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中,最讓人為之著迷的活動就是對耶穌裹屍布和聖杯的尋找。那麽,什麽是聖杯呢?對聖杯最傳統的解釋是:“在耶穌受難時,用來盛放耶穌鮮血的聖餐杯。”在《聖經》中,聖杯的具體描述如下:
耶穌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
耶穌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
耶穌說:“這是我立新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
但曆史上對聖杯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最新的流行解釋來自於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書中說:“聖杯並不像羅馬教廷宣稱的那樣,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使用的杯子,而是一個隱喻。聖杯實際上指的是耶穌的配偶,象征著神聖的女神。”
對於基督徒來說,尋找聖杯不僅是要了解聖杯是什麽,還要發現它已經伴隨了人們1000多年,深深地植根在每個現代人的內心。聖杯從中世紀開始,已經以各種可能的形式存在,對聖杯的尋求讓很多的人著迷。那麽,我們對於聖杯的起源又知道些什麽呢?
關於聖杯的傳統觀點認為它是一隻聖餐杯,曾經盛放耶穌的血液。後來,阿裏瑪西亞的約瑟夫把聖杯帶到了英國,據說,約瑟夫把它帶到了英國南部的格拉斯通堡,從那時起,聖杯的下落就成了一個謎。
傳說這個杯子,或者說聖杯,是在最後的晚餐上使用過的。而在耶穌受難時,也用來裝放耶穌的聖血,盡管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人物負責收集聖血,有些人說是阿裏瑪西亞的約瑟夫,有些人說是尼科德姆斯,有些人說是抹大拉的瑪麗亞。故事流傳了數個世紀,在中世紀達到了頂峰。
最早記錄聖杯的事情,是在公元12世紀到13世紀之間在《羅曼司》一書中出現的,而此書的內容大部分寫於1190年到1240年間,盡管關於流傳下來聖杯的故事時間更早,但是那些都是些口頭流傳下來的,缺乏充足的證據。這些故事正伴隨著聖殿騎士團在中世紀的歐洲興起。《羅曼司》一書本身主要就是由西多會和本篤會僧侶們寫成的,其中,許多的故事都是以聖殿騎士的事跡為藍本的。
另外,此書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沒有一個單獨的關於聖杯的故事,或者說沒有典型的故事,大部分的聖杯故事甚至都相互矛盾。
最早知道的關於聖杯的故事之一,是由切雷蒂安・德・特羅伊斯,大約在1190年寫作的《聖杯騎士》,在這個故事裏我們第一次認識了帕西瓦爾,一個性情坦率的騎士,一個聖杯故事中的粗略原型。帕西瓦爾在菲舍爾王的城堡裏第一次見到了他所認為是聖杯的東西。
而在聖杯和亞瑟王的傳說裏,菲舍爾王是一個古怪的人物。但是他的古怪性格沒有完全被理解。看起來,切雷蒂安在沒有完成他的有趣作品之前就去世了。而後人在《補遺集》裏。幫助他完成了一部分。
另外兩個其他的聖杯故事大約創作於1200年,是羅伯特・德・伯倫的作品《阿裏瑪西亞的約瑟夫》和《梅林》,這些故事傾向於新基督教徒,把尋找聖杯看成是騎士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是完全為了效忠朝廷或者是博取美人的芳心。說到這裏,在13世紀的早期,羅伯特・伯倫的故事與當時非常受歡迎的亞瑟王的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
那個時期的故事裏都有賈文和加拉哈德。還有在英語世界裏當時最為人所熟知的故事,《探求者》是講述加拉哈德・朗斯洛的兒子的故事,根據15世紀托馬斯・馬洛的傑出史詩作品《亞瑟王》改編。這部作品,比其他的任何作品,對於現代人理解亞瑟王的傳說,還有聖杯,都大有裨益。
馬洛的書在過去的500年間,在這方麵造成的影響,比人們所能夠想象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大。
大約在1205年,一位巴伐利亞的詩人,名叫沃爾弗蘭・馮・艾斯琛巴赫,他寫了一首詩歌叫做《帕西發爾》,其中他講到了最早由切雷蒂安・德・特羅伊斯寫過的英雄的帕西發爾對聖杯的尋求。不同的是,在沃爾弗蘭・馮・艾斯琛巴赫的作品裏,聖杯是一塊石頭。不過不是什麽古老的石頭,而是一塊從天堂落到凡間的能發光的石頭。
這是聖杯第一次被描述為一件不是杯子的物品。沃爾弗蘭的石頭被騎士們保護著,那些騎士叫做聖殿守護者,很明顯是指聖殿騎士。
在沃爾弗蘭的故事裏,年輕的帕西發爾尋到聖杯的城堡,那裏叫做“拯救山”,他在路上碰見一位年長的智者,名叫特裏弗裏貞特,他們倆在一起呆了15天,最後才知道老人原來是帕西發爾德舅舅。
舅舅告訴他,聖杯的故事源自一個來自普羅旺斯的喬特的智者。舅舅說喬特偶爾在西班牙的托萊多看到了一本用不相信上帝的人的文字寫的一本奇異的書,內容是關於聖杯的故事。
那位“不相信上帝的人”很有可能是阿拉伯人,曾經在北非荒原旁邊的托萊多生活。舅舅繼續對帕西發爾說,這本書是一個叫做弗萊格塔尼斯的人寫的,他的媽媽是猶太人,有所羅門王的血統,而他的父親是一個占星家。
沃爾弗蘭講述的這個帕西發爾的故事是一個關於純潔和裁判的故事,一個人隻有擁有純潔的心靈和思想,才可以得到聖杯,而隻有上帝才可以評判誰有資格得到它。
在故事中,帕西發爾最終把聖杯歸還聖杯之城。向菲舍爾國王提出了問題,拯救了垂死的國王。最後,帕西發爾自己成了聖杯之王,又一輪循環開始了。
那麽,聖杯究竟藏在了哪裏,又在誰的手中呢?
