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9章 三進三出中南海!小平光輝燭千秋(22)

  到牌坊村來的人,大都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他們有的是想來探尋中國改革開放的“根”,有的是想來感受偉人的“靈氣”,還有的是想來采掘小平少年時代的天才火花。此外,故裏的小平親戚,也成了人們關注的對象。

  小平有個親舅舅叫淡以興,與小平同歲同學,已於1990年去世。嚴格說來他並不算鄧家的人,但一直寄居在鄧家(即姐姐家),解放後也一直住在牌坊村。

  雖是小平的長輩,可他畢竟與小平是同齡人。幼時,他倆同讀一個私墊,同作玩伴,他被小平那機靈、睿智的性格所折服,常配合外甥做出一些令人刮目的事來。小平16歲遠涉重洋到法國勤工儉學時,他卻被家族強留下來,娶妻成家,掌管起殷實的家業來了。

  1939年,抗日烽火燃遍全國,一批批熱血青年爭相奔赴抗日前線。這時,當教師的小平的弟弟鄧墾,要去延安投奔大哥,參加革命,於是,淡以興二話沒說,立即賣掉部分家產,籌措大筆銀票交給鄧墾;小平的另一個堂弟鄧自立也要上延安去,淡以興又慷慨將家產賣掉,資助他去了共產黨的隊伍。

  廣安縣國民黨縣府聽說淡以興資助兩個外甥投奔共產黨,而且,他的大外甥鄧小平還是共產黨高級幹部,便以“通共”罪緝捕他。危急中淡以興逃離了家鄉,隱名埋姓躲在外地當幫工。國民黨又封了他的家,他的妻子楊明鳳給人當了傭人,四個幼子無法養活,兩個送了人,兩個當了小乞丐。

  1949年底,淡以興才回家鄉,找回妻子老小。當時,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二野政委、鄧墾也當了重慶市長,他的外甥個個大權在握,鄉親們又讚羨又敬慕,勸淡老爹:“您為外甥吃了多年苦頭,去找他們要個一官半職,弄點錢花,補償一下多年的損失嘛!”可翻了身,揚眉吐氣的淡以興卻憨厚地說:“當啥子官,能全家人和和美美有口飯吃就行了,麻煩他們,要不得!”他分得祖居3間老房,妻兒老小團聚一起,安安樂樂過上了自耕自種的鄉村生活。

  1966年,伴隨小平被當作中國第二號大“走資派”被打倒,淡以興這個老實農漢也跟著倒黴了。

  那年底,一群從北京串聯來的紅衛兵小將到廣安牌坊村,挖小平的“黑根”,掘“祖宗墳”。他們不分青紅皂白,抓走小平的舅舅、舅母,將淡家抄了個底朝天,收走了小平、小平夫人卓琳、鄧墾等寫給舅舅的家信。信中找不著蛛絲馬跡,就毒打、審訊兩位老人,要其交待與外甥的“黑線聯係”“反動信件”等。後來,又召開萬人批鬥大會,押他倆遊鄉示眾。可憐兩位年過六旬且多病的老人,哪經得起拳打腳踢、餓肚受跪的折磨,雙雙倒在“牛棚”裏屎尿失禁,吐血拉血,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鄧小平是啥子人,我曉得。他打不倒的!”淡以興逢人都這麽說。“文革”後期,小平一家子被關押在江西勞動。很久未與外甥通信聯係的淡老爹不顧自己挨批挨打,背更大“黑鍋”,悄悄給北京的周總理寫信,請他轉信給小平,鼓勵外甥堅持下去,堅強生活著。當感人肺腑的信被周總理轉到小平手裏時,小平一家人感激萬分,小平和卓琳都親自給舅舅回了信,感謝老人家的鼓勵。

  1976年,小平複出後不久,再次被“四人幫”陷害打倒了。這下,淡老漢夫婦又遭罪了。一次萬人批鬥會上,主持人又揪他老兩口上台揭發其外甥的“貓論”罪行。淡老爹拄著破竹竿,穿著“袈裟服”,巍顫顫吐詞不清地說:“我外甥養啥子貓?我不曉得……他說能抓老鼠的貓……就是好貓,是……對的嘛!不捉耗子(老鼠)的貓兒養……養起有啥子用喲……”台下一片哄笑。

