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風雨曆程,中共始終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同舟共濟,肝膽相照。在十四大召開前夕,中共廣泛征求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對中共十四大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認真聽取意見,並加以采納。在中共十四大召開時,又邀請各民主黨派的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就座在主席台貴賓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民革中央副主席彭清源稱,中共十四大具有曆史裏程碑的意義。被稱為“紅色資本家”的老資格實業家、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王光英表示,今後將發揮工商聯優勢,圍繞經濟工作這個中心,踏踏實實地開展各項工作。民建中央副主席萬國權說,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正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共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方麵有了很大進展……
時代在發展,科學在飛躍,中科院院長周光召代表講道:“人類在原子時代剛剛眨一眨眼,就進入了超導時代。信息、生物工程、宇航、核能等高技術生產突飛猛進。未來世紀,誰控製了科學技術,誰就控製了世界經濟。我們得加快呀!”一種多麽強烈的緊迫感!
廣東代表葉選平說,江澤民的報告中講了40多處“加快”,報告的總題目就是《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這是我們多年的希望,我們就是要以這個精神來指導工作。
一位延安時代的老黨員、老教授,請一位十四大代表給這次大會捎一句話:一定要抓黨風和廉政建設,否則我們黨就會垮台的。在十四大開幕式上,當江澤民在報告中談到懲治腐敗和端正黨風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是黨心所向,民心趨同。
老作家巴金說:“現在改革開放的新勢頭,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我相信我們的文學創作一定能突破‘左’的禁錮,進一步活躍起來,繁榮起來。”
《柏林日報》曾用這樣一句話看中共十四大:“迄今沒有任何一次黨代表會引起了這麽多的期望。”是的,一個走過了71年的風雨曆程,在世界風雲的變幻中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黨,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黨員,領導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並使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最快的黨,人民怎能不對她投以熱望,擁有熱望呢?
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中共十四大的光輝旗幟指引著中國人民向新世界挺進!黨的十四大以後,中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方麵加快步伐,經過五年的實踐,經濟增長速度年平均為11.6%,年度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隻有一兩個百分點,成為建國以來經濟增長最快、波動幅度最小的時期。
五年來的改革和發展實踐表明,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人們擺脫了許多思想上和體製上的禁錮,調動了各個方麵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正在發生巨大的曆史性轉變。
突破世界性難題
半個多世紀以來,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認定,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不相容,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所專有。改革以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製就是按照這樣的理論框架建立和運行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長期實踐告訴人們,排斥商品貨幣關係,排斥市場經濟,使社會主義經濟缺乏生機和活力,不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從而拉大了同經濟發達國家在經濟上和科技上的差距。這表明黨在過去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經濟規律的認識不夠科學和全麵。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改革開放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
通過農村改革,9億農民掌握了比較充分的自主權,變成了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這就為中國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隨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使“社會主義經濟隻能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標誌是指令性計劃”“指令性計劃是社會主義製度的重要體現”等公式,再也無法令人信服了。
改革開放以來,究竟什麽是推動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最深刻最持久的內在動因?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巨大的,正確路線的作用是巨大的,黨的各級幹部和全體人民的團結奮鬥作用是巨大的,而歸根結底是在所有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通過體製改革,解放了勞動者和企業的生產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就是保證這種生產力得以不斷解放的最深刻的基礎和內在動因。
中外經濟學者公認,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可以有市場經濟的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計劃與市場關係問題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具有極為重要的創新意義,突破了傳統的觀念和多年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這一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指導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曆史進程,為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
黨的十四大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地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了一係列深入的經濟體製改革,加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憲法》第15條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次寫進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幹問題的決定》,全麵係統地描繪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藍圖,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大大推進了一步。1995年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曆史任務,為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出了重大的戰略部署。
