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人代會繼續召開。今天是主席團會議,由萬裏委員長主持,陳慕華作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議案的審查報告。
陳慕華是1991年考察三峽工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峽工程考察組組長,她是讚成三峽工程的。她的報告之後,萬裏開始征求到會的主席團成員對陳慕華報告的意見。
發言的人很多,話說得也很客觀,沒有看臉色行事之嫌。
萬裏饒有興趣地聽著發言。最後,他強調以個人名義而不是以會議主持人名義作了總結。他說,國務院經過40年論證,認為興建三峽利大於弊。當然,同意興建不等於馬上就建,隻是批準國務院列入十年規劃之中。
主席團進行表決,那天應到144人,可實到114人。缺的人數不多,符合法律程序,可以進行表決。表決結果:讚成票90人,反對票2人。三峽工程議案獲本次會議主席團正式通過。
4月2日,三峽工程最後表決的前一天,反對意見還頻頻出現在各省代表團的《簡報》中。
甘肅兩位代表提出,三峽整個工程需要15年,投資570億元,這對我國來說,是個巨大數字。我們認為目前當務之急是對中西部的經濟基礎增加投入,創造發展的條件。
河南一位女代表提出,三峽工程重要,黃河小浪底工程也很重要,小浪底工程的移民平均每人隻有1萬元,而三峽移民73萬人,費用卻高達185億元,移民標準差別太大。
4月3日下午,3點20分,曆史性的時刻到了。三峽工程是否能被代表們通過就看此時。下午的會也是整個會議的閉幕式,本來應該是輕鬆愉快的,可當時氣氛異常緊張。
許多記者開始往台灣代表團那裏湊。
所有的代表都繃緊了弦,手心開始出汗。
主席台上的領導同誌麵部都表現出嚴肅的神情。
3點21分,主持大會的萬裏委員長宣布:“現在開始表決《三峽決議》。”
有的代表手早已放在表決器上,正準備按鍵鈕;有的猶猶豫豫地正在抽手;有的動也沒動,眼睛緊盯著表決器,在思索著。
正在這時,台灣代表黃順興突然站起來喊著:“主席,我要求發言。”
緊張的會場頓時變得一片嘩然。
代表們不自覺地停止了表決,所有眼光集中到黃順興身上。
黃順興的舉止是代表們意料中的。
大會開始前,黃順興曾坐在休息廳裏的桌子旁向中外新聞界散發了一份《關於三峽工程議案表決方式的動議》。
許多代表看到了這份《動議》,其中說到,國務院處理建設工程,無須提交人代會審議。還說到,雖然代表們努力認真地審議過,但審議時間短,反麵資料發表不充分,未知因素太多,難對工程的利弊有深入、正確的認識,因此應將本案作重大議案處理,應有三分之二以上代表讚成才能通過。
黃順興的“動議”風一放出來,他便再次成為新聞媒介關注的焦點。現在,閉幕式上,他突然又站起來要求發言,大家不免在心裏猜測不知他又要說什麽。
片刻的喧嘩之後便是極其的安靜,所有代表的目光轉到主席台萬裏身上。
萬裏的臉對著台灣代表團的方向,不緊不慢地說:“大會沒有安排發言程序。”轉而向全體代表,“請代表們繼續表決!”
代表們的手重新放到桌麵上,可又發生了一件事:
台灣代表、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劉彩品站起身來,退席而去,一批記者尾隨他而去。緊接著黃順興起身,在人們的目光中走出會堂。
表決還在繼續,代表們像什麽事也沒發生似的,認真地、莊嚴地按下了三個表決鍵中的一個。
主席台兩側巨大的電子顯示器將要顯示表決結果。此刻,代表們的表決基本結束,他們正焦急地盯著顯示器的熒屏。決定三峽工程命運的時刻到了,幾十年的論戰即將結束。代表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表決結果終於出來了,表決器屏幕顯示:
讚成:1767票
反對:177票
棄權:664票
未按:25票
讚成票剛剛超過三分之二!
萬裏宣布:“讚成票超過半數,《三峽決議》通過!”
