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軍隊的改革

一、期門軍與羽林軍

軍隊是曆代王朝用以鞏固和加強其統治政權的必要手段。

“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

統治者在標榜鼓吹文德治國平天下的同時,軍隊的建設,軍兵種多樣化,更大程度上是在不斷加強。

當武帝躊躇滿誌地麵對偌大的西漢王朝在構想他的宏基偉業時,他不能不為自己剛剛步入的輝煌的帝王曆程而迫切地尋找一種力量。

這種力量不是單單憑借“嫡傳”的血統、先帝的威望所能夠獲得和駕馭的,這種力量必須是絕對忠誠於他個人的,是可以摧毀一切膽敢侵犯他利益的敵對勢力的。

在他的豪華宮城之外,這種力量可以構築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幕來護衛、維護他。

維護他那些天才的構想與奢侈的追求,維護他的絕對權威與無上光榮。

於是武帝決定要按自己的意誌來組織這種力量。

漢都長安是西漢帝國的心髒。

影響全國的每一道詔令,訪問遠方的每一批使者,都是從這裏出發的。

武帝及其先輩們的家園,那些鱗次櫛比的雄偉宮殿,巧奪天工的苑囿、別墅,也都坐落於這座宏偉巨大的城市內外。

而密密匝匝的政府官署、國家機構更是牽動整個王朝的每一根神經的中樞所在。

但除去高大堅固的夯築城牆與一道半天然半人工的護城河外,在遼闊的秦川大地上,長安再無險可據。

如何保衛帝都的安全以確保其正常有序地運作,自然是武帝極為關注的大事。

秦漢王朝的首都均駐有直屬中央的精銳部隊。

按其職責不同,可劃分為首都衛戍軍與皇宮禁衛軍兩大部分,各有統轄機構,其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擔任保衛首都、中央政府、皇室的任務。

漢初以來仍繼續施行秦代“征兵”之製,具體劃分士卒為三類:材官,車騎,樓船,大體相當於步兵(含射手),騎兵與車兵(已不占主體),水軍。

所征士兵一般依照地域劃分,由郡尉等官吏進行召集、訓練。

其活動一般多在農閑時進行,所有被征發者須無條件到指定地域集結,裝備多由國家供給。

地方常駐軍隊數量很少,但更番入衛長安的士卒則多由這些地方軍隊中選拔,統歸衛尉或中尉(執金吾)來掌握。

一般認為,由衛尉掌管的衛士多駐防宮門以內,時稱“南軍”。

與此相對,由中尉所掌衛士駐長樂、未央兩宮以北,被稱為“北軍”。

南軍職責是守衛皇宮,西漢一代,未央宮基本上保持著皇宮的地位,是保護的重點區域。

未央宮處長安城南部,守軍因此得名。

除未央宮外,南軍亦承擔保衛其他宮殿安全的任務。

因此嚴格地講,南軍主要是指宮殿區衛戍軍。

北軍主要用以保衛城防,駐紮範圍較南軍更廣,人數亦多。

與南軍戰士相同,北軍士兵也是每年輪流調充的,但不同之處在於北軍士兵多由三輔地區現役戰士充任。

三輔地區鄰近京師,鄉土、宗族、親族的觀念使其民與京師聯係緊密、休戚相關,守土抗敵之情甚濃。

以子弟兵組成首都衛戍軍來保衛京城,其中防微杜漸之意亦深。

北軍兵力強盛,裝備精良,有很強的戰鬥力。

呂後死後,陳平、周勃就是依靠北軍之力製服諸呂的。

南軍與北軍在漢初至文帝時期界限分明,但以後逐漸混同,這與長安城的擴建及變更有一定關係。

到武帝執政時,皇宮禁衛軍的組成主要有以下兩部分力量:

