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7章 洪水激蕩中南海!抗災賑民創奇跡(2)

  楊振懷說:“已運去救災食品,有些群眾吃鹽水煮麥粒,吃不上菜。”

  李鵬總理指示,盡最大可能多運食品。

  楊振懷又說:“安徽排澇急需草袋子。”

  田紀雲副總理立即說:“盡快決定做一批草袋子。”

  李鵬又問道:“長江的情況怎麽樣?”

  楊振懷匯報:“長江底水高,漢江正漲水,就怕兩個水碰頭。”

  李鵬和田紀雲都沒有發話。過一會兒,李鵬若有所思地輕聲說:“長江值得注意。”之後,李鵬又問起了太湖情況,楊振懷把太湖泄洪的情況簡單地告訴了總理。總理點點頭。當總理的車馳回中南海時,已是中午1點。

  就在這天晚上,安徽省委書記盧榮景、江蘇省長陳煥友相繼接到了國務院總理李鵬打來的電話。在詢問了災情之後,一再強調要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盡一切努力安排好群眾生活。總理問他們最需要什麽,盧榮景說災民需要帳篷住進去。省長沙啞的聲音有些動情。

  放下電話,李鵬立即讓秘書找來國務院的兩位同誌,要他們馬上設法解決帳篷問題。12小時之後,7月16日,300多頂帳篷帶著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從北京運往災區。國務院還下令各省,運輸途中,嚴加護送。

  長江兩岸,一頂頂帳篷被搭了起來,整齊有序地排列著。每一頂帳篷都寬慰著一個家庭,人們進進出出,淘米燒火,歡笑和嬉鬧回到了災民中間。

  如果此刻,從直升機往下看,你一定會對這龐大的“帳篷工程”發生驚歎:中國又創造了一項奇跡。

  暴雨在傾瀉!

  洪水在咆哮!

  國務院辦公廳的電話不曾有掛機的時候。

  中南海情係災民!

  江澤民說:“千萬不能讓群眾喝生水”

  6月的北京,暑熱已悄悄地向人們襲來,喧鬧的街道給人帶來一絲煩躁的感覺。上下班的市民們來去匆匆,外地遊客也不像春遊時那樣悠然自得,也許人們都知道了:中國的南方正經曆著一場可怕的洪水災難。

  此刻是6月下旬的一天,夜深人寂,白天那種逼人的暑氣已漸漸散去,人們睡得安穩、香甜。沒有人能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卻仍然坐在他的辦公室內,緊鎖著眉頭深沉地思考,南方的災情使他難以入眠。

  一聲蟬鳴打斷了他的思緒,他拿起電話首先給安徽省委書記盧榮景打了電話,詢問淮河兩岸的情況。10分鍾後,他又撥了一個號碼,這是浙江省委書記李澤民辦公室的電話,他問道:“大浦閘放水泄洪以後對浙江有多大影響?”李澤民的回話簡短,總書記的臉色更加陰沉。之後,他又分別打了幾個電話。

  又是長時間的思索。終於,總書記決定:自己親自去災區。

  7月7日,安徽,暴雨濫下,河水猛漲,災情還在上升。這時,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及隨從人員跨上了江淮大地。

  車在淮北大堤上緩緩行駛,江澤民把頭伸出窗外,他看見左邊是汪洋一片的淮河幹道,右邊是看不到邊的內澇積水。

  車行一個多小時,總書記很少說話。前麵是災民臨時住的窩棚,三三兩兩往遠方延伸,不少窩棚前的土灶正冒著煙。總書記命令停車。

  江澤民走下車,所有的人也都跟著。此時,雨停了,地卻泥濘不堪。

  安徽省委書記盧榮景正要向群眾報告總書記來看望他們了,群眾卻先發現了來的是誰。一個四十來歲的漢子最先喊道:“領導來了!”他愣了愣神,又驚訝地喊:“是江澤民總書記來了!”

  “總書記來了!”樸實的災民一邊口中念叨,一邊擁了過來。孩子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也跟了過來。

  江澤民迎著群眾走過去,一邊說道:“你們受苦了!”“同誌們受累了!”