  幾度風雨,幾多苦難,淡老爹夫婦飽經折磨後,終於劫後餘生,過上了平常人日子。1986年春節,是鄧小平幾十年離家後第一次帶著全家從北京回成都過年。他深感八旬高齡的舅舅、舅母為自己吃苦受累幾十年,從未享過清福,便接他倆在成都過了一個快樂安詳的春節,一家人暢敘別後親情。這以後,小平叮囑舅舅不可做特殊公民,不要政府照顧,他讓夫人卓琳每月從他工資裏拿一部分錢寄給舅舅,使兩位老人過上了安閑、平靜的生活,他倆同許多鄉農一樣,種菜養雞,上田下地,無怨無悔,安閑自樂地頤養天年。

  雖然從未見過他的表哥鄧小平,可淡文全在牌坊村算得上是一號新聞人物。1993年8月,喬石委員長邁進了他的家門,並和他合影留念。這一年有30多位國內外記者采訪過他。長相極像小平的淡文全是淡以興的兒子,他共有4弟兄,隻有他一人在農村。

  這位手上老繭重重,臉膛黝黑透紅,身體健壯、不太健談且不修邊幅的小平親表弟,雖然識字不多,但卻是一把務農好手。他接受采訪時,一支煙接一支煙地抽,慢慢地講述有關他的往事:

  他是1939年出生的,剛三歲多,母親就無力撫養他,把他送給別人當養子。

  1949年底,表兄小平的二野大軍解放了家鄉,他父親淡以興才把他領回了家。剛16歲的他參軍到了沈陽軍區某部。當兵時,他所在的軍、師、團首長大都是小平的老部下,可他們不知道淡文全是小平的親表弟,不少同鄉戰友鼓動他去找領導報報家門,或去京城找一找當副總理兼總書記的表哥。可老實敦厚的淡文全卻半點沒表露自己是小平的親戚,反而不準別的老鄉說破他們的關係。他埋頭工作,刻苦訓練,勤奮向上,當兵三年,年年受嘉獎,兩次被評為“五好戰士”。

  1961年,他戴著紅花複員回鄉後,便紮根黃土地,用汗水和心血譜寫著青春。

  1974年,有人見小平複出,便要安置淡文全當廣安縣的革委會幹部,負責抓“階級鬥爭”,可他堅持一個“不”字,堅決不去幹“傷天害理”的事;1978年,小平的大女兒鄧琳代表父母回來看望舅公淡以興和表叔淡文全,她提出要照料一下生活困難、家裏娃崽多、連口米飯都吃不上的表叔。可這位老實農漢卻堅決拒絕:不去逃荒要飯就不錯了,我以後日子會好起來的。1986年,小平接舅舅、舅母去成都團聚時,縣鎮政府也請淡文全同去成都,可他說:“我父母去了,我就不去了,給政府太多麻煩不好!”有親戚罵他“憨包”,去見見表兄,趁機提出安排幾個子女的工作,要點補助,有啥子不好呢?其實他心裏很想去拜見表哥,因為他出生以來,從未見過表哥,倒並不是為了見麵就向表哥要好處,而隻是一片親情想給表哥敘述。他終歸沒去見表哥,甘於默默無聞,老實巴交地在家鄉勞作。

  1993年8月,當喬石問淡文全有啥要求時,淡文全忙說:“沒啥要求黨和政府的。我子女長大了,人人能掙錢了,家裏也富起來了。要說不遂心願的,就是活了幾十年,還沒見過我表哥,我想抽個時間去北京看望他!”

