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69章 三進三出中南海!小平光輝燭千秋(12)

  鄧小平重新恢複工作以後,散步習慣雖是堅持下來了,但由於工作繁忙,散步時間相對減少了。而且散步的時候,還在思考各種問題。他曾說過:“惟獨打橋牌的時候,我才什麽都不想,專注在牌上,頭腦能充分地休息。”的確,他幹什麽事情都一樣專心致誌,精神集中。他的橋牌活動是50年代在四川學的,後來就一直成為他的一個業餘愛好。同時,他喜歡打台球,而且打得很出色,一次可以拿100多分的高分。有時,他操著富有音樂感的四川話說:“打牌要和高手打嘛,輸了也有味道。”近兩年來,盡管工作繁多,但鄧小平卻還是精力旺盛。有時,他可以同四五歲的孫子同室相處,孩子的幹擾,分散不了他的精神,仍然入神工作。

  為保持健康,在工作人員和家人的催促下,鄧小平於1979年7月中旬來到黃山休養。7月12日上午經過一夜的休息,鄧小平恢複了精力。他和大家一起踏上百步雲梯,登上光明頂。

  盛夏之際,黃山遊客眾多。許多來自海內外的賓客,得知鄧小平登黃山的消息後,都盼望能在此勝地見一見他。在登山過程中,遇到身後有年輕人或挑擔子的老百姓,鄧小平就連忙停到路邊,招呼隨行的同誌說:“讓一讓,請他們先走。”但是,很多遊客往往趕到他身邊就不走了,同他交談起來。

  峰回路轉,拾階而上,鄧小平一行,興動勃勃地登上了海拔1800米高的黃山。

  聞名於古今中外的黃山,矗立在東海之濱。那奇特的山石,蒼勁的青鬆,浩渺的雲煙,渾然一體,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難怪古代旅行家徐霞客留下“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讚美詩;曆經戎馬生涯的陳毅元帥則書下“天下第一山”的匾額。

  早晨7時半,鄧小平自山腳下的觀瀑樓出發,迎著朝陽,開始步行登山,行程山路60裏。鄧小平雖已75歲高齡,卻走在前麵開路。他的腿力很好,一口氣登上30來個陡峭的台階,竟把隨行的親屬,甩在後麵……到慈光閣時,身著短袖襯衣的鄧小平,紅光滿麵,汗珠涔涔,但興頭更足。他稍息片刻,彎腰挽起褲管,接過手杖,精神抖擻地說:“走!”宏亮的聲音,頓時增添了大家的力量。每登到比較險峻的地方,他就回頭囑咐大家要當心些。

  中午時分,來到古香古色的半山寺。午飯小憩之後,鄧小平複又踏上行程,沿路極目四望,興味盎然……他老人家興頭越來越足,步履穩健,氣息平穩。他們穿“一線天”,過“蓬萊三島”,向玉屏峰進發。玉屏峰稱作“黃山第一處”,用音樂家的語言來說,它是“黃山的主旋律”。忽見一棵壽逾千年的古鬆,破石而出,恰似在向客人們招手致意。這就是聞名的“迎客鬆”,嘩嘩的鬆濤聲,似乎在用它熱情的話語,歡迎客人。

  當天晚上,鄧小平宿住在玉屏樓。這裏的建築壯觀,不少革命前輩遊黃山後的詩作筆跡都留在此處。

  這次黃山行,使鄧小平身邊的工作人員十分高興:鄧小平身體真是健康。而鄧小平卻想的是,他和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已經老了,必須盡快實現領導幹部的年輕化。一個令世界震驚的舉動開始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1979年7月底,鄧小平在一次會議上指出,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已經確立了,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是組織路線問題;解決組織路線問題,最大的問題,也是最難、最迫切的問題,是選好接班人。他大聲疾呼:“現在擺在老同誌麵前的任務,就是要有意識地選拔年輕人,選一些年輕的身體好的同誌來接班。”他語重心長地說:“1975年我主持中央工作,王洪文就說,十年後再看……我們對林彪、‘四人幫’的影響不能低估,不能想得太天真了。要想得遠一點。一定要趁著我們在的時候挑選好接班人……親自看他們成長起來。”同年9月29日,葉劍英在建國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使我們的組織狀況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政治任務相適應”,“要在老幹部的幫助和帶領下,在群眾的監督下,讓越來越多的年輕或者比較年輕的幹部把我們各項事業的領導責任擔當起來。”也是在同一個時期,陳雲提出,“我們選幹部,要注意德才兼備,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在這個前提下,幹部隊伍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並且要把對於這種幹部的提拔使用製度化。”鄧小平完全讚成這個由陳雲概括出來的幹部隊伍“四化”的方針。這個方針在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和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中,都被明確地肯定下來。

