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事件簿:
我的女兒露露已經上小學了,為了豐富她的課餘知識,我給她買了很多課外知識讀物,可是她每次一寫完作業,不是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就是坐在電腦前玩遊戲,就是沒有興趣和耐性去讀這些有益的課外讀物。唉,孩子為什麽就不喜歡讀書呢?
家庭教育ABC:
一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往往與家庭的影響和熏陶有關,父母對孩子閱讀和學習能力的開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項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從小生活在言語交流更多、閱讀氛圍更濃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比其他同學更強的閱讀理解能力。
如果孩子在上學之前已經在家裏有過閱讀的經曆,那麽他會感到學校的學習更有意義,會將閱讀和寫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課堂上的練習。
父母僅僅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是不夠的,還應學會如何與孩子一起閱讀。強製性的要求可能把孩子嚇跑。家長應避免給孩子念文章,而應該與孩子共同閱讀,討論文章內容以及讀後的想法。這樣家長可以了解孩子是否能夠理解閱讀的內容。
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是建立在人們的經曆、體驗和對世界的認知基礎上的。家長應讓孩子多些機會去體驗家庭、學校之外的事情。孩子的天地越開闊,能夠理解的東西就越多。
父母大學堂:
讓孩子坐下來讀書並不難,但讓他主動地讀和敷衍地讀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能讓孩子每天主動地讀一點書,做父母的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家裏要有一定數量的圖書可供孩子去選擇,藏書的時間跨度大一點更好。如果沒有,要經常帶著孩子逛逛書店,讓孩子買書像買玩具、買零食一樣積極和習慣。
(2)對孩子所讀書的品種和內容不要有太多的要求和局限。開卷有益,隻要是正規出版社所出的書即可。特別是孩子在剛剛學會閱讀的時候,他的興趣有可能是影響他一生的內容。哪怕是一本過時的舊地圖,一張包東西的舊報紙,隻要你的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讀,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3)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如果父母不是特別喜歡讀書,那麽為了孩子也要強迫自己拿出時間閱讀一些書籍。一是體會一下讀書的感覺,二是給孩子做個榜樣和給他一些啟發,時間不需要太長,哪怕每天十分鍾也可以。隻要能夠堅持下去,孩子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聽故事學家教:
馬克思是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也是世界公認的大學者。他一生始終都與書為伴,好學不輟,因此,他學識之淵博,讀書之廣泛,是很少有人能與其相比的。
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但他的讀書生活卻一直沒有間斷過。自從1849年夏遷居倫敦後,馬克思的經濟陷入困境,家庭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堅持讀書,並在其中得到了“無窮的安慰”。他每天早上9點準時來到大英博物館閱覽圖書,直到晚上7點才回家。不管風吹雨打,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如此。
馬克思一生主要從事的是政治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等方麵的研究,他在這方麵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孜孜不倦,數十年如一日,因而閱讀任務也相當繁重和緊張。如何來消除工作的疲倦呢?馬克思想到了自己喜歡閱讀的文學作品。因而,每當他工作疲倦,在理性的書籍裏徜徉過久而需要休息時,他便捧起一本詩集,或者是一部小說,走進另一世界,並以此來調劑和舒緩自己疲勞而又繃緊的大腦,把欣賞文學當做精神上的休息。他對古希臘戲劇家埃斯庫羅斯的原著每年都要讀上一遍。他的閱讀麵極其廣泛,不僅閱讀世界名著,有時對於那些被學院審美家們輕視或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文學作品,他也會閱讀。這樣,他不但從文學作品中獲得了許多新的知識,還為他的寫作增添了文采。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通過閱讀莎士比亞和科貝特的文學作品學習英語,通過閱讀但丁和馬基雅維利的文學作品學習意大利語,通過閱讀塞萬提斯和卡爾德隆的文學作品來學習西班牙語……晚年,他又通過閱讀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和赫爾岑的《回憶錄》學習俄語,從中學到了豐富的知識,獲得了不少樂趣。
