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4章 抒寫高峽出平湖!宣告神女確無恙(11)

  “對三峽工程長期存在不同的意見是正常的,不但在人大會議前,即使將來大壩建成後,也還會有不同的看法。50年代時李銳反對上三峽是無可非議的。兩種意見在南寧會議、成都會議上都研究過,會議的結論把兩種意見結合了,肯定三峽工程可以搞,又強調‘積極準備,充分可靠’。毛主席、周總理很謹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爭論,是在製訂‘六五’計劃時。水電部提出小三峽方案,即150米壩。1983年,幾百位專家集中討論150米方案,國務院原則通過。但重慶的同誌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回水到不了重慶,泥沙會在重慶淤積,要求必為180米方案,交通部門也讚同。中央又請科委組織重新論證,主要論證水位。1985!1986年,更多人提出反對上或主張推遲上。1986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重新全麵論證,從那時起一直論證到現在。從全過程看,中央十分慎重,很重視民主化、科學化,沒有任何幹預。我是1984年後才卷入的,七年中沒聽到中央領導發表什麽個人意見。中央反複講要經得起曆史的檢驗。論證工作雖然由水電部組織,但412位專家,包括各行各業,半數以上不是水電係統的。論證主要由專家負責,領導從未幹預。我了解這些專家,不但水平高,政治責任感也很強。他們不會隨便簽字同意的。”

  第一節 三峽決議爭論不休三代偉人夢想成真(3)

  “關於少數多數,我認為應有三個原則:第一,尊重科學試驗、科學分析的成果,而不是憑概念想當然。第二,應尊重每個專業的專家的意見。第三,少數人的意見應當尊重,但真理也並不一定在少數人手裏。論證小組不是組長負責製,組長不能操縱每個專家。我們還邀請了一些特邀顧問。有人認為三峽工程在技術上是較有把握的,但對某些問題還說不準,如移民問題確實難度很大。關鍵是取得全民支持才能辦好,如果大家都想搭車,雁過拔毛,那就辦不好。”

  4月4日,記者訪問了著名水利專家、學部委員、清華大學副校長張光鬥教授。張光鬥是主張早上的。他對各方的不同意見並不感到意外。他說:

  這樣大的工程有不同意見,不足為奇。持不同意見的絕大部分人不是搞這一行的,隻從方針政策談,不從技術上談。三峽工程對四川影響不大。對庫區而言,老百姓遷移開發、生活水平不會降低反會提高。上遊各個支流可以修壩防洪、發電,為什麽修下遊?支流地區不可能同時下雨,下遊防洪效果會更好。上遊分開多個水庫費用也會高得多。

  有人怕沒錢。工農業要翻兩番,大家舉手讚成,要不要錢?電力彈性係數不小於1,就是說也要翻兩番。1950年,全國發電能力7000萬千瓦。翻兩番應該是2.8!2.9億千瓦。可以這麽分配:2億火電,8000萬水電,1000萬核電。這樣火電要燒近7億噸原煤。到本世紀末我們可以供統配的煤不過11億噸,7億噸發電,其他剩4億噸,很緊張。何況運輸困難也極大。火電施工期也要十年,比三峽發電短不了多少。核電到本世紀末也難以達到1000萬千瓦。目前水電已有3500萬千瓦,正在施工的1500萬千瓦,四川支流建壩的可行性報告要一二年才能通過,全上去也隻2000萬千瓦。當然,還有一些地方可以上水電,但因交通不便等原因,一下子上不去。如意算盤都加上,也不過7000萬千瓦,至少還缺1000萬千瓦,而三峽上去可以解決1700萬千瓦。

  有人說靜態投資570億打緊了,其實什麽工程都要算靜態投資。動態與靜態相符,隻是工期極短的工程。

  技術有無把握?就土建工程講有絕對把握。從設備講,5級船閘還有一兩個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如疏水道。我簽字時就附注說沒解決。有人說泥沙模型試驗不可信,那什麽時候才說可信?葛洲壩算不算中間試驗?三門峽算不算試驗?丹江口水庫也不小,算不算?說黃河泥沙與長江不一樣,又說葛洲壩太小,到底多大的試驗才算數?黃河泥沙17億噸/年,長江才5億噸/年;黃河流量400億米3/年,長江為4500米3/年。長江情況比黃河好得多,泥沙不會成為什麽大問題。

  移民問題要辯證地看。100多萬移民是不少,但一半是城市人口,一半是農民。庫區很苦,糧食不夠,三峽工程可以推動脫貧。不修壩,他會永遠不舒服。庫區不好開發,隻好苦下去,人口還要增加,越拖下去移民越困難。從移民看,早修比晚修好。當然要嚴格確定庫區定義。我認為隻有移民安置區才算是庫區,大約100萬人吧。這個問題要絕對防止搭車。

