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機、玄度遊學才歸來,就即刻聽大總持寺裏的人說,現住在普光寺的,他們的師父道嶽法師正病得十分沉重。
辯機、玄度二人便忙放下身上的鬥笠與包袱,趕到那裏去探視他。
原先一直屬於大總持寺小乘教薩婆多部的道嶽法師,現在為什麽卻住到長安的普光寺中去了?
原來,在貞觀八年秋,皇太子李承乾曾召集全國許多名僧大德到長安的弘文館講法,道嶽法師也在其中。
這位皇太子在聽過這些高僧們的講法會後,由於非常心儀道嶽法師傑出的智慧與辯才,便召他出任其父皇為自己所建造的一家叫普光寺的寺院做住持。
道嶽法師屢辭不果,最近隻得住到該寺去了。
近年來,道嶽法師患有風濕頑症,每遇陰雨天氣,苦痛異常,且湯藥無效。
不想最近道嶽的親兄長道曠法師,又突然辭世而去。這個噩耗更使得他悲痛纏懷,病情加重。
道嶽法師共有兄弟六人,隻有道曠與他分別在十七與十五歲時,同時舍家到佛門修行。
他們兄弟二人一向誌同道合,情深意重。故道曠的猝然辭世,令道嶽法師的內心是不勝悲痛。
普光寺的眾人都來安慰道嶽道:“人都有一死,請法師千萬要注意節哀順變。”
道嶽聽眾人的安慰後,回憶起自己與兄長的種種往事,默然地長歎道:“同居火宅,共溺愛流,生死未斷,何得不悲?”
正當道嶽病重之時,辯機與玄度從外地趕回來了。
道嶽的其他那些散布在各寺的弟子們,也陸續地回到他病榻前問候。
道嶽望著自己心愛的諸弟子都在眼前,甚覺安慰。
轉間便是殘冬。由於道嶽病篤,辯機便特從大總持寺趕到普光寺來為道嶽師父親自侍奉湯藥,幾乎不離開其病榻一步。
一日氣溫驟降,窗外也是寒霧幽冷,飄雪不輟。
道嶽自知所剩時日無多,看著眾人,半晌才道:“為師今日離佛祖已是近在咫尺了。為師入佛門修行也有五十餘年了,但從來就認為要穩步佛道是一件不易之事,尚且塵緣未了,便會生出種種煩惱。受之相累,則為不慧;反之,如能化煩惱為菩提與篤行,便是大智慧。你等須記住了,人生飄寄,時不再來。這一生惟有潛心一誌地做成、做好一件事才稱得上是智者。司馬遷寫就《史記》這樣的煌煌巨篇,自是不必說。就那些能將自己全心學識與心血凝聚而成一詩、一書、一畫、一技,並有益他人、它事的人,都是值得推崇的。並不為的是能成名傳世,而是說明那些人都沒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說罷,道嶽又長久地看著辯機,然後才道:“也無多話囑咐你,你且記住為師的這一句話罷。”
半晌,道嶽才默默地一歎,道:“自覺根塵,定觀待機。華墜成實,覺行圓滿。”
話音一落,道嶽便靜靜地掩息圓寂而去。其時,他出家修行共五十四年,年壽六十有九。
道嶽法師逝去後,在辯機內心深處,不啻是感到無限的悲哀,且自覺邃失指路的明燈。
在此後的日子裏,每有閑暇或逢道嶽法師忌日時,辯機便前去長安南郊杜城西隅的道嶽法師墓前靜立沉思,以寄哀思。
