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76章 田中光臨遊泳池!毛澤東禮贈楚辭(8)

  蘇聯對中日建交無可奈何,但公開表態慎重。日本一大群駐莫斯科的記者都反映,田中訪華期間,蘇聯主要的主管官員包括蘇駐日大使、外交部主管日本的司長、蘇共中央國際部日本處長等都稱病或休假了,根本找不到他們。

  蘇官員同中國人接觸時避不表態,蘇報紙的評論很少,隻是在中日聯合聲明發表當天,蘇電台和電視台說“中日關係正常化這一事實本身隻能歡迎。但一切都在於這種接近是在什麽基礎上實現的”。

  蘇官員同日本人及第三國人士接觸時,還是按捺不住地進行了一些挑撥,說“中國利用中日關係正常化對付蘇聯,阻撓蘇日關係發展”,說“日美安全條約過去是針對中國的,現在針對誰呢?”又說“中國從中日關係正常化中得到的好處比日本多,日本何必那麽著急呢?”

  台灣對聯合聲明的調子感到“震驚”和“意外”。據接近台灣外交部的人士透露,台灣本來預料日本不會做到超出加拿大等國的程度,結果卻出乎意料,因此,不得不將原來準備的聲明作廢,重新草擬新的聲明。

  蔣經國的談話和台外交部的聲明調子較低,隻是說了些空話,稱中日達成的任何協議“都屬非法無效”,“由此所引起的嚴重後果,亦均應由日本政府負完全責任”雲雲,過去聲稱要對日本采取什麽報複措施等,聲明中一句也沒敢提。相反,還對日駐台大使館和日僑采取了保護措施。

  田中訪滬,周總理親自陪同

  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發表後,日方代表團興高采烈。當天中午,田中、大平跟隨員們圍坐在一起,拿出從日本帶來的礦泉水、鹹梅和佃煮,共進午餐。

  在餐桌上,最健談的仍是田中首相,他雅興所致,津津有味地向在座的人披露了自己的一段趣史:老早以前,家鄉新瀉縣一個鎮子上有位美貌的姑娘。有一天,她突然失蹤了。於是,人們傳說一定是被田中拐跑了。田中聽了這莫須有的“罪名”,泰然處之,高吟出一首絕句來:“麗花楊柳任折去,風光依然明媚也。”田中的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29日下午1時35分,田中首相一行結束了在北京的全部日程,由周總理、姬外長陪同,乘專機去上海訪問。

  由於中日聯合聲明發表,周總理指示提高了歡送的規格。到北京機場送行的除參加迎接的全體人員(共53人)外,增加了副總理李先念、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及政協副主席傅作義、人大常委茅以升、國防部副部長蕭勁光、外交部副部長馬文波、民航總局局長鄺任農、人民銀行副行長喬培新、郵電部部長鍾天翔、新華社社長朱穆之以及政協常委劉斐、朱蘊山、榮毅仁,政協委員鄭洞國、杜聿明等十多人。

  機場上,3000名群眾手持花束,載歌載舞,中日兩國國旗和彩旗迎風招展,用中、日文書寫的兩條橫幅:“中日兩國人民友誼萬歲!”“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格外醒目。

  各國駐華使節、各國駐京記者和臨時來華采訪記者及日中備忘錄貿易辦事處駐北京聯絡事務所人員也到機場送行。

  田中首相由周總理陪同檢閱儀仗隊後,與前來歡送的人員一一握過手,便登上了周總理的雙引擎伊爾18專機。

  在飛機上,周總理同田中首相、大平外相相對而坐。賓主歡談片刻過後,疲勞了的田中首相便進入了夢鄉,鼾聲如雷。

  下午3時40分,專機抵達上海虹橋機場,受到上海市革委會負責人、各界代表及3000名群眾載歌載舞的歡迎。

  周總理陪同田中首相徑直去馬橋人民公社參觀,路經閔行新區,在車上觀看了那裏的建築。田中和大平對上海合理安排工業布局、建設新工業區、控製城市人口的做法大加讚賞,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措施,很健康的方向。田中說著說著便聯想到他的日本列島改造計劃,說日本也要搞一些衛星城市,人口控製在25萬以內,而且要改變工業過於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情況,準備用高速鐵路把太平洋沿岸與日本海沿岸聯結起來。田中及其隨行人員身臨上海,滿目清新之感,紛紛稱讚這裏的街道整潔,綠化搞得好。

  在馬橋公社參觀時,田中看到社員製造水泥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用驚歎的口氣說,“日本隻知道用鋼筋、水泥造房子,沒有想到還可以造船”,連聲稱讚中國人“有創造性”。他看到社員們編製的竹器和製作的木器,愛不釋手,誇獎道:“太好了,件件都是精致的藝術品!”