在過去5年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黨在帶領全國人民開拓前進的進程中進一步實踐著這一前所未有的偉大理論。
國民經濟出現了蓬勃生機
改革、開放、穩定、發展,這四個方麵相互依存,彼此聯係,似乎每個方麵都到達轉折階段,所以經濟專家認為,90年代中國經濟是世界上最為多變、複雜、難解的經濟。在黨的十四大之後,中國的經濟工作麵臨四大任務:一是要盡快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的主導地位;二是經濟發展要上一個新台階,要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完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結構升級;三是要迅速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四是要在重大轉變階段保持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基本穩定。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提出“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20字方針,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創造了開放促進發展,發展促進穩定,開放、發展與穩定三者共同推動改革的總體態勢。
以黨的十四大為標誌,中國經濟改革在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目標之後,由80年代側重突破舊體製轉向側重建立新體製,由注重單項改革轉向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由依靠政策推動轉向主要依靠法製推動。
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推進,使經濟體製和運行機製發生了一係列重大變化,給國民經濟帶來了蓬勃生機。
首先,宏觀經濟管理體製改革多管齊下,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計劃體製改革在改造現行計劃指標體係的基礎上,推出“宏觀調控目標”“預期指標”“國家公共資金和資源配置指標”三大類新型計劃指標體係,使計劃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財稅體製改革方麵,中國成功地完成了新舊財稅體製的平穩過渡,實現了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製,統一了內資企業所得稅,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法,調整了一些稅種。初步建立起了分稅製的基本框架,財政分級分稅體製已經落實到縣級。
金融體製改革穩步推進,改善並強化了中央銀行的職能,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分離、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轉變開始起步。
投資體製改革方麵,逐步建立法人投資和銀行信貸的風險責任,加強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宏觀調控;按照不同投資主體的投資範圍和各項建設項目的投資效益,開始將投資劃分為基礎性、競爭性和公益性三種類型,分別確定投融資渠道,建立資本金注入製度和相應的風險責任。
在外貿和外匯體製改革方麵,實現了匯率並軌,實行了外貿出口結匯和售匯製及新的外匯帳戶管理辦法。同時,國家改進了重要商品進出口配額管理,調整了關稅稅率,對部分出口商品配額實行招標。
其次,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為核心,積極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和城市綜合配套改革,解決那些影響全局的深層次問題。
國有企業改革在過去五年間按照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總思路,從“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四個方麵整體推進,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分期分批將大多數國有大企業依據《公司法》改製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同時抓好上市公司和現代企業製度試點。
二是確立了“抓大放小”的改革方略,通過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三是以“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為重點,抓好“規範破產、鼓勵兼並、搞好再就業工程”工作,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製。
四是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和住房製度改革,以糧棉為重點深化流通體製改革,加大投融資體製改革力度,為國有企業改革建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回顧過去的五年,讓人深切地感到,這是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全麵向縱深推進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國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關鍵轉折時期,其深遠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運行軌道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最重要的內在要求,就是市場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十幾年來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市場機製的調節作用日益明顯。
一是初步建立了市場形成價格的機製。在中共十五大召開前夕,中國90%以上的生產資料價格和農產品價格,以及95%以上的工業品價格已由市場決定。有關資料表明,中國工業產品十年來價格水平的波動,與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高度一致,如能源、原材料價格的變動調節了資源配置,從而調整了工業經濟結構,使過去製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得到了很大改善。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工業40大行業產品出廠價格及資金利稅率的對比分析,十年來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中國工業產品價格比關係逐步趨向合理,生產不同產品的行業出現利潤平均化趨勢。
二是在市場機製的作用下,社會資源的配置不斷得到優化。以企業改革為例,十年前中國開始探索城市經濟體製改革時,股份製企業這種社會財產組織形式就已出現並顯示了生機,由於人們受到股份製姓“社”還是姓“資”的困擾,國有企業股份製改革的步伐較慢,但是這一改革的試點並未停步;另一方麵,非國有企業的股份製改革,以及股份合作製改革的步伐較快。這些改革通過資產重組和產權多元化的形式,優化了社會資源的配置,使企業充滿了活力和生機。
三是以公司製為核心的現代企業製度改革使中國大部分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構造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微觀基礎。
四是一個統一開放、優勝劣汰、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正在形成之中。在法製下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手段。為此,八屆全國人大提出要在任期內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係的框架。據初步統計,四年多來,全國人大已製定頒布了大約40多個有關市場經濟方麵的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在新實施的經濟方麵的法律中,包括了公司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農業法、對外貿易法、審計法、預算法、勞動法、質量法、注冊會計師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一些基本法律。