郎衛 其長官為郎中令(光祿勳),主管宮內警衛侍從,屬皇帝的近衛親軍,一般也兼用作儀仗。

有車、戶、騎三部,其來源主要是官僚、貴族、富豪子弟,當孝廉製度確立後,郡國所舉孝廉,大率先充任此職。

其成員皆有秩祿,編製不定,一般近千人。

郎衛鞍馬、武器等裝備多由自備,其服役一定時間後,多外放官吏,少數成為皇帝侍中,一般升遷也較其他官員快。

漢“衛”字瓦當陝西西安西郊漢未央宮遺址出土“衛”即“衛尉”之省衛士 其長官是衛尉,主要負責皇宮、離宮別館、陵寢宗廟、中央官署的保衛工作。

其組成人員的來源正與北軍相反,多從三輔以外的內地諸郡現役駐軍中選拔。

其費用全部由國家供給,在京服役期多為一年。

在此期間皇帝本人及高級大臣親臨嘉勉,以示寵重。

人數一般可達萬人。

武帝時期對長安衛戍部隊的改革主要集中於皇宮禁衛軍方麵。

這一時期誕生了兩支新的武裝力量,即期門軍與羽林軍,其編製上隸屬郎衛係統。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期門掌執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期門軍的成員構成,全部從隴西、北地良家子中選拔。

是因為該地民風剛勁、剽悍,與匈奴羌人雜處,弓馬嫻熟、武藝超群的緣故。

羽林軍與期門軍來源、職守、待遇基本一致。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

與更番屯守的衛士相區別,期門、羽林兩軍是長任長駐的,服役期比其他衛士要長得多。

由於兩軍人員皆源於北方邊郡,且選拔苛嚴,這兩支軍隊在素質上、戰鬥力上亦高於一般郎衛,加之沒有太多家庭及政治背景,也更容易駕馭,且絕對忠於武帝本人,因此這二軍應是郎衛係統中最具尚武精神、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在建製羽林軍的同時,武帝“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

“羽林孤兒”由陣亡將士子弟組成,從小就生活於軍營中,在經過嚴格而係統的軍事訓練之後,編入羽林軍。

由於他們幼年就集國恨家仇於一身,且軍事素養均非常人可比,多是勇於戰鬥、敢於犧牲的職業化軍人;加之受皇室待遇優厚,效忠帝王意識極為強烈。

擁有這樣一批甘效死命的精銳之士,武帝於宮中便可高枕無憂了。

期門、羽林、羽林孤兒的設置,不但壯大了皇室禁衛軍的規模,同時也極大提高了戰鬥力。

此外,由於這部分長期扈從的存在,武帝就有了培育軍隊指揮人員的基地,其後名將多出自禁衛新軍,恐怕正是這種成果的體現。

而西漢王朝中期連綿的對外對內戰爭,亦為這些精英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通過選拔、薦舉,他們中相當一部分或進入軍隊擔任高級將領,或轉入政界充當官吏,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央對各地軍隊的控製,提高了軍隊素質;同時亦一定程度上衝淡了溫文爾雅的士大夫式朝堂氛圍,在每一次強力政策出台的背後,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們的支持與推動。

而武帝在這一大批新興職業、半職業化軍人的擁戴之下,其人身安全與豪邁理想的實現,都有了可靠的保障。

二、八校尉

武帝時期對京師衛戍部隊的改革主要集中於加強北軍及各部門的隸屬、協調關係之調整。

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北軍中“八校尉”的建立。

西漢時期,保衛首都入京更番戍衛的軍隊,多由北軍統轄。

從曆史上看,諸呂之亂、巫蠱之禍一類的長安動亂均未直接對西漢政權構成威脅,這與北軍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有重要關係。

