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5章 抒寫高峽出平湖!宣告神女確無恙(12)

  據了解,國家將關閉庫區所有小造紙廠,在重慶、涪陵、萬縣等城市建設一批汙水處理廠。三峽截流之後的五年內,國家將繼續投入資金在長江中上遊營造防護林,控製上遊水土流失。

  大江截流對長江魚類不會產生破壞性影響

  據中科院武漢水生物研究所專家介紹,大江截流對長江魚類不會產生破壞性影響。截流後,原來在庫區江段的一部分適於急流環境的魚類將不能適應,而向上遊遷移;三峽大壩建成後,有的魚類可能在長江主幹道消失,但庫區水麵也將隨之擴大,支流庫灣也可能成為它們新的棲養之地。青、草、鰱、鱅、鯉、鯽等經濟魚類仍能在水庫內生活,其產量將比建壩前增大。

  三峽大壩建成後,重慶至秭歸江段的8個魚類產卵場將部分或全部淹沒,這些魚將移至庫尾以上水域繁殖。下遊宜昌至城陵磯江段共有產卵場12處,由於壩下漲水過程和水堤發生變化,預計魚類產卵繁殖期可能滯後。

  中華鱘為溯河產卵回遊性魚類,自從修建葛洲壩工程後,回遊通道已受到阻隔,但它在壩下江段仍可自然繁殖,人工繁殖投放魚苗也已獲成功。據實驗,三峽工程對揚子鱷、大鯢和江豚等無明顯影響。

  此外,非魚類的珍稀水生動物白暨豚分布在大壩下遊江段中,建壩後,下遊流量和河道衝淤變化對它的棲息地可能有些影響,但可通過自然保護區予以保護。

  三峽工程與文物保護

  據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專家介紹,長江三峽庫區會淹沒一些國家級文物和省級文物。為了保存庫區珍貴文物,庫區規劃中都作了搬遷保護的詳細計劃和具體措施。現已施工的三峽壩區所有文物,均已在破土前發掘完畢。按計劃,1995年至2000年,三峽庫區考古將完成約70%的工作量,重點完成155米水位線下的文物保護工作;2001年至2005年,再按計劃完成三峽淹沒區文物保護工作。

  位於庫區淹沒線以下的文物古跡,包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夏、商、周、戰國、西漢、晉、南北朝、唐、宋時代的古墓遺址,三峽與大寧河中的部分古棧道,涪陵白鶴梁枯水題刻,雲陽龍脊古枯水題刻、雲陽張飛廟、忠縣甘井溝無銘闕等,共1208處。

  部分位於淹沒線以下的文物遺址,包括豐都匯南古墓群、忠縣石寶寨、秭歸屈原祠等。蓄水後庫區文物遺址都有變化,但部分遺址環境變化顯著,如白帝城、石寶寨將成為水上景觀,旅遊交通條件會有改觀。

  位於壩下的黃陵廟、三遊洞等,均不受水庫淹沒影響。

  三峽水庫如何防治泥沙淤積

  三峽水庫建成後,預計平均每年有約5.3億噸泥沙進入水庫。三峽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王家柱說,減少入庫泥沙量,一要靠在壩址上遊流域內進行水土保持工作,二要靠在長江上遊幹支流上建造大型水庫以攔蓄部分泥沙。這兩項措施雖勢在必行,但估計在三峽水庫投入運行後的短期內尚難於明顯見效。因此,必須在三峽水庫的運行調度和樞紐工程布置方麵采取增加排沙出庫量的措施。

  要增加三峽水庫排沙出庫量,必須充分利用三峽工程的有利條件。三峽水庫為河道型水庫,在長約600多公裏的庫區中,庫麵寬度一般小於1000米,隻有一小部分庫段的庫麵寬度在1000!1700米之間,斷麵又窄又深,灘地少,長江入庫泥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根據國內外工程泥沙研究理論和實踐,采用“蓄清排渾”的運行方式,可使部分有效庫容長期保留。具體措施是在每年汛期(6月至9月)含沙量較大時,將庫水位降低至防洪限製水位145米,並利用低高程的大底孔泄洪排沙,即所謂“排渾”。在汛期過後,入庫泥沙大量減少,水庫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即所謂“蓄清”,汛期如調蓄洪水以及汛後蓄水,均有部分泥沙淤積在有效庫容內,但可在汛期低庫水位時基本衝走,隻有邊灘部分庫容有少量淤積。

  三峽工程與現有景觀

  在大江截流之前,“告別三峽遊”之類說法大量出現,三峽工程對三峽現有景觀有什麽影響?湖北省旅遊局局長遊先勝說,所謂“告別三峽遊”純屬誤導,三峽大壩建成後,三峽風光會更加迷人。大江截流後,壩前水位抬高僅4米多,對現有景觀基本無影響。

