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繪畫、雕塑、戲劇、人文

  敦煌壁畫和飛天

  敦煌石窟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位於甘肅省敦煌縣城東南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河穀中,南北大約長1600米,現共有石窟552個,是世界現存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存有從北涼至元朝製作的壁畫共12萬多平方米,造像2450多尊。

  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早期,即從十六國到北朝時的敦煌壁畫,內容大部分為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經曆、佛生前的行善事跡和與佛有關的變化事跡和許多說法圖等,比較鮮為人知的有“薩埵那太子以身伺虎”、“九色鹿拯救溺人”、“須摩提女請佛”等故事畫。還有許多佛像畫,大多以說法圖為主,以供善男信女們禮拜供養。早期敦煌壁畫還描繪了傳統神話的有關許多題材,比如伏羲、女媧、雷公、白虎等,這些中國的傳說故事與阿修羅等印度傳來的神話交織在一起,表現了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的融合。在這些壁畫中還有許多表現諸如狩獵、造屋、修廟、趕車、交戰、出殯、舞蹈、奏樂等現實場麵,對於今天了解當時的社會民俗狀況都有著重要的曆史價值。這一時期壁畫尤其注重對人物動態,身體姿態的描繪,並善於用誇張的手法加以體現。

  早期敦煌壁畫中的人物多著西域服裝,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印度和西域對中國的影響。北魏孝文帝改製之後,中原的風格逐漸開始融入到敦煌壁畫當中,與印度、西域兩類風格一起在壁畫中表現出來,形成了獨特的壁畫風貌。唐代是敦煌壁畫發展的興盛階段,以經變畫為主,畫中人物眾多,色彩絢麗,畫幅也比較龐大。經變畫中大量的歌舞場麵是壁畫的一個主要部分,畫中描繪了不同膚色和發飾的樂手及舞女,鼓樂並奏,舞姿飄逸,表現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反映出大唐帝國的輝煌業績。五代時的壁畫大多繼承了唐代的風尚,除了有關佛教的繪畫之外,還出現了很多世俗畫,規模都很宏大。宋代的敦煌壁畫沒有太多的創新,元代的壁畫多受到密教的影響,神像都變得神秘、可畏。晚期的敦煌壁畫幾乎沒有什麽發展,逐漸走向沒落。

  飛天是敦煌壁畫中出現最多的形象之一,也是敦煌壁畫中最著名的形象,甚至可以說是敦煌藝術最顯著的標誌。在500多個石窟中幾乎每個窟中都繪有飛天的形象,出現了4500多個造型。

  飛天的名稱來自佛教,把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三十三天”等。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人物稱為“仙”,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飛天原本隻畫在佛教石窟壁畫中,飛仙多畫在墓室壁畫中,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曾把壁畫中的飛天也稱為飛仙。佛教在中國逐漸深入發展,飛天和飛仙雖然在藝術形象上有所融合,但是在名稱上,人們隻把佛教石窟壁畫中的天神叫做飛天。

  據佛經中講,飛天也稱為“香神”,是西方極樂世界中專門撒播香氣的神。飛天的形象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成功地溝通了宗教與世俗、各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共同認可。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有的懷抱琵琶,輕撥弦絲;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有的彩帶繞身,漫天遨遊;有的腳踏白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騰空向上。飛天的形象生動活潑,自由奔放,千姿百態,經曆千餘年歲月,向人們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具有高度的曆史意義和審美價值,給人們以美的享受。

  汗青是什麽意思

  公元1276年,元軍攻打南宋,兵臨臨安。朝廷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與元軍談判,文天祥被扣留。後文天祥逃脫,繼續抗元,最後在海豐附近的五坡嶺兵敗被俘。文天祥被押上見張弘範。張弘範以客禮接待他,讓他寫信給張世傑,勸張世傑投降。寫信用的紙和筆,都擺在文天祥的麵前。文天祥不寫,張弘範堅持讓他寫,於是文天祥把自己過去的一首《過零丁洋》詩寫到紙上。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一詞也因為這首詩而婦孺皆知。那麽究竟汗青是什麽意思呢?

