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事件簿:
我的兒子才三歲半,就非常有主見。如果他堅持要做的事,不管大家怎麽講道理他都不聽(例外情況是他的心情比較好)。而且在他堅持要做的時候大人阻止或不理的話,他就使勁哭鬧,甚至滿地打滾。作為家長心裏很矛盾,是在一些小事上依了他,維護他的自主權,還是一定要扭轉他任性的個性呢?應該怎麽辦呢?
家庭教育ABC:
任性可以說是獨生子女的通病。孩子任性、不聽話主要表現為固執、抗拒、不服從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麵上答應,內心不服,所以大人不在旁邊時,就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產生任性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麵:
其一,是孩子受認知水平的限製,不善於從其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隻考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3~4歲的孩子,由於活動能力比3歲前大有進步,於是在活動中追求自主,力圖表達自己的意誌,這時期,是孩子的心理迅速發展、自立、成熟的表現,是發展他們自信心和獨立性的大好時機。這時,他們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行動更獨立了,手腳也更靈活了。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時期,他開始把自己從周圍的人和事物中分離出來,從認識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逐漸認識了“我”和“別人”的關係。進入了所謂“第一反抗期”時期,孩子的這種獨立性傾向常常被大人們認為是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獨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育現象。此時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聽話,常常不肯按家長的意圖辦事。經常和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父母作對,你讓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讓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歲時這種情形依然延續,孩子經常表現出不服管教的特性。當父母提出某種要求時,他們往往會說“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父母加以幹涉,孩子就容易變得非常暴躁。
其二,是由於家庭教育不當,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對孩子百依百順,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遷就答應,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一旦有不順心的事,孩子就會大哭大鬧,直到家長讓步為止。孩子很快發現,隻要自己堅持,家長總會讓步。於是,養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此時,若是一味地對孩子橫加幹涉或者責罵懲罰,孩子可能會變得聽話,但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則受到傷害,獨立性的發展更會停滯不前。有研究顯示,很多有反抗精神的兒童,長大後能成為辦事果斷、有個性和意誌堅強的人。因此,我們建議對小兒反抗期的行為表現不要橫加指責、幹涉,要因勢利導,尊重他們的主張,支持和幫助他們幹他們想幹的事情,對孩子的合理行為與要求,充分鼓勵和滿足。當孩子提出不合理、過分的要求時,家長也要敢於說“不”,不能一味順從,還要采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避免強硬手段。應采取正麵教育的方式,給孩子把道理講清楚:這樣做不對,為什麽不對,怎樣做是對的。孩子的是非觀念正是在學習處理各種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對今後健康的心理發展很有好處。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采取轉移、冷處理、適當懲罰等辦法把難題巧妙化解。
其三,家長對孩子過度嚴厲或不尊重孩子的結果。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孩子難以達到,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變得任性,久而久之,產生任性對抗行為。孩子長大了太任性,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在家裏,不聽父母長輩的話,想怎樣就怎樣;在學校太任性,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身心不可能健康發展。
其實,孩子有點“不聽話”並非壞事,往往這種孩子興趣廣泛,有獨立見解,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心理發展也比較健康,而一個沒有主見、一切聽從大人安排的特別聽話的孩子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同樣是有問題的孩子。
父母大學堂:
有時,孩子很固執地堅持做某件在大人眼裏看似不合理的事情,當大人阻止時,他不僅不會停下來,反而還變本加厲。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做一般是出於兩方麵的原因,一是要證實“自己”的存在,這就是一種自我表現意識。二是探視父母的底線,看看父母的容忍度是多少,以決定將來自己可以做哪些事。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既要顧及孩子的自我意識,也要清楚地告訴他們父母的底線到哪裏。
由於孩子任性的表現千差萬別,因此解決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據孩子的具體表現加以實施,宗旨在於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約束,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修正:
(1)習慣法。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任性。家長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處處按要求做,孩子就能自覺地和大人保持一致。一旦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幹什麽就都有規矩,也不會隨意提出特殊要求。
(2)預防法。
任何兒童的行為都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規律,多數異常情況都發生在有特殊需求時。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規律後,當可能誘發孩子任性的條件臨近時,就做好預防工作。可以事先約法三章,提出要求。如孩子想讓父母給他買各種用品或食物,一般先說好買什麽東西,而不是孩子要什麽就隨便買什麽,最好根據實際和需要,根據孩子的願望買合適的東西,而不是完全滿足其欲望,要讓孩子懂得克製自己。
(3)激將法。
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可以將其行為與其他表現好的孩子作比較。
(4)獎懲法。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隻靠正麵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飯,父母不用多費唇舌,過了吃飯時間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擔心餓壞孩子,一頓兩頓不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不會有影響。在行為幹預過程中,對孩子表現比較好的方麵,進行適當的獎勵,如擁抱、口頭表揚、物質獎勵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質獎勵不要過多、過大,否則很快就會失效。
