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下午5時,榮高棠為美國橋牌隊舉行歡迎宴會。翁夫人打開《周恩來選集》下卷,忙碌地叫大家在扉頁上簽名。宴會後,他們興衝衝地趕到了養蜂夾道體育俱樂部。
8時許,鄧小平神采奕奕,麵帶笑容地步入大廳:“歡迎,歡迎,歡迎大家。”翁心梓接過話題“久聞您牌藝很高,今天有機會和您同桌打牌,感到萬分榮幸。”鄧小平笑出了聲音,謙遜地說:“太誇獎了,你們才是世界名將,與你們一起打牌,我的身價也高了。”話音一落,笑聲四起,氣氛是那樣的親切、融洽、活躍。這時,榮高棠輕輕地說了一聲:“打吧!”並安排鄧與翁結對,楊小燕與北京知名橋牌手丁關根搭檔。楊小燕微微一笑,似乎也有點一本正經地說“我提個意見好嗎?”鄧小平說:“行!”楊說:“我們回來一次不容易,與您打牌更不容易,能不能我和您結對?”鄧小平操著濃重的四川音:“好嘛!這樣會更提高我的牌藝。”接著楊又問鄧小平使用何種叫牌法?鄧小平回答說:“當然要精確叫牌法嘍!”
這晚,大家的牌興很濃,一直打到11點多。當鄧小平向大家告別時,預先有準備的翁心梓夫人,急速地從皮包內取出《周恩來選集》上卷,雙手遞到鄧小平麵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請鄧小平在扉頁上簽名留念,鄧小平欣然命筆,寫下了蒼勁有力的“鄧小平”三個大字。此時,楊小燕似乎感到很懊惱,因為她沒有這個準備,但這個機會是不能錯過的。她在手提包裏急於尋找什麽,看她急成這樣,大家正在為她惋惜,終於在瞬間找到了她丈夫開辦的複康輪船公司的介紹書一份,鄧小平亦在這書反麵簽了名,楊小燕滿意地笑了。
這是一次多麽有意義的會見啊!翁、楊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逢人便說:“橋牌就是一座橋,把成千上萬的海外赤子之心與偉大祖國的命運連結在一起了。”
引退內幕
1989年冬天的一個上午,中南海正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新上任不久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把一份辭職信擺在幾個常委的麵前。
這幾位中國政府和黨的最高領導者臉上都露出了莊嚴和崇敬的神情。
這份辭職信出自鄧小平之手。
自從1979年以來,事實上鄧小平是中國最高領導人,國內外都承認這一點。
有誰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自願由大官回到普通平民的地位上呢。
鄧小平做到了這一點。
辭職請求信是這樣寫的:
中央政治局:
我向中央請求辭去現在擔任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
1980年我就提出要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製度,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製。近年來,不少老同誌已相繼退出了中央領導崗位。1987年,在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為了身體力行地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製,我提出了退休的願望。當時,中央反複考慮我本人和黨內外的意見,決定同意我辭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職務,退出中央委員會和中央顧問委員會;決定我留任黨和國家的軍委主席的職務。此後,當中央的領導集體就重大問題征詢我的意見時,我也始終尊重和支持中央領導集體多數同誌的意見。但是,我堅持不再過問日常工作,並一直期待著盡早完成新老交替,實現從領導崗位完全退下來的願望。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選出的以江澤民同誌為首的領導核心,現已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經過慎重考慮,我想趁自己身體還健康的時候辭去現任職務,實現夙願。這對黨、國家和軍隊的事業是有益的。懇切希望中央批準我的請求。我也將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辭去國家軍委主席的請求。