  在古時人們用竹簡寫書。他們通常是將新竹采來,製成簡。但是新竹水多,容易朽爛並遭蟲蛀。所以在書寫之前,要將竹放在火上烘幹使其中的水分蒸發出來,在竹簡上形成水滴,似汗;烘幹之後的竹子也由青變黃。所以又稱竹簡為“汗青”,後用為成書之意。《新唐書·劉子玄傳》:“頭白可期,汗青無日。”在文天祥的詩句中,汗青亦特指史冊。

  紀傳體

  紀傳體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創始於漢代司馬遷的《史記》。

  六藝

  所謂“六藝”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指《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種課本。但更多的是指六種為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學識技術,即:禮、樂、射、禦、書、數。

  “禮”是奴隸社會的行為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是嚴格遵守奴隸社會的等級、名分、上下、尊卑和禮節的教育。

  “樂”是音樂、詩歌、舞蹈等,是陶冶情操、節製欲望、緩和奴隸主內部矛盾的精神修養教育。

  “射”指射箭。通過它可以培養人的意誌力。

  “禦”指駕車,是關於實踐能力的學問,與今天的“勞技”類學科相近。

  “書”指寫字,能培養人對事情的記述能力、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審美能力,與今天的“書法”、“美術”類學科相近。

  “數”指計算,是對人思維分析能力與綜合能力的操演訓練。相當於今天的“理科”。“數”藝要求培養人算術、測算等方麵的能力,它是今天的幾何學、數學的源頭。

  洛陽紙貴

  這個成語出自《晉書·左思傳》。左思,西晉文學家,字太衝。左思相貌醜陋,身材矮小,說話結巴,不善言談,但喜愛閑居讀書、寫作,寫文章辭藻華麗。據說左思用一年時間寫了《齊都賦》,之後他又打算為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作賦。適逢妹妹左芬入宮,全家遷往京都洛陽。左思去拜訪著作郎張載,了解岷山和邛崍山(此二山分別在四川省北部和西部)的情況,為作蜀都賦做準備。接下來左思又收集了大量的曆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至此之後,左思冥思苦想,用了10年時間進行構思,每想出一個好句子,就馬上用筆寫下來。賦成之後,並未引起當時人的重視。當時一位著名文學家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過班固、張衡,太自不量力了!”並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裏有位狂妄的家夥寫《三都賦》,我看他寫成的東西隻配給我用來蓋酒壇子!”左思自己認為所著《三都賦》可與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相比,但又恐自己人微言輕,擔心人們瞧不起他的《三都賦》。聽說皇甫謐善於著述,有很高的聲譽,左思就去拜訪,把《三都賦》給他看。皇甫謐大加稱讚,並為《三都賦》撰寫序言。從此,左思及其《三都賦》風靡一時,備受讚譽。司空張華見到《三都賦》後,讚歎說:“左思真是班固、張衡一流的人才啊。《三都賦》令人讀完之後餘味無窮,時間越久,越覺得有新意。”甚至以前譏笑左思的陸機聽說後,也細細閱讀一番,他點頭稱是,連聲說:“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決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於是,權貴人家爭相傳寫,京都洛陽的紙價頓時昂貴起來。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隻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從此之後,人們用“洛陽紙貴”來比喻著作非常有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人人爭相閱讀、傳抄,風行一時。洛陽紙貴又稱紙貴洛陽、都中紙貴、長安紙貴、紙貴等。

  殺青

  據《風俗通義》引劉向《別錄》說:“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蠧。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幹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吳越曰殺,殺亦治也。”這裏殺青意義與汗青相同。另一種說法是古人著書,初稿寫在青竹皮上,取其易於改抹,改定後再削去青皮,書於竹白,謂之“殺青”。後泛指書籍寫定。陸遊《讀書》詩有:“《三蒼》奇字已殺青,九譯旁行方著錄。”現在,人們把各種文學作品的完工也稱為“殺青”了,從古代的小說、詩稿到現代的電影、劇本,延展到各類項目的結束。

