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1章 抒寫高峽出平湖!宣告神女確無恙(8)

  但是,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分布很廣,尤以中下遊平原地區洪澇災害最為嚴重。從清代以來,水災更趨頻繁。1860年、1870年兩次特大洪水,中下遊平原損失慘重。本世紀1931年、1935年兩次大洪水,分別淹地5090萬畝和2246萬畝,直接淹死人口分別為145500人和142000人。1954年大洪水,雖然經過廣大軍民大力防守、搶救、采取分洪措施,仍淹地4755萬畝,死亡33000人,京廣鐵路100天不能正常運行。曆史上每次災害,都給流域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對國家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

  如何解決長江中下遊特別是荊江河段的防洪問題,解除長江中下遊兩岸人民乃至國家、民族的心腹之患,一直受到中央的重視。社會各界對此也十分關注,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幾十年來的治理實踐和對各種意見、方案的反複研究和論證,要解決長江中下遊的防洪問題,必須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包括有工程措施,也有非工程措施。諸如,在幹支流廣大地區進一步搞好水土保持,加強長江中上遊防護林體係的建設,防止水土流失;一對主要支流開展治理,修建水庫,在幹流上興建三峽工程;/加強中下遊堤防建設,特別是應盡快完成1980年確定的近期防洪方案;0加強分蓄洪區建設;1加強河道整治和洞庭湖、鄱陽湖的治理;2加強防洪管理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包括防汛、河道清障,嚴禁盲目圍墾,加強通訊和預警、群眾自救等措施的建設等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綜合防洪體係。綜合治理中的各項措施都在防洪體係中的某一方麵發揮它一定的作用。興建三峽工程也是發揮其一定的作用,而不是替代其他各項綜合措施。綜合治理的每一項措施對於解決長江中下遊的防洪問題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些措施互補長短,都是不可缺少的,都必須進一步得到加強。各方麵對綜合治理措施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很有益的意見和建議。不論現在和將來,凡是對治理開發長江有益的建議和意見都應該認真研究和采納,不要因為考慮興建三峽工程而予以忽視。三峽工程的建設時間比較長,所以其他各項措施更需要加強領導,更好地組織全麵實施,以防止和減少在建設期間可能出現的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限於本議案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提請審議興建三峽工程,所以對其他措施這裏就不具體展開說明了。

  興建三峽工程,是諸多綜合治理措施中的一項關鍵性工程措施建國40多年來,黨和政府領導人民在長江流域進行了大規模的防洪工程建設,加高加固幹支流堤防3萬公裏,完成土石方40.5億立方米,修建支流水庫48000多座,並安排了一批平原臨時分蓄洪區,對保障中下遊地區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目前長江上遊巨大的洪水來量與中下遊河道過洪能力小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荊江河段尤為嚴重。據曆史記載和調查,自1153年以來,長江宜昌的洪水大於8萬立方米每秒的有8次,其中1860年、1870年在荊江上段的枝城洪峰流量達11萬立方米每秒。而現在荊江河段的過洪能力,包括南岸向洞庭湖分流,也隻能安全通過約6萬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相當於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超過這個標準,就需要采取分洪措施。現在,分蓄洪區內人口稠密,每分蓄洪一次,損失巨大。而且,分洪後荊江河段也隻能通過約8萬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一旦出現類似1860年、1870年這樣的大水,即使運用分洪區後,仍有約3萬立方米每秒的超額洪水無法安全通過,將造成南北岸堤防漫潰的嚴重局麵。

  荊江河段,北為江漢平原,南為洞庭湖區,汛期洪水位高於兩岸地麵6米以上,多的達十餘米。一旦南岸堤防潰決,洪水將直趨洞庭湖,沿線民垸蕩然無存;北潰洪水將直瀉而下,淹沒整個江漢平原,並危及武漢市和京廣鐵路的安全。荊江兩岸有人口1500萬人,耕地2300萬畝,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基地,還有一批重要的大中城市和工礦企業、交通設施、油田等。無論南潰、北潰或兩岸俱潰,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均將遭受到巨大損失,嚴重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大局。

