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京師(十)下
午餐過後,陳傑回來,把今日朝會上的爭論告知朱震。朱震微笑道:“陳演能爬上首輔的位置,也不全靠拍馬屁。起碼,這借刀殺人的手段,就十分了得。”
陳傑笑道:“朝中哪個大臣是簡簡單單的?頭腦簡單一點,早就被人吃了,而且,骨頭都沒得吐出來。”
這時,劉峰走了進來,說道:“大人,外邊來了一個太監,是來宣讀皇上聖諭的。”
朱震一聽,知道崇禎要召見自己了,連忙說道:“快把他請進來!不,我親自去請!”
來宣旨的太監約莫四十歲左右,麵皮白淨,見朱震親自出來迎接自己,非常的滿意。笑眯眯的說道:“ 怎麽敢麻煩平東爵爺親自出來迎接。爵爺威震一方,是國之棟梁,咱家擔當不起啊。”
朱震笑道:“怎麽比得上公公伺候皇上辛苦。”
那太監笑道:“爵爺,想必咱家的來意您已知曉了。陛下讓咱家來給你領路呢!”
朱震笑道:“有勞公公了,隻是下官見識短淺,還不知道公公尊姓大名呢!”
那太監笑道:“像咱家這類死了之後,都無顏見祖宗的人哪還敢稱什麽尊姓大名,爵爺你稱呼咱家杜之軼就是了。”
杜之軼?朱震記得李自成圍攻北京城,率先開門投降的是兩個太監,一個名叫曹化淳,另一個就叫杜之軼了。卻不知道是不是眼前這個杜之軼。朱震試探著問道:“原來是杜公公啊!下官聞名久已,下官鬥膽,敢問公公在宮中司何職?”
杜之軼道:“蒙皇上恩典,現司內官監掌印,小小的正四品,自然不能和爵爺想提並論。爵爺在外雖然是正二品,可是在內有平東伯爵爵位,便是超品級了。”
明朝太監機構號稱二十四衙門,即十二監、四司、八局。內官監掌管米鹽庫、營造庫、皇壇庫,凡國家營造宮室、陵墓,並銅錫妝奩、器用暨冰窨諸事都由內官監掌管的三庫中領取物資,所以在二十四衙門中排第二位,重要性僅次於司禮監。但是掌理內外章奏及禦前勘合、宣召頒旨卻是應該司禮監掌印太監。
所以,朱震笑道:“那恭喜公公了,皇上讓你出宮宣召,想來是要升您做司禮監掌印太監了。”
朱震這句話似乎觸動了杜之軼的心事,原本笑眯眯的臉上變得難看起來。突然小聲的在朱震耳邊說道:“爵爺,此次宣您進京,是王承恩給皇上出的主意呢?您說老實話,王承恩去山東時。您是不是得罪他了。”
朱震笑道:“王公公讓皇上宣下官進京,想來是要抬舉我吧。畢竟我總兵一省,卻連天顏都未曾麵見,將來在有功勞,再上升了便艱難多了。”
杜之軼道:“爵爺您知道麽?司禮監本來是三大太監分立,但是曹化淳因溫體仁一案受到牽連,皇上對他疏遠了。王裕興年初病逝,如今司禮監王承恩一人獨掌大權。皇上雖然談不上對他言聽計從,但也是每事必問!爵爺若是得罪過他,待會麵見皇上,可就危險了。”
朱震一聽,杜之軼幹嘛老是在提他和王承恩的關係?莫非他和王承恩也不對眼?便再次試探到:“王承恩隻是暫時獨掌司禮監而已,皇上遇到合適的人選,便會重新任命掌印太監的。這不,皇上就選中您了嘛!”
杜之軼苦笑道:“皇上被流寇和金虜鬧得喘不過氣來,哪還有心思來管這些閑事,別說宮裏缺少個太監,就是各衙門官員也多有缺額。但是爵爺你要知道,皇上指縫裏漏出來一點東西就夠我們這些下人吃喝一世了。所以皇上沒心思管的閑事,王承恩可是忙得不亦樂乎。他把司禮監所有司職一人挑了起來,有培養了幾個小太監幫襯著,不至誤了皇上的事。皇上用得順手,自然就更加不去管了。今日咱家出來宣旨,是正巧王承恩去了田府,又在向皇上請示一點事情。”
朱震聽了,果然不出所料,杜之軼眼紅王承恩一手攬權。哼哼,眼紅的肯定還不隻杜之軼一個人了。比如那個失寵的曹化淳,肯定也在想著法子重新獲得崇禎寵信。而且,在原來曆史上肯定成功了,若不是崇禎寵信,能在李自成大軍圍城之時,派他去督軍守城麽?
想通此節,朱震頓時大喜,在獻給陳演的一石三鳥之計上再加一鳥,把王承恩拉下又如何?
朱震誠惶誠恐的說道:“杜公公,實不相瞞,下官年輕氣盛,不懂事,在山東時衝撞過王承恩。如今他定然在皇上麵前說了我不少壞話,隻怕真如公公所說,我次趟進宮,危險至極。公公您掌理一監,久侍皇上左右,若使能幫我渡過詞劫難,下官一定結草銜環,報答您的大恩。”
杜之軼見朱震終於求自己了,很滿意的點了點頭,笑眯眯的說道:“爵爺您說哪裏的話,若咱家無意幫您,會和您說這些麽?至於恩德,就更加不敢要了,人誰沒個三災五難的,將來咱家托庇爵爺之時,隻要爵爺記得咱家這份情份就好!”
朱震麵露感激的神色,很真誠的說道:“多謝公公,若是下官順利渡過此劫,將來公公有事,隻要一句話,下官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得給您辦好!”
杜之軼笑道:“咱家先問爵爺一個問題,袁崇煥的事爵爺心知肚明吧!但袁崇煥雖說也擁兵自重,但所作所為和寧南伯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爵爺可知為何皇上能容忍左良玉卻不能容忍袁崇煥麽?”
朱震道:“下官愚鈍,請公公明示!”
杜之軼嗬嗬笑道:“ 好一句‘下官愚鈍’!愚鈍就好,袁崇煥就是因為太精明了。爵爺但記住,您隻是一員武將,在皇上心裏,武將大多魯莽、粗放,做事敢做就敢當,而且不會顧及後果,如左良玉,因楊嗣昌私下裏把平寇將軍印許給賀一龍,就敢公然抗命,還上疏朝廷彈劾他。皇上雖說怒極,但怒過之後,也就一笑哂之,還把平寇將軍印封給左良玉。皇上常念叨這麽一句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其中關節,爵爺可明白?”
朱震一聽,這些太監果然都不是吃素的,這句‘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說得太好了。武將雖說屢有犯禁之事,但至少,不會危及皇上的寶座,但是那些精明的文臣,就不一定了。也正因為在崇禎心裏,武將大多魯莽,所以戰必失策,所以才以文禦武吧!
但文臣就不同了,他們得勢,隻會亂法。法度即亂,天下必亂,皇室根基也會亂啊!