作為一個為共產主義事業和國家的獨立、統一、建設、改革事業奮鬥了幾十年的老黨員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屬於黨、屬於國家的。退下來以後,我將繼續忠於黨和國家的事業。我們黨、我們國家和我們軍隊所取得的成就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前進中還會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把先輩開創的事業一代代發揚光大。中國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有能力永遠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11月9日晚,電波傳送出震動中外的信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鄧小平辭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廣大人民群眾對他身體力行,為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製作出表率,表示由衷的敬意。
自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製以來,多少年,他自己一直就盼望盡早完成新老交替,完全從領導崗位退下來。
終於,85歲高壽的鄧小平,實現了夙願。他高興地對出席五中全會的同誌們說:“感謝同誌們對我的理解和支持”。
中共中央的決定曆數了這位經曆曲折的職業革命家的功績,其中提到:
全會的決定寫道:鄧小平同誌是我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傑出領導人,在黨所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曆史時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全會高度評價了小平同誌對我們黨和國家作出的卓著功勳。幾十年來的革命實踐表明,鄧小平同誌不愧是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我們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領導人。他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提出的一係列觀點和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這是當一個人為祖國、為黨、為人民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和辛勞之後,黨和人民對他的崇高評價。
“我的生命是屬於黨,屬於國家的。退下來以後,我將繼續忠於黨和國家的事業。”鄧小平含笑走出中南海。
生活在大家庭中
鄧小平從公開活動中消失以後,他的日常生活成了人們關心的一個熱點。因為,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中國政治生活中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關他的身體狀況的猜測,經常影響到香港股市的漲落。
1992年12月底,香港《文匯報》刊登一篇題為《鄧小平日常生活瑣記》的文章,將這位偉人的日常生活披露如下:
十分重感情鄧小平雖然較少在公開場合露麵,但他的晚年並沒有將自己封閉起來,而是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之中。據說,鄧小平十分注重感情,極為看重家庭的團聚和睦,一貫主張全家人應生活在一起。
鄧小平有五個子女,加上女婿、兒媳、孫子、孫女及親屬。一家上下共有18口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家庭。
每月,鄧小平和夫人卓琳的全部工資交給工作人員用於全家人的夥食開支,家裏的夥食賬也由工作人員管理,月底將支出賬目公開。如果超支,由子女們出錢補齊;如有結餘,則全家聚餐一次。
鄧小平主張,家庭內部生活要“大集中、小民主”。所謂“大集中”,就是全家人要住在一起,吃飯時也最好在一起。如果有誰說好回家吃飯而沒有按時趕回,全家人一定要等他回來才能開飯。但這一原則也不強加於人。家中有人認為當天的飯菜不合口味,可以單獨去做,也可以到外麵去吃。對於家庭成員中的個人愛好,鄧小平絕不幹涉,這就是所謂“小民主”。
鄧小平重感情還表現在十分看重親情上。他很喜愛熱鬧,尤其喜愛小孩。他常常動員全家人一起出遊,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比如,每年一度的植樹節,他都希望和全家人一起去。但他的子女們各有各的工作,很難湊到一起。這樣,每次鄧小平就帶著孫子、孫女們去植樹。小孩們不懂事,貪玩好動,不聽管勸。但是鄧小平不怒不惱,反而懇求孩子們要聽話。鄧小平說過,經常見到小孩們心理就有種平衡感,因為他們天真,有活力。