  黨中央確定,新老交替采取集體交接班的方式。在1980年2月召開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政治局常委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高瞻遠矚,經過深思熟慮,建議設立中央書記處作為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領導下處於第一線主持日常工作的機構,書記處和國務院的領導要逐步年輕一些,增選比較年輕一點的胡耀邦、趙紫陽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別主持書記處和國務院的工作。鄧小平、李先念、陳雲、王震同誌還提出,他們在五屆三次人代會後不再兼任副總理。十一屆五中全會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決定設立中央書記處,選舉胡耀邦為總書記,並選舉了書記處的其他成員。1980年9月召開的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接受中共中央建議,任命趙紫陽為國務院總理,同時任命幾位年紀較輕的同誌為副總理。這是黨中央為解決新老幹部交替而采取的第一個重大步驟。

  在1981年6月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當時擔任黨中央主席的華國鋒提出辭職。在醞釀新的人選時,盡管鄧小平的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全黨公認的,但是他推薦胡耀邦擔任中共總書記,得到全會的批準。他的這種革命胸懷,為黨的各級領導班子實行新老合作、新老交替作出了光輝的榜樣。

  1982年上半年中央機關和國務院部委的機構改革,是中央為實現幹部隊伍的“四化”,有秩序有步驟地實現新老幹部交替的又一個重大決策。這次改革,不僅使中央一級的黨政機構和工作人員的編製大為縮減,而且使部、司(局)兩級領導班子的平均年齡普遍下降了4至6歲,其中新提拔起來的中青年幹部已分別占到部、司(局)兩級新班子成員總數的16%和32%。

  1982年9月13日下午,十二大選出的新的中央委員會舉行它的第一次全會的第二次會議。會場設在人民大會堂一樓宴會廳,莊嚴樸素,沒有高高在上的主席台。28位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就在講台下鋪著雪白桌布的長條桌前主持會議,同出席全會的347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以及280多位列席全會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委員,麵對麵地坐著。中央辦公廳的同誌說,這次全會同以往的中央全會有一個不同之處,那就是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中,年齡比較輕的明顯地增加了。人們看到那些三十八九歲、40多歲、50多歲,年富力強的後起之秀,同那些在革命戰爭年代馳聘疆場、為全民族的解放建立功勳、如今已滿頭銀絲的老紅軍、老革命家肩並肩坐在一起,手挽手親切交談的情景時,一下子就意識到,黨的最高領導層確實如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所期望的那樣,已經成為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朝氣蓬勃的戰鬥指揮部。

  一中全會剛剛結束,中央領導同誌同出席、列席全會的同誌們就來到樓下洋溢著歡愉氣氛的大廳裏。全體十二大代表和候補代表,共1700多人,整整齊齊地排列在多樓級的鋼架上,等待著同中央領導同誌一起合影留念,這是又一幅別開生麵、激動人心的圖景。在圍成一個半圓形的鋼架前,擺著約莫200來張靠背椅。十二大秘書處規定,除了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有座位外,年齡在70歲以上的代表和候補代表都有座位,而70歲以下的,不論他擔任什麽領導職務,都是或者站立在鋼架上,或者蹲在座椅前的地毯上。新當選的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力群、穀牧、陳丕顯、胡啟立,候補書記喬石、郝建秀,國務委員黃華等,這些不到70歲的領導同誌,都同其他代表一起,站在座椅的後麵。而新當選的中央書記處書記、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楊勇,則同人民解放軍代表團的代表一起,盤腿席地而坐。

