少,到了1995年,大約隻留下3000人。目前駐香港的三艘皇家海軍巡邏艇和皇家空軍威賽克斯直升機中隊都將留駐到香港移交。

  英軍在港的駐地有20多處,分散在港九、新界和港島。根據英軍所做的交還方案,英軍最後撤走時,將把這20多處兵營一部分交給中國,這主要是新界等邊沿地區的駐軍點;一部分交給特區政府,作為紀律部隊(即警察)等部門使用;還有一部分位於市區的,改為商業用地,這包括添馬艦海軍基地和窩打老道兵營等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