  當晚,上海市舉行歡迎宴會。因中日兩國已建交,宴會的氣氛格外融洽、熱烈。周總理向客人們祝酒說:“我希望同你們暢飲通宵,但是我想,我應該為你們的下次訪問留有餘地。”

  田中一行普遍表現出中日複交後的一種輕鬆、高興的心情。田中在宴會上祝酒時說,“過去近而遠的日中兩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近而近的鄰邦了”,表示“決心鞏固這次日中首腦會談的成果,為逐個解決日中間的各種問題繼續努力,以便建立日中之間的永久和平與睦鄰友好關係”。他開懷暢飲,酒興愈濃,不禁自語道:“現在秋意漸深,這次回國後要一邊喝酒一邊賦詩,回憶中國之行。”

  大平外相在宴會上也顯得非常輕鬆。他滿意地說,這次訪問中國是“誠心誠意而來,滿載收獲而歸”。還說,“過去日本發動戰爭,對中國造成很大麻煩,後來又戰敗了,但這次中國還是同我們平等協商,很照顧,無戰勝國、戰敗國之分,十分感動”。據說他每次出國訪問,都不希望夜間的宴會拖得太長,所以,往往指示隨行的官員盡早結束。但今天卻是個例外。他想到完成了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大任,興奮得難以自持,離開他的座位祝酒,一連喝下好幾杯“茅台”。這對素不嗜酒、連喝幾口啤酒都要臉紅的大平來說,真是破天荒第一次,難免引起田中首相的驚異,俏皮地說:“真沒想到大平外相這麽能喝酒啊!”大平樂嗬嗬地說:“大事業告成,放心了,豈有不喝之理?”田中說:“再喝怕要倒下了啊!”大平表示:“即使喝倒了,化為上海的泥土,也心甘情願。”

  在歡樂的宴會上,大平外相為日中關係的今天高興,更為美好的明天祝福。想到兩國今後要締結和平友好條約,還要簽訂一係列協定,他高舉酒杯同周總理、姬外長幹杯,中國詩聖李白的詩句油然浮現腦際:

  兩人對飲山花開,

  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君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席散回到下榻的錦江飯店以後,大平外相仍然很興奮。他的秘書森田一開始還擔心他的健康,在床邊照看了好大一會兒,直到他安然入睡,才放心地離去。

  熱烈歡送,田中滿載而歸

  9月30日,田中首相一行滿載著訪華的豐碩成果和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啟程回國。周恩來總理、姬鵬飛外長等領導人和6000名群眾在停機坪上熱烈歡送。

  田中首相在告別時與周總理長時間緊緊握手,表示“受到如此盛大熱烈的歡送,我很感動,回日本後要向國民轉達,他們一定會十分高興”。田中還請周總理轉達他對毛澤東主席的祝福,祝願毛主席身體健康,並向周總理發出了誠摯的邀請,希望他能到日本訪問。

  大平臨別時把自己作的一首漢詩贈給姬鵬飛外長。詩曰:

  友情美酒潤枯腸,

  中國天地新涼爽。

  得友遂事開國交,

  飛向東天心自平。

  是日上午9時30分,田中首相的專機起飛了,很快便鑽入棉絮般的雲層……

  這時,日理萬機的周總理也登上了回北京的飛機。他欣慰地說:“我們和日本是兩千年的曆史,半個世紀的對立,20多年的工作。今天,我們已經看到時代螺旋式地前進了。”

  田中一行於日本時間下午1時返抵東京羽田機場。田中首相、大平外相、二階堂官房長官依次走下專機同前來歡迎的參議院議長河野謙三、副首相三木武夫、自民黨副總裁椎名悅三郎、自民黨幹事長橋本登美三郎、自民黨眾議員古井喜實和田川誠一、社會黨委員長成田知巳、社會黨前委員長佐佐木更三、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民社黨委員長春日一幸等朝野人士一一握手。還同前來迎接的中日備忘錄貿易辦事處駐東京聯絡處首席代表蕭向前及聯絡處其他人員熱烈握手。

  田中首相在橋本幹事長致歡迎辭之後,向國民致辭。他致辭完畢,前來歡迎的約800名群眾中爆發出“萬歲”的歡呼聲。

  田中離開機場,驅車徑直奔向皇宮,向天皇作歸國匯報。然後,又前往自民黨本部作匯報。接著,在臨時內閣會議上說明了談判過程和結果。在這之後,又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下午4時20分開始在自民黨眾參兩院議員大會上報告訪華成果,大會對田中訪華的成果表示滿意。

