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35章 高舉社會主義旗幟!江澤民入主中南海(2)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還要不要繼續堅持?黨的十三大概括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還要不要繼續堅持?這是動亂過後,全黨、全國人民在冷靜思考的問題,也是全世界密切關注的問題。對此,十三屆四中全會旗幟鮮明地作出答複:“要繼續堅決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繼續堅決執行黨的十三大確定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必須毫不動搖、始終一貫地加以堅持,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必須堅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絕不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上去。”因為實踐已經證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錯誤在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不夠一貫,沒有把它作為基本思想來教育人民、教育學生、教育全體幹部和共產黨員。因此,黨的任務就是,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的要繼續堅持,失誤的要糾正,不足的要加點勁。”這也正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在處理這個最基本的問題時所采取的態度。

  針對一些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立場的人打著“改革開放”的旗號鼓吹“全盤西化”即鼓吹資本主義化的嚴峻現實,汲取以往趙紫陽所犯的把改革開放同四項基本原則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錯誤的教訓,江澤民在全會上強調指出:“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我們堅持貫徹執行的改革開放,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改革開放。作為鮮明的對照,那些頑固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所主張的,卻是以實現西方資本主義為目的,放棄人民民主專政,取消共產黨的領導,背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改革開放’。他們的‘改革開放’,中心就是資本主義化。這當然是黨和人民絕對不能允許的。”這個講話,劃清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改革開放”觀的原則界限,對於幫助廣大黨員和幹部全麵理解、自覺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保證我國的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全會對當前形勢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要求全黨特別注意抓好以下四件大事:一是徹底製止動亂、平息反革命暴亂,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進一步穩定全國局勢;二是繼續搞好治理整頓,更好地堅持改革開放,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三是認真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努力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的教育,切實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四是大力加強黨的建設,大力加強民主和法製建設,堅決懲治腐敗,切實做好幾件人民普遍關心的事情,決不辜負人民對黨的期望。

  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製止動亂、平息反革命暴亂這場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鬥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全會以後,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堅決地、全麵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一手抓治理整頓、深化改革,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黨的建設,認真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全國政治局麵迅速趨向穩定,經濟形勢逐步好轉,思想戰線出現新的轉機。

  兩代領導集體順利交接

  四中全會前後,鄧小平就曾多次表示:等新的領導班子一經建立威信,他就要堅決退出中央領導崗位,他希望大家能夠以江澤民為核心,很好地團結。他反複說明,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麵,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險的。幾個月以後,1989年11月黨中央召開十三屆五中全會以前,鑒於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已經卓成有效地開展工作,並逐步贏得了黨和人民的信任,鄧小平再次正式向中央提出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的請求,並表示要帶頭建立退休製度,結束過去實際上存在的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終身製。據此,五中全會於1989年11月9日通過《關於同意鄧小平同誌辭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的決定》,並決定江澤民為中央軍委主席。全會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的曆史功績,強調指出:“他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提出的一係列觀點和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全會要求全黨“一定要認真學習鄧小平同誌的著作,使它今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發揮重大的指導作用”。

  經過四中全會、五中全會,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第一代是自遵義會議以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了順利的交接,這對於保證黨的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這個事實,是黨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組織上堅強有力的明證。

  1926年7月的一天,江蘇古城揚州正是酷暑難熬的時候,江澤民與所有的嬰兒一樣,平平常常地降臨人世。他的父親叫江世俊,寫得一手好字,是朱自清的同學。江澤民是次子。

  他有一個叔父叫江上青,受過高等教育,政治思想活躍。由於江上青隻有兩女而無子,大哥江世俊便把兒子江澤民過繼給了弟弟,從此,江上青便成了江澤民的父親。

  對江澤民來說,江上青給他的政治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江上青曾就讀過上海藝術大學、暨南大學,在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參加進步學生運動,曾多次被捕,關押在上海提籃橋監獄、蘇州監獄等處,前後共有兩年之久。