  另指竹、麻造紙。見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宋應星借用殺青來表示造紙,在這裏不是將竹子的水分去掉,而是把竹子變成紙漿。

  亦指綠茶加工初製的第一道工序。將鮮葉置於鍋中或滾筒中,通過高溫破壞葉內氧化酶的特性,抑製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變紅,使成品茶保持固有綠色;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分,使葉子變軟,為揉撚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使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十三經包括哪幾部

  十三經即匯集儒家經典之叢書。為《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13部書。經,為書籍之通稱,先秦時已有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漢時《樂》經亡佚,其餘五部立於學官,定為五經,成為集中體現官方統治思想的經典。此後經之義被理解為人們所當遵循之恒久不易的法則。唐以《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與《詩》、《書》、《易》為九經,至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經,又增益《孝經》、《論語》、《爾雅》,共為十二經。宋代又列《孟子》於經部,始成十三經,凡647500餘字。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注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於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今天則仍為了解中國古代曆史文化不可缺少之寶貴文獻。

  什麽叫“工筆畫”

  工筆畫是與“寫意畫”相對的概念,是中國畫的表現手法之一,注重形似,畫法工整嚴謹,用筆細膩準確,被廣泛運用於中國的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中。

  工筆畫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真”,是作者對客觀對象細致的觀察和入微的描繪。它所描繪的對象以逼真的形象,以細膩的描寫手法取勝。荊浩曾提出:“似者得其形,真者氣質俱盛。”“形”在工筆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形似”並不意味著單純地進行模仿,而是根據客觀事物提煉出典型的、不違背客觀事實的藝術形象。在把握準物象形體輪廓的基礎上,線條要求工整、流暢,能將物象的形態與富有表現力的線條較好地結合起來。工筆畫也重視通過形體中的細節抓住物象的本質特征,寫出物象的“神”,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達到“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

  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為法語rococo的音譯,此詞源於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意思是此風格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為其特色。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運用多個S線組合的一種華麗雕琢、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

  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18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

  18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劄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鬆、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借助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氛圍。

  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莊嚴的古典主義藝術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與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洛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麵(如《中國人物小陶瓷》,麥爾,德國,1768)。由於當時法國藝術取得歐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也遍及歐洲各國。

  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是17世紀歐洲藝術的總稱,但早在16世紀末便開始了,即便在18世紀,仍可見其蹤跡。

  “巴洛克”是一種風格術語,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該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意思是一種不規則的珍珠,不過,巴洛克作為一種風格,卻一直是美術史家們有爭論的問題。“巴洛克”一詞的原義,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大約是18世紀古典主義者奉贈給自己不太讚同的前輩藝術的一個稱號,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家用這個詞來批評那些不按古典規範製作的藝術作品。

  表現華麗多彩且富變化的風格

  巴洛克風格雖然繼承了文藝複興時期確立起來的錯覺主義再現傳統,但卻拋棄了單純、和諧、穩重的古典風範,追求一種繁複誇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於動感的藝術境界。巴洛克風格在繪畫方麵的最大代表是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意大利的卡拉瓦喬、貝尼尼、法國的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委拉斯蓋茲等。這時期的畫家傾向在畫中使用弧線及對角線,畫作中充滿動勢和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使畫裏的空間產生無限的錯覺,借以把觀賞者的眼光帶進畫裏。

  除了畫作外,巴洛克藝術也表現在建築上。在建築與雕刻方麵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貝爾尼尼。充滿裝飾的建物,大量采用弧線的整體造型,圓屋頂、大扶梯以及十分考究的庭園、廣場、噴泉、桂廊和雕刻,都是當時建築物的特色。