  1982年金秋的下午,老一代領導人與中南海新來的“年輕人”見麵。

  這是一個令人激動不已的時刻。

  那是下午4時半。39位新當選的年輕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懷著興奮的心情依次步入大廳。中央領導人都從座位上站起身來,表示歡迎。葉劍英、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李先念、陳雲、彭真、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等同誌和政治局的其他領導同誌、書記處的全體領導同誌,這一天全都到場了。這種隆重而親切的“滿堂紅”的歡迎方式,使那些年輕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們既興奮,又有點緊張。他們圍了一圈,坐在中央領導同誌的後麵。中央組織部的同誌一一唱名,向中央領導同誌簡要地介紹這些新一輩接班人的情況。第一個被介紹的,是52歲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的女副部長李淑錚,她是新選出的候補中央委員。當介紹她的情況時,她靦腆地原地站起身來。介紹到最年輕的中央委員王兆國時,胡耀邦插話說,他是鄧小平發現的人才,是第二汽車廠的副廠長。王兆國也同前麵幾位同誌一樣,原地站起來。陳雲問他:多大年紀?中央組織部的同誌答:41歲。陳雲側過身來對著王兆國親切地招手說:請你再站近些,讓我仔細看一看。王兆國離開座位,來到大廳的中央,臉上激動地泛起紅光。中央領導人仔細地端詳著這位1966年從大學畢業,在“文化大革命”中多次頂著“造反派”的幹擾搗亂,團結廣大職工搞好生產,精通本行業務的年輕人,露出了滿意的會心的微笑。輪到介紹下一位時,胡耀邦說:你們膽子大一點,站到中間來!於是,每一位被唱名的同誌都照辦了。

  中央領導人對後輩們的親切感情,他們平易近人的作風,使大家解除了拘謹。他們在回到自己座位之前,走到每一位中央領導人麵前,同他們一一握手。這39位同誌中,還有新當選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的46歲的郝建秀,53歲的民政部部長崔乃夫,53歲的水利電力部第一副部長李鵬,47歲的天津市委書記李瑞環,52歲的福建省委書記胡平,47歲的交通部女副部長鄭光迪,50歲的航天工業部副部長寧健,52歲的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何光遠,52歲的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壽,51歲的空軍某軍軍長於振武。最年輕的是甘肅省建委副主任胡錦濤,他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隻有39歲。另一位年輕的同誌是42歲的李慧芬,她也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現為天津無線電聯合公司第一副經理兼總工程師。所有這些領導人,都是具有現代化知識,精通自己專業的實幹家。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會麵,也不是一般的接見。大家都沉浸在無比溫暖的氣氛中。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這些多少年來指引著中國這艘巨大航船破浪前進的中國革命的舵手門,今天一個個滿麵春風,拉著走到自己麵前的每一位年輕人的手。這是我們黨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傳遞革命火炬的握手,是黨對中青年幹部寄予無限希望的握手。它表明,我們黨的老一輩革命家決心親手扶持和培養年輕一代共產黨人,逐步擔當起無數革命先烈幾十年來流血犧牲、英勇奮鬥所開創的偉業的重擔;年輕的同誌決心在老一輩革命家的“傳幫帶”下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為實現黨的十二大製定的宏偉綱領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將近一個鍾頭的會見結束了。

  鄧小平完成了一件毛澤東想完成卻沒有完成的任務。

  沒有軍銜的“元帥”

  天安門廣場。中國國慶節。1984年。

  這裏,正在舉行規模盛大的閱兵式。這是中國人民自1959年國慶節以來25年間,第一次公開展示自己的武裝力量。全世界都瞪起好奇的、興奮的、疑惑的、渴望刺激的眼睛。

  至少在中國,能夠坐在電視機前的人都坐在電視機前了。如果統計一下,其人數肯定是空前的。因為眼下的中國,雖然每個家庭都在抱怨物價上漲,但是仿佛變戲法似的,電視機這種從前的高檔奢侈品幾乎一夜之間就走進了億萬人家。此前8個月,1984年春節前夕,並不富裕的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曾發生所有規格、型號的彩色、黑白電視機銷售一空的驚人新聞。

  上午10點鍾,實地坐在天安門前和通過屏幕仿佛坐在天安門前的人們一起騷動起來。閱兵式開始了。

  一輛黑色敞逢“大紅旗”轎車駛到金水橋頭。北京軍區司令員挺立在車上,敬了一個漂亮的軍禮,響亮地報告――

  軍委主席:

  慶祝建國35周年閱兵式,受閱部隊列隊完畢。請您檢閱!

  閱兵總指揮:秦基偉

  軍委主席鄧小平以莊嚴的注目禮接受了他的報告。這位當之無愧的三軍統帥沒穿軍裝。他是一位沒有軍銜的元帥。

  黑色“大紅旗”敞篷檢閱車平穩、莊嚴地駛上東長安街。鄧小平舉起右手,向嚴整的受閱部隊致意。

  “同誌們好!”

  “同誌們辛苦了!”