說到“通過”二字,萬裏提高了嗓門,語調中掩飾不住一種興奮。
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掌聲持續了很長時間。代表們知道,三峽工程終於走完了它漫長的法律程序,雖然步履艱難,但力量難以阻擋。
所有的人幾乎都站了起來,包括主席台上的領導同誌。反對派的激動也不亞於主上派,畢竟,三峽工程經過73年的論證,得出了結果。一個工程,一個世紀,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
第一節 三峽決議爭論不休三代偉人夢想成真(2)
鄒家華被請進四川代表團
北京,京西賓館,無數次中央首腦會議在這裏開過。“文化大革命”期間,江青、張春橋等中央文革小組的成員們在這裏接見過全國各地的造反派,這裏成了那場十年災難的源頭。
1992年3月,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便下榻在京西賓館。
有200多人的四川代表團陣容龐大,僅重慶的34位代表就是青海和寧夏代表的總和。在這次的人大會上,四川代表團再次成為人們矚目的對象,原因不是陣容而是因為即將審議的三峽工程與四川省休戚相關,三峽工程的禍福就是四川省的禍福。
建還是不建三峽工程,四川代表團的意見舉足輕重。中央、國務院曾多次親臨四川作實地考察,向四川省政府了解情況,最後結論是建比不建好。然而,三峽工程異常龐大,許多論證還隻是紙上談兵。一旦建成,是福則恩澤天下;如果是禍,將會殃及後代子孫。尤其是四川省,不說子孫後代,現實的災難就不堪設想。四川代表團的成員們深感責任重大,沒有一個人願意草率地表決。
果然,人人發現,在上午李鵬報告中提出審議三峽議案之後,四川代表團的大部分同誌,變得格外深沉,他們沒有作好或不好的表態,而是忙著收集各種有關三峽的材料。
也許是被他們的這種責任心所感染,不少其他省、市代表也主動送資料上門。
四川代表團裏最大的組是重慶組,他們的活動地點就在京西賓館的會議樓第11會議室。凡是下榻在京西賓館的代表們沒有不知道這個房間的。
第11會議室。按照主席團日程安排,第一天下午討論。重慶組組長、市委書記肖秧拿出一份《統計公報》正要宣讀,便被打斷了:“其實,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利用會前會後自行閱讀的。”這位代表是個工程師,他要談三峽工程問題。
所有人表示讚同,還有幾天就是決定三峽工程命運的時候了。其他組可以不急,四川省的幾個組卻等不及了,尤其是重慶組。
李培全,天府可樂集團的。他說,我是賣水的,所以最關心水。現在,主張三峽工程立即上馬的人越來越多,我想到的是三峽水庫對重慶環境的影響,要是江水受汙染,你們就永遠喝不到我們的天府可樂了。輕鬆玩笑之中提出了問題。
雷亨順,重慶大學教授,快人快語的性格。他說:“我要向大會秘書處提一個意見。李鵬總理要我們審議三峽工程,可是我們憑什麽審議?我是參加過教委組織的三峽考察團的,雖然有關部門對於存在的問題有些對策和建議,但是,有的說服得了我,有的說服不了我!”
雷亨順不明白為什麽一直看不到國務院提交的正式議案,他不相信這麽大的事情中央不需要認真研究就糊裏糊塗地通過。
晚上,京西賓館有演出,毛阿敏、杭天棋等文藝界名流雲集西樓大廳,但名人效應似乎在這裏失去吸引力,不是因為代表們不喜歡名人的演出,而是晚飯後,代表們翹首以盼的《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議案》發放下來了。
重慶組的同誌沒有一人去看演出,他們逐句地研究李鵬提出的議案。氣氛熱烈起來。與此同時,幾份《科技導報》送到了重慶組,李銳的論文《三峽工程現在不能上馬》使剛剛熱烈的氣氛又冷卻了下來。文中的字字句句,使代表們越讀心情越沉重。
李銳,論頭銜,是中國水利發電工程學會、中國能源研究會顧問;論身份,曾是毛澤東主席的秘書,水利部副部長。他的話人們不能不信,何況文中有理有據,極能說服人。
兩個月前,這個李銳曾親筆上書江澤民總書記,聲明三峽工程現在不能上馬的觀點。李鵬的三峽工程議案和李銳的論文同時擺在代表們麵前。房間內空氣很沉悶。3月21日,大會第二天,鄒家華關於議案說明之後,下午,重慶組又坐在一起討論了。這一次,擁護三峽工程議案的言論多了起來。
一位公司女經理發言:既然國務院常務會議經過認真討論,同意建設三峽工程,而且,鄒家華對議案又作了那麽多有根有據的說明,那麽,出於對黨中央、國務院的信任,我投讚成票。
還是那位教授,滿頭銀絲卻鏗然有聲:鄒家華報告中說的經濟上合理,國力可以負擔,依據是什麽呢?他公布的靜態投資570個億有沒有考慮到增值因素呢?我希望專家在論證和中央在審查時應采取更慎重的辦法進行分析。
四川維尼綸廠的高級工程師朱裕民說,有資料表明,按1986年末價格計算,靜態投資是361個億,而按1990年末價格計算,投資總額增加到鄒家華說的570個億,照此下去,三峽工程不就成了那種先報小數,爭取立項,然後調增的“釣魚工程”了麽?這是我們國家基建項目管理上的老毛病。
持折中態度的一位代表說,主上派提出的“上比不上好”“早上比晚上好”也有道理,我主張應該緩上,讓時間來尋求最好的路子。
爭論不斷,要發言的很多,有些人根本插不上話。然而說來說去,總是上、不上、緩上三種態度,各說各的理,而且這些理大部分都是已經說過了的。
依然是持懷疑態度的人數為多,主上的為少。
就在代表們想不出再有什麽論據,討論快結束的時候,重慶組裏闖進了一個人們意想不到的人物,他是重慶市環保局的總工程師,名叫幸治國。
一個非人大代表為何會出現在專供人大代表討論的會議室裏?