  5月8日,記者來到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辦公室,就當前三峽工程準備工作的情況對楊溢秘書長進行采訪。

  楊溢同誌身負重任,並著有《論證始末》,可說是工程籌備工作的權威人士。他告訴記者,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初步設計。他說:

  三峽工程工作最大,錢正英同誌強調要慎重。國務院要選擇適當時機,我們就必須把初步設計做好。實際上從1990年就開始初步設計了。我個人認為建築物的設計上還有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一是船閘,到底是5級還是3級?二是在施工期間,導流明渠是否通航?三是工地對外交通到底采用鐵路還是公路水路為主?四是壩的右岸姊歸縣茅坪鎮是淹沒還是圍起來?

  現在的初步設計分三部分:一是樞紐建築物,二是移民,三是輸變電工程。最難最麻煩的問題是移民。世界上還沒有這麽大的移民的工程。涉及政策、標準等等,十分複雜。第一步是要搞移民規劃大綱。由論證領導小組召開會議,錢正英同誌主持,國務院領導也要參加。涉及到的地區應該有正確的態度,否則費用是無底洞。移民的第二個問題是要有監督機構,保證把錢花好。

  資金問題,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正在研究。資金的籌集共有九個渠道:一是葛洲壩電費,1984年已開始使用,現在工程花的就是這筆錢。二是三峽發電後的收入,估計施工期中可發電4300億度,這就是六七百億元。三是財政專項撥款。四是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五是銀行貸款。六是少量利用外資,主要用於買部分設備。七是賣用電權,相當於賣部分股份。八是發行建設債券。九是水電建設基金。過去全國每度電提一分錢用於水利,今後要再提一部分基金歸中央掌握。這九條渠道都是可以利用的,具體問題還要繼續研究。葛洲壩、三峽工程的電費可以解決建設費用的一大半,難就難在前十幾年。從集資渠道看,不會發生有人擔心擠地方費用的情況。現在不少人來信出主意,也有不少自動捐款。海外華人熱情也很高。我們看到,中華民族有很強的凝聚力,中國是大有希望的。我相信全國人民同心協力,一定能建設好這項偉大的工程。

  第二節 科學規劃工程造福千秋萬代

  李鵬總理在靠近龍口的現場指揮台上宣布:大江截流合龍開始!宏偉的三峽工程,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心血。

  大江的宣告

  1997年11月8日15時24分許,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經過5年建設,16天截流奮戰,正在進行合龍的最後決戰。

  全世界注視著這一征服自然的壯舉。

  中國人期待著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上午8時51分,李鵬總理在靠近龍口的現場指揮台上宣布:大江截流合龍開始!三顆綠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長空。

  由葛洲壩集團一公司職工51歲的朱顯清駕駛的“大江截流一號車”,轟鳴著從堤頭率先衝向龍口,將滿載的幾十噸石料傾入江中,激起巨大的浪花,回聲響徹山穀。隨後,400輛大型施工車在11個工作麵展開大規模施工,隆隆聲喚醒沉睡千年的群山。

  10時40分許,底部江水回流,左岸戧堤出現小麵積塌滑。總指揮部果斷決定:拋投大石,壓住堤岸。每塊重十幾噸的巨石被巨型自卸車載來拋入龍口,塌滑應聲而止。現場總指揮之一喬生祥說,塌滑隻是小小插曲,屬正常現象。

  江流越來越急,戧堤步步推進。11時20分,大江截流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陳飛發出命令:各堤頭立即組織高強度拋投,掀起一次施工高潮。車輛隆隆駛過,指揮井然有序,水文測報緊張進行,場麵蔚為壯觀。

  12時45分,龍口窄至30米。之後,進展速度越來越快。15時整,龍口窄至10米,最後的衝擊開始了。

  此刻,參加儀式的5000名中外來賓的目光全都聚焦於龍口。

  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坐在正麵對戧堤的大江截流儀式觀禮台上凝神觀望。鄒家華副總理手指龍口處介紹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大江截流就要實現了,請大家順著兩條長龍一直往前看,那就是龍口!

  運輸車穿梭,推土機隆隆轟鳴,平整機來回輾壓,車船笛聲響成一片,聲聲催人。15時11分,隨著一車大石傾入江中,龍口消失了,水流停止了。18分,左岸堤頭由葛洲壩集團最好的推土機手雷元斌駕駛的一號推土機,轟鳴著衝到右岸堤頭,長江兩岸連為一體。繼續拋投石料鞏固戰果後,15時30分,現場總指揮之一賀恭激動地報告了合龍完成的喜訊。李鵬總理隨之宣布:大江截流成功!