  淡文全靠自力更生致富了。大兒子當兵回來後,考上四川大學經濟係,畢業後在縣氮肥廠當了技術員;大女兒也考上技工學校,現在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工作;另外兩個孩子也中學畢業後到外地打工。如今,他與妻子在縣城租包了一爿鋪店,批發小商品,月收入上千元。他花了2萬多元在小平舊居旁建了一幢“小洋樓”,麵積約200平方米,還買了電視機,置了家具,一家人在小康路上奔得火紅。他自豪地說:“像我這麽寬的房子,城裏人一輩子都別想。”

  如今的牌坊村,油菜、小麥長勢喜人,一群群的鴨子在水田、河溝裏覓食,村裏的糧食加工廠、水泥預製場十分紅火。改革開放以來,牌坊村農民依靠黨的富民政策,自力更生發展生產,全村690多戶人家,年收入上萬元的有100多家,有200多戶新修了磚混結構的新房,300多戶添置了電視機,還有的買了汽車、拖拉機或摩托車。村民的日子真是越過越紅火。

  首次接見鄉人

  1978年1月31日,廣安縣委接到省委電話,說有中央首長來川視察,托買點土特產送去。時任縣委書記的楊鍾和常委們猜測,可能是小平同誌蒞蓉過春節,個個歡欣雀躍。最後決定:由張家義駕車,辦公室主任鄧欲治和幹事黎仁海前去送點白市柚、錦橙柑和廣安酒。三人從2月1日下午2點登程,抵達成都金牛賓館時已是翌日淩晨5點過了。

  客房擺著《四川日報》,頭版刊有新華社1月31日電稿:“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結束對友好鄰邦緬甸的訪問,今天下午抵達四川省府成都。”翻開第二版頭條,“廣安邁大步”躍入眼簾。小黎驚喜地說:“小平同誌就在這裏!”三人倦意頓消,當即“密謀”如何能夠見見小平同誌,哪怕躲在林陰深處遠遠地偷看一眼也好。

  早飯後,三人發現人流雲集球場,個個眉飛色舞。老張從陌生司機口中得知,小平要接見工作人員和服務人員。他們靈機一動,趁勢“混”入了人群,突然掌聲雷動,歡聲驟起,小平由省委領導同誌陪同向人群走來。他身著深灰呢料中山裝,臉色紅潤,步履輕快,頻頻揮手向人們致意。三人看得出神竟忘了“搶”照相的位置,待小平坐定後方擠靠在最末排,留住了此生旅途最難忘的一瞬間。

  然而三人並未滿足。小黎年輕敢“冒”,真奔小平秘書跟前:“我們是鄧副主席家鄉來的,想見見他老人家。”秘書莞爾一笑,“現在沒空,等一等吧。”人們簇擁著小平走了,他們怏怏地回到客房。

  午餐後,突然有人推門相告:小平4點接見!夢寐以求的夙願將要實現了。三人準時來到小平住處,秘書陪他們坐在寬敞、幽靜的會客廳,茶幾上擺著煙、茶和糖果。4時15分,小平偕妹鄧先福和另一位女同誌一前一後步入客廳,三人一齊上前問好!小平招呼大家“隨便坐”。鄧欲治見小平腳上穿著一雙泡沫涼鞋,緊張的心情才稍微平靜了些,順勢挨坐在小平左方。當他提到特意帶了點水果來,表達鄉親們的敬意時,小平高興地說:“好,我們中午已經吃過了。”(這是小平初嚐家鄉柚。1992年在南方視察時提到他同女兒毛毛爭論何地柚子好吃,蓋緣於斯。)

  這時,一位姑娘攙著一位老太太走進廳來,坐在小平右邊的女同誌忙起身介紹:“這是我的媽媽。這是我的女兒。”鄧欲治趕緊欠身道:“嗬!您就是卓琳同誌嗎?”“我就是。”卓琳笑著回答。原來他們錯把坐在一旁、衣著樸素的卓琳看成工作人員了。

  小平問:“廣安今年情況怎樣呀?前幾年有點差啊!這一年翻了點身,我在報上已經看到了。”當鄧欲治匯報到1977年糧食總產6億多斤,人均口糧由1976年的288斤增加到377斤時,小平邊算邊說:“我離鄉時是60多萬人口,現在是百萬出頭,隻有6億多斤,人平500多斤,每人才分300多斤,而且還是原糧,不是米,才多少斤呀?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才二百六七十斤米,口糧很低喲。”稍頓一下又說:“廣安是個大縣,報上說現在是90多萬畝耕地,人平才8分地嘛,畝產千斤也不夠用……”其記憶驚人,令人仰止。