  一位老人激動地伸出手,又趕緊要縮回去,江澤民握住老漢的手,深情地向他表示問候,老漢的雙手激動地顫抖著,說不出話。半晌,抽出手來,用袖子擦擦眼淚。

  江澤民走向一個帳篷。路很不好走,稀泥很深,他的膠鞋上已布滿了泥水,綠色的軍褲上滿是泥點。

  帳篷的開口很低,江澤民躬身走進帳篷,他的腳滑了一下。

  帳篷內,一個老人和一個很小的孩子躺在床上。老人掙紮著要起來,總書記要她躺下不要動。

  “家裏還有糧食嗎?”總書記問。怕老人耳朵不好使,他放大聲音。

  “麥子淹光了,有政府救濟糧。”老人回答。

  看到床邊櫃子上放著一杯水,江澤民又問:“吃水幹淨嗎?”話是問旁邊的傅錫壽省長的,老人搶著說:“用政府發的漂白粉打過,幹淨,能喝。”

  江澤民點點頭,看到孩子,又問到是不是病了,看病方不方便。老人說沒病,鄉長說醫療隊就在壩埂上,是縣裏派下來的。

  “千萬不能讓群眾喝生水!”這是江澤民第二次對縣領導講這話。

  淮河水波濤洶湧。江澤民登上抗洪指揮艇,白色的小艇劇烈地搖晃著。人們有些擔心,總書記卻命令開船。群眾都站在堤埂邊看著指揮艇離去。

  指揮艇在淮河上慢慢地行駛、巡視。

  江澤民在安徽災區停留了兩天。7月8日離開安徽前往浙江。

  陪同總書記去浙江的,除了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還有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溫家寶。

  飛機在風雨中飛行,搖搖晃晃地降落在杭州機場。

  一下飛機,江澤民就指示浙江省長葛洪升,不作停留,全體人員立即前往嘉善,現場指揮抗災。

  兩輛麵包車馳向杭嘉湖地區。

  總書記心裏最牽掛的是杭嘉湖災民。

  為了保護蘇、錫、常工業重地,中央、國務院決定開啟太浦閘為太湖泄洪。滾滾的太湖水飛瀉直下,衝進杭嘉湖平原,刹那間,農田、房屋、耕牛變得無影無蹤。為了全局,杭嘉湖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杭嘉湖還有近6萬人無家可歸,總書記放心不下。

  此時的浙江,一會兒大雨傾盆,一會兒高溫暑熱。

  嘉善縣內一片汪洋。

  麵包車找不到一塊沒水的地方,隻好停在一個淺水處。幾雙穿著深筒膠鞋的腳站到了水裏。

  外麵的行人不多,幾個年輕人邊走邊用腳玩著水中的漂浮物。有的人注意到麵包車和車上下來的人,慢慢地想走過來。

  這兒沒有什麽住戶,兩座工廠緊挨著。江澤民總書記說,進工廠去看看。於是,一群人趟過積水向工廠走去。積水淹沒了腳麵。

  這是一個紡織廠,一台台紡織機器整齊地排列著,機器都沒運轉。當班的女工正在用盆向外淘積水,車間門口被草包墊得近半米高。那種鐵盆和水泥地摩擦發出的聲音從各個車間傳出。

  江總書記一行跨進車間門檻,忙碌的工人抬起頭,他們做夢也沒想到,國家總書記竟會突然出現在車間,站在他們麵前。

  江澤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工人們表示慰問,還詢問了幾位女工家裏和孩子的情況,女工們連聲說“蠻好!蠻好!謝謝總書記!”

  大約50分鍾以後,麵包車調轉車頭向西塘鎮駛去。

  沈道村,一個普通的小鄉村,平日裏雞鳴犬吠,嬉戲歡鬧,典型的江南富裕村。現在,大水吞噬了一切,房屋隻露出半截,村民們全住進了窩棚。

  8日下午1點,沈道村村民丁誌林一家剛吃過飯,江澤民一行國家領導人走進了他家的帳篷。

  八仙桌前,江澤民和這位憨厚的農民拉起家常。總書記問他承包多少土地,年收入多少,受災情況如何,有沒有想過怎麽補救等等。丁誌林一一作了回答,起先還很緊張,後來便滔滔不絕地說起來。

  帳篷內,先前的那種拘謹氣氛消失了。

  “我同你交換一個看法怎麽樣?”江澤民微笑著問丁誌林。

  “江總書記有什麽問題?”丁誌林說。

  “這次洪澇災害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育,就是水利建設搞不好,農業基礎就不穩固。所以嘛,必須大力加強水利基本建設,才能保證農業的穩產、高產,你認為如何呢?”