  三峽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迄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192公裏,兩岸懸崖壁立,峽內急流洶湧,水路迂回,景色萬千,構成一條天然山水畫廊。

  三峽水利樞紐位於西陵峽中段,距峽穀出口南津關約34公裏,受蓄水影響的為三鬥坪至白帝城長約158公裏的三峽江段,即瞿塘峽、巫峽全部和西陵峽西段以及白帝城以西至庫尾江段。三峽建庫後,11月庫水位蓄到175米,直到翌年4月水庫運行範圍為175!155米,整個峽區水位升高100米上下,對三峽景觀有一定的影響。每年5月進入旅遊旺季後,庫水位因防洪需要降至145米,對景觀的影響較小,如瞿塘峽兩岸的山峰大部在海拔1000多米以上,“夔門天下雄”的壯觀氣勢依然存在,巫山十二峰高程也都在1000米上下,神女峰高900多米,水位升高40米!50米,也不至於影響三峽兩岸奇峰秀色和峭壁陡岩的美麗風光。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還將出現“高峽出平湖”的景觀,泄流建築物可形成氣勢磅礴的人工瀑布,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至於人文景觀,在淹沒線以下的景觀都可以複製,目前文物古跡的搶救工作也十分有效。

  三峽工程與長江航運

  長江通航裏程2800多公裏,占全國內河通航裏程的70%,貨運量占全國內河運量的80%。然而,作為衡量江河通航能力的重要標誌――萬噸級船隊,在從長江口行進到漢口這1143公裏路程後,就無法繼續前進了。

  要徹底解決“中遊水淺,上遊灘險”的問題,隻有依靠三峽工程。水庫蓄水後,將淹沒川江上的所有險灘,川江航道水深增加40%,航寬增加兩倍,江水流速減少50%,使萬噸級船隻可安全、通暢地由宜昌直達重慶。據測算,三峽工程建成後,川江航運的運輸成本將降低35%。

  在河道上修建大型水壩,要做到施工期間不斷航運,十分困難。16年前,葛洲壩截流時曾有八個月時間斷航。三峽工程17年的施工期中,一天也不會中斷航運。

  三峽工程完工後,船過三峽要翻越5級船閘,加上候閘,通過三峽大壩共需約三個小時。等候使人焦心,但算一算整個航程縮短的時間,就會有另一種感受了。目前,普通客船從宜昌至重慶,上水需要48小時,下水需36小時;三峽工程建成後,水流變緩,航道變寬,航速大幅度提高,上水隻需36小時,下水隻需26小時。除去過閘和候閘花去的3小時,上下水航行時間可分別減少12小時和10小時。

  向貧困挑戰的創舉

  能不能安置好百萬移民,是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經過八年試點,五年正式實施,三峽庫區移民實行的開發性移民辦法,推動了移民搬遷安置,是向貧窮挑戰的偉大創舉。

  三峽水庫淹沒區,曆史上就以貧困而聞名。三峽工程的興建,為加快三峽庫區脫貧致富步伐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

  建國40多年,全國共修建了8萬多座水庫,移民人數1000多萬人,差不多都是“給錢走人”的一次性贈償辦法。三峽工程決定用改革的辦法來實施百萬移民這一浩大工程。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三峽移民中實行開發性移民方針。基本做法是,在庫區政府的組織下,除去給移民必要的一次性補償外,由政府統籌使用移民經費,合理開發資源,拓寬移民安置容量,以農業為基礎,多渠道、多產業、多形式、多方法安置移民,通過開發,使移民的生活水平達到或超過原有水平。

  開發性移民方針,是在三峽庫區實際情況基礎上提出的。三峽淹沒區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都極為豐富。據調查,三峽工程總淹沒耕地和果園約43萬畝,而這裏適宜開發的荒坡和草地高達3000萬畝,相當於被淹沒耕地的20倍。此外,三峽水庫蓄水後,還將出現100萬畝的養殖水麵。這些都為在庫區實行開發性移民創造了有利條件。

  早在三峽工程還處於論證階段的時候,國務院就在三峽庫區進行了為期八年的開發性移民試點。三峽移民開發試點以大農業開發為主,共計投入4.6億元,開發土地14.8萬畝,開發後的土地不僅達到了建設優質果園的要求,而且有利於水土保持。八年試點,如同播下一道火種,燃起了庫區人民向貧困宣戰的激情。