  三顆紅色信號彈升起。左右兩岸的建設者擁抱在一起,一麵麵紅旗插上大堤,歡呼聲、鞭炮聲、汽笛聲響徹雲霄,在西陵峽穀久久回蕩……

  大江截流成功,向世人展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展示中國人民征服自然的魄力。這是中華民族在世紀之交決心雄立於現代世界民族之林的莊嚴宣告。

  三峽工程創下二十多項世界之最

  據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王家柱介紹,三峽工程至少有20多項世界之最。

  三峽水庫總庫容為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消減洪峰流量達每秒2.7萬!3.3萬立方米,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三峽水電站總裝機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是世界上最大的電站。三峽水庫回水可改善川江650公裏的航道,使宜渝船隊噸位由現在的3000噸級提高到萬噸級,年單向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增加到5000萬噸,是世界上航運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三峽工程包括兩岸非溢流壩在內,總長2335米。泄流壩段483米,水電站機組70萬千瓦×26台,雙線5級船閘+升船機,無論單項、總體都是世界上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三峽工程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施工強度最大、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三峽工程深水圍堰最大水深60米,土石方月填築量170萬立方米,混凝土月灌築量45萬立方米,碾壓混凝土最大月澆築量38萬立方米,月工程量都突破世界紀錄,是水利施工強度最大的工程。

  三峽工程截流設計流量9010立方米/秒,施工導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秒,是世界水利工程施工期流量最大的工程。

  三峽工程泄洪閘最大泄洪能力10萬立方米/秒,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

  三峽升船機的有效尺寸為120×18×3.5米,總重11800噸,最大升程113米,過船噸位3000噸,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三峽工程水庫移民最終可達百萬,是世界上水庫移民最多、工作也最為艱巨的移民建設工程。

  在這次大江截流施工過程中,三峽建設者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之最”:1994年6月在一期圍堰防滲牆施工中,成功地澆築出長度達46.8米的世界最大的水泥預製特大槽;1996年12月,混凝土澆築強度突破了世界紀錄,月澆築混凝土30萬立方米;1996年12月30日,創造日產1.4萬立方米混凝土的世界紀錄,一舉打破伊泰普電站施工日產1.39萬立方米的“世界之最”。

  三峽工程與生態環境

  這個有如此之多世界之最的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三峽工程的設計單位、長江水利委員會有關專家談了五點意見:

  (1)對局部地區氣候的影響:水庫對周圍地區氣候有明顯調節作用,影響範圍垂直方麵不超過400米,兩岸水平方向約1!2公裏,年平均氣溫增加0.1!0.2攝氏度,冬春季月平均氣溫增高0.3!1.3攝氏度,夏季降低0.9!1.2攝氏度,霧日增加約2天,冬季升溫對柑橘、油桐等經濟作物有利,夏季降溫對重慶萬縣等地氣候有所改善。

  (2)對水溫水質的影響:蓄水後,庫水流速減小,停留時間增加,有利於有機汙染物的分解淨化,改善下泄水質,但稀釋擴散能力降低,將加劇庫區城鎮岸邊的江水汙染,建壩後對氮磷等營養物質有一定攔蓄作用。

  (3)對陸生動植物資源的影響:珍稀植物一般都分布在300米高程以上,對它們影響不大。水禽數量將有所增加。

  (4)對水生生物的影響:水庫區浮遊生物和底棲動物將有所增多,種類組成將發生變化;水庫養殖水麵擴大,魚產量可望增加。

  (5)對人群健康的影響:據近年調查,三峽庫區未發現釘螺,無血吸蟲病流行,建壩後由於對長江中下遊的洪澇災害有所減輕,因此不利於釘螺的孳生與遷移擴散,並有助於沿江洲灘地區消滅釘螺和血吸蟲病。

  三峽工程建設注重生態保護

  曆時五年的三峽一期工程從工程措施、監督管理、科研和投入各方麵采取得力措施,使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三峽壩區的環境保護一直與工程建設同步進行。施工區內大氣、水質、土壤保護、垃圾及“三廢”處理、衛生防疫、綠化等,嚴格按照《長江三峽工程施工區環境保護實施規劃》逐項實施。中國三峽總公司成立了環境與文物保護委員會,建立了施工區環境監測中心,製定了十種辦法和實施細則。大江截流前夕,中外賓客雲集三峽壩區,看到寬闊整潔的沿江街道,窗明幾淨的高樓大廈,鮮花盛開的機關、飯店,對三峽人的環保意識讚不絕口。

  在千裏庫區,生態與環境保護更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受淹的19個縣市移民規劃中都有專項環境保護規劃,新建廠礦企業都有單項環境影響評價,並依法層層負責監督執行。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審批的移民經費中,都有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庫區實現了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三同步。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