每天閱卷一大摞和毛澤東等中共老一代領導人一樣,鄧小平生活也很儉樸、嚴肅,起居很有規律,在吃的方麵沒有過多的奢求。別人都愛吃好大米,可他卻喜歡吃最普通的大米。過去,鄧小平抽煙很勤,也頗有酒量。他常常一支香煙在手會見來賓。他最喜歡吸的是“熊貓”牌香煙。可是,據說在他86歲生日時,他終於斷絕了吸煙。
不過,聽說他現在仍然喝少量的酒,但已大不如從前。1986年英國女王訪問北京,鄧小平在釣魚台養源齋設宴款待,賓主落座,鄧小平舉起一杯珍藏了20餘年的“茅台”酒致祝詞,然後一飲而盡,博得一片讚歎。
如今由於年齡的關係,醫生對鄧小平的飲食更嚴加控製。
每天在家中,鄧小平最主要的事就是讀書看報。他天天要看一大摞閱文,其中包括中共中央的主要文件、各有關部委的選送材料和參閱材料。這些報紙和文件材料,是他了解掌握國際、國內最新動態的渠道之一。此外,他每年要花一定時間去外地走訪考察,這也是他消息和信息的重要來源。
鄧小平喜愛橋牌世人皆知,現在他仍然喜歡這種高智力的活動。盡管年事已高,但打牌時仍然思路敏捷,出手不凡。鄧小平偶爾也搓麻將,卻從不玩久,也不如打橋牌精心。麻將對他來說,純粹是消遣性的娛樂,從未認真過。
對氣功從不感興趣鄧小平喜歡遊泳,幾乎每年夏天都要到北戴河避暑,在大海中遨遊。除此之外,他還喜歡散步、爬山,也打高爾夫球。1992年年初,鄧小平到廣東深圳、珠海視察,參觀遊覽,體力極佳,這與他平時喜愛體育運動不無關係。
前時海外有傳言說,鄧小平南行之時有氣功高手相伴左右,時時發功為他強身健體。據知情人介紹,鄧小平對氣功並沒有一點興趣,也從未做過任何氣功。
不允許子女幹政鄧小平的長子鄧樸方現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次子鄧質方在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供職,長女鄧林現為中央美院專業畫家,次女鄧楠現任國家科委副主任,小女鄧榕至今則常常陪伴在父親左右。
據知情人士介紹說,在鄧家的子女中,交友最廣的是鄧林,而且講話也最隨便,曾自稱是家中的“政協委員”。長子鄧樸方看問題則比較深刻,對於許多事情他都進行過深入地研究和思考。鄧質方是學工程技術的,一心在自己專業上謀求發展。
鄧小平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以往每次重大政治運動來臨之前,他都要將子女們召集在一起,要求每個人自珍自重,出了問題他誰也不保。他的子女們都在社會上各有工作,回到家裏總要對外麵的所見所聞發表看法,進行評說。如某些社會現象,人們的思想情緒,各行各業一度沒完沒了的政治學習等,有褒有貶,有時也有牢騷。對於子女們的議論,鄧小平總是靜靜地傾聽,有時笑一笑,但從不隨便發表意見。子女們的談話,是他了解外麵社會的又一渠道。不過,議論歸議論,鄧小平決不允許子女們幹涉國家的政治決策,他要求家中所有的人都要維護國家的聲譽和利益。
子女出國要鄧小平批準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落難,他的子女們均受到株連,有幾位子女隻好躲到平民人家。由於這一原因,鄧家的幾個兒媳、女婿。都出身於普通家庭,沒有什麽政治背景。但是,凡接觸過鄧家子女的人反映,鄧家人思想解放,他們從不歧視外姓人。
在當前中國人紛紛效尤“出國熱”時,鄧家的子女們並沒有為之所動,因為,鄧家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子女們出國一律要經過鄧小平親自批準,否則難以跨出國門。以前有傳言稱,鄧家的子女在海外有大筆存款,據知情人說,這是不可信的。
知情人透露,鄧小平的子女們每次出國時所得到的收入和讚助,回國後一律要上交有關部門。長女鄧林在香港辦畫展,每幅畫售價極高,但她回到北京後,即將全部款項上交。鄧樸方也是如此,他出國為殘疾人基金會募捐,所得錢款也都全部上交用作殘疾人的康複事業。這方麵的事外界也有報道,確有其事。
春風,送去了小平同誌
這是一個悲傷的日子。1997年2月19日。
早晨,廣播、電視等電子傳播媒體,以其獨特的快速傳遞方式,把一個令中國人民悲痛的消息,傳遍了神州大地: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極其悲痛地向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通告:我們敬愛的鄧小平同誌患帕金森病晚期,並發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搶救無效,於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二十一時零八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鄧小平同誌是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