  10月4、5兩日,田中分別同社會、公明和民社等三個在野黨的委員長會晤,向他們說明了建交談判的情況,並就今後的政局運營交換了意見。

  10月27日,第70屆臨時國會開幕。翌日,田中作為內閣總理大臣發表抱負演說,就日中邦交正常化問題指出,這個問題之所以能獲得解決,是“由於在時代潮流中,有國民輿論的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他指出,由於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日本的外交“擴展到世界規模”,這意味著日本“在國際社會的責任加重”,“負有對人類的和平與繁榮應進一步做出貢獻的義務”。

  11月8日,國會通過決議,慶賀日中邦交正常化,並表示要為加深日中兩國的友好、亞洲的穩定及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其後,田中利用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果的有利時機,於11月13日解散國會,12月10日進行大選,12月22日田中組成了他的第二屆內閣。

  第二十五章鄧小平二進中南海!毛澤東重用眾將帥

  第三節 綿裏藏針人才難得國宴上升起一新星(1)

  卓琳把女兒拉進廚房,用食指在手上寫了幾個字“林彪死了”。共產黨的前總書記站在一台機床旁銑螺紋,幹得十分嫻熟,顯得頗像個老工人。“中國還需要我,我必須活下去,必須耐心等待。”毛澤東以信任的目光注視著這位文武兼備、軍政全才的西南局第一書記,決心委之以更加重要的工作。陳毅又坦誠告誡與會幹部說:“不要伸手,謹防扒手。”“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劉、鄧兩人是搞公開的,不是秘密的,要允許劉、鄧革命。”毛澤東選擇了鄧小平,他把治國安邦的重任,把中國的前途和希望寄托在鄧小平身上。

  鄧小平二進中南海

  1971年11月的一個上午,鄧小平和卓琳這兩個老鉗工下班了。回家吃飯的時間,也有監管人員在身邊,但卓琳卻再也無法壓抑內心的激動心情。收拾碗筷時,卓琳把女兒拉進廚房,用食指在手上寫了幾個字“林彪死了”,監管人員遠去之後,她才簡短地又述說了一遍,“林彪想推翻毛主席,發動政變。”此時鄧小平坐在桌旁一言不發,許久,他隻說了一句話:“林彪不死,天理難容。”

  不久,毛澤東主席書桌上擺上了一封信,一看那老朋友熟悉的字跡,毛澤東有些激動,這封信是寫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

  我同林彪不很熟悉,但盡管如此都隨時準備參加批判他的運動。以前我也執行過修正主義路線,犯過錯誤……現在,我身體健康,希望黨給我一個普通職位,以便我有生之年能為黨和人民服務。

  毛澤東看了這封署名“鄧小平”的信後,大筆一揮,做了如此批示:

  請總理閱後,交汪主任印發各同誌。鄧小平同誌所犯錯誤是嚴重的。但應與劉少奇加以區別。(一)他在中央蘇區是挨整的,即鄧、毛、謝、古四個罪人之一,是所謂毛派的頭子。整他的材料見兩條路線,六大以來兩書。出麵整他的人是張聞天。(二)他沒有曆史問題。即沒有投降過敵人。(三)他協助劉伯承同誌打仗是得力的,有戰功。除此以外,進城以後,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沒有做的,例如率領代表團到莫斯科談判,他沒有屈服於蘇修。這些事我過去講過多次,現在再說一遍。

  毛澤東

  七二年八月十四日

  其實,用不著毛澤東講多少遍,隻要做出決斷,是一句話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在那個非常年代,毛澤東有足夠的權威決定他周圍的高級領導人的政治前途。這段不足200字的批語對鄧小平做出了肯定的評價,盡管這種肯定是以鄧所謂“所犯錯誤是嚴重的”為前提,而且實在說還遠遠說不上是充分的肯定,但它畢竟“解放”了這位68歲的黨的前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和“中國二號走資派”。

  這是林彪事件之後毛澤東做出的一項重大決斷。

  1973年2月20日,鄧小平結束了江西的老鉗工生涯,又回到中南海,重操職業革命家的本行,盡管兩種工作他都能勝任,但畢竟後一種工作更令他心醉神馳。這次他沒搬進中南海居住,而是選擇景山後街作為他全家安身之處。