  出獄之後,江上青的身影活躍在揚州、儀征等地,他的身份明裏是國文教員,暗中仍從事革命工作。1939年8月29日,他被一個名叫王仲濤的叛徒出賣,在武力衝突中飲彈身亡。他被安葬在江蘇省泗洪縣崔集。1982年春,泗洪縣為江上青烈士修建了陵園。

  在江澤民調北京,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後,1989年他一家老小赴泗洪為江上青的50周年忌日舉行了一個紀念活動。江澤民由於公務沒能參加,但他給妹妹訂了三條紀律:

  一、紀念活動,儀式從簡,不在形式,而在實際。

  二、地方工作很忙,家庭搞紀念活動,不要麻煩地方黨政領導人,絕不準任何親屬接受地方宴請。

  三、尊重地方幹部、群眾,所有親屬不能有任何特殊的表現和其他任何奢望。

  紀念儀式上,親屬們隻為烈士獻上了一個自備的花籃。

  江澤民沒有把江上青看做是叔父,不論在哪兒,他都說自己的父親是江上青。

  受江上青的影響,江澤民在上大學時便熱心於學生運動。他於194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主要從事地下工作。

  江澤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係,畢業後,長期在機械研究和工業部門任職。從上大學直到1955年,他一直生活在上海,在上海結婚成家。江澤民的妻子王冶坪也是江蘇揚州人,與江澤民從小青梅竹馬。

  1956年,江澤民奉命前往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學習。一年之後回國,可沒能留在上海,而是調往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工作,擔任動力處副處長,副總動力師,動力分廠廠長。

  不久,江澤民又調回上海,與家人團聚,擔任了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與此同時,全家人分到了一套房子,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全家團圓的願望。新房在上海曹揚新村。

  第二節 平民總書記不平凡跨世紀新型領導人

  62歲的總書記江澤民帶著自信的微笑登上主席台,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後第五位最高領導人,在他的前麵是毛澤東、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中央領導的日曆上是沒有節日假日,沒有星期天的。”“我與前任的老市長不同,我是一位平民市長。”江主席來到了連隊飯堂同大家一道就餐。

  江澤民是李先念的女婿嗎

  “六四”事件之後,一顆耀眼的政治明星在中國這塊古老而又新鮮、貧窮但無時無刻無處不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冉冉升起。他的名字叫江澤民。

  他是一個典型的江蘇人,肩體寬厚、額頭飽滿。在一副極具特色的寬邊眼鏡下麵,有一雙睿智的眼睛,一雙具有洞察力的眼睛。

  炎熱的夏天,北京人拚命吃著雪糕,喝著冰鎮汽水,或呆在有空調的辦公室裏不肯走出門一步。50年代十大建築之一的人民大會堂裏,一個非同尋常的會議正在召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

  會議的氣氛是非同尋常的,頭發迅速變白的總書記,往常喜歡操一口河南話的趙紫陽,今天神情不對,他似乎有些心事。參加會議的中央委員們臉上的表情也告訴人們:就要發生重大的變故,一個對全中國都有影響的變故。

  果然,會議開始了,當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會後離開人民大會堂時,他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共黨員了,但他享受退休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生活待遇。

  由於“犯了支持動亂和分裂黨”的錯誤,這位為中國改革開放也做了不少工作的河南人被中共中央撤銷了職務。當他走出人民大會堂時,他是感到輕鬆還是有些失落,這些人們就不得而知了。

  當趙紫陽離開中共最高領導職位時,62歲的總書記江澤民帶著自信的微笑登上主席台,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後第五位最高領導人,在他的前麵是毛澤東、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

  江澤民是李先念的女婿……

  這個莫名其妙的傳說如同空穴來風不知自何處誕生之後,在神州大地上傳播開來,有人甚至提供了不少細節,把這件事描繪得活靈活現、神乎其神,簡直就像是江澤民親口對他講的似的。

  江澤民真的是李先念的女婿嗎?

