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
朱德元帥(1886~1976)
彭德懷元帥(1898~1974)
林彪元帥(1906~1971)
劉伯承元帥(1892~1986)
賀龍元帥(1896~1969)
羅榮桓元帥(1902~1963)
聶榮臻元帥(1899~1992)
葉劍英元帥(1897~1986)
陳毅元帥(1901~1972)
徐向前元帥(1901~1990)
十大大將
粟裕大將(1907~1984)
王樹聲大將(1905~1974)
許光達大將(1908~1969)
陳賡大將(1903~1967)
羅瑞卿大將(1906~1978)
張雲逸大將(1892~1974)
肖勁光大將(1903~1989)
徐海東大將(1900~1970)
黃克誠大將(1892~1974)
譚政大將(1892~1974)
中國十大兵書
《孫子兵法》: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春秋末孫武著,今存本13篇。
《孫臏兵法》:為戰國時齊國孫臏所作,共39篇,圖4卷,隋以前失傳,1972年在山東臨沂縣西漢墓中重新發現其殘簡。
《吳子》:由吳起、魏文侯、魏武侯輯錄,共48篇,今存“圖國”、“料敵”等6篇,都係後人所撰。
《六韜》:傳說為周代呂望(薑太公)所作,後經研究,認定為戰國時的作品,現存6卷。
《尉繚子》:傳說為戰國尉繚所作,共31篇,今存5卷,共24篇。
《司馬法》:戰國時齊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馬兵法,共150篇,今存本僅5篇。
《太白陰經》:由唐代李筌撰寫,共10卷,
《四庫全書》收錄的8卷本是後人合作的。
《虎鈐經》:是由宋李許洞撰寫,全書共20卷120篇。
《紀效新書》:由明代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時撰寫,共18卷。
《練兵實紀》:由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撰寫,正集9卷,附集6卷,此書和《紀效新書》亦稱戚氏兵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提出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許多民主人士寫文章、發表演講,大都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來稱謂將要建立的新中國。
1949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新政協籌備會上,一些代表對這個原先擬定的國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清華大學張奚若教授說:“有些同誌認為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名字太長,他們建議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了,哪裏會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況且民主這個詞來自希臘語,原意與人民相同。人民這個概念已經把民主的意思表達出來了,不必再重複寫上‘民主’二字了。”張奚若教授這個建議經過討論被接受了,並被寫進了當時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門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名稱。
一國兩製
1949年10月,國民黨政府從大陸撤到台灣,台灣與大陸陷入了長期的分裂狀態。但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大陸與台灣應該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
在兩種不同的社會製度下,如何實現統一?鄧小平首先提出了“一國兩製,和平統一”的構想。
第一,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堅決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等主張,不允許任何外國勢力幹涉和阻撓中國統一;
第二,在確認國家統一的基礎上,舉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共同完成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業;
第三,中國統一後,實行一個國家、兩種製度。台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現行社會、經濟製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可以保持和發展對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台灣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大陸不在台灣駐紮軍隊,不派行政人員。
周總理去世時聯合國降半旗的原因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時,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先後去世,聯合國還沒有為誰下過半旗。
一些國家感到不平了,他們的外交官聚集在聯合國大門前的廣場上,言辭激憤地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的國家元首去世,聯合國的大旗升得那麽高,中國的總理去世,為什麽要為他下半旗呢?
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站出來,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台階上發表了一次極短的演講,總共不過一分鍾。
他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不過來。可是她的周總理沒有一分錢存款!
二是,中國有10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總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
說完,他轉身就走,廣場上外交官個個啞口無言,隨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瓦爾德海姆機敏而鋒利的談吐,不僅表現了他機智無比的外交才能,同時也反映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高尚品格是無雙的。
黃埔軍校
1924年5月,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在廣州附近的黃埔長洲島上創建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孫中山委派蔣介石為校長。中國共產黨選派周恩來任軍校政治部主任。
黃埔軍校畢業生有7000多人。這些軍政幹部都成為不久後建立的國民革命軍的骨幹,在統一廣東和推動北伐中都成為軍中豪傑。國民黨軍隊中很多著名將領都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黃埔軍校因此名揚天下,“到黃埔軍校去!”成為當時愛國青年的崇高理想。
圓桌會議
中世紀時,英國國王亞瑟在一次和他的騎士們舉行會議時,忽然靈機一動,命令屬下不分上下席位,圍著圓桌而坐,以避免與會者因席位上下麵引起的無謂糾紛。這樣,就形成了“圓桌會議”的稱呼。英國威爾士的溫徹斯特古堡現在還保存著這樣的圓桌。
由於圓桌會議不把上下尊卑分得那麽清楚,可以避免因席位而產生的爭議,又含有與會者“一律平等”和“協商”的意思,所以政治家們很歡迎這種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會議采取圓桌會議形式的漸漸增多。有時候,因為參加會議的人員很多,也可以用方桌在會場中擺成一個圓圈的形式來舉行圓桌會議。至今,聯合國安理會和其他國際會議,以及在舉行國際政治談判時,也大多采用圓桌會議。
北約
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簡稱,成立於1949年4月4日,創始國為美、加、英、法、比、荷、盧、意、葡、丹、挪和冰12國。1952年和1955年,北約先後接納了希臘、土耳其和聯邦德國加入,西班牙在1982年成為北約第16個成員國。總部初設在倫敦,1951年遷往巴黎,1967年遷往布魯塞爾。北約的宗旨是通過集體防禦,維護北大西洋的和平、安全、穩定和福利。北約是在美國的倡議和組織下成立的,美國的想法是通過建立北約來保衛西歐安全,遏製蘇聯擴張,並且達到領導和控製西歐的目的。所以,北約在“冷戰”時代是一個地區性軍事同盟,主要使命是和以蘇聯和東歐為主的華沙條約組織對抗。
歐盟
歐洲聯盟,簡稱EU,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3年1月1日《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
1965年將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聯營共同體合並,統稱為歐洲共同體或共同市場。歐共體的主要機構有:部長理事會、歐洲理事會、歐共體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
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現有25個成員國。
歐佩克
石油輸出國組織,又稱歐佩克,是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而成立的。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出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總部在維也納。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軍事名詞
GPS全球定位係統
所謂“GPS”,就是英文“全球定位係統”三個詞的詞頭縮寫,它由平均分布在圍繞地球的6個圓形軌道上的24顆人造地球衛星(即導航衛星),分設在美國本土及其屬地上的空控站、注入站、監測站、以及廣泛裝備於飛機、艦艇、坦克乃至單兵的GPS接收機等組成。
GPS係統采用“時間同步、單程測距”的原理來實現定位,簡單地說就是用戶同時向已知其位置的3個導航衛星分別進行距離測量,然後再以該衛星為球心,以所測得的距離為半徑,在空間畫出3個球麵,該3個球麵的相交點,就是用戶的所在位置了。
GPS全球定位係統可實時連續地為用戶提供三維空間的位置信息、測定用戶的運動速度,並可提供精確的授時勤務,其定位誤差不大於10米,授時誤差不大於0.1秒,授時精度優於0.000001秒,且其電波信號還具有一定的抗幹擾的能力。如果將我各作戰單位的GPS位置信息通過無線電通信不斷地傳輸到作戰指揮中心,再加上通過我偵察手段所獲取的敵方目標的位置信息,然後統一集中在大屏幕顯示器上加以顯示,就可以使我區指揮員能夠隨時掌握整個戰場上敵我雙方的動態態勢,從而為其作戰指揮提供了一項準確而重要的依據。這樣一來,兵家幾千年以來的“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夢想,不就是最終得以真正實現了嗎?