  “總書記的意見我完全讚成。早要是搞起來,就不會像今天這樣遭災了!”丁誌林感歎地回答。

  “是啊,這件事關係到百年大計。隻要我們充分發揮國家、地方和農民個人三方麵的積極性,共同把這件事辦好了,那麽農業生產就有了可靠保證,用上海話講就是‘篤定’了。”江澤民的話既認真又幽默。

  幾天來,總書記第一次顯得有些輕鬆。

  7月9日,以江澤民為首的國家領導人又出現在青浦縣段的太浦河堤岸上。

  堤岸正在加固加高,由於加固都是在水中進行的,泥土被泡得很軟,踩在上麵拔腳都很困難。

  對江澤民總書記的到來,青浦縣陳塘鎮的人並不感到意外。1988年,青浦縣在發展經濟遇到困難時,身為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就親自來陳塘鎮鼓勵他們創辦特色經營,還視察了他們的網箱養魚技術。今天,青浦人為顧全大局受災慘重,江澤民總書記一定會來看他們的。看到總書記,陳塘鎮的人大部分都激動地流了淚。

  這一天沒下雨,天卻熱得出奇。

  總書記身穿白短衫,黃軍褲,滿臉的汗水。隨行的一位同誌遞給他一頂草帽,他擺擺手示意不需要。

  也許是體察到了人們內心的委屈,江澤民拉著陳塘鎮鎮長的手對群眾說:“你們很了不起,國家也會照顧你們的,你們要體諒縣委、縣政府。縣委、縣政府要服從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也要服從黨中央、國務院。國家是個全局!”

  江澤民講的是一口流利的上海話,陳塘人備感親切,大家點頭表示理解。

  7月9日,江澤民總書記一行到達蘇州,了解災情,看望災民,慰問了在胥門變電站搶險的軍人。

  江澤民指示一定要盡全力保住電站。

  在一個工程師家裏,江澤民抱起繈袍中的孩子,問這問那,問得很仔細。

  1991年7月28日,暴雨襲擊了天津,天津告急。永定河的大堤上又出現了江總書記那高大的身影。

  忙碌的國家機關

  翻開中國地圖,它由23個省、3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組合而成。然而,1991年的大水使中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遭難,損失慘重。

  一些國家機關停止了一切日常工作,全部轉向抗洪救災。氣象局、水利部、民政部、交通部、郵電部、物資部門等等全力以赴,投入到緊張的抗洪救災之中。

  國家氣象局。

  在北京眾多的國家機關中,國家氣象局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部門。中國的老百姓因關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關心氣候和天氣的變化,卻很少有人知道發布天氣、氣候信息的國家氣象局的存在。北京的市民雖然知道有這麽一個國家機關,可能是因為它與國家政策性的東西相距甚遠,因而很少關注和過問。

  然而,1991年,中國出現了百年未遇的大水災。國家氣象局成為全國矚目的中心。中國上至國家主席、總理,下到平民百姓都期盼著能從那裏發出一些讓人定心的好消息。比起其他國家機關,國家氣象局當時的任務是異常的艱巨。

  自4月份以來,國家氣象局便處於高度緊張階段。5月1日,第11屆世界氣象大會在日內瓦召開,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主持開幕式。會議期間,國際權威人士大談地球日漸升溫,氣候變化異常,“厄爾尼諾現象”就要發生。鄒競蒙局長的心提了起來。他帶著顧慮回到北京,立即指示全體工作人員嚴陣以待。

  果然,5月19日,江淮地區汛期提前到來,特大的洪水出現了。

  國家氣象局,按照往常,負責氣象預報的部門、機關管理部門和行政後勤部門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一線最重要,二、三線次之。現在,非常時刻,所有人員全部進入一線工作狀態。

  機關管理部門負責全局,氣象預報部門全天不休息,它的辦公室的門也全天開著。同時,他們還監督後勤部門的服務。後勤部門也自覺地動員起來,食堂設了快餐飯盒,還破例增設夜餐,每到深夜,他們的餐車便被推到值班室,飯送到值班工作人員的手上;夏天高溫酷暑,醫務室醫生每天兩次來辦公室巡診,送來藥品;此時,電話和供電最為重要,局裏特調整派責任心強的同誌專門負責,還一再囑咐他們不得有誤。