  江澤民站出來辟謠了。

  這個傳說在1985年江澤民調任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市時,已經開始流傳。當時江澤民聽到了這一傳說後,一笑置之,未予理睬。後來,這個傳說越傳越盛,流傳於中國並被一些好事之眾傳播到海外,於是乎“江澤民原係李先念之女婿”之類的粗黑字標語出現在港台報紙的版麵上來,弄得個不亦樂乎。

  江澤民站出來了,他在上海一次高級幹部會議上辟謠說,外間傳說我是李先念同誌的女婿,我今天鄭重其事地向各位說明,這純屬謠言,是無稽之談。

  江澤民的夫人王冶坪父親曾在上海經營一家中小型工藝美術品製作工場,收入雖不豐厚但家裏也不算困難,老人供女兒讀到中學畢業。江和王於解放後結婚,婚後生有兩子。江於1956自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實習歸國,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任副總動力師,後來調到上海任一機部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冶坪便隨丈夫一起調該所工作,起初任文書,後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此後,江澤民工作調動頻繁,王冶坪始終留在上海,直至退休。

  王冶坪在1985年以前的30年間,一直帶著兩個兒子同老母親居住在普陀區曹揚新村,那還是50年代江澤民在上海工作時電器科學研究所分給他的宿舍。王每天擠公共汽車上班,下班再協助老母做飯,過著相當儉樸的生活。她和同事鄰居的關係處得很好。直到1985年江任上海市長後,家才搬到康平路市委宿舍。

  新任總書記臉上的悲傷

  秋的中南海,美麗而清爽。秋雨把天洗得幹幹淨淨,令人心曠神怡,一簇簇的樹葉開始由綠轉黃,但依然飽滿厚實;微風吹來,湖麵上漣漪蕩開去,蕩開去,幾隻鳥兒幸福地啁啾著……

  江澤民乘車進入中南海,工作人員為他打開車門,將他讓進了那個幽靜的小院。工作人員有些奇怪地發覺,江總書記的眼角微微有些濕潤,心中不免納悶。

  江澤民同誌有什麽不愉快的事了麽?工作人員想不明白。

  原來,江澤民的哥哥江蟄君去世了。

  1988年初夏,江澤民去江蘇視察上海在那兒的三線企業――梅山煉鐵廠。由上海開往南京的火車上,他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看書上,在跟同行的三位隨員閑聊時,他說他到了南京以後,想順便去看望一下兄嫂。他的哥哥因患癌症,已住院了,但本人還不知道是得了絕症,要他們到時候說話留點神,言語間頗有幾絲淒楚之情。

  江澤民的哥哥是一位頗有造詣的學者。由於父親不幸早逝,家庭的擔子很早就壓在大哥江蟄君的肩上,為了把弟弟撫養長大,多年來他兄嫂一家承受了難以想象的重負和艱辛。然而,無論境況如何困難,哥哥江蟄君也從未放棄學業上的進取,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幾倍的心血終於成為一位學有所長的社會科學專家。新中國成立後,他供職於南京博物院。

  江澤民在上海任職期間,一位同誌曾問他:“有句古詩‘煙花三月下揚州’,這‘煙花’二字到底是指什麽?”江澤民想了想說:“這句詩大家都很熟悉,但‘煙花’的確切含義,我也解釋不了,這樣吧,你去問問我的哥哥,他是個文人,寫過書,在文學上比我強多了。”江澤民的哥哥聽了提問後,對“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詩作了解釋:“煙花,即柳絮似煙,桃花如雲。”博得眾人一致首肯,看得出江澤民對他哥哥的感情很深。

  其實,江澤民與哥哥並非在一家長大。少時,江澤民被家裏過繼給了叔父江上青做“兒子”,叔父隻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江澤惠、小妹江澤玲。

  到南京後,視察工作之餘,江澤民抽出一天時間,去醫院看望了哥哥,把他接出醫院到夫子廟玩了一趟。一日相處,他哥哥消瘦的臉上時常漾出絲絲笑意,江澤民與他哥哥手足情深,不料想這便是最後一次見麵了。

  第二年秋,他的哥哥江蟄君因病醫治無效而逝,享年70歲,此時的江澤民初赴北京擔當重任。

  江澤民得知哥哥去世的消息,他是多麽希望能抽出時間來到哥哥的靈前痛哭一場以表達對手足的痛惜之情,好讓哥哥在天之靈感到安慰。

  可是他不能。他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總書記,他已不再屬於他自己和他的家庭,他屬於中國人民,他是中國人民的公仆,是中國人民的兒子。