除了閱讀文學作品外,他還到數學領域中去尋找樂趣。每當他緊張工作之後,特別是他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不幸或精神異常痛苦的時候,他便去翻閱數學方麵的書籍,解析數學習題,在數學的王國裏去尋求對痛苦與不幸的解脫。後來,他還發表過有關數學研究的論文。
馬克思曾說:“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隻有在崎嶇攀登的小道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耀的頂點。”這正是他一生的光輝寫照。
愛心錦囊:
良好的閱讀習慣實際上是一個整體,它由許多具體的習慣組成。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從一個個具體的閱讀習慣做起。父母可以培養孩子養成如下的一些好習慣:
(1)明確閱讀目的。
美國著名學者諾·波特指出:“談到讀書,首先應該明確目的。對讀書的目的認識得越清楚,讀書的信心就越堅定持久。”明確目的實在是閱讀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確了,不僅給閱讀增強了動力,也給計劃的製訂、讀物的選擇、方法的選定等一係列問題找到了根據,找到了出發點。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必將大大有利於閱讀效率的提高。
(2)精選讀物。
閱讀研究專家波瓦爾寧在其《應當怎樣讀書》中特別製定了“自學者選書守則”,共有以下五種:
①讀得少些,但要好些。
②讀必讀之書,即使沒有興趣的也要讀。
③讀能夠找到的最好的書。
④讀不容易的和不太難的書。
⑤按照一定的閱讀計劃讀。
這樣讀書,就不會因胡亂泛覽而浪費精力,也不會因為讀了不必讀的書而耗費時間,更不會因讀那些壞書而使身心受損。
(3)按計劃讀書。
漫無邊際地胡亂閱讀,終其一生也很難有所建樹,甚至會在漫無際涯的書海中擱淺、翻船。恩格斯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無計劃地讀書簡直是荒唐。”因此,應養成閱讀必有計劃、閱讀必照計劃的好習慣。
(4)合理利用時間。
一要堅持計劃使用時間,二要嚴格檢查用時情況,發現問題馬上糾正。長期堅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5)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是古今中外許多學有成就者的共同經驗。讀前,筆和筆記本與讀物同時到位;讀時,筆與閱讀同行,該畫的畫,該抄的抄,該記的記;讀後,要檢查寫筆記的情況,未寫的要補上。久而久之,讀寫結合的習慣便自然形成。
(6)讀思結合。
閱讀的核心是思維,波瓦爾寧把思維和想象的懶惰視為“閱讀的最凶惡的敵人”,並號召與之做“毫不鬆懈”的鬥爭。要養成讀思結合的習慣,就要堅持閱讀時不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要邊讀邊思,多方質疑。讀完之後,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體會。
(7)靈活運用不同閱讀方法。
英國學者阿普斯在《學習與技法》中指出:“學生和其他讀者所具有的普遍錯誤之一,就是他們都以同一種閱讀方法去閱讀不同的資料。”為了養成靈活運用不同閱讀方法的良好習慣,閱讀前在想“為什麽讀”的同時,也要想一想“怎樣讀”、“采取何種恰當的方法讀”這個問題。
(8)善於使用工具書。
工具書是讀者的無聲老師,是隨時可以谘詢的顧問,是解疑釋難的好幫手。閱讀前,一定要把工具書置於身邊;閱讀時,遇有疑難,就要翻查,嚴格要求自己,切實養成好習慣。
(9)虛心求師問友。
古今成大學問者,無不虛心求師問友。師友間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產生群體互補效應。英國科學家卡羅爾在《科學漫步》中講道:“如果可能,找個和你一起讀書的好友,和他一起討論書中疑難之處。討論常是潛移默化地解決難題的最佳方案。”
(10)溫故知新。
“溫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經驗,又合於現代科學理論。在知識將要遺忘而未遺忘之前安排一次溫習,記憶就會保持長久。此種溫習安排數次,必將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於所學知識的鞏固和理解的加深,並且在不斷的反複溫習中養成良好的溫故知新的習慣。
上述十種習慣在閱讀中起關鍵作用,一旦這些閱讀習慣得以養成,一個人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基本上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