從兵力上看,北軍有幾萬人,最多時可達十幾萬人,這都是郎衛、南軍所無法比擬的。

從戰鬥力來說,由於是輪番入衛,各地均遣素質優秀兵士充任,其個人能力雖不及期門、羽林驍勇,但整體作戰能力卻更強。

從兵員構成上看,北軍戍衛軍士多出身行伍,因此也少有郎衛軍中廣為彌漫的貴族氣息,而其指揮官多為皇帝心腹,其忠誠性較期門、羽林沒有太多差距。

皇帝如果想保持長安諸宮的安全,期門、羽林尚可抵擋一時,但意欲保衛偌大長安,北軍就成為首要的唯一依靠力量。

而好大喜功的武帝之雄心又不僅僅限於長安及三輔,威懾諸郡國,避免諸如“七國之亂”的禍端再起,也是其始終不敢淡忘的大事。

除了在政治、經濟上不斷打擊、限製外,建立一支規模較大、諸兵種齊全的直轄精銳軍隊,也是極其重要的。

因此,北軍的改編及諸兵種配置優化,成為武帝設置“八校尉”的根本目的所在。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侯。

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

屯騎校尉,掌騎士。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

越騎校尉,掌越騎。

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

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

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

虎賁校尉,掌輕車。

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這就是武帝所置八校尉的基本情況。

與其他京師部隊相比,“八校尉”及其統轄軍隊有某種獨特的特征:

首先,“八校尉”兵種齊全。

除舊有兵種專業化加強外,對於騎兵尤其重視。

八校尉軍中,執掌騎兵的就有四部:屯騎、越騎、長水、胡騎。

這反映了在新的戰爭及曆史條件下,軍隊的機動能力已有了本質性的提高與飛躍。

一旦國內有變,皇家鐵騎就會在最短時間內奔赴戰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閃電式打擊。

而虎賁校尉所部“輕車”雖已不再複為軍隊的主力,但在一定地形環境下與射聲校尉所部神箭手配合仍不失為一支攻守兼備的特種部隊。

在兩軍對峙不下時,“輕車重弩”在重鎧、長矛的掩護下,仍是攻堅的利斧,防守的鋼城。

其次,八校尉軍的士兵構成與其他諸軍有很大不同。

一方麵,八校尉所屬中有相當一部分已具有募兵性質;另一方麵,就是越騎、胡騎、長水等部的騎士多由歸附西漢王朝的少數民族構成。

這些來自馬背上的民族,善騎射,耐疾苦,武藝精湛。

他們的出現使西漢王朝近衛騎兵的構成更趨先進,他們騎射的技藝、對馬匹的培訓都為內地騎士提供了很好的示範榜樣;同時,這些來自邊疆的少數民族戰士,在中原無所依托,逐漸成為一支專門為皇帝效死力的雇傭軍。

八校尉所屬部隊軍人不再是番替入戍,而是長駐屯守京師的常備軍。

這與南、北軍士兵是根本不同的。

我國帝製王朝建立伊始,“兵農合一”的征兵製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基本上沒有其他類型的軍隊組成來源。

而長屯兵、常備軍、雇傭軍的出現,標誌著我國軍事製度,特別是兵役製度的進一步發展。

這表明,在統一的、疆域空前廣大的帝國中,以往的單一征兵製顯然已然不能滿足因邊界戰爭、國內矛盾頻生條件下國家軍事發展的需要。

加強中央集權,爭取有利的周邊戰略環境也都需要軍事製度盡快發生相應的變革。

武帝時期的時代環境,正為這種變革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外部條件。

八校尉及其所屬近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日益成為北軍中的中堅力量,並且在其影響之下,北軍整體作戰能力亦有了明顯的提高。

其職能亦不再僅僅局限首都衛戍任務,在武帝發動的一係列軍事行動中以八校尉為主體的北軍充當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經曆了一係列的改革,到武帝統治後期,西漢王朝已建立起一支直屬皇帝、精銳機動的皇家兵團,內以震懾諸王、郡國,外可開疆拓土,斬逆伐異。

同時,以中央為重點,輻射全國的“居重馭輕”的兵力部署格局亦基本形成。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