  “中央領導的日曆上是沒有節日假日,沒有星期天的。”工作人員這樣對有幸進入中南海采訪的中外記者這樣介紹。

  現在,江澤民無法親自為親愛的哥哥奔喪了,他派人送去一塊匾,以表達他的哀悼之意。

  江澤民就這樣送走了他的哥哥。

  總書記的故鄉情

  1990年2月1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江澤民與前來訪問的台灣著名作家陳映真一行親切交談,江澤民問陳映真:“陳先生祖籍是哪裏?”

  陳映真回答:“在台灣,我已是第八代了。”

  江澤民說:“我聽不出你有福建口音。你的普通話說得比我好,我還帶有揚州方言的尾音呢。”

  接著江澤民又說:“中國是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各地都有不少文物古跡。唐朝詩人杜牧的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寫的就是揚州。我小時候一直找這二十四橋,直到昨天晚上,家鄉來人告訴我說,二十四橋如今已經恢複了原貌。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你們到揚州看看。”

  三天後,2月21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江澤民接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總編輯朱克曼采訪時,又談起揚州。

  揚州曾舉行過一次盛大的產品展銷會,展廳正門上懸掛著一塊鎏金匾額,上麵鐫刻一幅江澤民的親筆題詞:

  古城揚州是我的可愛的故鄉。祝願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青春。

  江澤民在題詞中用了一連串美好的詞語,表達了對故鄉揚州的摯愛深情。

  揚州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在主要依靠水運的古代,便成了中國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的重要港埠,號稱“東方四大商港”之一。經濟繁榮,貿易頻繁,成為中國曆史上數一數二的奢華之地,一時間萬商雲集,樓台遍地,社會昌盛,人文薈萃。

  江澤民1926年出生在揚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祖父是江南一帶小有名氣的畫家,其父親和叔父也是當時較有地位的文人,而且,江家與大散文家朱自清有通家之好。

  揚州出名人,可是第一個著名的政壇人物,還算是江澤民。

  江澤民在揚州生活了十六七個年頭,江家原住在揚州東城的五穀巷內。

  江澤民的小學是在與五穀巷僅隔一條街的“東關中心小學”念完的。這所小學對麵即是揚州著名的古跡“瓊花觀”。相傳南朝時觀內有瓊花樹一株,天下無雙。據說隋煬帝三下揚州,就是為了觀賞這珍奇的“瓊花”。“瓊花”現已成為揚州的市花。

  江澤民的初中都是在揚州城西南的“育才小學”上的。“育才小學”過去不叫這個名,其前身是1888年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真理女學堂”,由女傳教士慕究理女士主持執教。該校創辦的初期隻收女生,目的是培養教會女幹部。學校開初隻設刺繡、聖經、鋼琴三個班,校規很嚴。用聖經故事傳播教義,從三年級開始設英語、國文等課,教師大都為美國女教徒。1904年,慕究理回國後病逝,為紀念她,學校改名為慕究理女子學堂。抗戰期間,揚州淪陷,學校改為兼收男女學生,並增設初中部,招收初中生,江澤民就是在此期間進校讀書的。這所學校的早期英語教育,對江澤民日後英語的造詣有很大幫助。

  江澤民的高中生活是在揚州中學度過的。

  1941年,江澤民考入赫赫有名的揚州中學。當時,中國教育界有個口頭禪:“北南開,南揚中”,揚中就是指揚州中學。揚中創辦於1902年,迄今已有90多年的曆史,已培養學生近3萬人,校友遍布海內外。以國家科委顧問武衡為首的12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都先後畢業於這所學校。中國運載火箭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黃韋祿,曾任美國政府校管會的首席科學家、現任國際原子能發展技術顧問湯琅孫等,更是揚中同學中的佼佼者。

  揚中還培養出許多政壇、文壇的人才,如著名作家朱自清、中共理論權威胡喬木、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的畢季龍、台灣前“經濟部長”趙耀東等。

