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是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給世人描繪的美好社會,風光綺麗、民風淳樸、物產豐饒、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和壓迫,令人向往的仙境。
這個令人歆羨的桃花源究竟是作者個人理想的寄托,是被一廂情願塑造出來的,還是真實地存在於現實的生活之中?
有的學者們認為,桃花源並非作者虛構,也不是幻想的再創造,而是切切實實的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社會的寫真。其依據是,東晉文人劉敬叔在《異苑》中記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見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
而現今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依然保有對桃花的崇拜,以及見客人“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習俗。並且在此居住的苗族人早在晉朝前,就呈現出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社會景象。
既然桃花源並非陶淵明所虛構的,那麽這片美好的淨土到底在哪裏呢?曆來眾說紛紜。
《桃花源記》中稱,地點在武陵山區,而重慶市的酉陽正在武陵山腹地;從曆史上看,桃花源是說人們為躲避秦朝亂世才到桃花源,而在酉陽桃花源裏,還有秦人留下的篆字;而且酉陽桃花源景色正好與陶淵明描述的“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林盡水源,便得一山。”一樣;再加上酉陽縣誌也有關於陶淵明桃花源的相關記載。按照常理來說,桃花源就在酉陽縣是無可非議的。
然而,卻有人提出了反對的聲音,認為桃花源並非在酉陽而是在湖南常德。理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今桃花源之地被納入黔中郡,西漢初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桃花源就在武陵郡境內,當時叫烏頭村,與曆史記載完全吻合。桃花源在常德的證據似乎也很充分。
此外,另一種說法就是位於湖南省桃源縣的桃花源(即古武陵郡)。因《桃花源記》中有交待“武陵人捕魚為業”;又因陶淵明的祖先是武陵�族人,對武陵地區的社會生活十分熟悉;魏晉以來,戰亂頻仍,確有大量北方漢民避難逃入此地,而當地人寧靜、富饒、淳樸的原始生活與桃花源人的生活十分相似。因此,此說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然而,美麗虛幻長期與世隔絕的神異世界――桃花源,是陶淵明為了抒發胸臆而虛構出來的還是真有其處,桃花源是僅此一家,還是別有分店,實難輕下定論。因此,桃花源的所在地依然在等待著後來人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