  小平鄉音未改,和藹可親,深入淺出地將農業的地位、種子的重要和靠政策、靠科學、靠農田基本建設奪取農業豐收的道理講得十分精辟。談興正濃,秘書進來了,他慢慢起身:“別的就沒有啥了,見一見麵嘛。回去帶給縣委,把農業搞上去,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抓好!”這時忙於筆記的鄧欲治懷著激動的心情請求:“廣安百萬人民都希望您回鄉檢查指導工作。”卓琳接話,“他很忙。你們這麽遠來看我們,回去向百萬父老兄弟姐妹表示感謝!”

  當談到淡以興老人的生活近況時,卓琳說:“我們年年都給幺舅舅寄了錢的,每月10元。他好喝酒,寄多了就浪費了。你們在生活上不要給他東西,教他好好遵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

  當互相握手道別時,正好4點45分。人們知道小平吸煙厲害,然而在這半小時的談話中竟一口未抽,自然老張和小黎隻有“克服”了。但他們回到客房,每人都摸出了兩支中華牌香煙,至今還保存著。

  當晚他們整理記錄,拍發快電,心似潮湧,樂而不疲。及至3日醒來後得知:“應尼泊爾王國首相比斯塔的邀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今天上午乘專機離開成都前往友好鄰邦尼泊爾進行友好訪問。”

  光陰荏苒14年,老張和小黎還在“埋怨”鄧欲治。因為接見前秘書曾提出留影,可他說“上午已經合過影了”。雖然他是極怕耽誤小平寶貴的時間,但又不得不承認是“終身憾事”。

  小平舊居前的祭奠

  小平16歲離開故鄉後,一直沒有回來過。其實他是想回家看看的。1978年2月2日,廣安縣委辦公室主任鄧欲治在向小平匯報完家鄉生產情況後,代表家鄉人民請他回去看看。小平略有所思:“等畝產上了千斤,我就回去看看吧。”廣安縣糧食畝產早在1983年就已逾千斤,可小平一直未能抽出身開始他的故鄉之行。

  小平逝世的噩耗傳來,家鄉人民萬分悲痛。“小平不在了!小平同誌,我們舍不得您走啊!”人們深情緬懷這位十幾歲就遠離家鄉獻身革命,進行強國富民偉大事業的親人。

  廣安地區黨政軍領導趕到鄧小平故居參加祭奠活動後,在院壩前種下兩棵高大的常青樹。地區行署專員鄧劍心情無比沉痛地說:“小平同誌在鄉親們心中像常青樹一樣永遠常青。”

  當地駐軍部隊的指戰員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趕來悼念衷心愛戴的小平同誌。官兵們表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力支援廣安建設,協助駐地人民實現小平“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的夙願。

  在鄧小平的母校翰林小學,30多名小學生把親手做的一籃小白花送到鄧小平的畫像前,向畫像深深鞠躬。二年級一班黃小之同學說:“我們聽到鄧爺爺逝世的消息,心裏都很沉重,雖然正在放寒假,同學們仍然不約而同地趕到學校,做小白花悼念鄧爺爺。我們要以鄧爺爺為榜樣,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白花如海,哀思如潮。西藏、新疆、內蒙古、吉林等邊防部隊回鄉探親的20多位解放軍官兵專程趕來,寄托哀思。他們表示,一定站好崗,執好勤,守好邊疆,讓全國人民安心搞建設,實現小平同誌未竟的事業。來自深圳的個體戶王維本動情地說:“得知小平同誌逝世,我的心情非常難過,就和兩個朋友一起坐飛機趕來悼念。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鄧小平,特區是在小平同誌領導下建立起來的,隻有這樣才能表達我們的心情。”