轉間是貞觀十三年春,雖然辯機尚差一、二月即滿二十了,但由於他稟性神悟,學問精勤,故大總持寺全體僧侶一致讚成同意他今年即可以正式成為該寺的一名比丘。
二月初,全寺有十名大德,又為辯機共同授了具足戒。
今年,也正是道嶽法師眠滅三周年的忌日。
辯機想,如果沒有道嶽法師的耳提麵命的殷殷教誨,自己是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佛門弟子的。隻是現在想先師的教誨猶在耳畔,看他所撰寫的十二卷《俱舍論注疏》還在案牘,而他的音容,已漸行漸遠,飄渺難尋了。
想畢,辯機不覺痛心,自己便攜了一香、一茶到杜城埋葬道嶽法師骨灰的墓地去了。
杜城西隅一角處有一片幽靜的疏林環繞,林中有一片空地,中間立一約六尺高的質樸蓮花座石塔,它便是道嶽法師的墓塔。
塔旁不遠處有一簡素草亭,亭內有一木桌、數木墩。
道嶽雖然為當時的高僧,但他的塔銘也如其為人準則一樣簡潔,上惟刻有“洛陽道嶽”四字而已。
辯機從心底裏,也一直懷念率領自己首先進入佛門修行學道的啟蒙導師清心法師。隻是由於清心法師的遺蛻,在終南山濟世寺那場無情的火海中已無可尋覓,故辯機也視這裏為祭奠清心與道嶽二法師的共同之地。
今天,辯機默默立在道嶽塔前,緬懷這二位導引自己入佛門修行先師的種種業績,不免情愫無限,感慨萬端。
歸路途中,風雨突來。
一時,辯機隻好到鄰近一片高林廣木下,暫時躲避這一陣風雨。
不過片刻,辯機就看見一位手拄錫杖,神宇清嚴,須發皓白的高瘦老僧人,率領著一個小童行,也前來避雨。
見狀,辯機忙上前致禮敬意。
老僧望著眼前這位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同門年輕人,也微笑合什還禮道:“年輕人,你從何寺而來呀?”
辯機忙回答道:“弟子叫辯機,現正在大總持寺裏修行。”
那個老僧點頭,並回答說自己的法名叫“高慧”,現在城南郊外新建的會昌寺居住。
因這時天間的雨越下越大,人一時又不能前行。不知不覺,這老少二僧便開始談論起來,不想二人的言談,倒甚為投緣。
老僧順便將辯機的來曆、師承等,問得一明二白,他見辯機頭腦明晰,學識不凡,心下便暗生了一個主意。
不久,就忽然見那一陣的風雨驟停了。
隨後不久,這老僧與辯機告辭,然後,他執仗,也率領著那一小童行飄然而去了。
此時雲開日霽,大地清朗,辯機不由得以崇敬的目光,目送這位學識淵博、風度豁達的老法師遠去。
辯機自己卻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位老僧人倒改變了他以後一生的命運。
原來,這位老僧人就是位於長安西北處金城坊會昌寺的寺主高慧法師。
這個會昌寺,原為隋朝王公海陵公賀望誼的家宅,於唐初時就被施舍出來當作佛寺用。
