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趙雲在公孫瓚敗亡以後,並沒有選擇與主公一起赴死,而是另謀出路,投向了劉備。
而我身邊的趙雲,正處在心誌動搖的時刻,也正是我拉攏他的好機會。
“我已盡力,易京的未來全靠天意了,但願士兵少流些鮮血,百姓少遭些殘害。”我憂心忡忡的說道。
“溫侯心懷慈悲,子龍佩服,值此亂世,大丈夫有心無力,徒喚奈何,子龍一向以天下太平作為目標,有心追隨明君,造福天下,可惜蹉跎歲月,荒廢時光,離我心中之誌越來越遠,此處事了,我看還是退隱山林算了。”趙雲精神低靡,表情灰暗,話語悲涼。
“天下紛爭何時了,我輩生於亂世,正當全力為天下求一份和平,造福人間。子龍怎可灰心喪氣?沒有我們的努力,天下將會血流成河,遍地屍骨,百姓十之九亡,那時外族入侵,國家破滅,我們才是曆史的罪人。”我所描述的正是曆史上三國的悲慘景象。
趙雲在腦海中想象,中華大地屍骨暴露於野,外族蠻人揮舞著武器,殘殺著漢族僅剩的百姓,那種景象令人不寒而栗。
他抬起雙眼,眼中滿是悲痛。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朝廷敗落,各方勢力趁機分裂割據,獨霸一方,相互爭鬥,那是因為一些人,野心膨脹,私心作祟,這是亂世的起因。可是國家遭此橫禍,正需要心存大義之士聯合起來,使國家重歸一統,恢複朝廷的清明廉潔,恢複天下和平,還百姓安定。這條路雖然艱辛,但必須有人去完成它,而此時就是我們應該做出選擇的時候。”我在慢慢引導趙雲,讓他重新樹立起雄心大誌。
趙雲的眼底慢慢有了些許神采,他的心中慢慢形成了新的目標。
我看在眼裏,滿心欣慰,天下有為之士不知凡幾,多不勝數,可惜沒有統一的目標,沒有人將他們團結起來,一起使力。
三國曆史,竟然讓曹操這個隻知為己,滿是私心的家夥獨攬了天下大權,真是可悲。
劉備有仁有義,憂心天下,有心匡扶正義,可惜他想維護的還是漢室江山,並沒有真正的以民為本。
孫權坐擁江東,擔負家族重擔,隻想維護家族的興盛不衰,並沒有將維護天下和平作為己任的大義。
曆史是悲哀的,多少有為之士在亂世中,窮盡一生之力,耗盡心血,最後空留遺憾,徒自悲歎。
我所要做的並不是依靠多麽強大的武力去征服中華的每一寸土地。
我隻要將天下所有的有為之士團結起來,那麽天下和平將是指日可待。
任何野心家,在民族大義的麵前,都將是自取滅亡。
中國人隻要團結一致,那麽我們的國家也將永遠強盛不衰。
趙雲鄭重的一抱拳,感激的一點頭。
他沒有說話,轉頭直接離去,他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前行的路。
我回到客房,輾轉難眠,左右思量。
不解決公孫瓚的問題,就不能使袁紹與我合力對付曹操,那麽中原的大戰仍將是無休無止。
我心一橫,無論如何,我要迫使公孫瓚放棄抵抗。
從儲物戒指中取出夜行衣,拿出工具,我準備夜探易京樓。
我來時身無長物,還被公孫瓚士兵反複搜查,隻是沒有人會想到我擁有神奇的儲物戒指,帶著所有利於攀爬的工具。
趙雲已經淡化了對我的敵意,將原本守在門外的士兵調往院外,更方便我此時行事。
我從屋頂掀瓦而出,趁著夜色,沿著屋頂,悄悄的潛往易京樓。
遠遠的,那幢高樓頂上,映出微弱昏暗的燈光,為我指明了方向。
我的行動超出所有人的意料,順利的潛到易京樓的附近。
隻是樓前還有士兵在把守,不能輕易靠近。
我得想辦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利用空隙攀上高樓。
拿起一片屋瓦,我用力投向另一個方向的房頂。
一陣碰撞聲響起,在寧靜的夜裏,分外明顯。
樓前士兵高舉火把,大聲喝問,見沒有回答,他們分出兩人前去查看。
我拿起另一片屋瓦,想投向另一個方向,繼續製造混亂。
忽然我耳邊傳來一絲輕微的異響,我後背汗毛豎立,驚覺危險臨頭。
我猛然回頭,但見身後數米正有一人蓄勢要撲上前來。
“子龍!”我低聲一呼,麵對那人緊忙擺手。
那人一身白衣,正是趙雲。
趙雲一愣,緩慢散去全身內氣。
借著月光,他已經看清我的麵目。
“溫侯?”
“你怎知我在此處?”我疑惑的問道。
“此處設有暗哨,今夜正好是我當值,剛才我已察覺此處有人,沒想到竟是溫侯。”他解釋了一下。
我頭頂滲出冷汗,原來此處守衛如此嚴密,幸虧今日是趙雲當值,不然後果難以預料。
“溫侯深夜到此,究竟意欲何為?”趙雲總算沒有讓我難堪,直接質問我。
“我要上樓去麵見公孫瓚,盡最後的努力去說服他。”我沉聲說道。
趙雲凝神盯著我的眼睛,確認我是否在說謊。
“溫侯隻是去說服主公,不會有其他的行為吧?”
“不會,絕對不會,我可以保證。”我的眼神透著堅定,沒有任何閃爍。
趙雲默然,反複思考,最後做出決定。
他讓我在原處等待,然後起身回到小樓之前。
“你們去那邊查看一下。”趙雲將守衛的士兵支開。
他悄悄的做一手勢,讓我以最快速度,進入易京樓。
我不再猶豫,如一道虛影,閃入樓裏。
易京樓沒有樓梯,上下隻有通過吊籃。
此時吊籃被收在樓頂,周圍再沒有借力之物。
幸好我準備充分,攀爬工具一應俱全。
向樓頂攀爬的過程中,我在心中內疚不已。
我騙了趙雲,我要麵見公孫瓚,可不僅僅是要說服他那麽簡單。
我對說服公孫瓚,已經不抱任何希望。
我準備通過武力狹持公孫瓚,帶他離開易京。
沒有公孫瓚的阻礙,易京守將才能放下武器,歸順袁紹,將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消弭。
子龍,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