  每年夏季,揚中招考新生,中國各地應考者蜂擁而至,遠至四川、湖南,近及江淮、蘇皖,人數之眾,旅店不夠了,當地居民便騰出自己的居室暫做“旅舍”,供芸芸學子投宿,情景之壯觀,使人咋舌。

  江澤民就是在那萬人翹首、百裏挑一的競爭中考入南方這所重要學府的。他於1942年至1944年在揚中上學。

  抗戰期間,揚中成了日軍的司令部,原揚中部分遷往上海租界,一部分逃往泰州。日軍後來讓出校舍,當地人又辦起揚中,仍名“蘇北公立揚州中學”。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也曾將此作其“市黨部”之類的衙門機構,後在社會輿論壓迫下,不得不遷出,讓揚中的師生回校複課。

  有這麽一段曲折反複的曆史,便培養了青年學生們的民族精神。江澤民說:“在揚州城外梅花嶺,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塚。塚前有一副對聯,叫做‘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就很能激發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他常常在梅花嶺下徘徊,憑吊“死而不倒”的民族英雄。

  江澤民在校讀書時,學習十分用功,成績大多名列前茅。江澤民活動能力很強,善講演,有號召力,能團結人,有學生領袖之稱。

  江澤民“出口成章”“妙語連珠”,是和他嚴謹治學的精神分不開的。他經常花大筆錢買書“文革”初期在武漢任職,盡管“讀書無用”橫行,但他的單身宿舍床上,有一半的地方留給了層層疊疊的書籍,外出旅行的路途上,他的大部分時間也是花在看書上。江澤民不僅愛看電機專業書,也喜歡看文學書,且記憶力極佳,再加上江南“詩書禮儀之邦”的滋潤,難怪有人要誤以為總書記是文科出身呢。

  今日揚州正以嶄新姿態,出現在改革開放的前沿,最具吸引力的是揚州的開發遠景。揚州地區資源豐富,各項建設興旺發達,外商到揚州投資日益增多,鐵路、港口、機場正在籌劃中。可以預見,名城揚州將以新的麵貌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平民總書記

  江澤民出任上海市長時,曾說:“我與前任的老市長不同,我是一位平民市長。”

  “平民市長”江澤民的意思是,他沒有扛槍打仗的閱曆,也沒有爬雪山過草地的資曆,雖然父親是一位革命烈士,但江澤民的生活還是跟普通中國人沒有什麽兩樣。

  江澤民40年代畢業於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學電機係。畢業後,長期在機械研究和工業部門任職,本人的職稱是高級工程師。

  在出任電子工業部第一副部長、部長的幾年中,他又掌握了有關電子方麵的專業知識。江澤民還能用英、俄語對話、寫作,看得懂羅馬尼亞、法、日文書籍。他還在外事、對外經濟管理部門以及國外工作過。

  但是,這位新市長在上海市八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當選後卻這樣說:“我長期在基層和中央部門工作,沒有地方、城市工作的經驗,特別是缺乏上海這樣一個大城市的工作經驗,今後要虛心學習。”

  平民市長自有平民市長的風采。許多江澤民的生活故事在民間和新聞報道上流傳、出現,一個個鮮活生動,饒有興味,又令人深思。

  江澤民是個愛惜財富的人,這在他對待糧食的事情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一次,江澤民在南京。一天早餐,招待所供應豆漿、饅頭、醬菜和每人一個荷包蛋,一位同誌因血脂偏高,平常不吃荷包蛋,這次照例不吃。江澤民吃掉了自己那份荷包蛋,便對那位同誌說:“一個雞蛋,有多少膽固醇?我看你偶爾吃一次,沒什麽關係,不然,豈不是浪費掉了嗎?”他又笑著說:“要不,你不吃,我把它吃掉吧,我還有點餓呢。”大家哈哈大笑,那位同誌在笑聲中開了戒,吃一個雞蛋當然不至於出什麽毛病。中午、晚上在招待所吃客飯,江澤民就像他多年來在家裏、食堂一樣,不喜歡桌子上剩菜,他自己帶頭,每頓都叫大家把菜吃光,不要浪費。