  作為為長江中遊起分洪調蓄作用的洞庭湖,每年長江水帶入泥沙近1億噸,因此,泥沙淤積日趨嚴重,不斷萎縮。建國前有湖麵4350平方公裏,而到1983年隻剩下2691平方公裏,麵積減少38%,大大降低了洞庭湖對荊江河段的分洪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河道過洪能力小與上遊洪水來量大的矛盾,使荊江河段原已十分緊張的防洪形勢更趨嚴峻。如不采取措施,洞庭湖將會逐漸消亡,長江中遊洪水失去調蓄場所,對荊江防洪是十分不利的。

  三峽工程地理位置優越,能控製荊江河段洪水來量的95%以上,控製武漢以上洪水來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特別是能夠有效地控製上遊各支流水庫以下至壩址約30萬平方公裏暴雨區所產生的洪水。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難以替代的。三峽工程是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準,保障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一項關鍵性工程措施。

  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顯著,可以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高到一百年一遇;配合分蓄洪工程,可以防止荊江河段發生毀滅性災害;可以減少流入洞庭湖的水、沙,減輕洞庭湖的淤積和防洪負擔,延長洞庭湖的壽命;可以較大幅度地減少中遊的分蓄洪損失;可以減輕洪水對武漢地區的威脅,對下遊地區也有一定防洪作用。為了保障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別是荊江河段南北兩岸1500萬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社會長治久安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及早興建三峽工程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興建三峽工程的主要出發點。

  三峽工程可為華中、華東和川東地區提供重要的能源任何一個水利工程的興建,都應該盡可能地發揮其綜合效益。三峽工程也不例外,除了要考慮其首要的巨大的防洪作用外,同時還要利用水力發電,帶來巨大的發電效益。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840億千瓦/時,約相當於1991年全國總發電量的八分之一。與火電相比,相當於14座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火電廠和三個年產1500萬噸規模的煤礦及相應的運輸工程。興建三峽工程對緩解華中、華東及川東地區能源供應的緊張狀況,減輕煤炭供應和運輸的壓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三峽工程地處我國腹地,距各大負荷中心的輸電距離均在1000公裏左右,三峽工程的建成將促進全國幾大電網聯網,可大大提高電網運行質量和效益。

  積極開發水力資源是我國能源發展的一項重要方針。目前國家正在長江支流上建設二灘、五強溪、隔河岩、東江、銅街子、寶珠寺等一批大型水電站。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長江幹支流上其他規劃中的主要骨幹水電站,都將在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得到開發。三峽工程的興建將進一步促進我國水電的開發,同時也將為西電東送起到中間支撐點作用。

  三峽工程的另一個效益就是可提高川江航道通過能力,促進長江航運事業的發展目前重慶至宜昌660公裏航道,流經丘陵和高山峽穀,落差120米,灘多水急,航道通過能力小,運輸成本高,限製了航運發展。三峽工程建成後,將改善通航條件,下水單向年通過能力由目前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航運成本可降低35%至37%,萬噸級船隊有半年時間可直達重慶,為發展西南地區的經濟和繁榮長江航運事業創造條件。

  三峽工程是一項綜合利用水利工程,除防洪、發電、航運等效益外,還可增加長江中下遊枯水期流量,有利於沿江城鎮的供水,有利於南水北調、緩解北方地區缺水矛盾,並有灌溉、水產、旅遊、發展庫區經濟等效益。三峽工程的興建,對促進華中、華東、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於三峽工程的建設方案,鄒家華作了如下說明:

  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的選擇,涉及工程規模、工程效益、水庫淹沒、移民安置和泥沙淤積等重大問題。國務院於1984年曾原則批準正常蓄水位150米的《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重慶市政府向國務院報告,要求將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80米,以便萬噸級船隊能直達重慶港。交通部門也持同樣的看法。在重新論證和審查中,根據各方麵提出的意見和要求,分別對正常畜水位150米、160米、170米、180米,以及“兩級開發”和“一級開發、分期蓄水”等六個方案進行了全麵的技術和經濟論證。考慮到三峽工程首先應當滿足中下遊的防洪要求,萬噸級船隊能夠直達重慶,泥沙淤積問題的處理要有把握,以及庫區人民不希望水庫在防洪運用時因超蓄而造成臨時搬遷等因素,最後確定,采用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壩壩頂高程185米和“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案。該方案比原方案更為合理,防洪庫容由原來的73億立方米增加到221億5千萬立方米,使三峽工程的防洪、發電、航運效益增大,是各有關部門、地方和庫區人民都能夠接受的方案。初期先按156米蓄水位運用,有利於移民安置,又可驗證泥沙淤積對庫尾航道、港口的影響。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論證,三峽工程壩址選在湖北省宜昌縣三鬥坪鎮。工程的攔河大壩全長1983米,壩頂高程185米,最大壩高175米。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億5千萬立方米;水電站裝機26台,總裝機容量1768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0億千瓦/時。工程靜態總投資按1990年價格水平計算為570億元。工程建設需準備3年,主體工程總工期預計15年,第一批機組在第9年開始發電。