  重返北京後的這天深夜,鄧小平久久難以入睡,往事猶如銀幕上的鏡頭,一樁樁、一件件從腦際裏一一閃過……

  1952年7月,鄧小平離開家鄉四川到中央工作,他一家子住進中南海一個寬敞的小院裏。1956年的八大上,這個矮個子的四川人被選為世界上第二大馬克思主義黨——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在本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黨取消了黨的主席這一位置後,總書記成了黨的最高領導者。但當時還不是,當時鄧小平在中國高級領導者中排在第六位。當他尚未取得發言權時,他總是十分得體地保持沉默,直到他74歲後方大顯身手。

  德國傳記作家烏利·弗蘭茨說:“不管東方還是西方,我不知道本世紀哪一位政治家能像鄧一樣走過那樣錯綜複雜、崎嶇不平,然而又是成績卓著的曆程。”

  有人奇怪,為什麽鄧小平如此堅韌不拔,他們忍不住到鄧小平的家鄉去尋找答案。從成都乘汽車東行,經遂寧、南充,行程400多公裏,到達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的廣安縣,這裏是鄧小平的家鄉。

  廣安縣位於華鎣山中段的丘陵地帶,渠江流經縣境,襄渝鐵路縱貫東部。鄧小平出生在距縣城3.5公裏的牌坊村。據說,鄧小平的祖先曾有人作過乾隆皇帝的老師,為這,乾隆皇帝給鄧家題過一塊翰林牌,“牌坊村”由此得名。村名隨著鄧小平的沉浮,曾幾易其名。“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反修”大隊,1977年才恢複原名。

  鄧小平出生的院落,當地人稱之為“鄧家老院子”。舊居是川東北農村中常見的木結構的普通三合院,瓦灰土牆泥地,掩映在竹林之中。據說,這三幢房子分別是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三代人所建,院子裏是一塊小平壩,約200多平方米,主要用來晾曬糧食。鄧小平的祖先也同許多四川人一樣,是從外地遷入的。大約在明洪武年間,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等地往這裏移民,據說鄧姓是從湖北麻城移來的客家人,幾百年來,鄧家一直是這裏的旺族。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就出生在這個風景秀麗的鄉村裏。至今在他出生的房屋內還保存著當年他出生時的雕花木床。屈指算來,這張床已有90多年的曆史了。

  鄧小平的父親鄧文明,清末曾就學於成都法政學校,他剛毅過人,做過本縣團練局局長,以後長期在外謀事。其母談氏,早年去世,繼母夏氏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兒。鄧小平是長子,他還有三個弟弟、一個姐姐和兩個妹妹。

  童年時鄧小平名為鄧先聖,學名鄧希賢,五歲時進私塾發蒙,七歲轉入新式小學,他就在這座院落裏度過了15載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據一些老人回憶,他小時很聰慧,書讀三遍即可背誦。

  鄧小平的舊居是一所典型的南方農舍,三排房屋組成一個凹字,四周翠竹環繞。如今這所農舍,除了正堂屋掛滿了他在各個曆史時期的幾十張照片外,其他房間仍是原樣。這裏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每天都有眾多的人來參觀、瞻仰。他們默默地觀看,靜靜地思考,在厚厚的留言簿裏,有這樣兩條:

  偉大生於平凡。

  人們將永遠記住您給人民的實惠!

  四川省文聯主席、老作家馬識途為鄧小平故居寫的一副楹聯,代表了人民的心意:

  扶大廈之將傾,此處地靈生人傑,解危濟困,安邦柱國,萬民額手壽巨擘;

  挽狂瀾於既倒,斯郡天寶蘊物華,治水秀山,興工助農,千載接踵頌廣安。

  1920年,16歲的鄧小平離開這裏,順渠江東流而下,抱著“工業救國”的思想赴法勤工儉學,開始了革命的一生。70多年過去了,鄧小平再也沒有回過故鄉,但家鄉的人們卻忘不了他。

  神秘的“老鉗工”

  新建縣農機廠在全國乃至在江西省都是個不起眼的小廠,但這裏廣為流傳著一個關於神秘的老鉗工的傳說。

  那是一個夏天的上午,酷熱籠罩著贛中大地,任勞任怨的中國人吃過以稀飯、醃“蘿卜幹”為主的早飯,就趕到工廠去上班。

  這是一家非常普通的工廠,廠房是用青磚蓋成,高大、空敞,設備來自50年代的蘇聯工廠,工人隻是在車床上埋著頭幹活,至於產品的銷路,那是工人們管不著也不想管的事情。

  學徒工小王是個活潑的年輕人,愛唱樣板戲,晚上總是喜歡把車間裏的好人好事寫成表揚稿,投稿到廠黨委宣傳部,一年多過去,廠黨委宣傳部已經采用了他15篇稿子,昨天又采用了一篇,現在他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他一邊哼著樣板戲,一邊幹活兒,忽然感到有些不對勁兒,身邊來了兩個老工人,一男一女。看上去,那男的快70歲了,女的已60多歲,不是男60歲、女50歲就可以退休了嗎?這兩位唱的是哪一出戲。再細看,那男的身材不高,卻肩寬得很,脖子有些短,臉上是平靜的目光,那臉龐是那樣熟悉,小王的心跳出奇地快了起來,他,他不是那個劉鄧資產階級司令部裏的第二號人物鄧小平麽?