  人民感謝國家氣象局的所有工作人員,而這些工作人員卻永遠忘不了1991年6月14日的那個夜晚。李鵬總理指示氣象局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淮河流域15日的降雨量給以預報。

  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意識到,他們要完成的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

  氣象局的會商室裏,燈火通明,所有權威人員都在最短的時間到達了。一個緊急分析會正在召開,人們帶著一種緊張的心情在分析著各種圖表和數據,操作微機的按鍵聲一直響個不停,空氣緊張到了極點。

  汗,順著人們的臉往下淌。終於,他們都抬起了頭。分析結果出來了:淮河流域雨勢將減弱。22點,氣象局副局長駱繼賓把結果匯報給了李鵬總理。

  預報雖然作出去了,但大家都沒離開會商桌,先前的緊張感絲毫沒有消退,他們似乎想坐到天亮,親自證實預報是否準確。

  根據這個預報,當夜,國家防汛總指揮部決定把開閘泄洪時間推遲七小時,到15日早晨8點。

  蓄洪區的一萬多群眾,在這寶貴的七個小時內全部撤出,沒有一人傷亡。

  水利部。

  在這一次的抗洪救災中,最重要的機關要數水利部,因為國家防汛總指揮部就設在這裏。這裏是全國防汛抗洪的指揮中心,是中央、國務院指揮抗洪決策的總參謀部。一封封告急電報從災區傳到這兒,一條條重要的決策和措施又從這裏傳向災區。

  水利部部長楊振懷成了一個“坐在火山口上”的人。早在4月的時候,他在水利部會商室裏就向所有的技術人員提出一個問題:假如太湖水位超過警戒水位,或者就要決堤的時候,該怎麽辦?這個問題的提出標誌著水利部以後的工作開始向防汛方麵轉向。

  於是,所有技術工作人員對太湖水位資料、氣象資料進行了分析、會商,製定了《太湖防禦特大洪水緊急對策意見》。果然,7月初,太湖告急,水位逐日遞增。根據早已製定好的防禦對策,國家“防總”辦公室毅然決定開啟太浦閘。由於太湖水位居高難下,按照防禦對策,又相繼炸開了錢盛蕩壩和沙墩港壩。

  太湖轉危為安,長江三角洲保住了,蘇、錫、常群眾長籲了一口氣。然而,比他們感到更輕鬆的是水利部的工作人員,人人喜在心裏,畢竟他們成功了。

  自入汛以後,水利部院內一座舊樓的三層就一直沒鎖過門,沒斷過人。王守強副部長幾乎忘記了還要下班,因為楊振懷部長要時常下災區,他就留守部內。副部長周文智剛上任不久。還有幾位年過半百的副總指揮,敬業精神使他們夜夜盯在辦公室,觀察、分析、會商……

  值班室,本應是普通值班人員呆的地方,然而,此時卻成了國務院領導同誌和“防總”辦公室領導同誌坐鎮水利部的主要地點。這裏十幾部電話不停地響著,匯集著各地的災情。電話鈴聲牽人心,每個電話鈴響,總有好幾位同誌搶著去接,焦慮的心情達到了極限。

  水調中心,這兒沒有電話鈴聲的吵鬧,似乎很安靜,然而,飛速敲擊計算機銀盤的劈啪聲,無形中增加了一種緊張感,工作人員快速地收集著各地水情又往計算機裏輸入著全國最新汛情。

  會議室,這裏每天照例召開汛情匯報會,會議時間不定時,每次會議該來的人一個不缺。6月27日,防汛總指揮部第二次會議在水利部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汛總指揮田紀雲主持會議並作了講話。這是整個防汛搶險過程中一次最重要的會議。

  6月29日夜,辦公樓內燈火如晝,人和白天一樣多。國家防汛總指揮部正在召開全國防汛電話會議,要求各地提高警惕,隨時迎戰突如其來的洪澇災害。

  與部內快速的工作節奏相一致,水利部許多領導同誌頻頻親臨災區,來來往往,行程安排倉促。淮河流域、長江流域、海河流域、珠江三角洲都留下了他們的足印。

  部裏的同誌說:全國人民都在看著我們水利部大院,我們可不敢鬆勁呀!