  長聯作者趕寫挽聯

  鄧小平舊居長聯作者劉利得知小平去世的消息後,深感悲痛。他說:“自己與鄧小平沒有一麵之緣,但作為小平家鄉人,作為小平故居長聯的作者,心情格外沉痛。”他披露了幾年前創作的自己認為一直不成熟的而未公開發表的一副有關以小平南方視察為題材的楹聯:

  勝語四鄰驚:頓解姓資姓社。讚宏綱繼舉,一中心、兩基點,肯定百年不動搖。善籌衣食住行,萬金拓肆;廣集工農商學,百業向榮。審時展逸才:公營、自營、聯營、獨營。確論拳拳宜省識,有利三言:利民、利國、利生產。最信賴,八旬健者導航,興市場經濟,率億庶小康,改革再奔千裏馬。

  風流三代領:殷期圖富圖強。慶盛會隆開,七常委、六書記,誠教萬民齊欽仰。喜看湘淮渭漢,百舸爭流;欣聞廠店城鄉,萬車轉軌。因地揚優勢:海貿、邊貿、路貿、江貿。大潮滾滾莫遲疑,欲求四化:求速、求成、求創新。且歡歌,五顆紅星閃耀,攬科技菁華,挑十裏重任,奮飛更上九層霄。

  有人曾問劉利:“小平同誌走了,您是否也創作了挽聯?”

  劉利說:“最近心情格外沉痛,前幾天晚上,成都某報派特派記者來家裏,約請我以四川鄉親的口吻,趕寫一副痛悼小平的挽聯,登在翌晨報端,由於時間太緊,也由於心境悲傷,未能急就章。不過,我會盡早寫的,我現在正在起草一副186字的長聯,因為小平同誌生活了93個春秋,這樣上下聯各93字,以此來敬獻給這位世紀偉人,以寄托我們的無限哀思。”

  村民北望接小平

  25日淩晨3時,就有群眾趕到小平故居悼念。上午,自發從重慶和各地趕來的群眾近萬人。廣安縣虎城鄉二組67歲的杜先珍,率姐妹、兒媳6人,前一晚渡過渠江步行20公裏趕到牌坊村。她說:“我們特地到牌坊村來悼念鄧小平。”

  牌坊村村民鄧型弟和愛國村石工藝人李正常師徒倆,用1.4米的大青石刻製了一塊石碑,今晨立在故居的大門前,用隸書工工整整地刻著“鄧小平同誌永垂不朽”9個大字,落款是“協興鄉親”。李正常說:“小平的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村民為他立一塊碑,使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瓦店鄉的村民們從30多公裏外的華鎣山上移來一棵青鬆,栽在小平故居前,以寄托對鄧小平的無限懷念。

  25日,廣安地區各單位都組織幹部群眾收視鄧小平同誌追悼大會實況轉播。地委辦公大樓今天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幾百米長的青紗上,懸掛著故鄉人民送給小平同誌的挽聯:“日星隱曜青山垂首九州兒女慟悼世紀巨擘;山月潛形碧水無言十億堯舜矢誌千秋勳業”。

  廣安縣人民禮堂被擠得水泄不通,新華書店的同誌反映,近兩天,他們搶運回來的4800張小平同誌彩色畫像,在這裏被群眾爭購一空。

  在鄧小平的母校廣安一中,全校師生昨晚趕製了2315顆小白花,代表全校2315名師生的心,在10米長的祭帳上鑲嵌著潔白的“母校師生揮淚送小平”9個大字,掛在學校的大禮堂正中。

  棗山鎮一位102歲的老人,從10多公裏外專程來到鄧小平題名的翠屏公園,用廣安古老的吟孝歌的方式,哀哭小平同誌不幸逝世。

  25日上午10時,廣安420萬父老鄉親或圍坐在電視機旁,或肅立於廣播擴音器下,收聽收看小平同誌追悼會實況轉播。當李鵬總理宣布靜默三分鍾時,和著哀鳴的汽笛,420萬父老鄉親,420萬雙如注的淚眼,傾訴著故鄉人民無盡的哀思,巍巍華鎣山為之垂淚,滔滔渠江水為之悲咽。