常見的幾種核武器
原子彈:它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製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過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衝起到了殺傷破壞作用。
氫彈: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裂變反應,產生強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稱熱核聚變武器。其殺傷機理與原子彈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十甚至上千倍。
中子彈:又稱弱衝擊波強輻射工彈。它在爆炸時能放出大量致人於死地的中子,並使衝擊波的作用大大縮小。在戰場上,中子彈隻殺傷人員等有生目標,而不摧毀如建築物、技術裝備等設備,“對人不對物”是它的一大特點。
電磁脈衝彈: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來加速核電磁脈衝效應的一種核彈。它產生的電磁波可燒毀電子設備,可造成大範圍的指揮、控製、通信係統癱瘓,在未來的“電子戰”中將會大顯身手。
伽瑪射線彈:它爆炸後盡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敵人離開。所以它比氫彈、中子彈更高級,更有威懾力。
感生輻射彈:是一種加強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產生感生放射性物質,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上造成放射性沾染,達到阻礙敵軍和殺傷敵軍的目的。
衝擊波彈:它是一種小型氫彈,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術,減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輻射的作用,其爆炸後,部隊可迅速進入爆炸區投入戰鬥。
軍銜的由來
軍銜產生於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軍銜一詞最早出現於1578年的法文當中,意為“等級的台階,不同頭銜的階梯或職銜的等級”。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製,與西歐軍銜體製職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兩者沒有承襲關係。1894年,清朝政府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到1904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55實行軍銜製,1966年被取消。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新兵役法規定,恢複實行軍銜製。1988年7月1日,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準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斷了23年之後,我軍又開始實行新的軍銜製度。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製。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采用西歐式軍銜體製。
軍銜漢語名稱的由來
我國現今采用的軍銜稱號,是北洋政府於1912年8月命名的。元帥,淵源於《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所載晉文公的撃痹,唐代設有元帥、副元帥等戰時最高統帥,宋有兵馬大元帥,元有都元帥、元帥。將軍,春秋時晉國以卿為將軍,戰國時始為武官名,漢代將軍名號頗多,魏晉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後曆代皆設有將軍官名。校,古代軍隊的編製單位,統帶一校之官稱校尉。漢武帝初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等八校尉,為專掌特種軍隊的將領,其地位略次於將軍,後通稱將佐為八校。晉武帝時設有軍校,為任輔助之職的軍官。清代有步軍校、護軍校等官職。尉,春秋時晉國上中下三軍皆設尉,秦漢時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頻高,以後帶尉字的官員地位逐漸下降。唐代折衝府以300人為團,團設校尉。明清時的衛士和八九品階官稱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級官職,秦以後間有襲用古製而以上、中、下士為官職者。
全球海軍實力的九級劃分法
第一級是在全球規模扮演各種軍事角色的海軍力量。目前隻有美國海軍為這一級,並且在今後一個時期內維持這一領先地位。
第二級是具備在全球使用部分力量的海軍。隻有蘇聯海軍處在這一級,因為它沒有遠洋製海力量和能力,對遠離蘇聯海岸的地區性海軍不具備全勝的把握和能力。
第三級是英、法兩個中等的、具有在全球使用力量的海軍。二者都擁有水麵製海兵力、攻擊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潛艇,能運送部隊進行兩棲作戰並具有相應的海上支援保障能力,有能力在其本地區之外進行重大軍事行動和較近的大洋海區進行高技術戰役。
第四級是能在臨近大洋使用軍事力量的中等地區性海軍。擁有此級海軍的國家包括印度、日本、意大利、荷蘭、德國、西班牙、比利時、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和阿根廷。
第五級是能在近海使用力量的海軍。如葡萄牙、希臘、土耳其、智利、秘魯、以色列、南非、朝鮮、韓國、巴基斯坦、新西蘭、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國的海軍。海灣戰爭之前的伊拉克和中國的台灣地區海軍也在這一級。
第六級是能依托本土,在本國所屬200海裏水域以內,具有較強的防禦作戰能力的海軍。包括挪威、丹麥、瑞典、波蘭、羅馬利亞、保加利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利比亞、埃及、尼日利亞、古巴、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委內瑞拉、孟加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前南斯拉夫等國的海軍。
