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壺
郭興文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中,從遠古部落首領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階段,在此漫長的曆史階段中,君主製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在中國從先秦到清朝末年最後一個宣統皇帝遜位,幾千年間出現了眾多的帝王君主。在這些帝王中,有些屬於遠古的部落首領或盟主,如三皇五帝,如軒轅皇帝,炎帝等。從夏商確立國家製度後的帝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君主。君主製是伴隨著國家製度的產生而出現。君主製產生無疑是人類發展曆史階段中一個巨大的進步。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占據著最重要的篇章。特別是中國社會的文明曆史記載極其完整,在浩如煙海的各種史料中,無處不浸透著君主製的帝王文化;特別是在正史記載中,紀傳體是以帝王世係為主線,編年體以帝王年號為編年。所以清末以前的中國曆史,就是以帝王將相史為主體的。在此漫長的曆史階段,湧現出眾多的君主帝王中,不乏時代的偉人和明君,如夏禹商湯,周文周武;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在中國曆史發展進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產生了意義深遠的曆史影響。如大禹治水,如秦始皇統一稱“千古一帝”,如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至今都是婦孺皆知的佳話。當然在眾多的帝王中,昏君、庸君也是數量眾多。他們以家天下“唯我獨尊”,君權為所欲為,以執掌天下的公權,幹了數不盡的怪事、醜事、壞事,成為曆史上佚事笑談。雖說往事越千年,回首中國曆史就會發現——帝王文化繽紛多彩,是一道獨特的曆史景觀。
從史學角度,研究中國曆史必然涉及曆代帝王。從文學角度,古今中外都有大量以帝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單純從詩歌這一文體而言,以古代曆史帝王為題材的著名史詩更多了,中國曆代詩人都寫過很多詠帝王的詠史詩。但是,以詩歌形式把中國曆代所有帝王都梳理一遍,詠歎一番寫成詩,以前還沒有人做過這項工作或出版過這樣的著作。原因是中國曆史漫長,帝王眾多,資料更是浩如煙海;需要作者有廣博的曆史知識;全部以詩歌詠之,還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
當讀到周雲庵先生這部《詠歎中國曆代帝王》時,不能不為作者的廣博知識、文學素養和堅韌毅力而驚歎。周先生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站大學講壇傳道、授業、解惑數十年,學養豐厚,知識淵博,且富有詩人激情。退休後,仍舊是學人風範、書生本色,一頭鑽進故紙堆研究起中國帝王文化,以文人的閑情逸致詠歎賦詩,這一吟詠就吟出了1000多首詩。而且主題都是一個——中國曆代帝王。從夏禹到清末溥儀,史籍有載的500多位帝王,作者全部以詩詠之,最少的一人一首詩,最多的是一人30首(也可以說一事一詠),曆史跨度4000多年,可謂洋洋大觀。與曆史上詠歎帝王的詠史詩所不同的一點,過去的詠史詩隻是詩人對某個帝王的某事突然有感而發寫幾句,頂多寫幾首詩,雖不乏傳世名篇,但放在宏觀曆史中都是浮光掠影,星星點點。而周雲庵先生卻是以學人的本色寫詩,講究係統性、完整性,要寫都寫一遍。於是用吟詩吟成了史書。與傳統詠史詩還有一點不同,傳統詠史詩常是借古帝王之逸事,抒發自己情懷,即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如唐詩人章碣詠秦始皇《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詩中前三句無疑是對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的辛辣諷刺,最後一句“劉項原來不讀書”道出一個文人失意時的胸中塊壘與激憤。但是,周先生詠帝王更多地重視曆史的客觀性敘事說史,以詩寫自己的觀點或評論。有謳歌有稱讚,也有更多的辛辣諷刺與批判。而周先生詠秦始皇詩既有對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稱讚,也有“萬千苦役不堪命,驪山腳下造墳塋”的批判。特別是他詠漢文帝詩“嚴煞厚葬奢侈風,朝臣儉約謹言行。百姓免遭搜刮苦,節儉愛民風純正。”“嚴於律己重節儉,禁修苑囿造景觀。夫人儉樸作表率,路人無不作美談。”詩中每一句對中國曆史上這位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生活儉樸執政開明且很有作為的好皇帝充滿溢美之詞,且都是符合曆史事實的。每一句都涉及曆史典故,漢文帝劉恒執政時,本想在宮中造一露台,一算需百金,乃十戶中人之產,就堅決不讓修。為了節儉布帛,宮中皇後以下都要求裙不拖地;死時要葬在山上,少占耕地;並明確下令陵墓中不藏金銀,隻以瓦器陪藏。在封建社會君主帝王以家天下之權柄,以開創“文景之治”盛世之功業能做到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在詠漢成帝劉驁時“成帝醉心造墳塋,十年延陵又昌陵。取土貴同粟米價,勞民傷財害百姓。”抓住漢成帝兩修帝陵勞民傷財予以辛辣批判。周先生的許多詩都是這樣客觀地敘述和評價曆史上的帝王,如果把這1000多首詩讀一遍,或說讀懂了,中國幾千年的曆史的主線就基本弄清了。可以說對喜歡中國曆史文化的人讀這本詠曆代帝王詩集,也是一種便捷的學習記憶途徑。說大一點,躬逢盛世,吟詠曆代執政帝王之功過,詩評千秋曆史之是非,也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知古鑒今,曆史的鏡子常照常新,對於清除封建文化餘毒也很有現實意義。
當然這部詠曆代帝王詩既受曆史題材限製,又受詩歌文體限製,也有不少不盡如人意之處。一是曆史題材太豐富,事情太多,一個帝王隻能取其一二;二是尊重客觀曆史吟詠時,由於受詩歌字數限製,於是便出現有時說不清,有時太晦澀,有時又太直白。說不清的晦澀原因是不了解這段曆史或典故本身,必須詳看注解才能理解;有時太直白,缺少了詩的意蘊風流。強求二者能兼顧,此事古難全,作者能整體以詩串下來,已屬不易。如果說以為求一字撚斷數根須,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歌要求,進一步凝練字句,加強詩味意蘊也不是沒有可能。周先生已過花甲之年研究這麽多史料,吟了這麽多詠帝王詩,需要毅力下工夫,同時我理解也是一種個人消閑情趣,結集出版對社會文化事業也是不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