  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繪畫(Impressionism)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製。其代表作品中,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卡米耶·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裏索、巴齊約以及保羅·塞尚等。他們繼承了法國現實主義(Realism)前輩畫家庫爾貝“讓藝術麵向當代生活”的傳統,使自己的創作進一步擺脫了對曆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擺脫了講述故事的傳統繪畫程式約束,藝術家們走出畫室,深入原野和鄉村、街頭,把對自然清新生動的感觀放到了首位,認真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景色,尋求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準確地抓住對象的迅捷手法,把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恒圖像。這種取自於直接外光寫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種種生動印象以及其所呈現的種種風格,不能不說是印象派繪畫的創舉和對繪畫的革命。印象派美術運動的影響遍及各國,獲得了輝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們的作品仍然是人類最受歡迎的藝術珍寶。

  抽象派繪畫

  抽象派繪畫(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20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它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於嚐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至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20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抽象繪畫是以直覺和想象力為創作的出發點,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學性、說明性的表現手法,僅將造形和色彩加以綜合、組織在畫麵上。因此抽象繪畫呈現出來的純粹形色,有類似於音樂之處。

  抽象繪畫的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一)幾何抽象(或稱冷的抽象)。這是以塞尚的理論為出發點,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新造形主義……而發展出來。其特色為帶有幾何學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蒙德裏安(Mondrian)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稱熱的抽象)。這是以高更的藝術理念為出發點,經野獸派、表現主義發展出來,帶有浪漫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為代表。

  浮世繪

  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民族特色的藝術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在亞洲和世界藝術中,它呈現出特異的色調與豐姿,曆經300餘年,影響深及歐亞各地,19世紀歐洲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諸流派大師也無不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因此,浮世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畢加索

  巴伯羅·畢加索(Pabol Picasso,1881-1973)

  從19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

  20世紀藝術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20世紀的藝術史大部分都可以按照他的成就來寫。

  一生畫法和風格迭變。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後注目於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於超現實主義。晚期製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很大的影響。

  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da Vinci,Leonardo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歲來到佛羅倫薩,學藝於韋羅基奧的作坊,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1482-1499年間一直作於米蘭,主要為米蘭公爵服務,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岩間聖母》是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麵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麵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

  達·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遊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作《聖母子與聖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製壁畫。1507年再去米蘭,並服務於法國宮廷。1513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後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去世時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並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梵高

  梵高(1853~1890)Gogh,Vincent van

  荷蘭畫家。1853年3月30日生於津德爾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殺身死。早年經商,後熱衷於宗教,1880年以後開始學習繪畫。曾在巴黎結識E。貝爾納、P。西涅克和P。高更等畫家。早期作品受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畫派影響,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納河濱》等。曾兩次在咖啡館和飯館等勞工階層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厭倦巴黎生活,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開始追求更有表現力的技巧;同時受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探索自由抒發內心感受的風格,以達到線和色彩的自身表現力和畫麵的裝飾性、寓意性。代表作《向日葵》、《郵遞員魯蘭》、《咖啡館夜市》、《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星光燦爛》、《梵高在阿爾勒臥室》、《歐韋的教堂》等,都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以及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當時他的作品雖很難被人接受,卻對西方20世紀的藝術有深遠的影響。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主義等,都從他的主體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自由抒發內心感情、意識和把握形式的相對獨立價值、在油畫創作中吸收和擷取東方繪畫因素等方麵,得到啟發,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繪畫流派。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麵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采用側麵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麵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

  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

  《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畢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在眾多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裏,此畫被公認為空前之作,尤其以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麵關係而引人入勝。構圖時,他將畫麵展現於飯廳一端的整塊牆麵,廳堂的透視構圖與飯廳建築結構相聯結,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麵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維妙維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範傑作。

  《自由引導人民》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導人民》是德拉克羅瓦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裏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征。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本畫取材於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國王查理十世取消議會,巴黎市民紛紛起義。27至29日為推翻波旁王朝,與保皇黨展開了戰鬥,並占領了王宮,在曆史上稱為“光榮的三天”。在這次戰鬥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征法蘭西共和製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麵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一悲壯激烈的景象,又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一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