第七級是近岸防衛型海軍,隻有基本的近岸防衛能力。包括阿爾巴尼亞、安哥拉、文萊、喀麥隆、埃塞俄比亞、芬蘭、加蓬、科威特、也門、阿曼、卡塔爾、索馬裏、新加坡、敘利亞和突尼斯等國的海軍。
第八級屬海上警察型,沒有海戰能力,海上軍事力量純粹扮演警察角色。這樣的海軍等同於海岸警衛隊,自然也包括那些隻能擔負支援本國海軍作戰任務的海岸警備隊,如墨西哥、多米尼加、烏拉圭、冰島、愛爾蘭、緬甸、斯裏蘭卡、加納和坦桑尼亞等國的海軍。
第九級為象征性海軍。它包括世界上其它最弱小,隻有幾艘海岸小艇和基本組織形式的海上軍事力量。
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地
肯尼迪航天中心位於美國東部佛羅裏達州東海岸的梅裏特島,成立於1962年7月,是美國宇航局(NASA)進行載人與不載人航天器測試、準備和實施發射的最重要場所。
西部航天和導彈試驗中心位於美國西部洛杉磯北麵的西海岸,成立於1964年5月,是美國最重要的軍用航天發射基地,主要用於戰略導彈武器試驗,武器係統作戰試驗和發射各種軍用衛星、極地衛星等,航天發射次數居全美之首。
拜克努爾發射地位於哈薩克斯坦拜克努爾市西南288公裏處,建於1955年,是蘇聯最大的導彈和各種航天飛行器發射場地。
普列謝茨克基地位於俄羅斯白海以南300公裏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地區,建於1957年,主要用於發射大傾角的偵察、電子情報、導彈預警、通信、氣象和雷達校準衛星,是世界上發射衛星最多的發射場,發射次數占全世界總數一半以上。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於我國甘肅省酒泉以北的戈壁灘上,建於1958年,是利用長征係列火箭發射大傾角、中低軌道的各種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的主要基地。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我國四川省西昌市西北65公裏的幽深峽穀中,建成於1983年,專門用於發射地球靜止衛星。
種子島航天中心位於日本本土最南部種子島南端,建成於1974年,主要用於發射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庫魯發射場位於南美洲北部法屬圭亞那中部的庫魯地區,建成於1971年,是目前法國唯一的航天發射場所,也是歐空局(ESA)開展航天活動的主要場所。
聖馬科發射場位於肯尼亞福莫薩灣海岸約5公裏的海上,正式啟用於1967年,是世界唯一的海上航天發射場,曾多次用美國的“偵察兵”火箭發射小型航天飛行器。
斯裏哈裏科塔發射場位於印度南部東海岸的斯裏哈裏科塔島,正式使用於1977年,是印度的導彈試驗和衛星發射場。
雷達
世界上第一部雷達是由英國人沃森·瓦特發明的。它是於1936年出現的“本土鏈”對空警戒雷達。
在瓦特發明以前,法國物理學家赫茲、意大利工程師馬可尼、美國科學家布賴特和圖夫等,都從不同角度對這項技術的運用做出過貢獻。這是一種能發射並能接收電波反射的裝置,當時能在250千米內發現飛行著的飛機。後來經過多次改進,雷達更加完善,監測距離也更遠。
導彈
導彈起源於“二戰”時德國的V-2飛彈。由於德國寄希望於秘密武器製勝,所以早在“二戰”前的1932年起,德國就開始秘密研製戰略性導彈,並於1942年10月3日下午4時成功地發射試驗性的對地導彈,但這種導彈無法實際運用。1944年,德國製造V-1誘導飛彈。V-1飛彈的外形像無人駕駛飛機,由彈內磁性羅盤和一種特製裝置操縱,以衝壓式噴氣發動機作動力,用發射架發射,射程241千米,航速每小時達563千米。1944年9月,德國納粹又向英國發射人類戰爭史上第一顆戰略導彈V-2飛彈,給英國以巨大心理威懾。它是現在的遠程導彈和宇宙火箭的先驅。
德國戰敗,美國和蘇聯獲取了德國的材料和科學家,在此基礎上研製了宇宙火箭和戰略導彈,並在世界上長期居於領先地位。
火箭
中國人民最先發明了火箭。宋代士兵唐福發明了第一枚火藥火箭。它是在箭上紮一個紙筒,內放火藥,尾部引出引火線,點燃後,火藥燃燒產生的火藥氣體,從紙筒後麵噴出,利用反作用力推動紙筒前進。在古代火箭的基礎上,誕生了現代火箭。戰場上最先應用的是火箭炮,它能發射力量極大的火箭彈。二次大戰後,出現一種可操縱的火箭彈導彈。
航空母艦
最早的航空母艦是英國人用運煤船改裝成的,叫“百眼巨人號”。1910年11月,在美國的“伯明翰號”巡洋艦上,艦上安裝了一個臨時供飛機起飛的甲板,第一次在軍艦上起飛的飛機是一架“寇蒂斯”雙翼機。
1917年6月,世界上第一艘有現代化裝備
的航空母艦“皇家憤怒號”(排水量為1.91萬噸)下水。最早直接設計建造成航空母艦的是日本的“Honsho”(鳳翔)號(排水量為7470噸),該艦在1922年11月下水,裝備有21架飛機,“二戰”中日本航母曾橫行一時。目前,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的尼米茲號(排水量為9.51萬噸)核動力航空母艦。該艦是1975年交付海軍的,艦上機庫可容納100架飛機。
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設計師從澳大利亞的一種試驗模型車中深受啟發,經過反複研究,終於在英國海軍部秘密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坦克。
坦克剛剛來到世界時,外形笨拙醜陋,部件組合極不協調,每小時隻能行走1~3千米,最快時速也不過6千米,車體內配備8名士兵,由於操作複雜,半數是駕駛人員。設計師看到這個由幾組部件拚成的“鋼鐵怪物”,在油布的遮蓋下,很像隻大木箱子,於是便半開玩笑地把它稱作“水櫃”(tank)。
這個古怪而且帶點海腥味的名字被人們沿襲下來,“tank”一詞傳入我國後,被音譯為“坦克”。
魚雷
最早的魚雷,是英國工程師懷特黑德於1866年製成的。其直徑為0.35米,長為3.58米,重達136千克,利用壓縮空氣驅動活塞發動機帶動旋槳推進,航速達6節,航程為640米。
最早把魚雷用於實戰的是俄國人。在1877年~1878年的俄土戰爭中。俄國海軍第一次使用魚雷擊沉了土耳其軍艦。在其後100多年裏,魚雷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改進。魚雷的發展從無控製到有控製;從程序控製到聲導、線導和複合製導;從壓縮空氣動力到熱動力、電動力;從常規裝藥到核裝藥;航速從6節到50~60節;航程從640米到5萬米。由於魚雷在水中爆炸,著重對艦船的要害部位進行破壞,因而對水麵艦隻有著極大的威脅。
現在,俄國製成的高速魚雷成為西方國家海軍的心頭病,其先進程度令美國海軍膽戰心驚!