  江澤民愛惜糧食,就連他最心愛的小孩子“毛頭”也不允許例外。

  在家裏,江澤民最疼愛的,是他獨一無二的小孫子“毛頭”。有空的時候,他喜歡將孫子抱在懷裏,逗逗他,親親他。用爺爺的慈愛,多少彌補一點遠在大洋彼岸的大兒、兒媳未能直接給予“毛頭”的溫情,這使他自己被繃得緊緊的大腦神經也得到片刻鬆弛。

  不過,江澤民從不讚成對小孩給予過分的溺愛。“毛頭”長到一歲半,要進托兒所了,奶奶想把他放條件好些的機關托兒所。爺爺發話說:別讓他進機關托兒所,人家知道他是我的孫子,會另眼相看,這不好,還是放別的什麽托兒所吧,讓他從小跟普通居民的孩子打成一片。於是,“毛頭”就進了所在街道辦的“滬港托兒所”。

  家裏吃飯時,小孫子總是坐在他的旁邊,孩子年紀尚小,難免有米粒掉在桌上,爺爺就叫孫子把掉在桌上的米粒一顆顆撿起來吃掉。有時小孩子胃口不好,實在吃不下去了,江澤民就自己三兩口地把孫子的剩飯吃個碗底朝天。

  江澤民是個非常和氣的人,平易近人,但有一次,他卻非常例外地發火了。那是1989年初夏,江澤民的夫人因病住院。家中的保姆自小紅走後就斷了擋,這一來江家的生活節奏驟然被打亂了。市委工作人員為了讓王冶坪能安心養病,同時也讓江澤民能為家裏事少操點心,就一麵忙著幫他家找保姆,一麵決定讓行政處的一名小青年小楊去醫院照顧王冶坪。誰知小楊才去陪了一天,第二天江澤民就把行政處長叫到辦公室,很不客氣地訓了一頓,“今天,我要嚴肅批評你。我家屬住院,你派人去護理,看上去似乎是幫我忙,實際上是幫倒忙。假如單位有10個人20個人的家屬都生病,你都能派人去護理嗎?今後你叫我怎麽說?你這樣做是錯誤的。我家庭有困難,會通過我的小孩或家裏的姐姐妹妹來解決的。”這位處長申辯說:“機關職工生病住院,如家裏有困難,我們也派人去照顧的。”江澤民也許覺得剛才自己的火氣大了點,這才稍稍降低調門說:“對職工可以,對我就不能這樣,這個頭不能從我身上開。”

  這是江澤民同誌來滬四年對行政處同誌的惟一的一次嚴肅的批評。行政處長挨批的當天,就把小楊從醫院裏撤回來了。

  江澤民還是一個很有人情味兒的人,特別是與夫人相敬如賓,在他工作過的上海,流傳著江澤民為夫人喂飯的故事。一天中午,工作人員到醫院看望江澤民住醫院的夫人王冶坪,隻見江澤民正在病床旁為夫人一口一口地喂飯,吃的是醫院供應的病號飯:蛋花麵條,冬筍炒肉片。喂完飯,江澤民又輕手輕腳地把夫人從床上攙扶起來。陪她上廁所時,他溫存地對夫人說:“王冶坪同誌,你辛苦了一輩子了。你這次身體不好,家裏的事一切不用管了,一定要好好養病,把身體養好。”這天中午,江澤民是剛開完了一個會,飯也沒吃,就趕到醫院裏來的,等他告別夫人回家,時間已很晚。不少同誌知道了這件事都很感動:江澤民夫婦真是一對幸福的夫妻。