  他的四川口音清晰、渾厚而洪亮。他在這最令人激動的場麵中顯示了恰如其分的平靜。統帥的威嚴與長者的慈祥,閱兵首長應有的標準化動作與老資格政治家的固有風度,完美地統一在他的舉止神態中。他使所有的天才演員都難以模仿。

  情緒昂揚的受閱官兵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自己的統帥,視線隨著他緩緩移動……在同齡的中國革命家中間,他是最健壯的一位;在同等資曆的領導者中間,他是最年輕的一位;在同輩的領袖人物中間,他是經曆的曆史階段最豐富的一位――1976年以來的中國曆史新時期,給了他做出獨特貢獻的機會。現在,身著深灰色中山裝的他從草綠色隊伍麵前走過,像一座移動的青山,一座活的紀念碑。

  他是一部活動的曆史。

  他正是以曆史的冷靜目光,檢閱著這支龐大的軍隊。

  雄壯的《解放軍進行曲》中匯進了震撼人心的腳步聲。分列式開始了!軍事院校、步兵、海軍、空降兵……受閱方隊依次通過天安門檢閱台。

  天安門檢閱台上,鄧小平的高級助手們也在凝神觀望。同當日中國的大多數軍人一樣,將軍們穿的還是舊式“滌涼”軍裝。這大概是世界閱兵史上少有的有趣現象。它毫不掩飾地表明,我們的國家和軍隊正處在變革的新舊交替之中。

  軍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也在觀望。他的微笑是坦然而矜持的。作為這支軍隊一切重大行動的實際組織者,今天,即使在別人最激動的時刻,他的笑容中也蘊含著沉思。

  昨天晚上,當天安門廣場進行最後的裝飾和清掃的時候,總參軍務部接到軍委辦公廳電話:“楊副主席要看‘方案’,請立即送來。”

  是閱兵的方案嗎?不,是這支軍隊即將實行大規模精簡整編的方案。他一連看了幾遍。雖然在此之前他已主持軍委常務會研究過多次了。

  今天的檢閱,似乎包含著某種向曆史告別的意味……

  國慶閱兵一個月之後――11月1日,中央軍委委員們,包括海、空軍,第二炮兵和11個大軍區司令員、政委在內,聚集在京西賓館的會議廳裏,舉行軍委座談會。鄧小平主席同大家打過招呼,輕鬆地在講台前坐下來,然後發表了將近90分鍾的講話。他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表達了一個驚人的戰略決心。在人民解放軍的曆史上,這份講話無疑是重要的曆史性文獻,僅從風格和演講藝術上來說,也是一篇精彩的感情豐富的散文。

  “從哪裏講起呢?”鄧小平隨和、親切地望著高級將領們。

  “從這次國慶閱兵講起吧。我不是講這次閱兵如何,這次閱兵是不錯的,國際國內反映都很好。最近有位國際友人講,非常好。”

  “我說有個缺陷,就是80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個缺陷……”

  80多歲的軍委主席觸及了對在座的人來說最敏感的問題,即軍隊高層領導老化問題。他由此講到軍隊的體製改革和進一步實行精簡整編的必要性。就在這次會議上,他作出了世界大戰十幾年內打不起來的驚人論斷。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若幹年來我軍“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指導思想,使我軍從此走上了和平時期建軍的軌道。

  據此,鄧小平提出要裁減員額100萬!

  這位以清醒果斷、堅韌不拔和善於處理最複雜局麵而著稱於世的統帥人物,把最大的決心傳達給在座的每一位將軍。他說:

  “這是個得罪人的事情哪!我來得罪吧,不把這個矛盾交給新的軍委主席。”

  於是,一個引起國際輿論轟動的重大戰略決定形成了。1985年,成為中國的“裁軍年”。當“國際和平年”――1986年到來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從總體上完成了裁減100萬員額的戰略性行動。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的和平誠意。當然,這一行動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表白什麽。我國黨和政府公開承認,我們這樣做是為了節省軍費,減輕人民負擔,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同時也為了保持一支更有效的抑製戰爭、維護和平的武裝力量。這同樣是對世界和平的貢獻。

  聯邦德國《波恩評論報》說:大家都在談裁軍,可是迄今為止隻有中國人言行一致。巴基斯坦《黎明報》評論道:中國裁減軍隊100萬的決定將會受到全世界歡迎。它確實是一次單方麵行動。這與其他國家一方麵連篇累牘地發表軍備競賽如何如何壞的慷慨激昂的廢話,另一方麵繼續加緊生產武器,甚至拚命地部署人員和武器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照。

  將軍們戴上了金星肩章

  1988年9月14日上午,懷仁堂裏燈火輝煌。主席台的中央懸掛著大型“八一”軍徽。大廳裏坐滿著人民解放軍師以上軍官。中央軍委在這裏隆重舉行授予解放軍上將軍官軍銜儀式。