潛艇
2300多年前,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想去海底探索奇妙的世界,便命能工巧匠為他做一個用繩子拉著,可以沉落海底的不透水圓桶。他站在桶內,通過透明的玻璃小窗口,盡情觀賞海底奇觀。這是世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潛水工具。
直到1957年,“沉行海底”的設想由英國人威廉·伯恩提出。1620年,在英國首都倫敦,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貝爾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潛水船。船體由木框架外包塗油的牛皮構成,艙內有個大羊皮囊灌上水,船可潛入四五米深的水中。這種潛水艇被認為是潛艇的雛形。1775年,美國人布什內爾建造了一艘單人駕駛的、以手搖螺旋槳為動力的木殼的“海龜號”潛艇,能在水下停留約30分鍾。1797年,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建造了一艘裝置魚雷的潛艇,這艘潛艇被認為是第一艘名副其實的軍事潛艇。
曆史進入了21世紀,潛水艇除了作為科學考察和實驗之用外,最大的用途仍是軍事。
無聲手槍
微聲槍俗稱為“無聲槍”,它是一種射擊噪聲及其微弱的手槍。它采用槍口消音器以及其它一些特殊技術措施,消減其射擊噪聲,它可以隱蔽射擊,也可以用於執行特殊的任務。
槍械射擊噪聲的主要來源和消減辦法是:
(1)膛內的高溫高壓火藥燃氣噴出槍口時,會突然膨脹並與大氣混合在一起,與其形成劇烈的摩擦、渦流和激波,而後使周圍空氣發生強烈的振動,並產生巨大的膛口噪聲。其消減的辦法主要就是安裝各種槍口的消聲器,並配合消聲器在槍彈中采用速燃的發射藥,用以降低膛口的壓力。
(2)某些開鎖比較早的槍械,其開鎖時候膛壓比較高,並可形成較大的膛尾噪聲。它們常采用增加槍機的自由行程,並且使用半自動槍械以加大自動槍械的質量或采用前衝擊發等,延遲槍械開鎖時的方法來消減膛尾的噪聲。
(3)以高速射出的彈頭,能在空氣中形成摩擦、渦流和激波,並且產生飛行的噪聲。
每當彈頭的速度接近並超過音速時,這種飛行的噪聲就特別的明顯。其主要以控製彈頭的初速,使其不超過音速的辦法來消減噪聲。但此種辦法對於步槍和機槍卻很難辦到。
由於微聲槍加大了槍的尺寸,因此影響了武器的射擊精度,不適用於大威力槍械等。由此可知微聲槍的使用範圍仍然很有限。
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舊稱細菌武器,是生物戰劑及其施放裝置的總稱,它的殺傷破壞作用靠的是生物戰劑。生物武器的施放裝置包括炮彈、航空炸彈、火箭彈、導彈彈頭和航空布撒器、噴霧器等。以生物戰劑殺死有生力量和毀壞植物的武器統稱為生物武器。
生物戰劑是軍事行動中用以殺死人、牲畜和破壞農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的統稱。舊稱細菌戰劑。生物戰劑是構成生物武器殺傷威力的決定因素。致病微生物一旦進入機體(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導致破壞機體功能、發病甚至死亡。它還能大麵積毀壞植物和農作物等。生物戰劑的種類很多,據國外文獻報道,可以作為生物戰劑的致命微生物約有160種之多,但就具有引起疾病能力和傳染能力的來說就為數不算很多。
高功率微波武器
一種新型的非殺傷性武器——高功率微波(HPM)武器已研製成功,並可以隨時投入戰場使用。美軍之所以在對南聯盟的空襲中沒有使用它,是因為想暫時保留這種武器的神秘感,以便在未來的戰爭中對付軍事技術更先進的敵人。
這種被稱為HPM的武器是由製導炸彈或巡航導彈來進行投擲,當飛到目標附近幾米時,爆炸產生的脈衝可以使計算機和通信設備中的電路失效,或擦除計算機內存。其作用距離在400米內,在天氣好時該係統的有效範圍有足球場大小,天氣不好時範圍會大大縮小。
美空軍研製的常規爆炸驅動的HPM武器中,有一個產生有源電場的線圈,爆炸時壓縮電磁場而產生電脈衝,因此這種裝置被稱為爆炸泵浦通量——壓縮脈衝發生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把武器的峰值輸出功率增加到幾十太瓦。同時,製導武器精度的提高,降低了對HPM武器的功率要求,可以使它小型化。
警犬
警犬一般使用狼狗,由於其嗅覺靈敏,凶狠,成為警務、邊防人員的得力幫手。在我國“警犬”一詞最早記載出自唐代杜佑的《通典》“恐敵人夜間乘城而上,城中城外每30步懸大燈於城半腹,置警犬於城上,吠之處需加備脂油火炬。”警犬之名雖出現在唐代,但早在戰國就已經有警犬了。戰國時著名防禦戰專家墨子在《墨子·備穴》裏就說:“穴壘中各一狗,狗吠即有人也。”這種狗就是警犬。
宋代以後,警犬有名有實,成了必不可少的戰具之一。由此可知,古代的警犬是戰爭中擔負警戒、巡邏任務的戰犬,即現代的軍犬。現在公安機關豢養的狗叫警犬,其主要作用是協助破案。
監獄
傳說4000多年前舜帝時期,皋陶曾被任命為刑法官。關於他掌管刑法,發明建造監獄的傳說,古籍記載很多,曆來視他為監獄的首創者。我國古代監獄中都掛有皋陶的畫像,不僅獄吏獄卒,甚至連犯人也像拜神一樣拜他。
“監獄”一開始並不叫監獄。夏朝時叫”宮”,商朝叫“圈”,周朝叫“圜土”,秦朝叫“囹圄”,直到漢朝才開始叫“獄”。秦時,不僅京城有獄,地方也開始設獄。漢時,監獄更是名目繁多。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又開始掘地為獄,發明了“地牢”。唐朝時,州縣都有了監獄。宋朝各州都設置了類似周朝的圜土的獄,犯人白天勞役,晚上監禁。明朝京、州府、縣都有監獄,稱獄為監也自明律始。清朝將明律沿襲下來。監獄的職能“以圜土聚教罷民”,“任之以事,而改教之”。即對犯罪的事實要進行核實,對犯人要救與改。
警察
警察是維持國家社會秩序和治安的武裝力量成員的總稱。“警察”這一稱呼最早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雅典城邦。17世紀末,警察首先在歐美大陸國家形成獨立的部門,其中以英國警察最為著名。我國的警察原稱巡警。“巡警”這一稱呼是1902年由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首創的。1902年5月,袁世凱仿照八國聯軍在天津督統衙門的“巡警辦法”製定章程,並在省城保定首創巡警局。開始有警員500人,後發展到3000人。我國巡警最先出於保定,而其發展卻在天津。按照《辛醜條約》規定,天津20華裏內不準駐紮軍隊,巡警不在此限。於是袁世凱擴大巡警力量,作為鎮壓人民,擴張個人權勢,排除異己分子的工具。袁將保定的3000名警察調入天津,充實軍備力量,在天津縣下設五局,每局各設四區,其總局設在天津,由總督衙門調遣,直接管轄七個大隊,這七個大隊是:馬巡隊、河巡隊、備差隊、探訪隊(偵緝隊)、消防隊、軍樂隊和拘留所。
特種部隊
世界上最早的特種部隊是英國在極端困難情況下建立的。1940年5月,德軍占領荷蘭和比利時,執行“曼施坦因計劃”侵入法國,擊敗了英法聯軍。英國遠征軍和部分法軍共30餘萬人,潰退到法國北部敦刻爾克地區,於5月27日到6月4日通過英吉利海峽撤回英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了渡過戰爭危機,英國在重整旗鼓、加強正規部隊建設的同時,於1940年6月10日,由陸軍參謀長的副官達托萊·克拉克受命組建了一支專門執行特種任務的部隊,稱為“豹部隊”,並命名為“哥曼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特種部隊,並在戰爭中起到獨特作用。此後,特種部隊引起各國的重視,紛紛建立各自的特種部隊。著名的有美國的“綠色貝雷帽”部隊、以色列的“野小子”部隊、丹麥的“防衛隊”等。
特種部隊是在主戰場之外,進行山地戰、叢林戰、滑雪戰、遊擊戰和其他特殊條件下的特殊專門戰鬥。它的主要任務是搜集情報、秘密偵察、擾亂敵後、破壞設施、從事心理戰和暗殺活動等。特種部隊的士兵要求具有在特殊的超出常人所能忍受的野戰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和戰鬥力。
五星上將
陸軍上將:約翰·約瑟夫·潘興(1860~1948)