金城坊內遺有多處秦漢時期的遺跡,尤其以漢朝故跡為多,如位於該坊西南隅的思後園是漢武帝的皇後衛夫子的墓園,東南方的博望園是漢武帝為太子劉據所設的禦園,後這位太子夫婦同丞相公孫賀父子在宮中行巫術被誅,一同被賜死的還有漢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諸邑公主等數人,她們的墓園也在金城坊北門附近一旁。
因前來金城坊觀瞻前朝故跡者人數眾多,人們遊覽完前朝的遺跡,一般要順道禮佛,這等益處自然也沾帶了坊內幾座佛寺。加上會昌寺裏擁有數件世上罕見的珍奇之物,一件傳說寺內有一座後漢或是東晉年間由西域某國運來的玉佛像,因這尊玉佛為西域名匠用一塊通體上下無一瑕點、世間罕見的名貴玉石所刻。該玉佛麵容安詳寧靜,形體高潔超塵,讓人見之,即有絕塵忘俗之感。故人稱這尊玉佛是長安城裏一座最古老、最優美飄逸與吉祥的玉佛。二是寺中珍藏有一幅筆墨異常清奇的《白蓮觀音圖》,人傳此圖係東晉大家顧愷之的親筆。故此,來會昌寺瞻仰此玉佛及此畫這兩件法寶的道俗亦是絡繹不絕。自唐初以來,會昌寺一直就是長安城香火頗為鼎盛的寺院之一。
令該寺發愁的倒不是香火布施來源不廣,而寺院的地盤太狹小了。後來,碰巧隋王公海陵公賀望誼的後人又做了一件大功德,將其位於城外南郊一所祖傳的巨大別宅及周圍的土地全部捐贈給會昌寺。
此舉自然令會昌寺人大喜,忙又用曆年募得的香火錢將賀家這所浩大的別業著實翻修擴充了一番。故郊外又多了一所麵貌一新、美侖美奐的好伽藍。
現會昌寺的老寺主高慧法師,今年年齡已是約有七十歲左右了。因他年輕時出身於王公貴族,為人一向明朗灑落,在俗物上,更不甚經心在意。
高慧現在看見城外新改建的會昌寺完工,便將城中寺裏的要務,全部交他人辦理,自己則率領了一班徒弟到城外圖清靜去了。
到了郊外新建的會昌寺,高慧才發現,這座寺院原來外麵甚為壯觀整齊,但裏麵的物具還是十分地欠缺。
高慧尤其感到這寺裏的藏經樓中的佛籍更不成體係,經本的數量不僅殘缺,而且內容也很是陳舊。
高慧法師便有意先從整理經本,充實寺中經藏著手。
高慧想,現今如果要論藏經之豐富齊全,在全長安城乃至全國,自然還首推是大總持寺,而且可喜的是這大總持寺離這新會昌寺不過十數裏之遙。
高慧想了一個主意,便率領一個童行,到城中永陽坊的大總持寺去了。
高慧到了大總持寺,見罷該寺的弘德寺主,二人少許寒暄畢,歸座。
侍者奉茶畢,弘德寺主對高慧笑道:“很久不出門了,幾日前,我偶到郊外雲天寺講法,正巧路過貴寺,見那裏的大門剛好落成,氣勢頗好。寺院內又極其幽靜,寺雖借舊宅而建,但又不改其原來舊有的園林風貌,有又幾分非凡梵宇的氣象。老僧觀長安城內外諸寺的建製,共兼二者之美者,非貴寺莫屬了。”
高慧笑道:“我們那裏表麵還像個樣子,但實裏的方方麵麵,真是急需充實改善。藏經樓內的經藏,無論質與量都更是不成樣子了,不是缺東就少西。”
說罷,高慧便直接開口對弘德寺主道:“老僧我知道貴寺素來是人材濟濟,故此,我今日暫想從你這裏借用一個人,不知弘德寺主肯不肯?”
弘德寺主笑道:“沒有不肯之理。隻是請老法師自己先倒是說說看,欲借何人?”