耶穌在被釘在十字架上後,一位羅馬士兵朗基努斯曾用長矛插入耶穌的身體,以確認他的死亡。當時,亞利馬太的約瑟夫拿來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用過的酒杯,承接耶穌流出的血液。這具酒杯,一般被認為就是聖杯。
基督的屍身,據說是被放置在亞利馬太約瑟夫家族的葬室內。由於亞利馬太的約瑟夫是耶穌的追隨者,他在耶穌殉難後不久便遭到羅馬人的監禁。他理應是保存下了聖杯,隨身攜帶聖杯經羅馬到達法蘭西南部,在那裏的朗格多克省與抹大拉的瑪利亞以及其他信徒們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來,他前往英格蘭,終生定居在現在英國南部的格拉斯頓伯裏城。不列顛的第一座基督教堂就建在這個地方,現在仍然可見到修道院的廢墟,而聖杯或許就曾藏在這裏。它從那時起就消失了。
人們相信,聖杯曾在意大利停留了300年,先由羅馬教廷的執事――聖勞倫斯僧侶保管。據說臨近公元3世紀末,他派了兩名西班牙軍團士兵將它送回了他在比利牛斯山的家鄉烏埃斯卡城。
他的結局淒慘不堪――他的好友教皇西克斯圖斯二世,被羅馬皇帝瓦雷利尤斯殺害。他自己也被烤死在鐵烤架上。
聖杯在舊聖彼得羅教堂保存到公元711年。教堂的羅馬式走廊上有一些可暗示聖杯存在的圖案,其中有一位天使向耶穌交遞酒杯。
卒於公元1230年的沃爾夫拉姆・封・埃申巴赫,被普遍認為是中世紀最傑出的日耳曼敘事詩人。他的主要作品之一為《波西佛》,日後成為理查・瓦格納的歌劇主題。
他所用素材的一大來源是克蕾蒂安的作品,融會由普羅旺斯省基奧特提供的其他材料。基奧特的敘述多半基於他在西班牙的見聞,那裏居住著穆斯林和猶太的哲學家,以及托利多城,那是當時科學與文化的中心。沃爾夫拉姆堅持認為,聖杯是類似“豐饒角”的一塊靈石,它能提供無盡的食品和永恒的青春。
聖杯的最終棲身之地,是西班牙瓦蘭西亞大教堂的一所附設禮拜堂。雖然羅馬天主教廷從未把它崇為聖物,但他們承認它是最後的晚餐中獲耶穌賜福的酒杯,在聖勞倫斯把它送到西班牙之前曾為教皇們使用。聖杯如今保存在防彈玻璃之內。
聖杯的純金底托上鑲嵌著28顆珍珠、2塊紅寶石和2塊綠寶石。它的杯體高5.5厘米,直徑9.5厘米,壁厚3毫米。包括底托,杯高17厘米,寬14.5厘米。
傑出的考古學家安東尼奧・貝爾特蘭說:“我們今天看到的聖杯製作於佩尼亞的聖胡安修道院,製作者大概是來自拜占庭的金匠。這並不是真正的聖杯,隻不過是一個複製品罷了。”
也許,我們大概永遠也不會知道聖杯的真實模樣,但我們今天可以觀賞到的那件精致而美麗的物品,可能就是耶穌在2000年前用過的真杯,而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奠定了西方神話與浪漫主義的基礎。
“聖杯”如今依舊引人入勝,它是人類文化結構的一個部分。就此而言,尋找聖杯的內涵不隻是發現這件物品的本身,還要認同聖杯是什麽和意味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