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事件簿:
我女兒從能走路起就不像一個女孩子,總愛亂跑不說,還特別喜歡搞“破壞”,稍微複雜一點兒的東西,到了她的手裏就會被拆得四分五裂。但是孩子的年紀還很小,很多物品的結構原理都搞不明白,是否要繼續由著她的興趣這樣“亂玩”呢?
家庭教育ABC:
興趣是指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它是在社會實踐中發生、發展起來的。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明確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麵的工作都依賴於樂趣。”有了興趣,人們就會自覺地從事或追求這種愛好的事情。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們不要擔心自己會因為喜歡踢足球而耽誤了學習,也不要擔心因為喜歡畫畫而忘記了做作業,其實,隻要你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你就一定會在你的愛好中飽嚐樂趣,並由此而得到愛好的饋贈。
父母大學堂:
如何引導孩子的興趣大有學問,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應該有所作為的。但應注意兩點:
一、分析孩子興趣的好壞。
二、講究教育方法,放任自流和刻意安排,都不足取。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對於教育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經常細心地觀察兒童的興趣。他說:“成年人隻有通過對兒童不斷地予以同情的觀察,才能夠進入兒童的生活裏麵,才能知道他要做什麽,用什麽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勁、最有成效。”
聽故事學家教:
達爾文小時候對周圍環境非常感興趣,特別喜歡鑽研問題。
一天,小達爾文跟爸爸到花園裏散步,花壇裏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特別美麗。可是他看到其他的花都是有好多種顏色,而報春花卻隻有黃和白兩種顏色,他就問爸爸:“為什麽報春花隻有兩種顏色,要是它也能有很多顏色該多好啊!”
爸爸笑著說:“你這個小幻想家,好好努力,隻要你用心,我相信你一定能想出好辦法的。”
過了幾天,小達爾文對爸爸說:“爸爸,我已經想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我要變一朵紅色的報春花送給你。”
爸爸隨口答應說:“好好好,我的小寶貝,你去變吧,變出來的話,它將是我們英國第一朵紅色的報春花。”
又過了幾天,小達爾文大聲喊著跑到爸爸麵前,把手伸到爸爸麵前說:“爸爸,你快看!”
爸爸一看,他麵前果然是一朵火紅的報春花,美麗極了。
爸爸驚奇地問道:“寶貝,你是怎麽變出來的啊?”
“研究出來的啊。”小達爾文驕傲地說,“你以前告訴我說花是在用根吸水,並且把水傳到身體的各個地方去,於是我就想讓報春花喝一些紅色的水,傳到白色的花朵上,那麽花朵不就會透出紅顏色了嗎?昨天我折了一朵白色的報春花,把它插到紅墨水裏,今天它就變成紅色的了!”
聽了小達爾文的話,爸爸把小達爾文抱起來,親了又親。
由於達爾文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經過他孜孜不倦的探索,後來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生物學家。
愛心錦囊: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孩子的興趣,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1)重視、發現和保護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要主觀地劃定愛好的正當與不正當。很多家長把孩子對昆蟲的愛好、玩泥巴的興趣,都劃歸於“不正當”之列,願意拉孩子往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可他們怎麽知道,從小愛好昆蟲的孩子,長大後也許能成為一名昆蟲學家!
(2)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己進行觀察。
孩子跟父母出去玩,走著走著,突然停在花叢前。媽媽問:“站在那兒幹啥?難道你連花都沒有見過嗎?”孩子回答說:“媽媽,我發現一隻蜜蜂正在花蕊上嗡嗡地叫。”爸爸走過來,看了一眼後說:“我當發現了什麽新大陸,大驚小怪的。”這是一段典型的扼殺孩子好奇心的生活場景,在成人“見多識廣”、已產生審美疲勞的眼睛裏,凡事均沒有什麽稀奇的了,可在孩子眼中,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神奇,這就是孩子為什麽活得比我們快樂的原因。如果這時,你拿出一台小相機,讓孩子拍下這個鏡頭,孩子的興趣就有可能鞏固下來。
(3)善待和引導孩子的興趣,在玩中發展興趣。
平時不要對孩子玩的事情加以控製,如孩子可以常玩沙、泥巴、積木、做遊戲等等,對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問題盡量解答,激發他的興趣。
(4)鼓勵孩子動手,在實踐中激發興趣。
雙手的動作對於人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平時家長們要支持孩子剪紙、折紙、玩橡皮泥,以及一切與動手有關的活動。在平時生活中,帶孩子走出家門到自然界和社會中去感受,利用各種時間引導孩子觀察、分析所見、所聞的事物,並鼓勵孩子的猜想。
(5)不要一發現孩子有興趣就讓他上興趣班,逼著孩子成材。
父母要像保護小幼苗一樣,逐步引導孩子的興趣,這樣才不會使孩子產生逆反情緒。要有“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平常心,從真正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入手,給孩子以實在的幫助。
總之,在生活中要十分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特別是學習興趣。對其他方麵的興趣也要積極引導,讓孩子在各個方麵都有一個均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