  江澤民在上海工作的時候,江家的副食品供應,是由管理科代辦的,油鹽醬醋、肉魚禽類,基本上都按市場價買進,都有發票,一個月結一次賬。江澤民經常叮囑他們,不要去弄什麽便宜貨,不要專門去搞什麽東西,市場上有什麽就吃什麽,為他代購什麽他就吃什麽。他還關照工作人員說:“我在上海工作,有時稍不謹慎,便會造成不好影響。上海群眾來信多,這是件好事,說明上海工人階級力量強、覺悟高。我們要向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學習,他們是戰爭年代打出來的,有各種豐富的工作經驗。我們要做好三條,一是以身作則,二是集體領導,三是群眾監督。你們在我身邊工作的同誌,千萬不要幫倒忙,你們不但要為領導服務,更重要的是要起監督作用。”有一次,管理科跟江家結夥食賬時,王冶坪聽說上個月吃掉500元,嚇了一大跳,就把一個月的訂菜單、發票都拿過去仔細看了一遍,然後說:“一個月吃掉500元,這樣下去怎麽了得?豬肉吃太多了,要限製一些。小品種也要減少,以後多來點大路菜。”

  江澤民到北京就任黨中央總書記後,有幾次回到上海,頭一次是跟市委交接工作,報紙上登了消息。他來上海幾次,沒住賓館,沒搞宴請,仍住在家裏,吃在家裏,跟過去沒什麽兩樣。

  他頭一次回到上海時,老同事們問他:“你現在更辛苦了,回上海是客人了,在生活上可有什麽要求?”

  他說:“沒什麽要求,一切像過去一樣。”

  老同事們說:“你已離開上海了,上海也是你的家鄉啊,你想吃些什麽,就說吧,換換口味也好。”

  他想了想,最後說:“上海有幾樣小菜特別好吃,一樣是毛豆、青椒炒肉絲,一樣是涼攔茄子,茄子涼攔了特別好吃,還有,上海的雞毛菜也很好吃,這幾樣東西,可經常為我家代購一點。還有,揚州的‘獅子頭’也很好吃,我最喜歡吃,也帶一點。”

  王冶坪在一旁說:“揚州‘獅子頭’太肥了,你還吃肥肉啊?”

  江笑笑,做出無可奈何的表情說:“好,好,王冶坪同誌不讓我吃,那就不吃吧。”末了,他還要他們代購一點活魚。

  他的這點要求,簡直算不上是什麽要求,無非是幾樣很普通的家常菜嘛,確實跟他沒去北京前一個樣。至於代購的開支,也依然像過去一樣,跟他家裏結賬,有一分算一分。

  他這趟回上海,把駕駛員、警衛員等過去身邊的工作人員,連同為他購菜送菜的工人師傅、為他家幫忙燒過菜的夥房炊事員,都一起請到家裏,熱熱鬧鬧、開開心心地吃了一頓飯。第二天,他還跟這些同誌合影留念。這對於江澤民本人固然也是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這對於這些普普通通的機關工作人員來說,更是留下終生難忘的與一位極平常又極不尋常的人物相處四年的美好記憶。

  江澤民到底會幾門外語

  江澤民到底能講幾門外語呢?說法不一。這引起很多人的興趣。

  比較一致的是,江澤民精通英語和俄語,有人說他能夠用流利、嫻熟的英語與外賓直接對話,能夠用英語和俄語寫作。他在外事、對外經濟管理部門和國外工作過,他粗通羅馬尼亞文、法文和日文,能看懂這三種語言的書籍;有的報刊說他會的是英、俄、法、羅馬尼亞語。總之,江澤民是一位精通外語,開放型、世界型的領導人。

  江澤民的書確實不少。古今中外,經史文哲,少說也有二三千冊吧。工作人員為他做了好幾個書櫥,原以為足夠他放的了,結果還是堆砌得滿滿的。在上海工作時,市委大院裏,藏書最多者,首推嗜書若渴的汪道涵,其次,便是江澤民了。

  那麽多書,絕非隻是擺設,從早到晚,公務之餘,隻要有一點時間,除了聽聽音樂,逗逗孫子,他大多用來看書。遇上出差,他也總往隨身帶的包裏裝上幾本,一上火車便一書在手,分秒必爭。他的知識麵很廣,外語也有相當的水平,在“文革”中學《毛澤東選集》他讀的就是英文版。有一次他與上海的大學生對話,有學生大談美國的《獨立宣言》如何如何,江澤民說你仔細讀懂了《獨立宣言》沒有?我倒是可以用英語把《獨立宣言》都背出來。工作人員為他訂了《華盛頓郵報》等幾份英文報紙。他提出還想看一份俄文報紙,於是工作人員又補訂了《真理報》。