  民政部。

  “有困難就找民政部門”,這是中國老百姓的一句口頭禪,話中包含著信任也包含著依賴。

  1991年的大水,中國有2億多百姓遭了難,國家民政部成了他們的希望所在。

  義不容辭,緊急行動!

  國內救災捐贈辦公室成立了。辦公室,幾十張木桌拚在一起,罩上台布,全部的工作便在上麵進行。辦公人員分六組:文件資料、物資接收、宣傳、對外聯絡、後勤和國內捐贈等。所有的六組人員都圍著這張大桌辦公,緊張的氣氛中又多出些熱烈。

  災害前期,民政部副部長親臨災區,深入受災最重的群眾中,把各地災情迅速發回到部裏。部長崔乃夫在部裏全麵統籌,多次指示,在救災時各地民政部門要人給人,要物給物,不許拖泥帶水。

  也許是因為同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也許正如常人所說患難之中見真情,6月中旬以來,江淮的大水牽動了中國億萬人的心。一雙雙援助的手向災區人民伸來,民政部成了人們情感交流的中轉站。

  不知從哪天起,出入民政部的人突然多起來,且有越來越多的勢頭。值勤人員不得不攔住他們,一問,都說自己是來為災區捐款的,讓進還是不讓進?值勤人員犯難了。

  幾天以後,民政部大門口,一個自行車棚被改成臨時捐款點。立即,有準備的,無準備的,隻要口袋裏裝著錢都擁了過來。首都人的那種崇高境界立刻顯現出來。

  北京此時的天氣是酷熱難忍。捐款棚內工作人員個個臉被蒸得通紅,汗濕透了衣服。他們快速而有條不紊地忙著:接錢、登記、開發票、道謝。一天下來,從所開的發票張數計算,他們接待了五六百人,有時多達900多人。

  一天的捐款結束了,一位姑娘甩著手說:“我的手都抬不起來了!”她是專開發票的工作人員。

  “7月初以來,我們忘了星期天,忘了上下班,忘了例行的午休,大夥每天平均隻能休息四五個小時。”部裏的一位同誌如是說。

  由於捐款人數急劇上升,民政部分別在西皇城根南街9號和北沿河大街147號設立了接收站,這意味著工作人員的擔子越來越重。

  至1991年8月6日止,民政部共收到國內捐款約2.7億元人民幣,這些錢很快被送到災區人民的手上。誰能想到,這其中的每一元錢都浸透著民政部工作人員的汗水呢?

  在中國經曆這場特大洪水災難的時候,所有的中央和國家機關都行動起來了:

  中央軍委和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調撥大批物資支援災區,全軍出動50多萬人次,車船6000多台次。

  以國務院生產委員會副主任張彥寧為組長的工作組赴江蘇協助抗洪搶險。

  團中央第二次召開會議,號召全團緊急動員,投入到抗洪之中。

  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主席團及國家教委先後向全國各高校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大學生把抗洪救災作為惟一的暑假實踐內容。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各省市發出通知,抗洪搶險之中要嚴明紀律,確保鬥爭勝利。

  中共中央組織部向各級黨組織發出通知,要求在抗洪救災中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全國總工會多次通知,災區各工會要全力以赴抗洪救災。

  農業部緊急部署救災抗災措施,力爭以秋補夏以豐補歉,同時還向受災嚴重的省區集中下撥了一批救災化肥和救災柴油。

  中國保險公司所有工作人員分頭深入災區,查核定損,並快速支付賠款5億元以解燃眉之急。

  中國文聯倡議作家、藝術家赴救災第一線,把溫情帶給災區人民。

  衛生部援皖醫療隊成員出發,六支醫療隊將分赴最需要他們的霍丘、壽縣等災區。

  文化部召開所屬部門會議,布置和討論各項賑災活動。

  李鵬提出五條意見

  剛剛結束了對中東六國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李鵬,7月15日上午一回到北京,即馬上來到國家防汛總指揮部,了解汛情、災情,部署抗洪防汛工作。他要求各地在國家防汛總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齊心協力,團結抗洪,迎戰可能再次發生的洪峰。

  上午10時40分,李鵬不顧時差和旅途的勞頓,匆匆來到國家防汛總指揮部。在掛滿了各種圖表的指揮部裏,他和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汛總指揮田紀雲,國務院秘書長羅幹一起,聽到了水利部部長、國家防汛總指揮部副總指揮楊振懷的匯報。