  他再也不能平靜地幹活了,他總是偷偷地看身邊新來的“夥伴”,他發現這個共產黨的前總書記站在一台機床旁銑螺紋,幹得十分嫻熟,顯得頗像個老工人,而老工人身邊的女人——顯然是鄧小平的妻子卓琳也在拆洗、裝配線圈。

  神了!小王在心裏感歎,不知他是感歎這樣一位“大人物”竟自天而降至他身邊,還是感歎這位老人竟是一位稱職的鉗工,他不知道鄧小平早年在克婁梭、在雷諾學習過鉗工。鄧小平本人也不曾料到,早年赴法勤工儉學時學下的手藝到70歲左右時又派上了用場。人生真叫豐富、複雜呀!

  1920年秋,抱著“一麵做工、一麵求學,學點本事回國”的滿腔熱望,鄧小平和八九十位年輕的同胞一起,坐在“盎特萊蓬”號輪船的貨艙裏,在海上航行了40多天後,抵達法國的馬賽港。

  那時,鄧小平剛滿16歲,在同船的中國青年中,是最年輕的。

  鄧小平到法國後,那裏的實際情況同他的願望相反,大部分時間隻能用來尋找工作,掙錢糊口,而且所做的都是學不到多少技藝的勞力工。他首先去克婁梭鋼鐵廠做雜工,以後又去巴黎比揚古雷諾工廠當鉗工,還到飯館裏幹過活,在火車頭上做過司爐,收入極其微薄。他隻有短時間在當地的語言學校學習。

  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法國的經濟十分蕭條,就業格外困難,中國人即使是到那些較好的大工廠去的,工資也隻有普通法國工人的一半。鄧小平家中也已無力再寄錢給他,這使他度日更加艱難。

  60多年以後,他在回憶中說:“(那個時期,)每當我能買得起一塊羊角麵包和一杯牛奶時,我總是感到很高興。”

  冷酷的現實,使鄧小平原有的出國留學的願望頓時化為泡影。

  然而,一種新的理想卻越來越強烈地吸引了這位年輕人。當時的法國,工人運動風起雲湧,馬克思主義和其他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廣為流行,一批先進的中國留學生相繼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同各國工人同甘共苦的日子裏,鄧小平深刻地了解了無產階級;在較年長的中國革命家趙世炎、周恩來等人的影響下,他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開始從事各種共產主義的政治宣傳活動。

  1922年,鄧小平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兩年後,他又轉為中共黨員,不久便被委以重任,在裏昂領導黨團工作和華工運動。

  從16歲到21歲,鄧小平在法國生活了五年多,由一個愛國青年成長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由一個留學生成長為一個職業革命家。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近50年後,鄧小平又由一個職業革命家成為一個早過了退休年齡的老鉗工。

  這是1970年的夏天,鄧小平已離開中南海一年半不到。當“文化大革命”的烽火燃遍中國大地時,鄧小平作為僅次於劉少奇的全國人民第二號敵人也和劉少奇一樣被與妻子、家人隔離開來,軟禁在中南海他自己的住處。

  與劉少奇不同,鄧小平安然渡過了這一難關,身體絲毫沒有損傷,以至於十年後,關在秦城監獄的江青通過電視看到作為中國軍隊最高領導人的鄧小平閱兵時,她驚呼:“他這麽年輕!”

  1969年3月2日,蘇方在烏蘇裏江的珍寶島向中方開槍射擊,引起中蘇雙方的敵對。據後來美國中央情報局證實,蘇聯想用有限的核技術和核武器儲備攻擊侵略中國。當時,作為中國共產黨和軍隊第二號人物的林彪命令人民解放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他的緊急計劃還包括,黨的首腦必須在24小時之內離開北京。關在住處,已奄奄一息的劉少奇躺在擔架上飛去了開封,“紅軍之父”朱德去了廣東,葉劍英元帥去了長沙,鄧小平和卓琳同一隊武裝警衛登上飛機去了南昌。一到南昌,鄧小平就明白了,這裏是林彪勢力最強大的地方,“林副主席”是想讓他跟劉少奇一樣生病、鬱悶而死,自生自滅。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