  關於三峽工程的技術可行性,鄒家華指出:

  三峽工程的勘測、設計和科學試驗工作已進行了近40年,基本資料豐富,前期工作做得比較充分。大壩建在堅硬完整的花崗岩岩體上。工程規模雖大,但建築物都是常規型式,我國有比較豐富的建設經驗,有能力完成設計和施工任務。主要機電設備可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國內製造。總的講,工程建設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一些同誌比較擔心的泥沙淤積、水庫誘發地震和庫岸穩定問題,經過國內有關專家的深入研究,已基本搞清楚,並有了對策。

  長江的平均含沙量小,但年輸沙量仍相當大,又是一條重要的通航河流,因此,泥沙問題應該慎重對待。根據國內許多工程解決泥沙問題的成功經驗,並經過大量的模型試驗研究表明,三峽水庫是一個河道型水庫,采取“蓄清排渾”的方式來運用,即汛期沙多水多,開閘門放水排沙;枯水期水少沙少,關閘門蓄水,這樣水庫可以長期保持絕大部分有效庫容,保證防洪、發電和航運等綜合效益的發揮。論證中重點研究了泥沙淤積對重慶市的影響,認為采取綜合措施後可以滿足航運的要求;水庫長期運用後,在假定的不利條件下,泥沙淤積將會使洪水位略有抬高,但其達到的水位不致影響重慶主要市區。

  水庫建成蓄水後是否產生誘發地震,一直是地質與地震部門長期研究的重點。經過幾十年的調查研究,他們認為三峽工程壩址處於地殼穩定性較好的弱震環境地區,建庫後雖然不能排除局部地段產生水庫誘發地震的可能,但即使產生水庫誘發地震,影響到壩區的烈度將不超過六度,不致影響工程的安全。

  關於三峽水庫庫岸穩定問題,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專家組認為,水庫無滲漏及嚴重的浸沒坍岸問題,庫岸的總體穩定性是好的。少數可能失穩的大型崩塌滑坡體離三峽壩址都在26公裏以遠,不會影響工程的運用和大壩安全。水庫蓄水後江麵展寬,水深加大,因崩塌滑坡導致堵江礙航的可能性比建庫前大為減小。

  三峽工程規模巨大,技術複雜,對已發現的問題,要繼續深入研究。在今後的工作中還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技術問題,都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使工程建設更加穩妥可靠、經濟合理。

  關於建設資金籌集的可行性,鄒家華指出:

  三峽工程建設所需靜態投資為570億元(1990年價格)。其中,樞紐工程投資298億元,水庫移民投資185億元,輸變電工程投資87億元。在論證和審查中,采用多種方法對建設三峽工程進行了國民經濟評價和財務評價,包括靜態分析、動態分析、工程本身的投入產出分析和各種替代方案的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三峽工程雖然總投資大,總工期長,但由於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大,並在建設的中期就可發揮出巨大的發電效益,因此,仍能取得較好的國民經濟效益和財務效益,各項國民經濟評價指標和財務評價指標均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由於從第九年起第一台機組發電後就有收益,因此預計工程建成後的短時間內,有可能收回全部建設資金。

  資金籌措是興建三峽工程的一個關鍵問題。工程實際需要籌措的資金比靜態資金數量要大。具體數額與開工時間、物價、貸款利率等因素有關,特別是物價上漲因素對資金需要量的絕對數影響較大,但三峽工程的實物工作量(工程量約相當於兩個半葛洲壩,發電量約相當於六個半葛洲壩)不會隨物價上漲而增加。同時,物價上漲、電價等也會隨之增加,籌資能力相應加大,這是一種“水漲船高”的關係。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