  鋼琴、笛子、男高音

  冬到中南海。

  一場大雨正紛紛揚揚地下著,很快就把窗外的世界裝扮得潔白一片。江澤民在大辦公桌上批改了一大撂文件之後,伸伸胳膊,活動活動腰,好舒服啊。

  “噢,下雪了。”江澤民看著窗外紛紛揚揚的雪花,心裏很高興,這一場雪過後,北方冬麥區的災情又該大為好轉了,下雪就是下糧食啊!

  他推開椅子,走出辦公室,來到另一間屋子裏,看著依牆而立的那架鋼琴,嘴角露出了愉快的微笑。這是一架聶耳版鋼琴,立式的。看到這架鋼琴,江澤民想起了這架鋼琴的來曆。那還是在上海工作的時候,他喜歡音樂,自己也能彈一手鋼琴,多年來一直想買一架鋼琴,可是由於家裏人口多,開銷大,積不起錢,一直沒買成。有一天,王冶坪下了狠心,把到期的存折都拿出來,又向在上海的親戚借了點,湊足2000塊,這才買了一架聶耳牌立式鋼琴,了卻了丈夫多年來的一樁心願。

  江澤民是學理工的,畢業後不久就搞起了行政工作,他還又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才子,這真應了揚州自古多才子的俗語了。他興致好時,能用渾厚的嗓子引吭高歌,聽過江澤民唱歌的人說,江澤民還是個挺不錯的男高音呢!

  除嗓子不錯和擅長彈琴以外,江澤民還會吹笛子,對繪畫書法也頗有鑒賞力和愛好,隻可惜,他的業餘時間太少了。

  現在,他忙裏偷閑,打開琴蓋,準備即興彈奏一曲。

  他先試彈了幾個音,不錯。然後就即興彈奏起來,一股清澈優美的鋼琴聲就這麽從屋裏傳了出去。

  “總書記彈鋼琴呢!”院子裏的工作人員聽到鋼琴聲都高興起來了,“他是該好好休息休息了。”

  江澤民此時完全沉浸在鋼琴曲詩一般的意境之中,他眉飛色舞,儼然是一位專心致誌的藝術家。

  一位工作人員急匆匆走了進來,他手裏拿著一份急需總書記指示的文件,聽到琴聲,他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悄悄走到門口,站在那裏,看見總書記彈得那麽沉醉,那麽專心致誌。

  “拿來吧。”江澤民停住了在琴鍵上飛舞的手指,把臉轉向工作人員。

  作為一個總書記,他犧牲了自己多少生活樂趣。

  他也受物價上漲影響

  一道厚實高大的紅牆,把中國的領袖與中國的普通老百姓隔離開來。牆外的老百姓總是這樣揣測,裏麵住著的高級幹部們該沒有普通人那麽多煩惱吧,譬如說,物價……

  其實,在中國土地上生活的人有誰能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呢?江澤民也不例外。

  江澤民在上海時,特別喜歡到市場上去走走。看看菜價和供應情況等,耳朵裏自然也直接聽到了來自顧客的各種各樣的牢騷、議論。有一次,他對工作人員談起物價問題,兩手一攤,不無感慨地說,物價上漲,老百姓罵娘,我也有同感啊,隻是我不好罵娘,誰說我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我家裏的情況你們都知道,這麽多人都吃我的、刮我的,有什麽辦法呢?隻好過去葷菜吃多點,現在葷菜吃少點了……

  果真如此嗎?的確如此。

  江澤民夫婦一個月的收入,工資、獎金、津貼等加在一起收入並不算高,十之七八,都被全家近十張嘴吃掉了。因為吃飯的人多,菜的品種花樣也就難以講究了,早餐通常是家裏燒點稀飯,食堂裏買點包子或饅頭,中午隨便吃點,晚餐一般為一葷三素,逢到周末,有時叫保姆去食堂買一隻烤鴨,這已算是改善夥食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