  1993年,三峽工程動工,開發性移民在庫區全麵實施。中央的好方針、好政策,一旦同實際結合,就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五年來,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的各種移民開發模式,在三峽庫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位於三峽水庫庫首的湖北秭歸縣郭家壩鎮桐樹灣村,將是三峽水庫蓄水後最早被淹沒的村莊。他們根據本村實際,創造出“線上一條路,沿路一排房,房後一片園”的安置模式,經過五年奮鬥,桐樹灣村新開發穩產高產果園940多畝,改造中低產田280多畝。現在,每個移民擁有1.1畝高產果園。五年時間,全村經濟總收入和移民人均年收入都增長了5倍。這種就地後靠,以農為本的安置模式,已在三峽庫區普遍推廣。

  三峽庫區地域廣闊,地理條件、經濟狀況、生產方式差異很大,開發性移民的模式也各具特色。僅秭歸縣,除桐樹灣模式外,還有“調補責任田,延長承包期,一次包到位”的“沙鎮溪模式”,“選定外遷點,集中配套開發,成建製外遷”的“向家店模式”,“一戶一個院,一人一畝田,統一水電路,自然連成片”的“龍口模式”,“山上林地封頂,農田林果相間,田溝路場配套”的“王家橋模式”,“統一開發建基地,依靠科技增效益,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茅坪模式”等等,這些模式給廣大移民帶來了逐步致富的新生活。

  一座造福千秋萬代的曆史豐碑

  宏偉的三峽工程,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心血。三峽工程初戰告捷,再次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為人民謀幸福、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政黨。用三峽人的話說:第一代繪藍圖,第二代定決策,第三代築大壩。“開發長江,建設三峽,功在當代,利及千秋”這幅三峽人的標語,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利益的寫照。

  大江截流的成功,顯示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征服大自然、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決心和魄力。在萬裏長江之上,建設世界第一大壩,其建設規模之宏偉前無古人。征服大自然,必有大投資,才有大回報。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民的智慧、魄力和較雄厚的綜合國力基礎之上的。五年來的施工實踐說明,綜合國力是根,三峽工程是果。

  三峽工程的順利開展,說明社會主義製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一個並不發達的國度裏,造世界最大壩,就要舉全國之力,靠八方支援。社會主義製度能使有限國力和無形國力結合成巨大的物質力量。三峽工程充分展示了這種合力的威力。國家三峽建設基金靠加征電費籌集,全國上下踴躍支持;國務院號召各地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各省市和中央部門立即伸出熱情之手;三峽工程列出成百上千技術難題,全國科技界、工程界協同攻關。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三峽工程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表明中國人民有能力辦當今世界最難辦的事。三峽工程是世界級的特大型工程,有20多項“世界第一”、“世界之最”,要破解的世界級難題不少。其中技術難題、大規模庫區移民難題,曾使國外許多關心我們的朋友擔心,中國人有辦法闖過這些難關嗎?我們依靠三峽建設者的聰明才智,依靠廣大幹部群眾的奉獻精神,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光榮傳統和現代管理的有機結合,硬是闖過了火焰山,闖出了一片新天地。中國人有能力攀登世界水利水電建設乃至其他領域的“珠穆朗瑪峰”。

  大江截流的提前實現,充分顯示出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活力。社會主義製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給我們興建世界一流工程提供了物質基礎。敞開國門建三峽,外國投資者紛至遝來,看好三峽大市場。市場機製造就三峽,靠全新的體製、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施工精兵,創造了“三峽速度”。正如人們所說,改革改出了“三峽模式”,“三峽模式”造就了“三峽速度”。

  三峽建設的風雨曆程,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勝利。三峽工程上馬前,對於三峽是否該上,何時上,怎樣上,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但是,經過長期的、周密的、反複的論證,堅持科學態度的中國人終於做出了符合客觀規律和廣大人民意願的科學決策。三峽工程“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方案和一係列方針、政策,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科學決策的結晶。工程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建設者們“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的見證。

  長江三峽工程截流成功以及1997年10月28日黃河小浪底工程截流成功,充分顯示了當代中國人民正以自己的英雄實踐,創造著人類水利史上的奇跡。兩大江河截流,兩大工程初戰告捷,大大鼓舞了在黨的十五大旗幟下奮進的中國人民,增強了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新世紀的信心。大江截流的成功,標誌著三峽一期工程的勝利結束,更關鍵、更艱巨的二期工程即將開始。工程尚未成功,大家仍須努力。人們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三峽建設者和一切關心支援三峽建設的人們的共同奮鬥中,三峽工程一定能夠建設好,中國人民一定能夠樹立起一座造福千秋萬代的曆史豐碑。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