  當晚,李鵬分別給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盧榮景、江蘇省省長陳煥友打去電話,再次詢問兩省的汛情、災情和抗洪救災工作,要求確保受災地區人民生命安全,盡一切努力安排好群眾生活。

  在打給盧榮景的電話中,李鵬說,從現在的情況看,安徽的災情確實很大、很重。你們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作用……現在最重要的是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確保淮河、長江大堤的安全。

  當李鵬了解到,安徽受災群眾急需帳篷時,便立即指示國務院有關負責同誌設法解決。武警總部得知此情況後,馬上從北京武警部隊籌集300頂帳篷,並會同鐵道部門連夜裝車運往災區。

  李鵬在向陳煥友詳細詢問了江蘇省的汛情後指示江蘇省:第一,要千方百計保證受災地區人民生命安全。救人第一,不管出現什麽情況,首先要救人。第二,各級政府要盡力安排好受災地區群眾生活,醫療、防疫問題一定要抓緊,確有困難,中央設法幫助解決。第三,受災地區退水後,要盡快恢複工農業生產,把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第四,要團結治水,與同處太湖地區的兄弟省市齊心協力,團結抗洪,迎戰可能再次發生的洪峰。

  7月20日午後,39的高溫灼人難受。下午1時55分。已被洪水圍困20多天的壽縣古城上空,忽然響起“咯達達達”的馬達轟鳴聲,轉眼間,國務院總理李鵬乘坐的直升飛機降落在壽縣人民廣場上,聞訊趕來的群眾擠滿了街道兩旁。

  在大堤上眺望壽縣古城,東南北三麵仍被滔滔洪水圍困,猶如一隻巨型大盆在汪洋中漂泊。多災的壽縣,今年從5月18日至7月6日的48天內,累計降雨量達929毫米,是曆史同期的5倍,造成全縣很多地方一片汪洋,42萬人無家可歸,眼下生活極為艱難。

  綿延數裏的簡陋庵棚,擠滿了牛尾崗堤的東側。在長堤上,李鵬躬身走進一戶戶庵棚,仔細地詢問災民們的吃、住、醫情況。在東津鄉花園村脫險出來的王新富的庵棚裏,總理一把握住王新富的手說:“你們辛苦了!”隨之擠坐在床沿上攀談起來:

  “你家原來住幾間房子,倒了沒有?”

  “草房都倒了,還有兩間瓦房沒倒。”王新富回答。

  總理問:“家裏有存款沒有?”王新富說:“沒有,我們這怪窮的。”

  這時,王新富的兒子王軍端著碗來到李鵬麵前,“總理,天太熱,您喝口水吧!”李鵬接過碗,說:“謝謝!”王新富感動地說:“我們遭了災。總理關心,受了苦也高興。”李鵬說:“現在最要緊的是保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走出王新富的庵棚,李總理又一連察問了幾戶,發現庵棚裏大都放有幾袋糧食,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指著兩名穿著花衣服的姑娘笑著說:“你們穿得很漂亮嘛。”一名群眾插話說:“穿的都帶出來了。”李鵬點頭讚許。

  在東津鄉受災群眾王德榮的庵棚前,李鵬正在詢問他家的生活情況時,新轉移來的九龍鄉婦女梅家榮搶上前說:“總理,我向您反映個問題,我家五間房子全倒了,我患有腸胃病,肚子疼也沒錢治,丈夫在堤上防汛顧不上家……”說著,傷心地哭了。壽縣縣長喬傳秀告訴她:“前麵有醫療站,趕快去看,有什麽困難就找我。”李鵬指著喬傳秀告訴她:“這是你們的縣長,她會關心你們生活的。”接著,他轉向大家心情沉重地說:“先保命,然後重建家園,政府支持你們,你們自己也要努力,要鼓起勇氣戰勝災害。現在一個是住,一個是吃,還有醫療問題。目前要困難一個時期,但還是有希望的,有全國人民的支持,有各級領導的關心,不會叫大家餓壞的。現在要靠兩條,一靠國家、人民的支持,二靠你們自己。”

  “請讓一下。”聲音剛落,從人群中擠出兩位年輕男女。那位女同誌露齒一笑:“我是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節目主持人倪萍。”她又指著身邊的男同誌向總理介紹說:“他就是有名的小品演員黃宏。”倪萍、黃宏是專門到抗洪第一線,為災民義演,並以此體驗生活來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