高慧道:“是貴寺一個叫‘辯機’的年輕人。”
高慧話音才落,弘德寺主就笑歎道:“老法師果然就是生就有一副好眼力!這個辯機,是我寺小乘教薩婆多部故道嶽法師的關門弟子。連這故法師自己就曾道:‘雖有弟子百數,但能成幾分氣候者,此子也絕為其中之一者。’”
高慧聽了弘德寺主這一番話後,不覺點頭,微微一笑。
弘德寺主又道:“按理而言,高慧法師你親自來這裏借人,我們豈能不允許?隻是最好請你另選一人,對這個辯機,我們寺裏竟也是十分看重,並要著意要栽培的。這個青年人極是聰慧,又篤實好學,最難得的一件事,就是他的文采十分地出眾。如我們本寺臨時需要寫篇功德讚文什麽的,總少不了他。雖是大材小用,我們一時也短缺他不得。”
誰知高慧聽罷弘德寺主這一席話後,仍然固執地搖首說道:“不行,老僧倒偏偏要借他!一是老僧信緣,看來,老僧我倒是與這個年輕人十分有緣。老僧正欲動要物色一個人材來助我寺收集整理經藏之念時,偏巧老僧在郊外避雨時就遇見了他。二是老僧看他人年輕明哲,又在大總持寺修行多年,自然對這裏是異常地熟絡。借他來,一是讓他替我們會昌寺經藏好生整理一番,倘若我那裏經本有不齊全的,讓他來借貴寺的出來謄寫一份,放在我們那裏也是極好的。這諸種的好處,還望貴寺成全。再說,用完我們即還你的人。”
高慧見弘德寺主沉吟不語,忙又笑道:“你要用他時,老僧會即時發還回來。”
弘德寺主笑道:“老法師話都說到這個份上,哪有不允之理?如何也得行一次成人之美。隻是將來我這裏派上他的用場之時,且請你這位老法師千萬多行方便。我們兩家寺院莫為用人而打上‘官司’就好。”
高慧聽罷弘德寺主之言,忙大笑道:“自是,自是!老僧雖垂垂老矣,自然還知道那一條‘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俗理兒。再說,我們離貴寺畢竟不算遠的,老僧我保證你用人時,這辯機,能讓你們招之即來就是了。”
弘德寺主聽高慧這樣說道,自己也不免笑道:“老僧看老法師說得如此懇切,也不能不放人了。”
二人這裏說妥當了,弘德寺主便對辯機說明原由,並問他是否願意搬到會昌寺暫住。
辯機雖然與這高慧法師隻有一麵之交,但卻對其淵博的學識、寬曠的情懷、豁達的性情印象頗為深刻。況且他想,這所位於城南的新會昌寺又離自己的故尊師道嶽法師的墓地杜城不遠,從此更便於去那裏灑掃祭奠先師,故無不樂從。
過了不久,高慧便派會昌寺的人,進城到大總持寺裏來迎接辯機。
辯機見過了來人,隻見他年約十七八,人生得十分精神幹練,其身後跟了兩個小沙彌。
來人一見辯機,便微笑道:“小弟法名識幻,今後請辯機師兄多指教。”
說罷,這識幻又指著身後兩個年紀約十五六歲的小沙彌,說他們的法名一個叫探智,一個叫居中。
因辯機還要到大總持寺弘德寺主及眾人前一一麵辭,故識幻便讓探智他們拿了辯機的東西,順著寺門前的大路,朝南先走幾步,並說他們隨後即會趕來。
辯機忙完雜事,他便領著識幻趕到大路上,可他們已看不見會昌寺那兩個小沙彌的蹤影了。
辯機與識幻就在路上前後左右地找了探智、居中半日,也還是不見這二人的影子。他們哪裏想得到,那兩個小師弟無意中已走到與大總持寺完全相反方向的另一條路上去了。
辯機無可奈何,也隻得帶領識幻連抄了城中數條近道,才出了南城門。
這一路上,辯機也沒有遇上探智他們。
辯機與識幻最後也無計可施,然後,隻得朝南郊外的會昌寺趕去。
時近下午,辯機與識幻這二人才到了會昌寺,隻可惜他們到了寺院裏,還是不見那二人的影子。
到了會昌寺,辯機見這會昌寺雖正門對著市井,但其位於後街盡頭的一個小坡段上。兼之周圍前後左右有數重蒼鬆古柏環繞,故整個寺院皆被罩在深茂的綠蔭中。
辯機看見這所寺院正門前還種有數叢疏竹幽花、二樹枝幹巨大繁茂,且虯橫蒼勁如鐵的漢時古梅花樹。會昌寺門內外皆由潔沙青石鋪地,院內的名貴草木也是眾多,由此把會昌寺襯得是異常寧靜幽邃,與外麵攘攘的塵界相比,倒別是一番靜寂的境地。
正是:道人庭宇靜,苔色連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