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16章 抒寫高峽出平湖!宣告神女確無恙(3)

  7月初,魏廷王爭接到湖北省委書記陳丕顯打來的電話,說小平同誌要來葛洲壩工地,並實地勘察三峽工程,要魏一起陪同考察。

  7月13日,魏廷王爭隨陳丕顯在重慶登上了東方紅32號輪,將乘船直達武漢的鄧小平接上船,鄧小平一見魏就問:“有人說三峽水庫修建以後,通過水庫下來的水變冷了,長江下遊連水稻和棉花也不長了,魚也沒有了。究竟有沒有這回事?”

  魏當即回答,長江通過水庫下流的水量年平均為4510億立方米,而三峽水庫的庫容隻有年過水量的8%,江水會不斷進行變換,水溫變化不大,不影響農業和漁業。

  魏舉了丹江口水庫為例,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年過水量為380億立方米,而水庫庫容為年過水量的50%,因而水庫蓄水後水體交換時間較長。即使如此,經水庫下流的水溫較建庫前變化也不大,漢江中下遊的水稻、棉花都長得很好,對漁業影響並不大。

  聽了魏的匯報,鄧小平說,長江中下遊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一定要注意保護好環境。隨後,魏又向鄧小平匯報了三峽工程研究的經過、工程規劃設計、施工方案、設備製造、資金籌集等問題。當匯報到當年周恩來總理確定先建葛洲壩工程,為三峽工程的建設作實戰準備時,鄧小平表示讚成,並指出:葛洲壩工程建設過程中取得的經驗一定要很好地應用到三峽工程中來。

  輪船行至萬縣,萬縣地委領導到船上來看望鄧小平。鄧小平指著魏說:“你是要建三峽工程的。”他又指著萬縣地委書記說:“你是不讚成的,你們要統一認識。”從此以後,萬縣地委的同誌認真深入地討論了三峽工程問題,並承擔起了移民安置重擔,對三峽工程給予了大力支持。

  船行至瞿塘峽進口處時,鄧小平見兩岸山勢險峻,江麵很窄,就問魏:“為什麽三峽水庫的壩址不選在這裏呢?這裏築壩的地形很好嘛!”魏向鄧小平匯報說,三峽工程泄洪流量很大,水電站廠房很長,還要布置通航船閘,而瞿塘峽進口處很難布置。同時,三峽河段落差比較集中,是三峽水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丟掉了這一段,防洪和發電效益將大為降低。

  船進入三峽以後,鄧小平一麵觀看兩岸情況,一麵和魏談三峽工程建設問題。他詳細詢問了大壩、電廠、船閘的設計,並與國內外已達到的水平進行比較。對設計所依據的基本資料,包括水文、地質方麵的各種試驗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外大型水壩建設中發生過的一些重大問題,鄧小平也都做了了解,特別是對與葛洲壩工程的對比詢問得更為詳細。

  鄧小平特別問到,三峽工程會不會出現黃河三門峽工程出現過的泥沙淤積問題,魏盡自己所知向他做了匯報。鄧小平還問到了資金籌集的問題,魏提出用葛洲壩水電廠發電收入作為三峽工程建設資金,鄧小平對此很感興趣。

  在視察了葛洲壩工程後,鄧小平又乘船來到江陵市。他對荊江兩岸1500萬人口、2300萬畝良田處於荊江洪水的嚴重威脅之下十分關注。他指出,洪水淹到哪裏,哪個地方就要倒黴,人民就要遭殃,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解除這種威脅。他對三峽水庫調節長江洪水的功效、對兩岸分洪區的安全措施都十分關心。他對魏說,長江兩岸的防洪問題要十分重視,一點也不能馬虎。

  到武漢後,鄧小平通知主持中央和國務院日常工作的胡耀邦等人來武漢,對他們講了此行的主要收獲。鄧小平說,通過考察了解到,建設三峽工程效益很大,輕易否定三峽工程是不對的。他請胡耀邦等人回北京以後抓緊研究。

  1980年8月,由國務院部署,水電部、能源部等部門又開始重新進行三峽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一大批水利專家開赴三峽,沉寂多年的三峽地區又熱鬧起來。有人欣喜,也有人抗議。在這期間,鄧小平又多次向姚依林、宋平指示,強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一定要加強重點骨幹工程建設,尤其是能源、交通、農業、原材料等行業,不要重複搞效益不大的加工項目,並指出要抓緊進行三峽工程的準備。他說,搞建設也和搞改革一樣,要有一點闖勁,要立即抓緊修路等準備工程,國家建設項目能放在三峽地區的盡量在三峽地區。他說:“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隨後不久,胡耀邦到湖北視察,他對湖北省委的同誌說,中央已決定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湖北省的同誌應抓緊工作。

