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60章 中美解怨中南海!玄機猶係乒乓球(14)

  基辛格說:“我們不回避雙方的分歧,簽公報又有什麽用?列出雙方不同的觀點,豈不等於告訴全世界,中美雙方在吵架麽?”

  基辛格對於周恩來的談判方式是感到震驚,也十分欽佩的。基辛格代表美國已經經曆了多次談判,包括跟蘇聯人、越南人的談判,還沒有碰到過周恩來這樣的對手。其他的談判者急於想顯示自己高明或者嘩眾取寵,有時采用一種“色拉米”香腸式的辦法:他們像切香腸一樣,把他們的讓步切成小片,切得越薄越好,而每作一點點讓步,拖的時間越長越好。這種辦法給人以虛假的印象,好像是很強硬。由於雙方都不知道哪是最後的一片香腸,因而雙方都想等著瞧,這樣就進一步拖長了談判的時間。由於雙方消磨了過多的時間、精力,都誌在必得,壓力也就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大;這樣也就很容易使談判者走火,超出慎重的界限。上次討論七一五公告時中國人是這麽做的;這次,中國人還是這樣做。那就是盡可能確定一項合理解決辦法的性質,一步就跨到那裏,然後堅持立場不變。這樣做,一開始就接觸實質問題,又顯出談判者的真誠。這位被稱譽為世界超級談判大師的基辛格,在他後來寫的回憶錄承認他在別的談判中,也經常采用中國人教給他的這種辦法。他寫道——

  隻要有可能,我在後來同別人進行的一些談判中總是盡量采用這種辦法——有人把這種辦法斥之為“先發製人的讓步”。事實上,盡管開頭的讓步似乎大一些,但與那種“色拉米”香腸式的辦法相比,幾乎可以肯定,總的讓步還是比較小的。這種一步跨到一個合理立場的戰略明確無誤地擺出了無可改變的立場;這樣做更容易維護自己的立場,而那種曠日持久、零敲碎打的細小步伐所積累起來的效果卻是不容易維護的,在那樣的過程中總是會掩蓋問題的實質。

  此時,周恩來胸有成竹地說:“我們兩國打過仗,敵對和隔絕了20多年了。對於如何管理國家、如何跟外界打交道,我們有自己的觀點。”周恩來微笑著掃了大家一眼,說,“現在該吃烤鴨了。我們將在下午提出一個公報的初稿。”

  毛澤東與周恩來鑒於中美雙方分歧如此之巨大,已經擬定了會談公報的有關方針,在尼克鬆總統訪華時,爭取雙方發一個公報,也做了談不成不發公報的準備。這段曆史證明,正因為毛澤東同意了這個方針,使我國在這次談判中一開始就從根本上立於主動的地位,保持了自己的尊嚴,堅持了自己的立場。周恩來特地讓擔任總理助理的熊向暉參照抗戰勝利後國共談判的公報樣式,草擬一個我方提出的公報初稿,將中美雙方的觀點並列。

  在吃了一頓烤鴨之後,周恩來向美方交出了我方草擬的公報草案。周恩來笑著說:“公報由雙方各自闡述不同的立場觀點。我方已經列了我們的觀點。下麵留下了一些空白麵由你們來闡述你們的觀點。然後雙方再進行討論。”

  基辛格當即看了,大為驚詫。他的助手們看了,麵麵相覷。在美國人看來,中國人交出的公報初稿的構思是前所未有的。它以十分鮮明的詞句闡述了中國對一係列問題的立場。從中可以看出,在台灣問題上中國人是寸步不讓的。基辛格沉默了一會,對周恩來說:“總理先生,這樣的方案,我看,在國際上和美國國內都是無法接受的。”

  談判僵持著,沒有進展。臉色都很嚴肅,氣氛比較沉悶。

  周恩來語調並不高,卻說得很實在:“漂亮的外交辭令掩蓋分歧的典型公報,往往是禍根。既不解決問題,又會導致更深的矛盾。”

  基辛格腦筋轉得很快,口氣有所鬆動:“我們不能光是列舉不同的觀點,而是必須向著未來有所前進。”

  周恩來敏銳抓住基辛格的話頭,說:“公開地擺明分歧,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也是通向未來的第一步,博士,你說是麽?你們不妨再考慮一下。我們稍微休息一會。好嗎?”

