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事件簿:
我的女兒菲菲一直都很內向靦腆,我和孩子的媽媽也一向都采取鼓勵教育的方法。但近來女兒情緒很差,我們的鼓勵似乎不再像以前那麽管用了。女兒似乎對父母的誇獎產生了懷疑和不信任,我們想調整一下教育的方法,卻不知該從何做起。如何才能讓女兒重拾信心呢?
家庭教育ABC: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讚賞,孩子也一樣,他們不僅僅希望獲得父母和家人的讚賞,更希望得到老師、鄰居、小夥伴等其他人的誇獎。因為,父母對孩子的賞識是一種主觀的評價,而別人對孩子的賞識卻大多來自實際的交往,他們沒有故意誇獎孩子的義務,因此他們的話要客觀得多。
通過別人之口賞識孩子,對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以及如何與他人交往都有很大的幫助。當孩子不確定自己給別人留下的印象是好是壞,以及在與別人交往過程中出現困難和障礙時,適時傳達給孩子別人對他的正麵看法和讚賞,不僅可以強化孩子的信心,更可以融洽孩子與他人的關係,讓孩子擁有更快樂的生活。
父母大學堂:
別人,也就是第三者,他們的話究竟有多大的說服力呢?看了以下的實驗就能明白:
心理學家加尼斯和大衛·裏加曾經通過一項實驗成功地說服了三十位癮君子戒煙。他們將接受試驗的人分為兩組,對第一組的人采取現身說法的方式由肺癌者詳盡地描述患肺癌的痛苦,以說明吸煙的害處。第二組則請某位醫學界的權威人士極其客觀地講解有關人在吸煙時所受毒害的綜合報告。也就是分別對兩組接受試驗的人采取直接由當事人(吸煙者)來說服和第三者(不吸煙者)來說服的辦法。結果,經過說服試驗而痛下決心戒煙的人在第一組占35%,第二組占70%。可見,第三者毫不動情的客觀語言卻比當事者熱情洋溢的演說威力大得多。
由此推廣,類似的方法在商品的廣告宣傳中被大量采用。由生產廠家或經營者直接勸說顧客一般收效不大,但若借助隨便哪一位知名人士之口來宣傳商品的話,卻能大大地激發人們的購買欲望。這反映出人們的一個普遍心理:來自第三者的情報肯定是客觀、真實的,也就是可信的。
在用這個方法教育孩子時,“第三者”必須是當事者的長輩或地位高的人,否則也可能毫無效果。如果通過他人來向孩子傳遞褒獎的內容是“你弟弟誇你了”,這將會毫無意義,因為孩子是不會把來自弟弟的誇獎放在心上的。因此誇獎孩子時如能借助孩子的長輩或他所崇拜尊敬之人間接誇獎,則其教育效果無以估量。
聽故事學家教:
作家汪逸芳有個兒子叫晨晨,晨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晚上回家必然要帶回來許多幼兒園裏的新聞。汪逸芳曾經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晚上,已經關燈睡覺了,他突然轉過臉來說:“媽媽,我今天坐過老師的凳子了!你看我有名氣嗎?”我覺得挺有趣,便問怎麽回事,他卻著急了,以為我不懂,就說:“喏,老師讓表現好的小朋友走上去,做個樣子給小朋友看看!”黑暗中,隻見他那小眼睛閃著光,仿佛反問:“這難道沒有名氣嗎?”我笑了。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幾個好朋友。有個阿姨問他:
“晨晨,你到底哪裏有名氣?”
“我!”小家夥機警地瞪著眼睛。
“你什麽呀?”
“就我嘛。”這句回答似乎有點耍賴。
“那我問你,你的頭坐過老師的凳子嗎?你的手撐過老師的凳子嗎?你的腳站過老師的凳子嗎?——沒有!對不對?那麽究竟是什麽?P股!哈哈,晨晨的P股最有名氣了。”所有的客人都樂不可支。晨晨也憨笑著,一副傻樣子,連連點頭。
幾個阿姨要走了,晨晨送到大門口,阿姨說要和晨晨“有名氣的P股”再見,晨晨依然嘿嘿笑著,雙手緊緊地捂著自己的小P股,小臉蛋又尷尬又驕傲。此後,晨晨的“有名氣的P股”就不脛而走了。
愛心錦囊:
作為父母,聽到別人對自己孩子的賞識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不要忘記及時把別人的賞識傳達給孩子,讓孩子認識到別人對他的評價,感覺到別人對他的讚賞,從而激勵他不斷努力和進步。
因此,在賞識教育中,父母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賞識孩子,更可以借他人之口來賞識孩子。有時候,這種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也更能激發他的信心和潛力。
在孩子的社會交往中,時常傳達別人對他的正麵評價,可以培養孩子正確認識他人、評價他人、與他人友善相處的良好習慣,有利於孩子人際關係的處理,對孩子以後的生活也有很大的益處。當孩子聽到從你的口中傳達的是別人對他的讚賞時,他會更加感到光榮和自豪。
經常和孩子的老師、同學和朋友聊一聊自己的孩子,了解在別人心目中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並把這些信息傳達給孩子,如告訴他:“老師說你是個勤奮的孩子!”
當孩子在與別人交往中遇到問題時,可以先了解一下別人對孩子的印象,再把別人對孩子的讚賞直接告訴他,而把別人對孩子的意見,通過委婉的方式轉達:“他們說你很和善,不過要是能經常和他們在一起玩,那就更好了!”
§§第二章 笨小孩也能培養成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