  國慶節後,萬裏率領有關部委領導來到三峽工地考察,他說,是小平同誌決定了,他才到工地上來的。萬裏要魏寫個1000字的報告報中央、國務院審批。

  同年11月,姚依林也來到工地考察,對三峽工程列入計劃的問題做了詳細調查研究,並對魏說是小平同誌要他來看的。

  不久,在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會上,姚依林宣布,中央政治局常委對建設三峽工程的意見是一致的。

  1983年,長江水利委員會提出了150米方案,也就是正常蓄水位為150米,方案報到了中央、國務院。鄧小平當即表態,同意搞這個低壩方案,陳雲、李先念、胡耀邦、趙紫陽同意鄧小平的意見。在三峽問題上,中央最高決策層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統一態度。

  當時的水利部部長是錢正英,她也極力擁護150米方案,認為這個方案工程不算太大,移民區的麵積小,移民數量少,泥沙不成問題,最主要的一點,她認為,150米方案對重慶影響不大。

  同年,中央決定由國家計委審查這個方案。

  一個由350名專家組成的審查團成立了。曆時一年時間,審查結果是通過了這個方案,報到國務院,很快獲得批準。

  1984年,國務院又成立了以李鵬為首的三峽工程籌建領導小組,著手進行籌建工作,並決定1986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對於150米方案,有不少專家提出異議:三峽工程既然投入如此多的財力和精力,卻建成一個防洪庫容小得解決不了問題的水庫,不劃算。交通部也持反對意見:如此一來,萬噸級船隊不能直達重慶九龍坡港。

  重慶市委、市政府表現出強烈的反對態度。

  萬噸級輪船進不了重慶,這對重慶來說是個不小的損失。很快,重慶的反對意見提到了中央。

  1984年9月,重慶市政府趕在國務院決定的1986年三峽工程開工之前向國務院遞交了一份報告,建議將正常的蓄水位提高到180米,以便萬噸級船隊能進重慶,這個建議首先得到了交通部的讚成。

  這就是三峽工程史上的180米方案。方案是重慶提出的,可設計和論證的過程卻是全國一批著名專家進行的,他們幾乎都是150米方案的反對者。

  180米方案的可行性方案擺在中央辦公廳會議室的桌上,所有的高層領導們都陷入迷茫之中。在是否決定對180米方案進行論證之前,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特意召水利部部長錢正英到中南海,想先征求她的意見。

  錢正英沒有猶豫,她幹幹脆脆地回答胡耀邦說不行,如果要搞180米方案的話,那就另請專家主持工作。

  與此同時,1985年水利部副部長李伯寧被調到三峽工程的最前線,國務院任命他為三峽省籌備組組長、黨組書記,全盤負責三峽庫區移民工作。

  早在1984年2月,國務院批準150米方案之後,就決定籌建“三峽特別行政區”。10月的時候,國務院召開專門討論會,全國人大政法委員會認為“三峽特別行政區”的提法與《憲法》有悖,故建議改為“三峽省”,建議被采納。

  誰來當這個三峽省籌備組組長?中南海辦公廳內,在萬裏點名,趙紫陽讚成的情況下,李伯寧被選中。

  這位水利部副部長離開了他工作多年的大樓,來到了湖北宜昌三峽省籌備組。

  李伯寧的調任,移民試點工作的開始都是為了興建三峽工程150米方案的。

  180米方案是否要考慮?中南海內仍沒有答複。

  對150米方案和“三峽省”的質疑越來越多。

  終於,1986年6月,國務院決定對三峽工程的水位問題進行重新論證,責成水利電力部再一次組織三峽工程論證組對180米方案進行論證。

  同時,中央決定,撤銷已工作快兩年的三峽省籌備組,成立國務院三峽經濟開發辦公室。

  150米方案被否決了。“三峽省”隨之流產。

  1985年後,國內外又出現對三峽工程的不同意見。鄧小平在1986年人大會議期間對香港中報集團董事長傅朝樞先生說明了建設三峽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說明對提出的各種問題都要進行研究。