  休會的時候,基辛格和助手們來到樓附近的花園裏一邊散步一邊討論。離開住房說話當然是為了保密。天早已經黑了,柱燈在樹叢中透亮。北京的秋夜透著涼意。

  “按中國人的方案,在總統訪問結束時,雙方在公報上一一列舉那些嚴重的分歧。”斯邁澤說。

  “這種公報是外交史上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霍爾德裏奇說,“觀點是那麽針鋒相對,總統來訪還有什麽意義。”

  洛德說:“從周恩來的口氣來看,中國人是不會再後退了。”

  他們都驟然感到心情沉重。

  沉默。沉重的沉默。秋蟲的鳴叫得特別清晰。遠處似乎傳來蒸汽火車頭長鳴的汽笛聲。

  洛德有點沮喪:“我們花了多少心血搞的初稿,等於扔進了垃圾堆。”

  大家都望著基辛格。基辛格時而低垂腦袋,時而仰望深遠的天空,來回地踱著步子,皮鞋聲響得很重。他的眼鏡片偶爾在夜光中閃亮。去停在北京機場的“空軍一號”座機上用電訊請示尼克鬆總統麽?不。他想著又搖搖頭。總統已經授權他在北京可以拍板。他的思路善於逆轉。他轉而一想,禁不住隨著思路脫口而出:“公開地擺明分歧,難道不會使雙方的盟國與朋友放心麽?這說明他們的利益得到了保護。還會使各方麵的人確信公報是真誠的。”

  年輕的洛德也馬上開竅了:“對了,正因為我們公開承認存在的分歧,我們那一致的部分才顯得難能可貴與真實可信。”

  基辛格豁然開朗,嘴角露出了笑容:“也許用這種獨出心裁的方式,能夠解決我們的難題。這就是中國方案妙的地方。”

  15年後的1987年2月27日晚上,已擔任美國駐中國大使的溫斯頓·洛德先生,在上海為紀念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十五周年的聚會上深有感觸地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說:“那時,美方的草案被扔進了曆史的垃圾堆。如果隻說美方對此‘感到關切’,那是典型的外交辭令,沒有道出實情,須知再守兩天,我們就要回華盛頓了,在這短短的兩天裏,我們要重起爐灶,構築尼克鬆總統的訪問基礎。”

  洛德還說,“我們當時看到,總理的觀點是可能的。如果采用我們那種做法,隻會使美中兩國的公眾墜入雲裏霧中,使兩國各自的盟國感到氣餒。采用中國人的做法才會使各方麵的人確信我們表述的觀點是發自內心的。正因為我們坦率承認存在的分歧,我們一致的觀點才顯得真實可信。”

  休會片刻之後,基辛格告訴周恩來,美方願意接受他的初稿的基本做法。在接受中方提的初稿的基礎上,基辛格提出了一些補充,說:“公報中表述不同觀點的文字必須互相適應。我覺得,中國的某些提法表達方式過於僵硬,而難以接受,對於你們報紙上常用的那種火藥味很濃的提法,那種好像是審判我們或是淩辱美國總統的文字,總統是不會在這樣的文件上簽字的。”

  周恩來很高興。基辛格答應第二天(也就是25日)上午提出美方的草案。

  談判告一段落之後,夜已經相當深了,基辛格和洛德回到住處後沒有休息。先由洛德馬不停蹄地改寫中方的草案,基辛格先睡覺。三小時後,也就是淩晨3點,洛德把基辛格叫醒,接著進行修改。洛德才去睡一會兒覺。他們覺得表明中國立場的那部分文字過於僵化,而努力修改得溫和一些;他們也特別選擇溫和的措詞來表達美國的觀點。

  基辛格剛剛動筆修改了一會兒,天就已經亮了。

  第一節 中美談談停停十五年周恩來基辛格費籌謀(6)

  台灣問題陷僵局,一個中國不可變

  10月25日,由基辛格提出經美方修改的公報草案之後,雙方又開始了會談。周恩來很快就將美方修改的草案細看了一遍,馬上提出了問題:“博士,你們熬了一個通宵,將我們的一個主要觀點刪掉了。”

  基辛格的眼珠在鏡片後轉了一下:“哦、哦……是嗎?”

  周恩來嚴肅地說:“堅持支持世界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革命鬥爭——這是我們對世界形勢的一個基本觀點。”

  基辛格十分激動地說:“如果總統簽署同意有這個觀點的公報,豈不等於要我們的總統受到屈辱。這將在美國引起很大的麻煩。”

  周恩來濃黑的眉毛抖了一下:“哦?”

