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帶回來的馬匹由於野性未馴,數量眾多。華曦特地在中華城的北門劃出一大塊空地,專門用來飼養馬匹之用。
馴馬的工作華曦不打算立即執行,先養傷一段時間,去去野性,然後再馴服他們就容易多了。不浪費時間,華曦趁機也把部落裏的驢也放進來和馬一起喂養。嘿嘿,說不準哪匹馬或是驢發情了,就交配頭雜種騾子出來。
馬無夜草不肥這句老話,華曦還是知道的。養馬可不是件輕鬆的活,要想馬匹養得瞟肥體壯,那就要在半夜裏再給馬匹添加一次草料。因此,草料的采集業需要大量的人手。好在城外就是大片草原,白天把馬帶到草原上放牧一下,同時采集草料,晚上再喂上一次,問題應該就不大了。
養馬的工作華曦也不清楚,隻是把一個大概給族人講了一下後,就放手不管了。等著他的還有許多繁瑣之事呢。
銅幣在上層社會流通問題。華安向他反應,銅幣雖然是有了,但許多長老都覺得手裏拿的銅幣沒有拿食物、陶瓷等物品那麽實在和安心,而且還有其他煩惱的問題。
製造銅幣的人會不會偷偷私底下製造更多的銅幣來肥自己?
用銅幣支付的買家和收銅幣的買家,他們對貨幣這個東西的認識不夠,普遍認為手裏還是拿著實實在在的物品劃算點。
銅幣的發行量是多少才好?多了貶值,少了造成流通數量不夠。
琳琅種種的問題不斷纏繞著華曦,這些經濟學的課題對一個門外漢華曦來說,不得不說是舉步維艱。看來自己是太過草率了,想一步登天就搞好貨幣流通,難啊。
不過難卻並不意味著不行。雖然不能做到後代那麽精確的統籌統計分析,但粗略地搞上銅幣來代替物物交換應該還是可以的。
要解決這些問題,華曦第一步就是每天都讓一些吃白飯沒事做的長老在城內各個工作區域宣傳貨幣的攜帶和交易方便的好處。
經過長時間的宣傳,族人總算是明白銅幣的作用是什麽了,但心裏還是有疑慮。那就是萬一用自己的物品換回銅幣後,銅幣突然在某一天沒用那怎麽辦?
族人最後的憂慮很快就傳達到華曦的耳朵裏。
“嗯,該是我出馬的時候了!”一間密室內,華曦輕輕撫摸著那一箱箱裝滿鑄造好的銅幣,自言自語道。
幾天後,集市內出現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交易場地。場地的負責人正是中華部落的族長華曦。在華曦的身後是各式各樣的交換物品。
華曦對中華部落的族人大肆宣傳,任何物品都可以在我這交換到麵額不等的銅幣;隻要你擁有銅幣也可以在我這裏交換到任何你所需要的物品。
宣傳攻勢不可不謂強力。族長親自出麵,祭司在宗廟更是向族人散播貨幣是上蒼神明賜予族人的東西,務必要遵從神明的意願。
一連串的強力宣傳之下,效果也逐漸出來了。一開始是部分長老祭司牽頭用物品換取銅幣,隨後用銅幣從華曦處換取到其他物品。
攜帶和交易的方便也被人們所目睹。隨後,那些掌握著不少生產資料的權貴人物也加入到兌換銅幣的行動中。平民們在周圍的人群逐漸使用銅幣和祭司的影響下,開始逐漸接受收藏銅幣,使用銅幣。
華曦還在中華法典上加上了幾條:
私自鑄造銅幣的個體或集體,首腦人物一律處死,其餘一律貶為奴隸。
交易時,拒絕收受銅幣者,杖責30-50杖。
貨幣政策,華曦覺得不用重典不足以震懾那些私欲膨脹之人。
銅幣兌換物品的價格,華曦用了好長一段時間來不斷統計和修改。待中華部落全民流通貨幣的時候,華曦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中華族人的貨幣流通才成熟起來。
一年的休養生息,中華部落各項工作逐漸走上正軌,馬匹的數量也從最初了五十多匹達到五百多匹,騾子百餘頭,馬匹等大型食草動物的養殖,也催生了草料供應商人、馬夫等職業。人口也跨越五千大關。
一年裏,第一批騎兵也誕生。上好的戰馬首先就被華豐和華勇二人搶去裝備他們的執行者部隊。目前,執行者的人數已經擴充到三百人,一名騎兵配備一匹戰馬。此外,華曦另外組建了一支混合型部隊。分別由20名偵察騎兵(斥候),200名弓箭手和100名配備刀盾的肉搏戰士組成的部隊。
目前,部落的士兵和居民比為6:45左右,馬匹所需的草料和喂養人員外,軍隊的食物供應以及隨軍負責醫療的祭司人員,軍隊的供養壓力不小。
人口的增長,社會不斷的分工合作誘發生產力的急劇提升,權貴和平民,富人和貧民等內部矛盾也漸漸顯現出來。雖然目前還不太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矛盾肯定隻會越來越大。
出現這樣的情況,華曦覺得是完全正常的。沒矛盾的部落,那肯定是還在吃大鍋飯,生產力極其低下的部落。
但是也不能任由這種矛盾不斷膨脹飽和,那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走向死亡。華曦要做的就是控製在人民能忍受的範圍之內,努力提高族人的生活水平。強權或許在一個時間段內有用,但根本還是在解決人民的溫飽。人隻有在沒飯吃,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會走向極端,造反。你隻要給一口飯他吃,也許他還會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怨言,但在不至於餓死的情況下,他還是會乖乖聽話下去。
現在開墾出來並可以收獲稻米的田地共計600畝左右,每畝地的水稻年產量穩定在370斤的浮動。按照每人每月吃掉15斤糧食來計算,一年就是180斤左右。
600畝X370斤=22.2萬斤。算上畜牧養殖的牲畜,一年所需的食物距離五千人的部落食物大關也還有40多萬斤的巨大缺口。狩獵目前還是在部落的食物來源中占據很大的比重。不過華曦信心滿滿地相信,隻要再花上兩年的時間來開墾和種植水稻和其他農作物的話,部落完全不需要出去狩獵就可以獲得足夠的糧食。
為了丈量土地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計算兌換等,華曦用草和麻混合製造出麻繩以及秤砣。丈量的尺度和重量,華曦都是根據腦海中後世的大小來刻畫和製造。雖然誤差時肯定有的,但起碼也算是有了丈量的統一工具,對各個方麵的作用產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