鄧小平同誌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錘煉出鮮明的革命風格。他尊重實踐,敏銳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和契機,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既借鑒世界經驗又不照搬別國模式,總是從中國的現實和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出發去總結新經驗,創造新辦法,尋找新路子。他尊重群眾,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總是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製訂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他目光遠大,胸襟開闊,總是從大局著眼來觀察和處理各種重大問題。他崇尚實幹,行動果斷,在關鍵時刻作出重大決策更是表現出非凡的膽略和勇氣。他無私無畏,不屈不撓,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和人民,獻給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他的光輝一生充分表明,他不愧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他深情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祖國人民也深情地愛戴他。
鄧小平同誌的逝世,對我黨我軍我國各族人民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定將在我國人民心中引起極大的悲痛。中央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化悲痛為力量,繼承鄧小平同誌的遺誌,以更加努力地做好各方麵工作的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的悼念。
像晴天霹靂,中華大地為之震驚。人們不敢相信這一噩耗,盡管它來自正規渠道。
灑淚長街
1997年2月24日。北京西郊。
鬆柏簇擁的八寶山革命公墓,今天格外肅穆,凝重。它在全神貫注地迎候著一位偉人。
從五棵鬆到八寶山2500米的路程,灑滿動天撼地的悲痛之情。
大路兩旁,站滿了哭泣的人群。從白發老人,到稚氣兒童,10多萬各族群眾在淒冷的寒風中佇立,深情送別親人鄧小平。
一直晴朗的天空,忽然變得陰沉。向來喧鬧的長街,寂靜得仿佛能聽到人們心中湧動的悲傷。
淩晨4點,環衛女工張彥芳和她的小組開始一遍遍地清掃這段馬路。她們邊哭邊掃,邊掃邊哭,仔細得如同擦拭玻璃,生怕遺落一點塵埃。
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知識分子……人們從北京的四麵八方,從祖國的天南海北,默默匯集到這裏。胸前的一朵朵白花,在料峭的晨風中不停地顫動。心中的一縷縷哀思,在天地間綿綿不絕。許多人不知道小平同誌起靈的日子,怕趕不上送行,幾天來多次到這裏等候。一位82歲的老八路,23日已在這裏守候過半天,24日7點他又站在了五棵鬆路口。“我今天一定要送送小平同誌。”
他一邊抹淚一邊說:“毛主席讓我們站起來,鄧小平使我們富起來,都功比天高。”9點34分,披著黑紗的靈車,在警車護衛下緩緩駛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西門,等候多時的送行人群中,響起一陣陣悲泣之聲……
身穿白衣的醫護人員,淚流滿麵;戎裝整齊的戰士,致以莊嚴的軍禮;帶領全家8口人早早等在醫院門口的葛老人,懷抱幾個月的孫子追著靈車跑出好遠。他說:“要讓孩子們送送鄧爺爺,讓他們永遠記住這一天。”
孩子騎上大人肩頭,大人登上就近高處,有的人搬出板凳,有的人站到三輪車上,為的是看看靈車,最後再看看敬愛的小平同誌。
“我知道,在今日中國,這三個字所包含的意蘊,我知道,在人民心中,這三個字所顯示的內容……”長詩《鄧小平》的詩句,在此時此刻得到最好的印證。
兩分鍾後,靈車到達五棵鬆路口。再道一聲:“小平您好”,八個大字迎著靈車飄拂而來。來自北大、北工大、民族大學的師生,手捧小平遺像,站在橫幅下敬送他們日夜想念的偉人。1984年,北大生物係師生在國慶遊行隊伍裏,打出了他們自製的橫幅“小平您好”,親切的問候表達了各族人民樸素的感情。今天,他們再向小平同誌道一聲您好,更多了崇敬和凝重。
靈車行至玉泉路,人群中一位中年婦女追隨著漸漸離去的靈車一路小跑,她使勁地擦著眼淚,卻仍然淚眼模糊,已故數學家陳景潤的妻子由昆此時泣不成聲。早在70年代,小平就親自過問陳景潤的生活,小平對陳景潤和家人的愛護和關懷,在由昆心裏留下了太多的感激:“他是我們全家的恩人!”