  基辛格又說:“是的。所以我們需要刪掉這些話。作為交換,我同意在美國觀點部分也對等地刪掉幾句話,不使中國方麵吃虧。”

  周恩來盯著基辛格,嚴厲地一揮手:“不。博士,我們不是在做交易,你完全用不著討價還價。你隻需叫我同意,告訴我在中國觀點部分所用的詞句確有令你為難之處就可以了。”

  這件事很使基辛格感動。他覺得,周恩來很真誠,從來不在小地方討價還價。事後,他在回憶錄裏寫著:“我不久就發覺,和周恩來談判的最好方式,是提出一個合理的主張,詳加說明,然後堅持到底。我有時甚至把內部文件拿給他看,使他了解我們為什麽達成這個結論。周恩來也采取這樣的方式。企圖在談判中多占便宜,那是徒然自尋煩惱。”

  周恩來也注意到在對列兩方的不同觀點之後,方案中還列了好幾條雙方共同的立場,他說“博士,我們雖有巨大的分歧,也有一些共同的觀點,特別是關心霸權,都表示不謀求霸權,都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霸權的努力。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關於台灣問題的討論,一下子就使會談陷入了僵局。這是一個對雙方來說都屬於極端敏感的問題。雙方都做了充分的準備。

  周恩來一開始就擺明立場:“台灣問題是中美兩國之間的老問題了。華沙會談十五年也一直僵持在台灣問題上。我必須申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的政府;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美國軍隊必須撤出台灣。這三條立場,是不變的。”

  基辛格也提高嗓門,亮明觀點:“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不能在開始我們之間的新關係時背棄我們的老朋友。我們絕不能放棄對台灣的義務,我們決不會與台灣斷交。”

  “什麽樣的複雜原因?什麽樣的義務?這真是天方夜譚。”周恩來也略為提高了聲調。

  室內的談判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基辛格申辯地說:“如果我們背棄老朋友,不但別的朋友不信任我們,你們中國人也不會尊重我們。”

  周恩來停頓了片刻調節情緒,又說:“台灣是中國領土。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這是你們曆屆政府都承認的。而現在,是哪國的軍隊占領著台灣?是你們美利堅合眾國。中國人有句俗話,‘解鈴還需係鈴人’。如果說有什麽複雜原因,那也是你們美國政府一手造成的。你們不但對這一現實沒有任何改變,而且還繼續從各方麵封鎖、孤立我們。”

  基辛格又申辯說:“我今天坐在這裏,不就是說明我們在改變麽?”

  周恩來越說越冷峻:“現在我還要重申:台灣問題,關係到一個國家的主權。在這一點上,不容置疑。”

  談判陷入僵局。雙方都挺嚴肅地對望著。

  周恩來稍作停頓來加強語氣:“博士先生,如果貴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堅持過去的立場,那麽,我們不得不對你們總統訪華的誠意表示懷疑。”

  基辛格有點著急:“總理先生,我希望你們能了解我國的國情,因為這將牽扯到我們兩院以及兩黨的問題。我們將失去盟友。我們的總統希望在他第二任時徹底決定這個問題。”

  周恩來語氣緩和下來:“我理解尼克鬆總統為此作出的努力,但請問,你們怕失去的是一些什麽樣的朋友?是一些腐朽的,即將垮台的‘老朋友’。你們認為照顧這些老朋友,勢必使自己陷入被動而脫不了身。這一點,你們總統不是在堪薩斯城的演說中已經提到了嗎?世界正在發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總不能讓中國人民再受損害了吧?”

  基辛格無言以對。隻好轉動著鉛筆。

  周恩來這時豁達地說:“毛主席說,台灣問題可以拖一百年,是表明我們有耐心;毛主席的意思同時也包含了不能讓台灣問題妨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這些不都表明了我們的誠意麽?而你們的誠意又何在?”

  基辛格終於說:“總理先生,會談的公報是必須有助於打開一條新的道路。總統也是這個意思。”

  周恩來嚴肅地拿起美方修改的稿子文本晃了晃,說:“博士先生,你們在台灣問題上的觀點,甚至措詞,都是二十幾年來常用的。這就不如你所說,有助於打開一條新的道路。”

  基辛格一聽說毛澤東講台灣事小,世界事大,講台灣問題可以拖一百年,使他更覺得這是有世紀眼光的巨人的話。他不得不佩服周恩來、佩服毛澤東。他手裏不停地轉動著鉛筆,用眼睛打量著周恩來。

  25日這天,會談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台灣問題上,針鋒相對,各不相讓,這是討論公報文本中最困難的一個問題。基辛格還是強調:“美國不能拋棄老朋友。”

  周恩來反駁說:“什麽老朋友?台灣問題不是朋友之間的問題,是美國軍隊進駐台灣而分裂我們國家的問題。朋友之間的道義問題不能代替主權國家的領土完整問題。”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