  被授予上將軍銜的17位高級軍官在主席台下第一排就座。他們是中央軍委委員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遲浩田,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楊白冰,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長趙南起,副總參謀長徐信,軍委紀委書記兼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軍委紀委第二書記尤太忠,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王誠漢,國防大學校長張震、政治委員李德生,北京軍區政治委員劉振華,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誌,成都軍區政治委員萬海峰,海軍政治委員李耀文,空軍司令員王海。授銜儀式由楊尚昆主持。

  10時,授銜儀式開始,軍樂隊高奏國歌。接著,楊尚昆宣讀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的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官軍銜的命令。場內全體陸海空三軍軍官起立。

  第一個從趙紫陽手中接受上將命令狀的洪學智,身材魁梧,軍容整齊。這位1929年參加革命、曾3次負傷、1955年就授過上將軍銜的老將軍,深感這次授銜意義重大,他激動地對記者說:“實行新的軍銜製,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和全國人民對軍隊建設的關懷。標誌著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又邁出新的一步,為全軍指戰員展示了新的希望。”

  第一個從楊尚昆手中接受上將命令狀的劉華清,1958年畢業於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他雖然在人民軍隊度過了57個春秋,建國後擔任過國防科委副主任、副總參謀長、海軍司令員等要職,但他仍把這次授銜看作是革命生涯的新起點。他掂量著金色的肩章,懇切地說:“這是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也是黨和人民的重托,我們要把繼往開來的曆史任務完成好。”

  1955年獲得中將軍銜的張震把這次獲得的崇高榮譽歸功於無數犧牲的戰友。他激動地告訴記者:“我是1930年參加紅軍的。當年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從江西出發時共有8.5萬人,到達陝北時僅剩下3000人,今天隻有郭林祥同誌和我,代表成千上萬的無名英雄接受這崇高的榮譽。這是我黨、我軍先驅們集體奮鬥的結果。”他說:“這不足一兩重的肩章重如千鈞。全軍在第一線工作的老紅軍隻有十多位了。我決心在國防大學為培養我軍現代化建設的高級指揮人才作出自己的努力,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年富力強的總參謀長遲浩田,在和記者談起接受上將軍銜的感想時,引用了三國時著名軍事家諸葛亮的一句話:“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這位在抗日戰爭時期入伍,參加過上百次戰鬥,先後5次負傷,9次立功受獎,曾榮獲華東三級人民英雄稱號的新將領,激動地說,要努力繼承和發揚我軍好傳統、好作風,更好地完成黨中央、中央軍委賦予的任務。他把自己當作上將行列中的一個新兵。他說,我今天被授予上將軍銜出現在老同誌和全國人民麵前,要自覺接受他們的監督,為政清廉,嚴以律己,做人民的公仆,把力量用在提高部隊戰鬥力上,保衛祖國、建設祖國。

  從普通飛行員成長為空軍司令員的王海上將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駕機打過仗的空軍司令。他1946年入伍,當年在朝鮮戰場上創造了擊落擊傷9架敵機的戰績,獲得一級戰鬥英雄的稱號。以後當過師長、副軍長、軍區空軍司令員、空軍總司令員。他對記者說:自己成為空軍惟一一位上將,這是黨和人民對空軍指戰員的巨大信任和更高的要求。自己要在黨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搞好空軍現代化建設。他說,目前空軍裝備還比較落後,官兵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他決心和空軍全體官兵共同努力,把人民空軍建設得更加強大。

  在鎂光燈的閃爍中,這些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的最高將領們身著嶄新的87式軍服,佩帶金色的肩章、符號,在主席台前一字排開,向黨和國家領導,向在場的部屬們,致以莊嚴的軍禮。

  授銜儀式結束後,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身穿中山服,精神飽滿地來到列隊等候的上將們麵前,熱情和大家一一握手,並說:“我祝賀你們!”上將們向鄧小平敬禮、致意。接著,鄧小平、趙紫陽、楊尚昆、李鵬、萬裏、李先念、喬石、胡啟立、姚依林、王震、薄一波等中央領導人與上將們合影留念。

  在此之前,全世界擁有正規軍隊的100多個主權國家中,隻有兩國軍隊沒有軍銜:中國和阿爾巴尼亞;而到這天上午隻剩下了一家。

  幾個月前,西方記者曾評論說,中國的將軍戴上肩章“標誌著中國軍隊正規化的新紀元”。實際上,這“紀元”在33年前就開始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