  畫上展示的巷戰場麵,是畫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壘戰的草圖的基礎上定稿的畫麵。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頭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紅色弗吉裏亞帽、左手握槍、右手高舉著迎風飄揚的三色旗。她是全畫的中心,觀眾注目的焦點。女神的左側,一個少年揮動雙槍急奔而來,他象征著少年英雄阿萊爾;右側那個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學生,就是畫家本人,他緊握步槍,眼中閃爍著自由的渴望。

  這幅畫氣勢磅礴,畫麵結構緊湊,色調豐富熾熱,用筆奔放,有著強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時,引起轟動。德國詩人海涅為此畫寫了讚美詩。在這以後,這幅畫還有一些有趣的經曆。1831年,這幅畫被法國政府收購,在盧森堡宮展出了數月,後因時局變化,還給了畫家本人。17年後,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法國人民要求把此畫重新在盧森堡宮展覽。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此畫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動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盧浮宮。

  《向日葵》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無疑是《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繪以向日葵為主題的靜物,他愛用向日葵來布置他在阿爾的房間。他曾說過:“我想畫上半打的《向日葵》來裝飾我的畫室,讓純淨的或調和的鉻黃,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種程度的藍色底子上,從最淡的維羅內塞的藍色到最高級的藍色,閃閃發光;我要給這些畫配上最精致的塗成橙黃色的畫框,就像哥特式教堂裏的彩繪玻璃一樣。”梵高確實做到了讓阿爾八月陽光的色彩在畫麵上大放光芒,這些色彩熾熱的陽光,發自內心虔誠的敬神情感。

  梵高作畫時,懷著極狂熱的衝動,追逐著猛烈的即興而作,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是那樣豔麗,華美,同時又是和諧,優雅甚至細膩,那富有運動感的和仿佛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麵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羅丹

  法國著名雕塑家。他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裏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遊意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紮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隻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大衛》

  《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複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讚美,表麵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複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征。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擲鐵餅者》

  《擲鐵餅者》(Discobolos),大理石雕複製品,高約152厘米,羅馬國立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均有收藏,原作為青銅,米隆(Myron)作於約公元前450年。

  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臘雕塑藝術的全盛時期,藝術史上稱為“古典時期”,大量優秀的雕塑作品出自這個時期,《擲鐵餅者》就是現存流傳最廣的藝術傑作之一,也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這個作品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裏程碑,顯示出希臘雕刻藝術已經完全成熟。雕塑讚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

  《擲鐵餅者》取材於希臘的現實生活中的體育競技活動,刻畫的是一名強健的男子在擲鐵餅過程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瞬間。雕塑選擇的鐵餅擺回到最高點、即將拋出的一刹那,有著強烈的“引而不發”的吸引力。雖然是一件靜止的雕塑,但藝術家把握住了從一種狀態轉換到另一種狀態的關鍵環節,達到了使觀眾心理上獲得“運動感”的效果,成為後世藝術創作的典範。

  《沉思者》

  法國雕塑家奧古斯迪·羅丹創作於1880——1900年,現收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雕像《沉思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這個巨人彎著腰,屈著膝,右手托著下頜,默視下麵發生的悲劇。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頭觸及嘴唇的姿態,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他注視著下麵所上演的悲劇,他同情、愛惜人類,因而不能對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後的判決,所以他懷著極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了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麵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出來,例如那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緊緊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感。這種表麵沉靜而隱藏於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威尼斯畫派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主要畫派之一。威尼斯共和國在14世紀是歐洲和東方的貿易中心,商業資本集中,國家強盛。藝術受拜占庭及北歐的影響。15世紀吸收了佛羅倫薩畫派及曼坦那的經驗,通過貝裏尼一家、卡巴秋(Carpaccio,約1465~約1526)、安東奈羅·達·美西納(Antonello da Messina,約1430~1479)等人的努力,政府和教會的利用,尤其是社會團體——互助會(scula)的支持,繪畫藝術得到了發展。16世紀威尼斯派成為歐洲油畫創作中心。該畫派反映人文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其畫色彩明麗,形象豐滿,構圖新穎,但大多借宗教神話題材,描繪統治階級的豪華生活。代表畫家有喬爾喬、提香、丁托列托和和委羅內塞等。直至18世紀仍有提埃坡羅、加納來多(Canaletto,1697~1768)和瓜第(Guardi,1712~1793)等畫家。該派作品對歐洲繪畫的影響很大。