中國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已引起全世界的矚目。世界輿論普遍認為,中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改革成功,是實現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新的經濟體製和運行機製解放生產力的作用在日益顯現。在市場機製的作用下,中國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建設在短短幾年間取得了很大成就,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和住宅建設投資明顯增加,發展勢頭強勁,我國經濟發展的“瓶勁”製約得到了明顯緩解。
1996年中國經濟非常出色的表現在國際上引起了普遍的關注,認為中國成功地抑製住了通貨膨脹。從國際評價宏觀經濟的四項基本指標看:1996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9.7%,這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通貨膨脹率從上年的14.8%降低為6.1%,而在1994年最高的通貨膨脹率曾經達到21.7%,經濟轉軌國家中控製通貨膨脹如此有效的國家十分罕見;失業率從總體上講也並沒有惡化,全社會的就業還在隨著經濟發展而擴大;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國家外匯儲備超過1000億美元,達曆史最好水平。而199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近幾年中國農業的連年豐收,更是中國經濟政策正確的有力證據。過去五年間,黨中央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十分重視,始終把發展農業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礎,相繼出台了一係列保護農業、加強農業的政策措施,使我國農業連年獲得創紀錄的大豐收,農村經濟全麵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農村市場空前繁榮。
中外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盡管中國經濟還麵臨眾多的挑戰,但是進入“九五”計劃以來,整個經濟開始進入適度快速和平穩發展的軌道,宏觀經濟運行環境進一步好轉,中央政府實施“穩中求進”的宏觀經濟政策已經取得成效。實踐一再證明,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全黨上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更加深化了,黨中央領導和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更強了。
中國開啟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先河,展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前景。盡管我國的各項改革還在積極的探索之中,但改革不斷向深層次推進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已經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奠定了堅實基礎。事實證明,隻要堅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走改革開放之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中國就一定會以堅實的步伐邁進21世紀。
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黨的十四大以來,中國按照鄧小平“三個有利於”(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大力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全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江澤民總書記在十四大報告中提出的“人民生活要由溫飽進入小康”的目標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格外關注人民生活問題。1982年他就尖銳地批評過去多年以來的毛病:“我們幹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30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隻有45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貧困狀態。這叫什麽社會主義優越性?”到改革開放實行了10年、成效大顯之時,他明確提出:“人民生活要在生產發展基礎上一步步改善。”鄧小平確定的這個政策,為我國把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確定了具體的目標,給人民群眾帶來巨大的實惠。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進一步闡述了鄧小平關於判斷各方麵工作的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於”的標準,指出“在我們這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裏,人民過上小康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五年來,隨著中國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衣食住行尤其是居住條件有了較多改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體育、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人民健康水平繼續提高。人們最具體的感受是,多年來我國的短缺經濟、賣方市場正轉向供需平衡。從1994年、1995年到現在,從絕大多數從事消費品生產的行業、企業來看,賣方市場逐漸轉向買方市場,多種產品生產能力出現供過於求的跡象,再加上規模經濟的發展,商品生產的成本逐漸降低,日益激烈的競爭使市場越來越活躍,商場貨架上真正做到了琳琅滿目。人們由此享受到的實惠就是,工業品在十四大以來的五年裏徹底取消了憑票限量供應,市場上可謂應有盡有。十四大召開的時候,代表們還需要向大會交糧票;而在近幾年裏,中國所有的地區都繼取消布票之後取消了糧票。這兩項對人民生活影響十分廣泛的票證的取消,實實在在地顯示了十四大以來我國市場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
居民實際收入的提高,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礎。
反映食品消費比重的“恩格爾係數”不斷降低,使人們用於食品等基本生活費用的比例日漸降低,有了更多的餘錢用於添置耐用消費品和改善文化生活。正是在十四大以後,中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從50%以上降低到50%以內。這意味著人們終於有一半以上的錢可用於食品以外的消費。這是在中國人的消費史上特別具有意義的大事情。1996年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降低到48.6%,比上一年又降低1.3個百分點,向國家確定的到2000年降低到45%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1996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達到4300多元,實際增長3.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00多元,實際增長9%,是近年來增幅最高的一年。從人們銀行存款的情況看,到1996年末城鄉儲蓄存款達38520.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