陸軍上將:喬治·卡特裏克·馬歇爾(1880~1959)
陸軍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1964)
陸軍上將: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890~1969)
空軍上將:亨利·哈利·阿諾德(1886~1950)
海軍上將:威廉·丹尼爾·萊希(1875~1959)
海軍上將:歐內斯特·約瑟夫·金(1878~1956)
海軍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1885~1966)
海軍上將:威廉·弗雷德裏克·哈爾西(1882~1959)
陸軍上將: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1893~1981)
原子彈
人類曆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的出現,源於兩個因素:放射性物質的發現和盡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放射性物質最早在19世紀末被發現。新西蘭科學家盧瑟福發現,利用α粒子做炮彈轟擊原子可以打開原子結構。不久,意大利物理學家恩裏科·費米發現,中子能釋放更具威力的能量。德國化學家奧托·哈恩在實驗中發現了“裂變反應”。1938年12月,費米等人證明了“鏈式反應”的可能性。其在瞬間釋放出的能量所形成的爆炸力,從理論上計算,將是同質量TNT炸藥的2000萬倍!
1939年8月,流亡到美國的西拉德、特勒、費米等科學家,請愛因斯坦出麵,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要求美國務必搶在德國之前製造出原子彈。羅斯福經過權衡,終於簽署了關於試製原子彈的命令。
1942年8月,美國正式製定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包括費米在內的一大批優秀的物理學家、工程師、冶金學家、化學家、數學家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之中。
1942年12月2日上午,費米等科學家進行了曆史上第一次可以控製的核反應。接著,原子彈就進入了試製階段。
1945年7月初,第一顆原子彈“瘦子”終於裝配好了,也試爆成功了。接著,又製成了“小男孩”與“胖子”。
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美國一架B-29型超級轟炸機“埃諾拉·蓋伊”號將“小男孩”投向了日本廣島市上空。隨著一道炫眼的閃光,它爆發了超過1000個太陽同臨上空的能量,爆炸中心方圓8千米內,一切皆被夷為平地,廣島市蕩然無存。日本人還未回過神來,8月9日上午11點02分,第二顆原子彈“胖子”又在長崎市上空爆炸。
日本人無法接受這樣凶狠的,毀滅性的打擊。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向盟國無條件投降。原子彈的強大威力,終於促使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接著,蘇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核軍備競賽。至今,作為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武器,原子彈及其他核武器對人類的和平仍然是巨大的威脅。
投降舉白旗的由來
在一些用戰爭作為題材的影視片中經常會發現這種鏡頭:當陷於重圍走投無路的防衛者覺得再繼續抵抗已沒有希望時,就打出白旗投降。
因此,人們一般把白旗認為是投降的標誌。其實在戰爭法規嚴格意義上說,白旗隻是要求暫時停戰的標誌。
早在遠古時期,戰鬥的雙方為了向對方表示談判的誠意,通常借白色為象征,因此逐漸形成了一個習慣:白色旗幟表示要求休戰談判。在交戰的一方拿出白旗時,對方就知來意,下令停止任何進攻行動。握白旗的一方要派遣出軍使、號手、旗手與翻譯到對方指揮部說明條件與意圖。在軍使展示白旗起直到回到本方所必需的時間終止,他獲得不被侵犯的權利。
這種習慣幾千年來一直沿用下來,至今沒變。
風俗、禮儀守歲的由來
人們把每年農曆最後一天的夜晚叫除夕,並把它作為長一歲的界日(指虛歲),而這個晚上又是舊歲將過,新年到來的一夜。人們舉家歡慶,徹夜不眠,圍坐守歲,辭舊迎新,以求新的一年裏大吉大利,這一習俗即謂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
關於這個習俗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叫“年”的凶猛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每隔365天便竄出深山,危害人間,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當時的人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稱作“年關”。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豐盛的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緊閉家門,全家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這樣,便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的習俗。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的除夕之夜均有了新的內容和形式。
“東南西北”是怎樣確定的
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人們根據地球的自轉來確定方向。
地球繞著地軸自轉,地軸的兩端叫兩極。如果在地軸一端的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方向,逆時針轉動的一端就是北極,順時針轉動的一端就是南極。北極和南極分別是地球最北和最南的兩個極點。地球上一切向著北極的方向為北方,一切向著南極的方向為南方。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是東,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則是西。
東方和西方是無限的。如果我們從地球上兩極以外的任何地點出發向東走,可以繞地球一周回到原來的地方,而且還可以繼續向東走,但是永遠找不到東方的止境。向西走也一樣。
南方和北方是有限的。在北極極點上沒有東、西、北,前後左右四麵八方都是南方。如果我們從北極以外的任何地點向北走,最終都會到達北極。南極的情形正好與此相反。
喝酒碰杯的由來
人們在喝酒之前喜歡先碰一下杯,關於這一習俗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
一種認為此習俗起源於古希臘。古希臘人注意到在飲酒的時候,眼睛能看到美麗的酒色,鼻子能聞到撲鼻的酒香,舌頭能嚐到醇香的酒味,唯獨耳朵無法感受酒的美好。聰明的希臘人就想出了喝酒碰杯的辦法,讓耳朵聽到酒杯撞擊的聲音來分享飲酒的樂趣。於是喝酒碰杯逐漸成為了酒席上的禮節。
另一種認為此習俗起源於古羅馬。古羅馬人崇尚武力,經常舉辦角力競賽。賽前選手們要喝一杯早已備好的酒互相勉勵,為了防止有的人給對方的酒中暗放毒藥,雙方會把酒杯舉到一起,將一些酒倒到對方的酒杯中,以此證明酒中沒有毒。久而久之,角力前的儀式就逐漸發展為酒席上碰杯的禮節。
“一日三餐”的典故
現代人都習慣於一日三餐,實際上秦漢以前人們一天隻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
如今,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紅、黃、綠交通燈的意義
交通信號燈都采用紅、黃、綠三種顏色。為什麽一定要用這三種顏色而不是其他顏色呢?