  1986年5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指出,上三峽工程有政治問題,不上三峽工程政治問題會更大,隻要技術和經濟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就應該上。對此,專家們的理解是,如果長江發生特大洪水,將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這樣政治問題就更大了。於是,各有關部門又繼續組織論證,重新編製可行性報告,並組織各方麵人士到現場考察,實地進行調查研究,許多不讚成三峽工程上馬的人士經現場考察後改變了態度。

  新成立的論證組陣容非常龐大。

  按程序設定,各專家組獨立工作,反複調查,充分設計,提出專題論證報告,並簽字以示負責。如果對專題報告持不同意見,可以不簽字。

  在三峽工程領導小組的第九次擴大會議上,14個論證報告被提出來,原則上通過了最後一個論證報告。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412位專家,在這份論證報告上簽字的有402位,沒簽字的有10位。

  主上派以絕對的優勢壓倒了反對派。三峽工程的論證再一次拉上帷幕。

  論證的過程多少籠罩著一些政治的陰影和曆史的陰影。

  1988年11月30日,新華社消息說,曆時兩年多的三峽論證工作告一段落。

  1989年4月,全國人大七屆四次會議期間,國務院召開記者招待會,有個記者問到三峽工程,姚依林副總理回答提問時說:“三峽工程主張上馬的有道理,反對的也有道理。反正五年內上不去,現在不必花很大的精力去爭論,五年後再考慮。”

  1989年9月,三峽工程領導小組向國務院提交了重新寫出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由於政治風波問題,中南海內的決策層把這份報告擱置起來。

  各種不同意見促進了認識的深入

  幾十年來,三峽工程為國內外關注,圍繞三峽工程,有各種各樣的意見。論證之初論證組收集研究各種不同意見後,將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三峽應如何修建,包括應一級開發或二級開發,以及各種不同設計蓄水位的方案。另一類是三峽該不該建,包括:防洪有無必要性;長江的治理是否應先上後下、先克後幹;三峽工程在技術上是否可行;經濟上能否為國力承受;移民能否安置;對生態環境是否將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等等。

  根據以上兩類性質不同的問題,必須將論證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要選定一個三峽建設的代表性方案,然後,研究這個方案的全方位可行性,並製定一個和三峽代表性方案同等效益或效益接近的替代方案,比較三峽建或不建、早建或晚建的利弊得失。

  三峽的論證工作,就是在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的基礎上展開的,正是這些不同意見促進了認識的深入,推動了長江的治理工作。

  重新論證選擇三峽水庫的設計蓄水位

  水庫的設計蓄水位,是水庫建設的主要綜合指標,它決定了工程的規模和效益。蓄水位越高,庫容就越大,其防洪、發電、航運等效益也越高,而相應的技術問題隨之增多,淹沒損失隨之加大。

  在論證中,根據過去的研究成果,議定從海拔150到180米之間選擇水位。在論證前,原水電部主張選擇較低水位即150米,理由是:移民較少;泥沙問題較簡單,因為水庫回水在重慶以下,泥沙淤積不會影響重慶。但低水位方案遭到兩方麵的反對。一是由於水位較低,防洪庫容不足,如遇特大洪水,為保下遊安全,需要水庫臨時超蓄,要求庫區以上的群眾臨時轉移,這些群眾感到不安定,下遊也感到防洪安全的保證不夠。二是重慶市和航運方麵,由於改善航運的利益不能及於重慶,而影響航運的整體利益。直到論證開始,兩種意見相持不下,不能達成共識。

  論證中,對泥沙問題和移民問題分別組織了有權威並有代表性的專家組,進行反複深入地研究。兩個專家組的結論是:將設計蓄水位提高到175米,相應的泥沙問題和移民問題都有把握解決。最後,各專家組共同通過了水位方案:初期蓄水位156米,這樣有利於移民安置,並可檢驗泥沙淤積的影響;最終蓄水位定為175米,這樣可全麵滿足防洪和航運的需要,也相應提高了發電的效率。

  審慎計算三峽的投資

  三峽工程的投資是否會變成“無底洞”?這是論證中提出的最尖銳的問題,它反映了廣大群眾的擔憂。曆經十多年的曲曲折折,剛剛進入穩定、繁榮、發展的新軌道,誰都害怕再來一次“瞎折騰”。過去有些工程,為爭取上馬,違反實際的壓低投資,一旦上馬,各項資金立即加碼,人們痛恨地稱之為“釣魚工程”。三峽的投資基數很大,如果將來打不住,如果成為國民經濟的“無底洞”,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