(5)嚴格法。
孩子任性往往是抓到了家長的弱點。家長越怕孩子哭,孩子越哭個沒完;家長越怕孩子滿地打滾,孩子就偏在地上滾個沒完。對於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管他怎麽哭,怎麽鬧,家長決不能有任何遷就的表示,態度要堅決,而且要堅持到底。
(6)轉移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任性的時候,可以利用孩子易於被其他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要做的事情上轉移開,從而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
(7)理解法。
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他的約束。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愛吃的菜今天沒有,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使冰箱裏有原料,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更換。如果孩子繼續鬧,可以讓他餓一頓,等他感到饑餓時,自然會找食物吃。
(8)冷處理法。
當孩子因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糾纏不休、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父母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他時,孩子自己會感到哭鬧的方法是無效的,從而做出讓步。不要在孩子麵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事後可以與他坦誠地交流,讓他說明原因。當然,解決孩子任性的方法還很多,關鍵在於培養孩子認識和判斷事物的能力。這種“冷處理”的方法往往比較有效。
(9)交往法。
讓孩子多和夥伴們一起玩耍,群體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如果個人的意願與多數人不一致,那麽就會被否定。父母應該多讓孩子和他的同學、夥伴一起玩耍。因為在同齡人中間,如果孩子一味地任性,他就會被群體所孤立,所以即使在家中,比較任性的孩子當處在群體之中時,他也不會輕易地把任性表現出來。而且,在群體中,那些通情達理、不任性的孩子也會在無形中給任性的孩子以示範,讓他們感到任性隻會遭人厭棄,而通情達理才會融入群體之中。久而久之,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會逐漸淡化。
(10)知識法。
孩子有時任性是因為知識少,認死理,往往把錯誤的行為當成正確的行為,固執己見。孩子還不易分清堅強與固執,謙讓與軟弱,勇敢與蠻幹的界限。家長要想辦法使孩子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孩子知識多了,就會改變自己過去一些錯誤的做法。
(11)誘導法。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生就的骨頭,長成的筋,天生的擰種”,改不了啦。其實不然,孩子畢竟還小,隻要誘導得法,完全可以改變他任性的毛病。誘導時要多抓積極因素,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每當孩子要犯擰時,家長就表揚他的優點,孩子聽到表揚可能情緒就轉過來了。
(12)強化法。
要讓孩子感到家長喜歡的是不任性的孩子。當孩子剛要任性發作時,家長可以借以前聽話時的例子引導他克製自己,不任性。這樣有利於調動孩子自己克服任性的積極性,提高孩子控製自己情緒的能力。家長還可以在孩子任性時或任性後,對其任性給予一定的批評或懲罰。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家長的嚴格要求,使孩子認識到任性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總之,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從一開始,家長就應該堅持熱愛但不溺愛,遇事要與孩子講明道理,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的不同意見,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要多一些理性,該寬鬆時就寬鬆,該嚴格時就嚴格,寬嚴有度才能培養出能屈能伸、進退自如、動靜皆宜,既剛且柔的孩子。
聽故事學家教:
放學了,東東去找路路玩,路路拿出爸爸給他新買的遙控車說:“看,這是我爸給我新買的。”
東東說:“好漂亮啊,借我玩一會兒吧!”
“這可是最新款的,好多功能呢!你不知道怎麽玩,會弄壞的。”路路說。
東東心裏很不高興,心想:“有什麽了不起的,我也會有的,我回家也讓爸爸給我買。”
回到家,東東就讓媽媽去給他買遙控車,媽媽說:“媽媽正在做飯,等爸爸回來,我們吃完飯,再去給你買。”東東一聽就急了:“我現在就要,我不吃飯,我就要遙控車。”
這時候,爸爸回來了,東東立即說:“爸爸,我要遙控車,你去給我買遙控車。”爸爸說:“今天太晚了,爸爸媽媽上班都很累,明天爸爸給你買,好不好?”
“不好,我現在就要,你現在就去給我買。”說著就又哭又鬧,非今天買不可。爸爸媽媽怎麽說都不管用,東東就是不聽,最後沒辦法,爸爸帶著東東一塊出去買。
走到半路東東突然聽到爸爸“哎喲”一聲,然後就坐在路上了,原來天太黑,爸爸沒看見有個台階把腳扭傷了,東東趕緊上前問:“爸爸,你怎麽了?”爸爸說:“兒子,爸爸的腳扭傷了,我們明天再買遙控車行不行?”
東東這時感覺到自己太任性了,害得爸爸扭傷了腳,慚愧地說:“爸爸,都怪我不好,我不要遙控車了,我們回家吧!”爸爸聽了非常高興:“好兒子,真懂事,明天爸爸一定給你買遙控車。”
故事中的東東太任性了,如果不是他的任性,非要遙控車,爸爸也不會扭傷腳。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最後東東認識到了自己的任性,懂得了克製自己。
愛心錦囊:
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情,做事情的時候往往對自己不加約束,想怎麽樣就怎樣,愛做什麽就做什麽,想做什麽就非得做不可,不分是非,不講道理,明明知道自己不對還要繼續做下去。任性的孩子常常用一些手段來威脅家長及身邊的人,如不吃飯、大哭大鬧等。任性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往往會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四處碰壁,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當然,孩子的任性,是跟父母的溺愛分不開的,尤其是現今社會,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父母會盡量滿足他們的一切物質要求。這就需要小朋友們自己學會克製,培養自我克製的能力和習慣。對於不必要的東西不要開口,更不能撒潑耍賴,應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
其實,任性並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在生活中慢慢改變的。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不依賴別人。孩子要想改掉任性的壞毛病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1)擴大視野,增長見識。
知識多了,就會明白許多道理,改變自己過去一些錯誤的做法。
(2)多和同齡人交往,平等相處。
多和同齡人交往,大家都是平等的關係,可以相互幫助、相互學習,擺脫依賴父母的習慣。
(3)對比法。
用自己所了解的英雄和偉人的事跡與自己的行為對比,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問題,主動地改變任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