  浪漫主義畫派

  19世紀初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於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象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籍裏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麵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佛羅倫薩畫派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在經濟和文化中心佛羅倫薩形成的一個重要畫派。該派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主導,用科學方法探索人體的造型規律,吸取古代希臘、羅馬的雕刻手法應用在繪畫上,把中世紀的平麵裝飾風格改變為用集中透視,有明暗效果,表現三度空間的畫法。在以宗教神話為主的題材中,把抽象的神像畫成世俗化的合乎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創造了人物畫新風格。除了油畫外,當時多創作大幅溫壁畫,主要為宮廷、教會和資產階級上層服務,從而改變了歐洲中世紀繪畫的麵貌。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畫家為代表。15至16世紀30年代最繁榮;16世紀末,由於佛羅倫薩政治上失去獨立,經濟衰落,以及畫家盲目崇拜前輩,逐漸走向風格主義。

  水墨畫

  中國畫中純用水墨的畫體。相傳始於唐,成於宋,盛於元,明、清以來繼續有所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暈墨章”的藝術效果。在中國畫史上占重要地位。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

  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的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生於佛羅倫薩。13歲從基蘭達約(Ghirlandaio)學畫一年,後從多那太羅的學生貝托多(Bertoldo)學習雕塑一年,主要靠自學。他的藝術創作在人文主義思想支配下,並受到薩伏那羅拉(Savonorola)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以現實主義方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麵貌。在藝術上具有堅強的毅力和雄偉的氣魄。中年之作《大衛》雕像,被認為是象征著為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力量。又在西斯廷教堂800立方米的天花板上,連續工作4年,獨立完成了《創世紀》的巨型天頂畫。晚年所作美第奇陵墓雕像《晨》、《幕》、《晝》、《夜》,具有冷靜而沉鬱的悲劇性質,顯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動與意誌的矛盾,反映了當時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獨立的精神狀態。重要作品尚有壁畫《最後的審判》、雕塑《摩西》及《奴隸》等。建築設計有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圓柄和加必多利廣場行政建築群等,並有幾本詩集傳世。

  提香

  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

  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威尼斯派畫家。是喬凡尼·貝裏尼的學生。青年時代在人文主義思想的主導下,繼承和發展了威尼斯派的繪畫藝術,把油畫的色彩、造型和筆觸的運用推進到新的階段。在宗教畫《納稅銀》和《聖母升天》中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愛神節》、《酒神與阿麗亞德尼公主》等神話題材的作品,洋溢著歡欣的情調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1533年查理五世封他為授以貴族稱號後,則畫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獻給勝利之神》等趨逢權貴的作品。他的肖像畫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中年畫風細致,穩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則筆勢豪放,色調單純而富於變化。在油畫技法上對後期歐洲油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楊柳青年畫

  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個門類,比較有名的年畫有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它們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年畫之一,它因產地在天津市西南的楊柳青鎮而得名,廣泛流傳於中國的北方。楊柳青木版年畫創始於明朝崇禎年間,當時是以門神、灶王、天師為主要內容的單色木版畫。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題材廣泛,有神話傳說,曆史故事、生活故事、世俗風情、戲曲小說、娃娃仕女、山水花鳥等,還有一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帶有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使得這些年畫不僅具有藝術欣賞性,還有曆史借鑒價值。在技法上力求達到繪畫的效果,刻畫精細,著色也鮮豔亮麗。

  楊柳青年畫的代表作品有康熙年間的《喜叫哥哥》、乾隆年間的《盜仙草》以及道光年間的《莊稼忙》等。廣為流傳的年畫《連年有餘》,畫麵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手拿蓮花,懷抱鯉魚,寓意鮮明,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成為年畫中的經典作品。近人周汝昌曾為楊柳青木版年畫作詩一首,評述道:“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繡女竟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章澤
4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