  追悼大會結束後,牌坊村的村民們站在村口,遙望著北京,深情地說:“小平,你一去70多年,為黨為人民操勞,從來沒有回來過;今天,村裏的鄉親們接你來了。”廣安一中的師生們,把一朵朵潔白的小花撒在小平當年從縣城出發、尋求革命真理的東門口碼頭。一束束小白花呀,順著渠江,沿著長江,向著大海緩緩流去,帶去故鄉人民對小平同誌的綿綿哀思。

  一個世紀的遺憾

  沉痛的哀樂在香江低回,維多利亞港百舸肅靜……

  1997年2月20日淩晨,香港幾乎所有的傳媒,都改變了正常的播出計劃,一遍又一遍地播出著為悼念鄧小平而製作的專輯,沒有新聞節目的鳳凰衛視中文台也一直在屏幕上打出“沉痛哀悼鄧小平”的字幕……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表示,鄧小平的逝世,使中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袖。他說,在悲痛之餘,可以告慰的是,在鄧小平的理論指導下,中國的發展成就很大,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1世紀的中國必定更加富強,香港一定會更加繁榮穩定,鄧小平實現中國統一的願望一定會實現。

  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立法會主席範徐麗泰稱,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在即,臨時立法會會盡一切努力循序進行各項籌組工作,以貫徹鄧小平製定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使香港平穩過渡和維持安定繁榮,完成鄧小平生前的心願。

  香港總督彭定康等港府主要官員也發表談話,對鄧小平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讚揚鄧小平“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參加過國慶35周年港澳同胞觀禮團的香港同胞沒有忘記,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在會見觀禮團人員時深情地說:“一九九七年以後,在座的六七十歲的人,那時的精力就差些了,但在座的有很多年輕人,年輕人有優勢。就我個人來說,我願意活到一九九七年,親眼看到中國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

  人們還清楚地記得,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時的講話,他十分關注香港回歸祖國的懷抱。他同樣深情地說:到那時,就是坐著輪椅也要到香港去站一站,看一看!

  此外,鄧小平還在不同場合表示,他想親眼看到中國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然而,就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前夕,他卻離我們而去。世紀偉人的未了心願,是香港市民的遺憾,也是全國人民的遺憾。

  新華社香港分社設置的靈堂,自20日下午3時開始接待市民吊唁,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有2000多位市民來到靈堂悼念。在5天中,約有近5萬香港市民向這位世紀偉人致以最後的敬意,市民為他獻上的花圈、挽聯及鮮花等祭品共1000多份。祭品中有香煙、足球、撲克,因為許多香港市民知道抽煙、看足球比賽和打橋牌是他老人家的嗜好。更有許多居民在他的遺像前擺上了香港圖片冊、書籍、明信片、地鐵車票和在1997年7月1日劃上記號的年曆,祈望他在香港回歸祖國後,哪怕是在冥冥之中,也能到香港來站一站,看一看,以了卻他本人和廣大港民的夙願……

  在靈堂開放的最後一天,吊唁從上午9點半開始,但清晨6點半已經有香港市民在靈堂外排隊等候,吊唁時間本來已延至晚上7點半,但為免遲來的吊唁人士失望,靈堂便延至晚上8點。

  2月25日上午10時,香港上空依然一片陰沉,港九籠罩在迷蒙的薄霧之中。維多利亞港波濤洶湧的海麵上,來往行駛的渡船、客輪、貨輪一齊拉響汽笛;從九龍通過新界聯結祖國的九廣鐵路行駛中的列車,鳴笛3分鍾……

  遍及港九、新界的38個地鐵站播放哀樂10分鍾,以表示對鄧小平的敬意……

  這一天,香港中華中巴公司全線800多輛巴士全都佩上白花和墨色絲帶……

  香港市民是真誠的。作為“一國兩製”偉大構想的直接受惠者,他們對鄧小平有著深深的感激之情。

  人們不會忘記,世紀不會忘記,鄧小平對香港平穩過渡和長期繁榮穩定所做出的曆史性貢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