小平關懷的又豈止一個陳景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小平同誌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讓多少科技、教育工作者歡欣鼓舞。
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研究員馬基茂和他所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200多位研究人員,一早就來到玉泉路口。小平同誌曾經在1984年和1988年兩次親自視察這項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科技項目。親眼目睹、親身體會到小平同誌一片苦心的馬基茂說,我們沒有辜負小平同誌的期望,現在我們已在國際高能物理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今後還要更加努力,作出成果,以告慰小平同誌的在天之靈。
國防大學教授張南征的眼睛已經哭紅了,他哽咽著對記者說,小平同誌是我們廣大知識分子的知心人和良師益友,他最理解、信任、關心知識分子。今天他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的思想卻時刻激勵我們,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上海新民晚報編輯張攻非專程從上海趕到北京為小平送行。他噙著淚水說:“小平同誌倡導的改革開放,使上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連我們上海人都感到吃驚。沒有小平同誌就沒有今天的上海,就沒有上海人的今天。”
70多年革命生涯波瀾壯闊,改革開放路線造福大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光照千秋……小平同誌的功績像一座豐碑矗立在億萬人民心中。9點40分,靈車緩緩駛近永定路口,隻見人群中一位中年男子雙手捧著小平同誌遺像,不由自主地雙膝下跪,旁邊還有他四歲的女兒。小女孩雙手抱著一個精製的小花圈,上麵披著“鄧爺爺我想您,孫女思思鞠躬”的挽聯。
一位從湖北廣水來京做生意的青年說,沒有小平同誌的改革開放政策,家鄉不可能富起來,我也不可能來京做生意致富。當小平同誌靈車經過,後麵的人因看不清而擁擠時,這位個體戶把拎著的行李一放,說:“站在我的行李上吧,大夥好好看看。”
永定路口,70歲的國防大學教授胡慶雲站在自己的三輪車上,端著相機顫巍巍地拍攝眼前悲壯的情景。“拍些照片,掛在家裏,天天看著,也算是我這個老軍人、老共產黨員的一份憶念。”老人說著,眼裏噙著淚花。
戎馬一生的小平同誌,全心全意為國為民,16歲他離家至今,再沒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家鄉的父老鄉親,總在惦念著他們引以為榮的兒子。來自小平家鄉的謝明孝、任慶英夫婦,抱著兩歲的孫女久久站立街頭,“讓我們替家鄉人民送他一程吧!”
八寶山革命公墓門口南側。天津武清縣農民方子青哽咽著說,他昨天和妻子乘汽車轉火車,趕了120多公裏路到北京,專程來給小平同誌送行。“是他讓我們吃飽了穿暖了。”“我們鄉下農民衷心擁護小平同誌製訂的政策,沒有他我們過不上富裕的日子。”
靈車於9點47分抵達八寶山革命公墓南門。悲痛的人群不斷向前湧動。兩位70多歲的老太太互相攙扶,含淚低喚:“車怎麽開得這麽快,慢點,慢點啊……”
送走親人,別情依依。靈車隊伍駛過,路邊的人流卻久久不肯散去。不少人把戴在胸前的白花輕輕摘下,係在路旁的鬆柏樹上,一叢叢常青樹,成了一個個巨大的花圈。
天若有情,大地當哭。再次負載一位偉人最後的行程和萬眾無盡的哀思,十裏長街永遠記下了這一幕,記下了億萬人民對小平同誌的無限深情。
都市的哀思
1997年2月25日。寬闊的人民大會堂大禮堂被裝飾得格外莊嚴肅穆。
主席台以銀灰色為底色,台口上方懸掛黑底白字橫幅:“鄧小平同誌追悼大會”。主席台正中矗立著5米多高、黑色鑲框的鄧小平同誌彩色巨幅遺像,兩旁是大型花環和16棵長青樹和冬青。鄧小平同誌的骨灰盒安放在遺像前的白蘭花和常青鬆柏中,骨灰盒上履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鄧小平同誌的夫人卓琳率子女敬獻的花圈擺放在鄧小平同誌的骨灰盒前。6名人民解放軍禮兵持槍肅立,守護在兩旁。
主席台兩側擺放著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基、劉華清、胡錦濤、榮毅仁同誌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中央紀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敬獻的花圈。
大禮堂二樓眺台懸掛的黑底黃邊白字橫幅上寫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愛戴的鄧小平同誌永垂不朽!”三樓眺台懸掛的黑底黃邊白字橫幅上寫著:“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繼承鄧小平同誌的遺誌,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大禮堂主席台下兩側和大禮堂外的中央大廳擺放著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中共中央各部門、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各人民團體、首都各界群眾,人民解放軍三總部、全軍各大單位、各大軍區,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華社香港分社、新華社澳門分社,以及鄧小平同誌家鄉等敬獻的300多個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