采用這三種顏色是根據光學原理來確定的。紅色光的波長最長,穿透空氣的能力最強,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見,而且紅色最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紅燈被用作禁止通行的信號。黃色光的波長也比較長,被用作警告信號。綠色與紅色的區別最大,容易分辨,被作為通行信號。采用這三種顏色還和人的視覺結構有關。我們眼睛的視網膜上含有杆狀和錐狀感光細胞。杆狀細胞對黃色光特別敏感,錐狀細胞則對紅光、綠光最敏感。因此人們最容易分辨紅色和綠色。
結婚貼“囍”
舉行婚禮時,人們都會貼出紅雙“囍”字,以示慶賀。它表示成雙成對的意思,反映出人們希望好事成雙的美好願望。
據說,23歲的王安石進京趕考時,路過
馬家鎮,暫住在他舅舅家。次日,他上街閑逛,見鎮上馬員外家門外懸掛的走馬燈上寫著一副上聯:“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卻沒有下聯,王安石一時也沒有對上下聯,便暗自記在心中。王安石到京城應考,主考官指著一杆飛虎旗念道:“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頓時想起馬員外家那副上聯,便以此為對,主考官驚讚不已。在回程路過馬員外家宅時,馬員外恰在門外恭聽幾名書生應對聯。王安石便擠上前,用主考官的對子應對。誰知這對子是專為擇婿而出的,馬員外覺得王安石的下聯對得最出色,得知王安石尚未婚配後,執意要將女兒許配給他。王安石經打聽後,得知馬員外的女兒才貌雙全,便與舅舅商議,同意了這門婚事。不久,在王安石完婚的大喜之日,恰逢官差來報“恭喜王大人高中了”。王安石喜上加喜,提筆在大紅紙上寫下一個金色大“囍”字,貼在門上。
從那以後,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軍人為什麽行軍禮
軍禮起源於古羅馬時代。在古羅馬帝國,每當騎士們策馬相遇時,為了向對方表示敬意,也為了避免被對方誤傷,都會相互舉起頭上戴的麵甲,來顯示自己的臉部。後來,舉麵甲的傳統演變成脫下頭盔或帽子以示敬意。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英國軍隊正式把脫帽致禮的傳統改為用手接觸帽簷敬禮。當時英國軍人相互敬禮時,右手掌緊貼帽簷,手心向外翻,用來向對方表示自己手中沒有武器,同時兩腿並攏呈立正姿勢,以顯示軍人的氣魄。漸漸的,這種軍禮形式從英國傳到法國、美國,進而傳到了全世界。現在,世界各國軍隊的軍禮雖然各不相同,但舉手接觸帽簷致敬的形式卻都是通行的。
什麽是藍領、白領
我們常用“藍領”、“白領”稱呼不同階層的從業人員。“藍領”一般指社會中下階層的體力勞動者,他們經濟地位較低,工作條件比較差。“白領”則指社會中上階層的腦力勞動者,他們經濟條件和工作環境都較好。這樣的稱呼是怎麽來的呢?
在很早以前,西方國家就用工作服領子的顏色來命名不同階層的從業人員。像產業工人、農場工人,他們以從事體力勞動為主,工作又髒又累,常穿不容易弄髒的藍色工作服,於是被稱為“藍領”。而律師、醫生、技術人員、教師等人員是以腦力勞動為主,他們工作時常穿白領襯衣和正式西服,因此被稱為“白領”。後來這樣的稱呼就逐漸傳入了我國。
理發店前彩色旋轉燈柱的由來
大多數理發店門前都懸掛轉動著的紅、白、藍三色燈柱來招徠顧客。這是為什麽呢?