原來,重慶組的代表對三峽工程及工程對重慶市的影響實在難以做到心中有數,因此早在3月19日大會預備會的那天,就電傳重慶,要求立即派一個重慶方麵的專家來京加以說明。
幸治國這個重慶方麵的環保專家,已年過半百卻日夜兼程,不早不晚地趕到了京西賓館。
賓館門衛有嚴格的進出登記製度,幸治國少的就是代表們胸前掛的紅色出席證。巧在重慶特殊鋼廠國家級專家鍾鑫圓代表因事請假,他的出席證便戴在了幸治國身上,照片上的一絲差異也沒被門衛發現。
一輩子公正嚴明的專家第一次做了這麽一件非光明正大的事,幸治國無法像平常那樣坦然,可出於對重慶人民和三峽工程認真負責的態度,他不能不來。
對重慶代表們來說,幸治國就是無上的權威。他考慮的不僅是三峽工程也有重慶的得失。
幸治國說:“重慶人民從全局出發,對興建三峽工程曆來是積極支持的。”他提出了一個依據,那就是1985年以後的重慶大中型工程都是嚴格按照三峽工程200米方案回水高程進行控製的。對這個依據,代表們個個來自重慶,沒有不知道的。從他的話裏,人們聽到了自己的心聲,那就是,重慶人並不是反對建三峽工程,最早的150米方案和後來的180米方案都是重慶提出來的。國務院也是在此基礎上才確立出最終的175米方案的。
然而,建三峽工程,重慶的好處在哪裏?重慶的代表們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
汽車製造專家全海潤說到了點子上:“以我之見,全局上講,利大於弊;局部上講,弊大於利。而重慶所麵臨的恰恰就是這個弊大於利的問題,這個問題所涉及的方方麵麵,重慶市政府肯定如實地反映上去了,現在問題在於,上麵究竟是怎樣看待這些意見的?針對這些意見,上麵是否製定了有力的對策措施?”
幸治國回答:“就我的工作範圍而言,我覺得重慶方麵的意見得到了有關上級的充分重視。”他舉了好幾個例子。
自幸治國到來以後,重慶組內的爭論不再像先前那樣激烈,但對他的回答仍有不少是持保留意見的。
有人以重慶組的名義擬出了一項議案,準備提交大會。
議案內容從三峽工程對重慶的三大不利影響談起,即泥沙問題、防洪問題和環境生態問題,並表示在讚成和支持興建三峽工程的同時,強烈要求國家專題研究與評價三峽工程對重慶的經濟和環境影響。
這項議案出現在小組討論會上,大部分人認為,三大不利影響問題,國務院在各種有關三峽工程的報告中都已提出,不要再去討論了,該重點討論的是要求和建議問題。
議案被一條條地修改、討論、通過,主要是如何解決三峽工程後重慶所能遇到的各種問題。
不知從哪天的討論開始,代表們的話題由建還是不建三峽工程轉到了三峽建成後如何解決重慶問題上了。
建三峽工程,已經成為人們意識中一個不可更改的現實。
《光明日報》刊登的《三峽工程論證始末》中的一句話再一次使重慶代表們心跳。
在報道了三門峽的泥沙淤積,損失慘重之後,文章說:“許多專家非常擔心三峽水庫也出現同樣的問題,泥沙淤積會影響上遊航道並使重慶變成死港,甚至會把武漢的洪災搬到重慶……”
於是乎,重慶組的話題更多了起來,內容也更複雜,說什麽的都有。好在這次大會民主氣氛濃厚,什麽都可以說。
有人提出,以重慶組名義來個緊急建議,建議水利部部長楊振懷到重慶組來,接受代表們的當麵谘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