原來,在很久以前,西歐人認為人生病是由於體內各種“元素”不平衡造成的,隻要引出多餘的“元素”就會恢複健康。其中血液被認為是最容易引出的“元素”,於是放血就成了當時治療疾病最常見的方法。可是外科醫生們認為這是下等人做的事,都不願親自為病人放血,就委托理發師去做。從此,理發師便身兼二職,在店門口掛一個三色燈柱作為行醫和理發的標誌。其中,紅色代表血液和動脈,藍色代表靜脈,白色代表紗布和繃帶。隨著醫學的進步,理發業與外科手術逐漸分離,理發師們不再做外科手術了。但是三色燈柱卻一直沿用下來,成為國際公認的理發業標誌。
牛仔服的由來
提起牛仔服,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牛仔褲。不過,牛仔褲並不是牛仔發明的。
19世紀40年代末,美國加利福尼亞掀起了淘金熱。一個名叫利維·施特勞斯的布商發現淘金工穿的棉布褲子極易磨破,就用厚實的帆布剪裁出低腰、直褲腿、窄臀圍的新式褲子,結果大受淘金工人的歡迎。由於這種褲子堅固耐用,穿上後顯得精幹利索,也博得了牛仔們的喜愛,從此便成為牛仔們的特色服裝。
1871年,利維·施特勞斯申請了專利,以自己的名字“Levis”作為品牌,並成立了“利維·施特勞斯公司”,現在它已成為國際性公司,銷售網遍布世界各地,而“Levis”也成為了世界著名的牛仔服裝品牌。
“上北下南”的由來
我國古代宮殿都是座北朝南的,帝王的座位設在北方,麵向南方。因帝王是一朝之長,萬人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邊,北就為“上”。而坐在南邊的群臣則為卑下,南就稱“下”了。後來又帶進了人們的實際生活。比如看地圖時,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為什麽“男左女右”
在中國曆史上,“左”和“右”不僅表示方位,還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政治上,曾經尊右而卑左。豪門貴族被稱作“右族”,官員得罪了權貴被貶職常稱作“左遷”。在軍事上,曾視“左”為大、“右”為小。在生活上,人們常歧“左”而尊“右”,南方人稱“右手”為“大邊手”,稱“左手”為“小邊手”。後來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識也與左右聯係了起來。“男左女右”竟成一種習俗被固定並千百年流傳下來。“男左女右”在醫學上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在社會風俗上是劃分區別的一種秩序安排。
“V”手勢的由來
“V”是英文勝利“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當考試通過、比賽勝利時,人們會情不自禁地豎起食指和中指,做出“V”字形的手勢。
用“V”字表示勝利最早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德國法西斯占領了荷蘭、比利時等一些國家。逃亡到英國的比利時人維克托·德拉維利在1940年底的一次廣播講話中,號召同胞們奮起抵抗德國侵略軍,並建議在公共場所寫上“V”字以表示勝利的信心。於是用粉筆寫的“V”字出現在歐洲各淪陷國的大街小巷。同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一次遊行檢閱中首創用食指和中指分開,形成“V”字手勢來表示勝利,使這個手勢迅速、廣泛地流傳開來。
麒麟送子的由來
一些民間繪畫中,一頭龍首、獅尾、鹿身,身披鱗甲、馬蹄細腿的麒麟,背上有的馱著一年輕女子,手中抱個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騎個童子,懷抱蓮蓬和笙,取“蓮(連)笙(生)貴子”的諧音;畫麵的背景“天宮”隱約展現,以示天賜貴子。
關於麒麟送子,在江南一帶流傳著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畫師,尤愛畫麒麟,這位畫師年老尚無子嗣。有一天晚上,老畫師夢見一頭閃著金光的麒麟背上馱著個小孩向他走來,二年,他果然喜得兒子。這孩子聰明過人,六歲就能賦詩作畫,人們都把這孩子叫麒麟童。於是,麒麟送子的習俗就在民間廣泛地流傳開了。
另外據《拾遺記》記載:“孔子未生時,有麟吐書於闕裏人家……”以後,人們把吐書生孔子演變為送子,便成為了“麒麟送子”的由來。
“紫禁城”名字的由來
故宮就是舊時的皇宮,它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名稱——紫禁城。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天上的星座分為三垣,位於三垣中間的叫紫微垣,是主宰世界萬物的天帝居住的地方。人間的皇帝號稱是天子,他居住的宮殿就被喻為紫微垣,稱為“紫宮”。這裏門禁森嚴,是絕對不允許老百姓隨便接近的禁地,因此被稱為“紫禁城”。
“紫禁”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當時的大畫家顧愷之曾為《維摩詰像》壁畫題詞“一縷香飄帶,仙凡紫禁間”。唐朝的皇宮也被稱為“紫禁城”。唐代大詩人王維曾寫道:“芙蓉闕下令千宮,紫禁朱櫻出上闌。”後來,人們便用“紫禁城”來特指皇宮。
直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2000年的封建君主專製,紫禁城不再是皇權統治的地方。於是後來的人們稱紫禁城為故宮。
吻
關於“吻”的由來,西方傳說不一。其中一種看法認為,吻始於古羅馬帝國,因為古羅馬嚴禁婦女飲酒。當男子外出歸來後,要先聞一聞妻子有沒有飲酒,假如妻子無酒味,丈夫就要親昵地吻上一口,這就是由“聞”到“吻”的過渡。以後相沿成習,成為夫婦見麵時的第一道禮節。
吻在非洲某些國家和地區,不隻限於表示男女之戀,它包含著尊敬和關心。非洲土著居民視酋長為“父母官”,人們爭相親吻酋長走過的地麵,以此表示祝福和對酋長的推崇。古羅馬時期,皇帝允許最高級的貴婦人和寵臣吻他的嘴唇,次者吻他的手,庶民隻能以吻皇帝的膝蓋和腳背為“殊榮”。
獻哈達的意義
哈達是藏族最珍貴的禮品,獻哈達是藏民表達友情及敬意的傳統方式。其中有一種說法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路過西藏,向當地的部落首領獻帛,古代漢族以帛為貴,象征純潔無瑕的友誼。這樣一來,藏族部落就以為這是一種表示友好、祝福的禮節,而且是從中原興盛之大邦傳來的大禮節,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後帶回西藏的,當時帛上有萬裏長城圖案和“吉祥如意”字樣。後來人們又對哈達的由來作了一些宗教方麵的解釋,說它是仙女身上的飄帶,並以它的潔白象征聖潔和至高無上。
哈達是一種工藝水平很高的編織品,有白麻織的,也有繭絲織的,長度二三米不等。哈達顏色有四種:紅、黃、藍、白。上麵編織著蓮花、寶蓋等宗教的八寶紋圖。
二十一響禮炮
鳴禮炮二十一響作為最高禮儀的習俗起源於英國。17~18世紀,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世界幾乎每一塊大陸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國軍艦駛過外國炮台或駛入外國港口時,蠻橫地要求所在國向它們鳴炮致禮,以示對英國的尊重和臣服。作為回禮,英艦一般鳴禮炮七聲。但是,英艦鳴一聲禮炮,別國應報三聲。這樣三七二十一聲禮炮的習俗就誕生了。後來,隨著英國逐漸走下坡路,英艦也開始改為鳴二十一響禮炮,以示平等,實則是對昔日已去輝煌的無可奈何的哀歎。
禮炮二十一響是最高規格,以下按單數逐級遞減直到一響,用於較低的禮儀。
叩手禮的由來
叩手禮是從古代的叩頭禮演變簡化而來的。方法是將一隻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彎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輕輕叩打桌麵幾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禮。
這種習俗來自一個典故。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有一天,路經鬆江,他帶了幾個大臣微服來到“醉白池”遊玩,見那裏有一家茶館,就坐下來歇腳。茶房端上幾隻碗來,隨後站在數步遠的地方,拎起大銅壺朝碗裏倒茶。隻見一條白練從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滴水不灑,均勻地衝進碗裏。乾隆皇帝看得驚奇,禁不住上前要過銅壺,學著茶房的樣子,朝其餘幾隻碗裏倒去。大臣們見皇帝給自己倒茶,嚇得魂都沒了,想跪下叩頭,山呼“萬歲”,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殺身之禍,一急之下,靈機一動紛紛屈起手指,“篤篤篤……”不停地在桌上叩擊。事後,乾隆皇帝不解地問大臣們:“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大臣們齊聲答道:“萬歲給臣等倒茶,萬不敢當,以手指叩桌,乃代叩頭致謝也。”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這樣,“叩首”為“叩手”所代,三個指頭彎曲即表示“三跪”,指頭輕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區行此禮,每當主人請糖倒茶之際,客人即以叩手禮表示感謝。
婚姻紀念日
一周年:紙婚
二周年:棉婚或布婚
三周年:(羊皮婚)皮婚
四周年:絲婚
五周年:木婚
六周年:鐵婚
七周年:銅婚
八周年:電器婚
九周年:陶器婚
十周年:錫婚
十一周年:鋼婚
十二周年:麻婚
十三周年:花邊婚
十四周年:象牙婚
十五周年:水晶婚
二十周年:瓷婚
二十五周年:銀婚
三十周年:珍珠婚
三十五周年:珊瑚婚(碧玉婚)
四十周年:紅寶石婚
四十五周年:藍寶石婚
五十周年:金婚
五十五周年:翠玉婚
六十周年:鑽石婚
七十周年:白金婚
帶黑紗的由來
用來表示哀悼的色彩,各國有所差異。中國、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紅色,歐美是黑色。古人穿哀服與今人大不相同,其主要目的在於偽裝自己,以避免死神認出來。這是因為古代歐洲許多原始民族中存在一種觀念,即:隻要有人去世,死者的親屬立刻把自己偽裝起來;或在身上塗黑色泥巴,穿上幹草衣服;或用黑布將全身包裹起來。他們的用意不外是想把死神嚇跑或不讓死神認出來。
在古代歐洲,如果一個貴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為他穿黑色喪服致哀。英國仆役在購不起喪服的情況下,首倡用一塊黑紗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這樣,節儉易行的佩黑紗喪禮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開了,而且被許多國家所效仿。
烏鴉叫有禍事的由來
人們討厭烏鴉叫而喜歡喜鵲叫,完全是一種心理因素。烏鴉長得一身黑,叫聲難聽,喜食腐肉,又總是在寒冷的冬天和曠野裏出現,形成一幅寒鴉枯木的淒涼景象,故人們就把烏鴉與悲慘氣氛聯係起來。其實烏鴉是一種非常孝順的鳥。
人們為了貶斥烏鴉,還給它編了一個故事:
傳說春秋戰國時候,有個文人叫公冶長,他能懂鳥的話。有一天,公冶長正在樹林裏聽鳥唱歌,忽然飛來一隻烏鴉站在樹枝上沉“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一狼拖羊,快點去,莫慌張,你吃肉,我吃腸,腸子掛在樹枝上!”公冶長聽了,趕到南山一看,果然有一惡狼拖著一隻羊。他趕走了狼,把羊拿回去吃了。可就是忘了把羊腸子給烏鴉掛在樹枝上。烏鴉大為不滿,心想:“總有一天要出這口怨氣。”
後來烏鴉唱了同樣的歌騙公冶長,公冶長聽了趕去一看,原來是強盜殺了一個人在那裏。他嚇得不得了,正要走開,公差來了,說他是殺人凶手,把他捉進公堂。
這件事傳出去以後,人們都知道公冶長坐牢是被烏鴉叫的。從此,大家都認為烏鴉叫是不祥之兆。
四靈
龍、鳳、麒麟、龜,合稱為“四靈”,是我國古代吉祥的象征。
龍:“龍”為四靈之首,是想像出來的神物。在君主專製社會裏,龍是皇帝的象征。皇帝穿的衣服叫“龍袍”,睡的床叫“龍床”。傳說中的“龍”為虎頭、蛇身、鷹爪、鹿角,係由我國遠古時代各部族的動物圖騰複合而成。從此種意義上說,“龍”是中華民族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團結的標誌。
鳳:“鳳”也是想像中的一種神物。它頭頂華美的頭冠,身披五彩斑斕的羽毛,大概係由孔雀、雄雉等美麗的鳥類複合而成。所謂“龍鳳呈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傳說中它還分雄雌,雄的叫鳳,雌的稱凰,常用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愛情。
麒麟:“麒麟”是人們想像中的另一種神物。它遍體鱗甲,形態似鹿,長著翅膀,在古代書畫中可見其形象。有一幅“麒麟送子圖”,即是人們祈望子孫繁榮、追求幸福的象征。
龜:龜是四靈中唯一存在的生物。在古代,它的身價很高。由於其壽命長,是健康長壽象征。其殼常用作刻字,是古代燦爛文化的見證。古人奉為神物,使其躋身於四靈之列。
小費的由來
當前,世界各地的服務行業所通行的小費製度,源於18世紀英國倫敦。那時,當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擺著寫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服務迅速)的碗。顧客落座後,將少量零錢放入碗中,就會得到服務人員迅速而周到的服務。後來,這種做法演變成為感謝服務人員而付給的報酬。上麵幾個英文單詞的頭一個字母聯起來,就成了“tips”(即小費)。付小費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盤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務員手中,也可以將付款後找回的零錢留給服務員做小費。
過生日吹蠟燭
過生日吹蠟燭的習俗源於希臘。古希臘,人們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斯。在她每年的生日慶典上,人們總要在祭壇上供放蜂蜜餅和很多點亮著的蠟燭,形成一片神聖的氣氛,以示對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敬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希臘人在慶祝他們孩子生日的時候,也愛在餐桌上擺上糕餅等物,並在上麵放上很多點亮的小蠟燭,同時也加進一項新的活動——吹滅這些點亮的蠟燭。他們相信燃亮著的蠟燭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讓過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許下一個願望,然後一口氣吹滅所有蠟燭的,那麽孩子的美好願望就能夠實現。
於是,吹蠟燭就成為生日宴上有著吉慶意義的小節目,並逐漸發展到孩子、成年人、老年人的生日晚會或宴會上。
§§第四章 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